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 作者:何木风-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孙权迁都建业,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并让他兼任宫府留事。孙登时常出去打猎,本来应该走近道,但为了避开农民的庄稼,他宁可多走几里地。倘若在他打猎的地方有人种地,即使野兽横行,飞禽扑面,他也要换个地方,就是因为他不想打扰百姓种地。
孙登的母亲出身卑贱,而徐夫人对孙登从小就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被废黜,住在吴郡,步夫人开始得宠。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早年〃以美丽得幸孙权,宠冠后庭〃,且不妒忌,故久见爱待,意欲立为皇后,终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对孙登经常有所赏赐,孙登只是恭敬地接受,从不推辞。徐夫人派人来赐给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后才穿。孙权要立其为太子时,他却推辞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
孙权笑道:〃那么,王后,也就是你的母亲是谁?〃
孙登回答:〃母亲在吴郡。〃
孙权不说话了,他本以为孙登会说是步夫人。徐夫人虽然被废黜了,但在孙登心里,一日为母,终身为母。其恭孝之道,在宫廷那样的环境下实在是难得。
在关于这位仁义太子的传说中,有一件事是经常被人拿出来传诵的,就是弹丸事件。有一次,孙登出外打猎,骑马飞驰时,忽然一颗弹丸从他耳边擦过。众人大惊失色,迅速将其围在中间,另外一批人找凶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弹弓正在四处瞄准,这批人就把此人绑了拖来见孙登,此人已经是魂不附体。
证据似乎确凿,孙登的手下决定先将此人棒揍一顿,然后找棵树吊死他。孙登叫人找到了从耳边飞过的弹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弹丸放在一起比较,发现此人用的弹丸要远远小于那颗弹丸。于是,就把吓得魂不附体的人放了。
孙登手下的人说,即使不是此人所为,必有人要对殿下不利,还是杀一儆百的好。孙登却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将此人处死,那么,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滥杀。我不但犯了国家法度,还留下了骂名,一举两失,你们说,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会怎么想我和父皇呢?
有人曾将孙登辨弹丸一事放进智书里,认为孙登很聪明。其实,但凡是个人就知道应该拿来弹丸比较一下,而这件事之所以被人人传诵,无非是因为孙登的美德,在三国时期,这种行为在一个储君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智慧了,形而上地认为,这该是一种仁德。
此事过去不久,又一件事被史家记载了下来。
有一天,孙登起来想吐痰,但找不到了那个可爱的盛水金马盂。本来,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东西,贵重就贵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经过侦察,孙登找出了那个盗窃的人,他的手下人还是给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顿,然后砍脑袋。孙登很生气地将小偷责备了一番,然后让他滚蛋,并且告诉手下的人永远不要再提这件事。
当他的弟弟孙虑去世后,父亲孙权痛苦不堪,两天才吃一顿饭。孙登得知此事后,昼夜兼程赶到父亲所在地,对孙权说,〃孙虑走了,这是命运。如今北方的土地还没有统一,四海之民都在翘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这样的重担子交给父亲,可父亲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反而不思饮食,我真是为父亲忧虑不安。〃
孙权这才开始大吃大喝起来,十几天后,孙权觉得自己没事了,就打发他回驻地。但他却恳求说,〃儿子不能早晚向父亲请安,这就是不孝。陆逊在那里,难道父亲还不放心吗?我想再多陪父亲一段时间。〃
孙权想了想,就把他留了下来。不久,孙权出征新城,让孙登留守,全面主持留守的政务。在此期间,因为诸多地方粮食歉收,盗贼滋生,孙登明确法令,从而防范了诸多想要趁势作乱的人。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里,孙登上得孙权之欢心,下被天下百姓爱戴,中与朝中大臣和睦相处,其治理国家之能力,在大情小事上皆闪耀着一个明君之光芒。品德无二,能力无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将来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么早地就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众望所归的那个皇帝之位。
在他死后,孙权按照孙登的意思将另一个儿子孙和立为太子,这位第二任太子小时候就因母亲王氏得宠,很为孙权喜爱,十四岁时,孙权就为其安排宫廷禁卫,并找大臣传授其经传。孙和喜欢学习,对才学之士也很有礼貌,因而很受朝廷内外赞颂。成为太子后,他对政事的处理并不亚于孙登。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却是,因为没有了孙登,才显出了孙和的才能。
》 》 》 孙登死后
早在孙登还是太子之时,因为自己母亲被废黜和自己身体常常感到不适的关系,他常想让出太子之位来。首先是孙权不答应,接着就是朝中但凡有点脑袋的大臣也不答应。因为无论从子嗣继承的传统还是孙登的品德能力来讲,他做太子是唯一人选。
吴主孙权生有七子:长子孙登、次子孙虑、三子孙和、四子孙霸、五子孙奋、六子孙休和最小的儿子孙亮。帝王多子本是情理中事,孙权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也算是一明君。早在221年时,孙权为吴王,就把孙登立为王太子。并且很注意对孙登的培养,精选师傅和宾友。诸葛恪、张休、顾谭和陈表号为〃四友〃,都是三国时的名臣代表,孙权把孙登交给这些人,显然是对孙登寄予了厚望。241年,孙登一死,对于孙吴政权来讲,这个损失是无法弥补的。而当时在东宫的这些人所代表的利益也让后来的孙和与孙霸的斗争更加激烈起来。
孙登在这些人的熏陶下,为人之表现与从政之态度颇具儒者气质。大量关于孙登的事实,完全可以证明他就是一位最佳的继嗣人选。陈寿后来在其传末评道:〃孙登居心所存,足为茂德之美。〃宋人叶适也指出:〃孙登德兼于能,知人则哲,深达治要,临殁一疏,不论三代以前、三代以后,世子藩王之贤,少有及者,同时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但是,这样一个人却在父亲还很健康的情况下早早地离开了,他并没有继承大位,这是他自己的损失,也是孙吴百姓的损失,更是孙吴政权后来出现波折的导火索。
孙权的第三子孙和在242年获得太子之位后,更是受到了连失二子的孙权的宠爱。正是基于此,他对孙和的培养绝不次于当初对孙登的培养。名儒阚泽就在这个时候出场了,他对太子孙和的教导可谓面面俱到,自己也是不遗余力:〃教以书艺,好学下士,甚见称述。〃
《吴书》上谈到孙和,说,(孙和)好文学,善骑射,承师涉学,精识聪敏,尊敬师傅,爱好人物。孙和被立为太子后,以阚泽为太傅,薛综为少傅,蔡颖、张纯、封俌、严维等名士为侍从。
这样的一群人在太子周围,自然会让以前跟着孙登的那些人聚拢过来。在这些人看来,孙和有能力,有品德,和当初的太子孙登不相上下,况且其所立符合了儒家的立长原则。当两位太子的力量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让孙权不得不抽时间想上一想。
大概也是出于对太子势力的忌惮,孙和被立为太子八个月后,孙权制造了一起事件,从此拉开了太子相争的帷幕。243年八月,孙权当着群臣的面封四子孙霸为鲁王,这其实并不算什么,但让众臣感到奇怪的是,孙权对这位鲁王宠爱备至,几乎比宠爱孙和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不久,宫廷里便传出了孙和与孙霸不和的消息来。孙权知道后,大为恼火,下令以后两人不允许见面。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孙权是真想镇压太子身边的势力,还是愚蠢得没有了原则。身为帝王却不知太子之位的重要性和凶险性,没有吃过猪肉,难道还没见过猪跑吗?
他的命令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因为在他的〃帮助〃下,孙霸的势力已经和孙和旗鼓相当了。两个人的斗争逐渐明显化,朝中大臣们自然也分成了两派。从而形成了太子党与鲁王党两大阵营,相互倾轧。孙权这个老人寿命非常之长,孙和与孙霸斗了八年,他居然还不死,但是,朝臣们的互相倾轧已经让他感觉到了朝堂危机。一次,他对亲信说:〃兄弟不和睦,臣下又分成两派,事情不太好,万一发展到当初袁氏那样,就不好收拾了。〃
他首先对朝臣们下手,先是对支持太子孙和的朝臣进行谴责、流放甚至诛杀,接着就对付孙霸集团中的大臣们。在经过了血腥屠戮后,两党斗争才算告一段落。最后,在250年,他废黜了孙和,又赐孙霸死,改立他最小的儿子孙亮为太子。要知道,当时他剩下的几个儿子里还有五子孙奋和六子孙休没死呢,但他却立了最小的孙亮。两年后,孙权终于归西,继位后的孙亮才十岁,愚蠢与否不得而知,但因为年幼而无知却是肯定的了。这样一个小皇帝最终把孙吴政权拖进了万丈深渊。
我们现在看那段历史,觉得很奇怪,孙权的七个儿子,其中两个是病死的,两个是被他杀的。这四个儿子其实都很优秀,而最优秀的孙登之死对整个事件的影响是最大的。试想,如果他不死,以后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孙登在太子之位上长达二十一年,从未做出任何让孙权怀疑的事情来。这就足以说明,无论孙权以后会做出多么愚蠢的举动,也绝对不会废黜孙登。况且,孙登曾让过太子位,这就更加强了在孙权心里的好印象。
孙登死后,围绕着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争嗣所展开的斗争,其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相互残害之烈、危害之重,在历史上实在找不出第二例来。孙权虽然暂时以断然之手段平息了〃二宫之争〃,但其遗患已成。
我们在惋惜孙登早逝的同时,也该责难他:为什么不好好注意身体,而引起了后来孙吴政权那么大的风波来!
》 》 》 遗嘱中的奥秘
孙登留给孙权的遗嘱,如果只看字里行间,大概无非是想要孙权注意身体,并妥善安置好曾经在自己身边的大臣。但如果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仔细分析,这份遗嘱实在是当时对孙权的种种举措的不认可与对时政的精彩剖析。
早在几年前,吴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史称〃吕壹事件〃。吕壹靠溜须拍马得到了孙权的重用,任命其为〃校事〃,又给了他〃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的权力,专拿江南豪族下手,且连尚书令顾雍、上大将军陆逊也被他们咬上了,可谓权势熏天。大臣与校事的矛盾,恰是豪族同皇权矛盾的曲折体现。当吕壹因污陷朱据被抓住罪证后,孙权即〃亦觉悟,遂杀吕壹〃以安慰大臣。但这件事情虽然结束了,却在诸多大臣心上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孙登在遗嘱中劝孙权修黄老之术,意思是想让这位父亲以无为来治理国家,很含蓄地表示了他对父亲因猜疑而乱杀功臣的不满与担忧。
在遗嘱中,他从弟弟孙和开始,列举了过去与他共事过的东宫属官,希望父亲能根据他们各自的才干,分别予以重用,继续信任他们,并特别恳请孙权凡事多征求他们的意见,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如果真能如此,那么十年之内,就会收到〃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的效果。孙登还在遗嘱中对于当时吴国的刑法严酷,徭役纷繁,建议孙权宽刑轻赋,以顺民意。
从上可以看出,孙登素来是关心时政并了解民情的,他临终时对父亲所上之言,可谓中规中矩,语重心长。孙权当时看了很是感动,并且也很认可。可后来的事实却证明,孙登的遗嘱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实际上,孙登的遗嘱正是对孙吴政权所以存在的最好写照。我们可以来看,孙吴政权几番经营而拥有江东,与魏、蜀成三足鼎立之势。这里面固然有孙策和孙权二人的雄才大略,但将那段历史仔细读之,发现,两个人的雄才大略固然是一个因素,可有许多英雄豪杰的帮助才是他们得以成为东吴王者的最主要因素。
第一个就是周瑜,这个被崇拜诸葛亮的人称为心胸狭窄的人其实并非如此。孙权刚刚执掌东吴大权时,鲁肃打算返回北方。周瑜就劝他留下,并把他推荐给孙权说:〃此人的才能适宜辅佐您图成大业,应当广泛搜求像他这样的人才,来成就功业。〃
在临终时,周瑜又给孙权写信说:〃鲁肃忠贞刚烈,遇事精心认真。如果让他来代替我,我就是死也放心了。〃这样,鲁肃在周瑜死后就接替了他的职位,掌握兵权。
后来任寻阳令的吕蒙本是一个武将,学识浅薄,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