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

第71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71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面第四个名号『贤天』。天是世间人所羡慕的,天高高在上,果报!因是什么?佛在经论里头常讲,上品十善,修上品十善,果报在天道。天,天人,贤善。如来这名号,是让我们闻名思齐,听到这名号就要想到,我要跟贤天一样,这贤天是如来。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显示出贤德、贤善,为一切众生做好榜样,这个人果报一定在天道。佛在经上常讲,天人除修上品十善,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这里头最难得的是舍,「舍」要是真正放下,果然放下了,三昧就现前。三昧现前地位就高,生色界天,生无色界天,以此功德回向净土,往生不但有把握,自在往生。
  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喜欢读传记,《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往生传》,我喜欢看这些。看这东西有好处,看到这么多人成就,见贤思齐,我也应当像他们一样成就,这一生才没有空过。他们怎么成就的?总不外乎依教修行,普贤菩萨所说的「如教修行供养」。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我自己想怎样怎样;你所想的,你的心是轮回心,你所想的,你所做的轮回业,轮回心造轮回业,你怎么能往生?怎么能跟人家比?
  人家之所以能够成就,我常常提起,没有别的,放下自己的成见,放下自己的妄想执著,完全随顺经论教诲;要肯定经论教诲是我们自己性德的流露,所以随顺经论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他们是明心见性的人,他们的示现、他们的言说都是自性流露,肯定这一点,我们的信心就建立了。这不是迷信,不是被人牵著鼻子走,我们真正明白这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肯定一切圣贤的经论是我们自性本具般若德相的流露,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凡是一生修行没有成就的人,你细心去观察,一定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统统随顺自己的意见;我想怎样怎样,想的全是轮回业。你仔细去观察、去体会他所想的,他所说的,他所做的,是不是自私自利?即使为别人、为社会、为国家,没有忘掉自己,自己纵然不要利了,还要个名。利害人,名害人比利还要重,还要来得深!几个人晓得?都没有离开贪瞋痴。好利是贪,好名也是贪,这些是我们不能成就的障碍,总得要知道。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要提醒,为什么?一念不觉又迷了,又去搞轮回业了。
  我们就以一天二十四小时来说,这二十四小时当中,佛法讲白业、黑业,白业是善业,黑业是恶业。我们来问问,这二十四小时当中,你有几个小时,心随顺性德、随顺经教?有多少时间随顺妄想?这样一观察,你就明白了,我为什么不能成就?毛病找出来。好!毛病找出来就叫做觉悟,悟后起修,把你毛病改正过来,你就走上菩提大道,成佛之道。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0卷)  2003/4/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0
  诸位同学,请继续看第五段「妙观察世界」,佛十个名号,从第五句看起:
  【或名离贪。】
  这个意思很明显,『离贪』如来,离贪佛。从这个名号,我们就能够非常明显的体会到,这个世间的众生大多数贪心很重,所以佛特别用这种德号提醒大家。贪是所有一切烦恼的根本,瞋实在讲还是从它起来,他贪不到就瞋恨,如果他贪求的都能够得到,他就不会生瞋恨心,所以它的确是个根!佛在经教里面常常用归纳的方法,把无量无边的烦恼归纳成一百零八种,这是种类,所以叫百八烦恼。教导初学还是太多,天亲菩萨很慈悲,将它再归纳,归纳为二十六个,这是「百法明门」里面的二十六个烦恼。这二十六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归纳成六个,六个根本烦恼;六个还可以归纳,归纳就变成三个,贪瞋痴,叫三毒;三个还可以归纳,归纳到最后一个就是贪。
  菩萨六波罗蜜,头一个治贪病,治贪烦恼。贪烦恼应该怎么治?佛用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在什么时候,这种布施最明显?在众生遇到大苦大难的时候,这个布施最明显。财布施,或是以财物帮助他,救济他眼前的急难;或者用劳力帮助他,用内财,关怀他、照顾他,这是内财。给他说法,说法的范围非常广大,应机施教;看机缘,他需要什么,给他讲什么,这就是属於法布施。人遇到灾难遭到大痛苦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跟他讲什么?在一般最普遍的给他讲因果的道理,纵然我们身受苦难,也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过去生中造的业报。我们造了不善业,现在感得这个果报。
  凡事都有因,古圣先贤常常教导我们,遇到艰难困惑的时候,不如意的时候,遭大难的时候,回过头来反省,我什么地方做错了,遭到这样的惩罚?这是一念的转机,转恶为善,转灾难为吉祥,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错一定是在自己,做深入的反省、检讨,改过自新。这些开示,就是法布施。我们能够常常在他身边给他安慰,他在遭到苦难的时候,还没有被社会大众遗弃,还有这么多人热心照顾,他得到安慰,他觉得很安全,这是无畏布施。佛在经上常常跟我们讲,他举的例子举得最多是看病,为什么?看病这三种布施具足。人在生病的时候很苦,你去照顾他,内财布施,这里有财布施;你安慰他,法布施;你在他身边让他有安全感,无畏布施,这个果报圆满。果报将来得什么?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最近我们这个地方算是很清净,新闻广播里面每天报SARS的传染病,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好像都有。在医院里头,医生、护士,我们想想,他们今天照佛法讲他们在修布施,问题就是他有没有这个意思。他要懂得佛法,这是他修大福报的机缘。他要有诚意、要有爱心,关怀这些病患、照顾这些病患,如果能懂得一些佛法,开导这些病患,刚才讲的三种布施具足。我们要想修福没有地方修、没有机会修,这是好机缘!纵然是被感染,不幸这个医生或者护士,我们看到他:他很可怜!他照顾别人,自己被感染,死了。我们凡夫眼里看的。如果我们有天眼来看他,他那种真诚、爱心,他生天,到天上三种福报都得到了。大概一般宗教的宗教徒,真正有信仰的都知道,人、所有一切众生都不会死的,只是换个身体、换一个空间、换一种生活环境。
  所以,明了事实真相不会贪生怕死,为什么?没有死!生死在佛法里讲得太多了,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这个衣服穿脏、穿破了,换一件。这个可以说所有宗教徒都承认,但是对这桩事情、事实真相,实在讲,不清楚,含含糊糊。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是遇到死亡了,他也很开心,一点恐惧都没有。真的,生从哪里来,死到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怎么会有烦恼,怎么会有贪瞋痴!人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是要积功累德、要断恶修善,前途一片光明。要放下自私自利,热心帮助世间苦难众生,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心量狭小,念念为自己,没有前途,纵然目前能过得去,前途一片黑暗,那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可怜悯者。
  昨天我翻阅《古今文选》朱熹的一篇文章,「白鹿洞书院揭示」,在《古今文选》第一百一十三期,精装本在第二册,我看这篇文章。他是宋朝人,他的教学一直影响到清朝末年。《四书》是他编的,他最大的功劳,是把儒家的东西经过他的整理,变成了系统化,有条不紊。儒家孔老夫子、孟夫子的教育,教什么?孔孟所教的是中国古圣先贤传统的教育,所以夫子讲得很好,「述而不作」,作是创造,孔老夫子他一生没有创造,他说的都是别人的,所以他是集大成者,把古圣先贤好的东西会集起来,自己修学教导学生,没有自己的创作发明。朱夫子亦复如是。他们教学的影响,孔夫子能影响到二千五百年,在中国找不到第二个人。朱夫子把它整理出来,简单明了,教学的宗旨,五桩事情: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这五桩事情,这叫教育。
  这五桩事情谁说的?尧王说的,尧舜,所以夫子真的是述而不作。他觉得尧舜这五个教育的宗旨非常完备,这种教育宗旨,在中国从尧舜那个时候来说起,真的是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是遵从这个宗旨。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国家改朝换代,我常说,兴革之处很多,唯有教育遵守前人的方法,没有改变过。从尧舜禹汤一直到满清,中国的教育宗旨还是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如果大家都能够遵守,社会有秩序,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今天世界为什么会这么乱,灾难为什么会这么多?这五句忘得干干净净,没有人提了。我们今天看到一线曙光,心里欢喜,无比的欣慰,我们看到中国、看到台湾儿童读经,希望指导儿童的人,细细去研究尧舜所说的教育宗旨,现在还适不适用。这是根本做人的道理。父子有亲,孝道;君臣有义,忠、忠孝;夫妇有别,这里头有恩、有德、有情、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想想这五条、这二十个字,合不合乎现代社会。
  教学的方法,有十五个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看看他这五句,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信解行证相不相通?他没有讲到证,他讲到行,他重视解,解里面确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求解,讲得很详细。信当然在其中,你要不信你怎么肯学,后面笃行,老老实实去做到。后面列举修身、处事、接物,三个原则,讲到修身,「言忠信,行笃敬」,你看多简单!处事原则「正其义,不谋其利」,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简简单单几个字。儒家教的是什么,总得要知道。佛家教的是什么?我们是个佛教徒,尤其是净宗学院,别人要问你,你们这里教些什么,我们要能答得出来。佛法教人净业三福,那是根,孝亲尊师,十善五戒,四摄六度,普贤十愿,佛教导我们的,这几句把全部的佛法包括了。至於佛、菩萨、罗汉、天人,那只是你修学功夫浅深不同的差别,宗旨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一致的;只是有近程、远程、究竟不一样。但是离贪是根本,这是最严重的烦恼,烦恼的根,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根生出来的,这个根要拔除。第六个名号:
  【或名胜慧。】
  『慧』是智慧,『胜』是殊胜。菩萨的智慧也称殊胜,佛的胜慧究竟圆满。没有智慧,不但不能化他,连自度都度不了。「慧」从哪里来?慧从求学而来的。所以,父母给我们的是身命,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比身命更重要,人要没有智慧,跟一般的动物有什么差别?人跟一般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智慧,智慧得自於老师,老师是慧命的父母。中国人知道,所以对老师非常尊重,中国人把老师跟父母是看作同等地位,尊师重道。学佛之后我们才晓得,慧命比身命殊胜太多了,没有慧命,你不免六道流转;如果有了慧命,你就很可能超越六道,可能超越十法界,这个利益不可思议。所以老师的恩德,佛菩萨!绝对不是父母恩德能比的,父母恩德一世,佛菩萨的恩德生生世世。报恩的人,把报父母之恩扩大到报三宝恩,使亲恩与佛恩融成一片、融成一体,真正报恩者。现在世间人不懂得恩义,什么原因?不知,知恩自然就会报恩,他不知恩,那有什么法子!
  我们今天这个缘分算是不错,每天我们都在深入的研究、学习,跟大家在一起研习,每天都不间断,可是同学们依旧不开悟,这是正常的,这一点都不希奇,为什么?薰习的力量不够,哪有那么快就成就?三、五年的薰习就觉悟,是上上根人,现在在这个世间这种人找不到了。一般我们从历史上看,这个薰习要十年以上,天天在听经,天天在学教,天天在修行,搞了十年、二十年,恍然开悟,中等根性。能够十几、二十年不离开学习的道场,这个人有福报,他要没有福报,要有业障、有魔障,他在这里住不住。业障重的,住几天几个星期他就受不了,就走了,他心里起烦躁;业障轻的,住个一两年、两三年走了,不能成就。所以得有大福报,你能在这个道场住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印光大师在普陀山藏经楼住三十年,怎么成就的?三十年每天锲而不舍,诵经、阅藏、念佛,三十年如一日,人家成就了。古时候的道场是学校,每天讲经没有间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