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7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像在学校念书,你是几年级的程度,你上几年级恰好。你是三年级程度,你要上四年级,你就感觉得跟不上,所学的课程太深了,进度太快了,赶不上;你是二年级,二年级这东西好像显得太浅了,我不需要学了,那三年级恰好正是你的程度。学佛亦复如是,所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根性。
在从前,好处自己不知道,老师会给你选。其实真正好老师是一定叫你自己选,老师会指定一个范围,在这范围之内,你自己去选择经论,老师来教你。为什么?契机,你喜欢的。我们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李老师完全用古人的方法,学哪一部经自己选。老师指定个原则,经不能太长,不能太深,为什么?要适合你自己程度。程度以什么为标准?这经没有人给你讲,你自己看一遍大意能懂。如果经本展开这意思看不懂,太深了;意思能看懂,然后老师再讲解给你听,再教你,好教!
不能选得太长(老师限定),因为你学了要上台去讲。讲演的时间一堂课是一个半小时,就是讲经上台一次是一个半小时。但是两个人上台,当时在台湾一个是讲普通话,一个是讲闽南话(讲台语),好像是翻译的一样,其实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一个人讲一段,是这么个讲法,所以实际上四十五分钟。老师要求学生要写口语讲稿,你上台一定要依照讲稿讲,不可以随便增加,不能随便减少,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照著这讲稿来讲,初学都是这么训练出来的。四十五分钟这上台的讲演,口语讲稿要多少字?大概要八千字。你就想,你每一个星期上台讲一次,每一个星期要写八千字的讲稿,这压力就不小!而且讲稿写好之后,至少要改三遍你才上台。头一遍,你写好之后,内部演练,在我们课堂教室里面,你上台对我们同学、老师(这不对外的)先讲一遍。讲完之后同学批评,同学批评完了之后,老师讲评,你要改讲稿,改完之后,回去重新誊正,要重新抄。这样这程序完成之后,这就正式上讲台对听众讲经,讲完之后回到教室,同学老师再给你做一次批评,你那个讲稿还得要修订一次,提升你、帮助你进步,你再准备下面一堂课。用这种方法,要接受批评,勇於改进,你才能学得出来。所以在这地方学谦虚恭敬,时时处处低头请教。
学讲经怎么学出来?讲台上讲的,学生!来做学习报告!台下的听众是老师、是监学,要用这种心态,恭敬心你才能生得起来,谦虚的心能生得起来。千万不能说以为我是法师,我上台讲经,你们都是听众信徒,这贡高我慢起来了。贡高我慢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你的经教在这一生肯定不通,没有感应!感应,记住从诚敬里头来的,诚敬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诚敬是宝!上能感通诸佛如来,下能够感通一切鬼神,那一切大众就更不必说了,都在其中。所以各人根性不一样,不能够依别人的例子,那是很危险的方法,在这样状况之下,所以不能离开老师。
有疑一定要向老师请教,如果有怀疑,你去请教别人而不请教老师,这是错误。为什么?这里有师承关系。老师是直接指导你的人,你不去求他指导你,去求外人指导你,你要晓得两个人是两个想法,是两个看法,是两种修学法,就会把你的思路,把你的学习搞乱了,这一乱就糟了。这是在现代学习真正障碍是最严重的一个环节,你不能成功就是你老师太多了,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我非常幸运,我还能够遇到师承,我以后恐怕没有了。为什么?学生不听话了。这老师跟学生要合作,老师要真肯教,学生要真肯学,这里头一点委曲虚伪不能有。所以学生找老师不容易,所谓可遇不可求。老师找学生更不容易,到哪里去找一个百分之百信顺的学生,学生对老师相信,对老师顺从,找不到了!李老师在世的时候,我要遇到疑难,我一定向他请教,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他有责任、有义务指导我。我尊重他,我跟他学习,我不能说遇到问题了,向别人请教,那个麻烦就大了,那是什么?背师叛道!别人指出另外一条路怎么办?
譬如,我这几年所遭遇的,李老师把夏莲居老居士的《无量寿经》会集本交给我,最近这两年来反对的人很多!我是不是要放弃?诸位想想看,如果我放弃了,怎么对得起老师?再想想这反对会集本的事肯定是会发生的,他的学生也不少,谁能遇到这么大的挫折还能够坚定不动摇,我想老师他早就看到了,这种大风大浪如如不动。他学生那么多,为什么不传给别人传给我?我要不能坚持,不能把这一部经普遍弘扬,那老师就把我这人看错了。我们辜负老师的好意,辜负他老人家的用心。所以我说了很多遍了,全世界的人反对,我还是会依教奉行。如果我要放弃,人家加给我的罪名很容易,净空法师背师叛道,那真的叫一文不值!你还讲什么经?还修什么行?背师叛道的罪名太大太大了,在世法里头大不孝!别人可以做,我不能做。所以长者这一句话对我们是提醒,是警策,时时刻刻要反省,要检点,知道自己的根机,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下面很好,他举了例子。
「如法华经(这举几个例子来讲),为声闻人说四谛法,为缘觉人说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亦是如来随时之说」,这是把例子举出来了,举的是大的例子,大小都一样。我们从这地方能够得到启示,知道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声闻小根性的人,智慧不高,妄想、分别、执著相当重,遇到佛了,佛跟他说什么?给他讲四谛法。前面我们所讲到的生灭四谛、无生四谛,先讲生灭四谛。小乘根性的人,初果、二果到三果、四果可以讲生灭四谛。境界往上提升,「为缘觉人说十二因缘」,缘觉的根性比声闻利多了,我们现在一般人来说,比声闻聪明,悟性比声闻高,佛讲十二因缘。
菩萨根性更高,我们要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众生根性有高低?没有别的,烦恼有轻重不同。烦恼轻的人显示出智慧高、心量大,为什么?他执著轻,凡事大而化之,这种人很可能是菩萨根性。我们一般人常讲,无论大小事情好像他都不在意,也就是他的分别执著轻,对於得失看得淡,心量大,没有嫉妒心,大概这一般是接近菩萨根性。心量小不能容忍,看到别人好就起嫉妒,总想占一点便宜,这小根性人,日常生活当中你细心观察就知道了。说法,实在讲它是有原则的,这原则就是在此地说的对症下药。随他的「自信解力」,这举一个例子,随他的生活环境,随他的工作环境,样样都能随顺,这法门他学起来欢喜;他学了就有用,对他生活有帮助,对他工作也有帮助,对他处事待人接物更有帮助,愈学愈欢喜。
菩萨修六波罗蜜,出世法,那不是世间法。但是我们今天修学大乘的,懂不懂六波罗蜜?不懂。六波罗蜜第一个是布施,听到布施了,我们欢喜布施,是不是菩萨六波罗蜜?不是,你那个不是;是修福,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菩萨为什么修这出世间法?菩萨修布施目的何在?目的是断悭贪。布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把吝啬的心、贪爱的心断掉!所以它是出世间法,悭贪断掉之后,超越六道了,超越十法界了。持戒目的是断恶业,忍辱的目的是断瞋恚,人家这六种方法的目的是断六种烦恼。烦恼断了,烦恼是集,四谛法里头是集,集断了,你就证灭道了,就证灭了。所以六度是道,那个道是方法。
我们今天心目之中的六度,是六种修福的方法,不是六波罗蜜,与六波罗蜜不相干。同样是这么一个科目,但是我们目标不相同,世间人修的六种目标都是修福报。譬如说布施,这经上跟我们讲了,佛也教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们修布施干什么?希望得果报,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悭贪这目标忘得干干净净。换句话说,我们悭贪,悭淡薄一点,贪没有离开。我为什么修财布施?我希望财富多,愈施愈多!我为什么修法布施?希望得聪明智慧。都是有贪在里头。为什么修无畏布施?希望健康长寿。不是断悭贪,方向目的全不对!所以纵然修这六个科目,也念佛,到临命终未必能往生,什么原因?修错了。还是这六个科目没有错,错用了心,错用了方法,不是那么回事,这不能不知道。
所以,我们修六度的人真的天天要回光返照,月月要反省检点,我的贪瞋痴慢比上个月、比昨天是不是减少了?如果果然减少了,你六波罗蜜修学有了成就了,现在人讲有成绩了。如果没有减少,还是那么样的贪欲,还是那么样的瞋恚、嫉妒、愚痴,那这六条你不是修六度,你是拿这六条修世间福报。这六条是对治修行人六大毛病,大病,悭贪是大病;恶业,持戒是对治恶业的;忍辱对治瞋恚的;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懒惰懈怠;禅定是对治散乱的,我们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般若是对治愚痴的。所以修六波罗蜜要考核成绩在这地方考核,这六种病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轻,一个月比一个月轻。一年一年比很容易看到,看出你有进步!如果到月月比,月月都有进步,你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如果是念佛人的时候,你肯定往生,我们要懂得这道理。在中国佛法,我们念佛人,念佛是大乘不是小乘。所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出行门五个科目,这东西不能太多,太多记不住,无济於事;科目要少,常常会记在心里,不会忘掉,起心动念跟我科目相应不相应?便於检查,时时刻刻自己考核自己的成绩。
三福,这第一个科目三福,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做到没有?这是根本,根本的根本。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有没有做到?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劝进行者」就是作师作范。换句话说,我起心动念一切言行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做好榜样。这三条是佛法,不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必须要遵守的。我常常用比喻讲,像盖房子,不管你盖多高的房子,什么样形式的房子,这是地基,地基一定要坚固!
第二个科目「六和敬」,这比什么都重要!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佛教的团体,你们在三皈依里面念过「皈依僧,众中尊」,僧是什么?僧是佛教团体。皈依僧不是皈依某一个法师、某一个和尚,那你就错了,你完全不懂三皈依的意义。僧是僧团,皈依僧,我是皈依僧团这团体。这团体叫众中尊,众也就是团体,就是说所有一切团体里面,佛家团体是一切团体里头最尊最贵。尊贵在哪里?和睦。这团体上下一片和气,世间哪个团体都比不上。我们今天想想,我们这团体是不是众中尊?这团体小团体,不大,在名义上有会长、有干事、有职员、有义工、有清众,到这里来参加共修的清众,我们和不和?和不和也不是随便说的,佛给我们定的有条例,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见和同解从哪里建立?从佛陀教诲。我们是不是每一个人,四众同学里头,出家在家四众同学是不是都依《无量寿经》,或者依《阿弥陀经》?在这里头建立共识,当然最好的是《无量寿经》。佛在经上教我们做的,我们都要做到,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犯。
讲到六和,我们马上就想到《无量寿经》上一句教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犯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我们做到没有?意思稍微深一点,境界向上提升,「三昧常寂,观法如化」,做到没有?「观法如化」是看破,「三昧常寂」是放下,我们在这地方建立共识。要在经教上建立共识,见和同解,大家不读经不听经,各人想各人的,这条没有了。六和这一条是根,这一条没有了,这团体不和。我们想到这地方,你就会联想到清朝开国的时候那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干隆,他们怎样把朝野这么多人来建立共识?跟诸位说,《无量寿经》。那个时候宫廷里面请法师讲《无量寿经》,皇帝带著文武百官大家一起来听,从《无量寿经》上建立共识,了不起!宫廷里面讲经读经建立共识,这制度是被慈禧太后废止的,这一废止,清朝国运就衰了,朝野就乱了,很值得我们反省,值得我们深思。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前面讲到诸佛如来、菩萨、声闻应化在世间无不是随机说法,注重的就是机,一定要能够应机,因为你教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