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前一会。这一会,这一会是「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说」。彰是彰显,显示你的信心才生起,所以不需要入定。才生起是凡夫境界。虽然才生起,跟诸位说,无比的尊贵,为什么?无量劫来你从来不晓得,你自己的身心跟诸佛如来一样,你不知道!现在虽然文殊菩萨告诉你了,告诉你怎么样?自己业障习气非常深重,听了之后不敢当!说我身、说我心是佛,这个不敢当,我不敢这样想。这种人太多了,自己承认是凡夫,不敢见佛,我遇到好几位。人很善良,自己觉得这一生造的恶业太多,到寺庙里观光旅游不敢进大殿,为什么?不好意思见佛。那佛是泥塑木雕的,泥塑木雕的,他有惭愧心,不敢,不好意思见佛。这种人有善根,这种人要度他,要帮助他。这一点心就非常可贵,自己有惭有愧,惭愧是善心所。
有些人无惭无愧,他不相信,实在讲佛菩萨形像他根本就没看在眼里,那样的人就很难度,他排斥。这一类人他有惭愧心,他不排斥佛法,他相信佛太伟大了,佛太高了,我比不上。我自己造作很多不善,佛是大善人,我没有脸见他。所以我们要把事实真相告诉他,佛菩萨慈悲,你说你有罪孽、有过失,哪个人没有罪?哪个人没有过失?中国古圣先贤常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天生的圣人,不是天生的贤人,怎么可能没有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我们为什么要亲近佛菩萨?佛菩萨不在,我们造佛菩萨的像来供养,造像供养的意义在哪里?没有别的,提醒自己,我要向他学习,所谓见贤思齐,这是佛弟子供养佛菩萨形像最重要的一个意思。我供养地藏菩萨,学地藏菩萨的孝亲尊师。我供养文殊菩萨,是要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理智;在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不是感情用事,文殊菩萨代表这个。看到文殊,想到:我怎么能感情用事!供养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教我们大慈大悲,救护一切苦难众生,是这么个意思,不能搞错。供养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教我们拓开心量,大肚能容,什么都能包容,一团和气,笑脸迎人。你只要见人,特别是那个冤家债主,跟你不太愉快的,你见到他先用笑面对他,问候他。常常这样做,久而久之,那个人对你的误会完全可以无形当中化解掉了。
佛没有冤家没有对头,我们要知道,佛就是我们自性,我们本来在遍法界虚空界一切刹土众生没有一个是对立的,要常常记住这一点。为什么会对立?迷了,我迷了,我跟人对立;人跟我对立的时候,他迷了。我不迷,他跟我对立,我跟他不对立,我这个不对立逐渐逐渐慢慢就化解他的对立,帮助他破迷开悟。觉悟不容易,要想到自己很幸运,好不容易觉悟了。我觉悟我就有义务帮助一切众生觉悟,我回头我就晓得要帮助一切众生回头。众生烦恼习气很重,我知道,因为我自己过去也是烦恼习气深重。你看我怎么转过来的?好不容易转过来。那我就想到别人跟我一样,转过来很不容易,要有耐心,要有慈悲心,要有诚意。
十信菩萨,十信菩萨修的什么?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预先透露一点。十信菩萨修十种心,第一个是信心,这我们在经里面已经念到了。真正相信自己的真心、自己的本性跟一切诸佛如来是一样的。真正相信法界虚空界一切有情众生,即使是在三途地狱,他们的真心本性跟我、跟诸佛菩萨没有两样。再要深入一点,你就要晓得「情与无情」,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物象,因心成体。这个心在有情众生的分上,叫佛性,在无情众生的分上,叫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同圆种智」。同圆种智就是一体,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所以自信自身自心是佛,要有这样的信心。
第二是念心。初信位的菩萨修信心,这个信心果然成就了,你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二信位修念心,念念不忘,念念不舍;三信位修精进心,四信位是修慧心,五信位修定心,六信是不退心,七信是回向心,八信是护法心,九信是戒心,十信是愿心。你看看十种心,这十种心都成就了,你就是初住菩萨;十信心满,就入住。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李长者下文的开示。
「以是义故,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故异」。他的说法跟清凉大师《疏钞》里面讲法是一样的。因为如前面所说的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前面是世主问,目的是劝我们相信。这一会是自己问,自己想学、想修,所以我们看到文里头有再问,义趣不相同,这就是缘的差别。
「前会信他佛得」,世主问的是让我们明了毗卢遮那成佛了,毗卢遮那就是前会末后一品「毗卢遮那品」。我们看到毗卢遮那佛在没有成佛之前,大威光太子,在这一品经里面告诉我们,他是怎样发心修行证果的,我们是信他成佛了。这一会,「此会自入信修行也」,这个不相同。「古人说前会是请,此会是问,其义不然,前后总是其请,当请是问故」,这个长者说得非常之好。古人讲前会是请,此会是问,我们听起来觉得也满有道理。听听长者的开示,长者说这个意思不然,前后都是请。请就是问,请问。差别在哪里?前面请问是劝修,目的是在劝修。这个地方请问,意思在自己要契入境界,「法事少殊」,这里有不同地方就在此地。
再看下面长者开示,「如前会举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行满之果」。前一会的用意确实是在此地,让我们看到古佛世尊,他们是怎样发心的、怎样修行而证得圆满的佛果,让我们在这个地方生起信心,他能我也能。我为什么不能?是我没有去修,我没有发心,我没有修行。我要发心把自己所有一切错误的行为统统修正过来,我跟他一样,没有两样。所以「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信心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我们是凡夫,诸佛如来是圣人,在果德上我们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果德既然是一样,果报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下面这几句话说得很重要。「即一切处金色世界」,金色世界是果报,「一切处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理,金色世界是事。不动智就是根本智,是自性本具的圆满般若智慧,生佛平等,众生跟佛平等一样的,没有两样的。事相,事相是随著心在转,这个道理佛经上讲得很多,「境随心转」。《楞严经》上又说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万物,怎么转万物?心善物就转了。
最近我们看日本对水结晶的研究报告,我们明了!不管哪个地方的水,它的结晶随著外面感受的讯息,产生不同的变化。佛菩萨的心纯净纯善,所以它受了这样的讯息,变现出的境界是金色世界。这个「金」我们不能把它看作金银的金,要把它看作究竟圆满、美好宝贵的色相,金表这个意思。金还有一个意思,永恒不变,这个境界永恒不会变化。为什么?佛菩萨的心不变,所感得的境界就不变。九法界众生的心,他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是动的,刹那刹那不停止,所以外面的境界也是动的。
总而言之,外境跟内心是决定相应的。我们的心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善,都用善意来应;我们的心、念头是感,外面就有应。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磁场,这磁场为什么这么好?因为你放射出来的能量,资讯的能量,善!一切万物感受这个善的,它的回应也善。从水结晶实验就知道了,发现水,它能看,各种不同的文字它能看,这很奇妙,不可思议!文字是个符号,它怎么能懂得?写这个文字的人,他写的时候心里头的意思,它从这个符号能感受到写字人的心,所以它变得结晶不相同,道理在此地。
如果这个字不是我们写的,现在印刷印出的,在日本都做过实验了,印刷印出来的。把水装在玻璃瓶里,把这个字贴在玻璃瓶上,造这个字的人,或者是我们用印刷体剪贴,我们去贴的人,我们的心情,这个资讯能量它感受到了,它产生的反应不相同。给它听,它听声音,这杯水你给它好的资讯,「我喜欢你,我爱你」,你常常对它这样说,它的结晶很美;如果你常常说,「我讨厌你,我恨你」,它的结晶就很不好看。证明水能够接受外面的资讯能量。水如是,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无一不如是!这是跟我们说的金色世界。
所以《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看相算命的也常常讲,相随心转,命也随心转。心是主宰,经上讲「因心成体」,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所以你一生的享受,生生世世的享受,你不可以怨天尤人,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痛苦、是苦报,不是乐报。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不相干。九法界依正庄严,总而言之,自作自受,与什么人都不相干。
业因果报我们懂得太少了。说老实话,今天我们讲到因缘果报,我们懂得是表皮,没有真正的深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生活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决定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作法统统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没功夫这一句话里面含藏著有话,你还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这个事情怎么办?这经上一再教给我们,说法。
真正教我们觉悟,教我们契入,没有别的办法,说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天天在教,天天在学。教学好,教学相长。我教人,教人要这样作法,时间长了,不知不觉自己就是这个作法。这是什么?长时薰习,薰习成的。自己也没有刻意要去改,但是时间长了,受佛法的薰陶久了,阿赖耶识里佛法的种子有了力量,起了作用,使我在生活上真的能够改过。我的心行跟从前真的不相同,变了一个人,改了一个人,这就正确了。
「一切处不动智佛」,不动智佛是根本智。根本智在哪里?确实在一切处在一切时,整个宇宙是一个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不动智佛的作用,是不动智佛的别说,不动智佛是总说。「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经上所说的这个,要懂得表法的意思,你才能真正得受用。你要不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到哪里学,你就学错了。你学错了就误导了社会大众,社会大众认为你是迷信,认为你这些是神话。你这些思想言论迷惑人心,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贡献,你就会被淘汰掉了。这是事实。如果佛法被社会大众误会,被社会大众轻视,被社会大众遗弃,我们四众弟子有责任。不能怪他们,怪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学好,我们没有做好。我们果然学到、做到了,社会大众敬爱,社会大众欢喜,社会大众拥护。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在当时那个社会上,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对世尊没有不尊敬的,对世尊的教诲都能信受奉行,这个了不起。为什么世尊能,到我们今天起了反效果,这什么原因?原因没别的,佛的意思我们没懂得。「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把佛的意思曲解了,误会了,我们的思想行为违背了佛的教训。思想行为里面充满了自私自利,充满了贪瞋痴慢,这还得了吗?这个社会当然不欢迎你,当然排斥你。社会大众许多这些行为,是不是他的过?他没有过,过失在后世的佛弟子。你们败坏了世尊的教诲,败坏了世尊教化众生的大业,招惹大众的误会,这个罪过很深很重。
再看下面第三大段,第三大段是「说分」,就是解释。前面是请问,问了之后当然有答覆、有说明,说分。「於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问的问题好像是不多,但是问的问题,每一个问题意思很深很广,解答要费相当时间。要用现在的话说,一个问题就是像学校里头一个科目,一个学习的科目,三十个问题就变成三十个科目。解答下面六会,从第二会到第七会,这总共是第二大单元;第二大单元修因契果生解分,这是第二大单元。第二大单元里面有六会三十一品经,答这个地方的问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