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散文随笔-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影外,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路遥: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改革的洪流中,生活的矛盾冲突和变化比较剧烈,我不想
匆匆忙忙去表现这个变化。
这种变化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对作家说来尤其如此。这个改革才开
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想深入研究这个改革的各种状态,
以及人们的各种心理变化,暂时还不可能写出什么来。一个作家与出一篇引起人们注的作
品,好像爬上一座山坡一样,也许前面会有一片洼地,只有通过这片洼地,他才有可能爬上
另一座山坡。《人生》法文版序
当这本书衩张荣富先生译成法文出版的时候,我要借此机会向法国读者朋友致最亲切的
敬意。我向来对法兰西辉煌的文化艺术抱有十分崇敬的感情。伟大的法国文学,无论是其古
典作品,还是现代作品,都对我的文学活动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因此,当这本书译成你们优
美的语言并被你们阅读时,我感到荣幸而愉快。
中国和法国是两个相距遥远而又在各个方面不尽相同的国家,但我认为,人类的心灵都
是相通的。文学艺术正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但愿我的这本书能作为“桥”上的一颗小小
的石子。
作为一个与本书主人公有类似经历的中国青年,这本书所描写的生活,都是我自己深切
感受过的。
这部小说最初发表于一九八二年,曾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和读者中引起巨大的争议。这种
争议实际上到现在仍然没有结束。当然,这种争议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上发生
的。我无法想象你们会对这部作品产生什么看法。
这部书的故事发生在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四人帮”刚刚覆灭,中国的改革还
没有大规模展开的时候,那时,中国一个恶梦般的时代结束了,而新的生活还处于酝和探索
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在中国生活中已经处于最复杂最深刻的状态。悲剧的主人公
就是中国这个时期的产儿——他们的悲剧当然有着明显的社会和时代的特征。
但这同时也是青春的悲剧。在我看来,只要是青年,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和什
么样的国度,在他们最初选择生活道路的时候,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我自己就是从一条坎坷
的生活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我完全理解那些遭受痛苦与挫折而仍然顽强地追求生活的青
年。我永远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关注他们的命运;即使我为他们的某种过失而痛心的时候,也
常常抱有一种兄长的宽容态度。
这部小说发表并引起广泛的社会争议后,我曾收到几千封中国读者的来信,让我本人评
价书中人物的是非曲直。实际上,许多问题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要求自己竭力真实地描
写生活,但是非最好还是让人们去评说!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
你们优秀的文学传统曾对我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由此,我始终对你们的国家
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的小说《人生》被你们译成俄文出版,我深感荣幸。借此机会,我
谨向闻名于我国的青年近卫军出版致以崇高的谢意。许多中国读者都知道,H·奥斯特洛夫
斯基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在这一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极
其珍贵。你们可以想到,此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附:《人生》俄译本后记〔苏〕谢曼诺夫
还在我去中国旅行这前不久,我在莫斯科就拜读了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那时就知
道,路遥是“文革”之后登上文坛的中国作家。中篇小说《人生》是他在中国引起热烈反响
的第一部较大的作品。这篇作品最早把注意力引向对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描写,反映了当
代尖锐的生活冲突,围绕这部中篇小说,无论在读者中间,还是在评论家中间,都引起了争
论。但是,争论的最终结果是新作者被承认了,而且成为一九八三年度全国文学评比的获将
者之。
以后,我看到过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在世界各国放映,电影是感人的和
富有特色的(特别是对农村婚礼的精彩描绘),但是,中篇小说始终揭示了社会冲突,在描
绘否定人物、反映城乡生活中展开。最后,我在中国和作家路遥本人会见了,他是一位纯朴
的、同时又是一个聪明的、善于思索的人。作家本人比我想象的要稍稍老一点,他已经是陕
西作家协会的副主席。这个陕西是中国北方的一个省。而这个北方已经为中国和全世界输送
了许多优有的散文作家,例如赵树理,他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其
他一些描写中国农民的作品在我国已广为人知了。
更有意味的是,路遥不久之前写成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一九八六年推出第一
部)也是献给农村的。这部长篇小说使读者转向“文革”时期。作家赵树理正是在这个时期
被迫害致死的。作者对历史现实进行了广泛的概括,积极地运用了民族传统。同时,路遥既
和欧洲文化,也和俄罗斯文学遗产联系着。
现在,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广泛的变化,吸收欧洲文化已是一个现实问题,而路
遥的思想是特殊的,他认为创作自由和民族责任感对于一个作家同等重要:“我们不能容忍
社会上的某些低级的审美观点”,“作家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一
旦消极地对待劳动人民,那么,我们的作品就会成为无根的草。”
人这里流露出路遥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民族的根首先在农村。中篇小说《人生》像中国
当匠其他许多作品一样,在这一点上,接近我们的“农村”散文。作者没有把农民理想化,
既写他们热爱劳动、俭朴和正直,同样又写出他们缺乏文化、怯于和乡村领导干部斗争。正
是这些农民——借助各种必要的条件——终究成为中篇小说里道德原则的荟萃所在。
近来年,全面的“寻根文学”在中国发展起来了,但是,这并不完全是路遥向我们提供
的内容,而更准确的是以中国乡土主义或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精神对古代和原始力
量的理想化。路遥带着谴责的态度谈到这种文学:“令人费解的是,为了‘寻根’,是不是
要号召所有的作家和艺术家深入到‘原始森林’里去。”
当然,年轻作者的中篇小说是在中国文化长期衰退的时期以后写出来的。因而,中篇小
说无论在艺术思想发展方面,或者是在风格表现手法方面,都绝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人
生》以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寻常的关注热情,在十分温柔的形式里所传达的鲜明的社会性而吸
引着人们。中国的评论家不是毫无缘由地说道:“中篇小说描绘出复杂的生活冲突。城市和
乡村,社会和家庭,奋进与沉沦,希望和悔恨,爱情和苦闷交相错综在一起,而所有这些都
是在当代社会生活真实的画面里展示出来的。”《路遥小说选》自序
承蒙青海人民出版社的关系,我将自己迄今为止的小说作吕挑拣出一部分,编成了这本
选集。通过这本书,读者大约可以看出我十来年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弯弯曲曲的爬蜒痕迹。
这些作品都没什么改动,保持着初发表时的面目。之所以这样,并非这些作品没有可修改之
处,而是我常常没有能力这样做。我感到,如果在总体上不能复原当初创作时的那种心理状
态,即使后来想弥补作品的某些缺憾,也往入等于疤上补疤,因此也就放弃了这种应该而且
必需的努力。
我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并读完小
学,以后到县城读完高小和初中。青少年期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农村和县城度过的。十七岁
之前没有出过县境。中学毕业后返乡劳动,并教过农村小学,在县城做过各式各样的临时性
工作。一九七三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一九七六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省城的文学团体工
作。一九八二年成为专业作家。我的生活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从农村到城市的这样一个
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种种情态与感受,在我的身上和心上都留下了深举动的印记,因此也明显地
影响了我的创作活动。
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
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无疑,起初我在表现这个领域的生活时,并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它
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而只是像通常所说的,写自己最熟悉的
生活。这无疑影中央委员了一些作品的深度。后来只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反复耕耘,才
逐渐对这块生活的土壤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
我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中说过:“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又由于社会经历了持久广泛
的大动荡,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相
互交往日渐广泛,加之全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的初级教育的普及以及由于大量
初、高中毕业生插队或返乡加入农民的行列,使得城乡之间在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的现象非常
普遍。这样,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
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
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其重要的内容。这一
切矛盾在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来,是那么突
出和复杂,可以说是立体交叉桥上的立体交叉桥。”
无疑,我国当代现实生活迅猛而巨大的发展,使得以上所说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突出,
越来越复杂。骤烈的社会改革,已经使中国的农村和城市再不是各自封闭的天地了。它们还
将会在更大的程度上交叉在一起。而且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它们的界线甚至会变得模糊不
清。试想,假如黄河和长江交汇在一起奔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这会是一条新的
江河。这时既有黄河,也有长江,但这无疑会是一条既非黄河也非长江的新的更加宽阔而汹
涌的江河。我们所面临或将要面临的生活的总面貌也许就是这个样子。
面对着澎湃的生活的激流,我常常像一个无知而好奇的孩子。我国怀着胆怯的心情,在
它回旋的浅水湾里拍溅起几朵水花,而还未敢涉足于它那奔腾的波山浪谷之中……什么时候
我才能真正到中水线上去搏击一番呢?柳青的遗产
比之某些著作浩繁的作家来说,柳青留给我们的作品也许不够多。可是,如果拿一两金
银和一斤铜铁相比,其价值又怎样呢?
是的,这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在其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即使创作巴掌大一片东西,
他也尽力用他独特的艺术雕刀精心镂刻,尽可能避免一种工匠式的制造。至于他那部未完成
的史诗《创业史》,几乎耗去了他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
尽管这座结构宏大的建筑物永远再不可能完整一体,而就其现成的部分也不是完美无
缺,但它仍然会让现在和以后的人们所珍重。正如我们现在站在雅典的神庙面前,尽管已经
看不到一种完整的奇迹,但仅仅那些残廊断柱就够人惊叹不已了。
柳青是这样的一种人:他时刻把公民性和艺术家巨大的诗情溶解在一起。作为一个艺术
家,他始终像燃烧的火焰和激荡的水流。他竭力想让人们在大合唱中清楚地听见他自己的歌
喉;他处心积虑地企图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又严格的把自己看作是一
个普通公民,尽力要求自己不丧失一个普通人的感觉。他多年像农民一样生活在农村,像一
个普通基层干部那样做了许多具体工作。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创业史》中那么逼真地再
现如此复杂多端的生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见的每条细小的波纹都好像是生活本身的
皱折。
真实的生活和刻意演出的生活毕竟是会被人区分开来的。一个艺术家如果超然于广大而
深厚的生活之外,即使才能卓著,也只能生产一些打扮精致的工艺品;而带着香气和露水的
艺术花朵,只能在生活的土地上培植。这就是艺术家柳青的毕生信仰。对于今天的作家来
说,我们大家不一定都能采取柳青当年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