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张春桥传 >

第42节

张春桥传-第42节

小说: 张春桥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牛炀跋驮谏厦媲┝俗帧�

  惯于特务伎俩的张春桥,手下曾有过一支别动队,曰“游雪涛小组”,代号“二四四”。这个秘密调查组也是一支别动队,虽然名义上并不直接隶属于张春桥,然而,真正的指挥官正是他!他通过王洪文,以王洪文的名义发“指示”,而调查组的简报则送张春桥的秘书何秀文,由何秀文转交张春桥。张春桥对调查组实行“遥控”,但是他从不直接出面说三道四,甚至佯装不知道有这么个调查组,与他毫不相干——因为死者是他的妹妹。他要实行“回避”!

  大抵由于“严格保密”的缘故,调查组如同一艘在深水中活动的潜水艇,淹没于万顷波涛之下,世人鲜知。

  也正因为“严格保密”的“概念”太深的缘故,在张春桥被赶下历史舞台之后,就连调查组成员所写的揭发材料,也赫然在大头上标明“绝密”字样,继续为张存桥“保密”!

  尤为令人莫解的是,在粉碎“四人帮”十年之后,那个调查组当年的秘密活动,仍未有片言只字公诸于世!

  我以那份偶然见到的“绝密”文件为线索,追寻那艘深水中的潜水艇。费尽周折,我终于在北京一个很不显眼的单位里,在一张普通的办公桌旁,找到了当年被称为调查组的“灵魂”的Q。Q是调查组副组长,实权人物。如今,已经四易工作单位,从部级领导降为一个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当我突然向他提及“张佩瑛”三个字,他显得紧张。好在毕竟早已事过境迁,那段往事已成为历史,他慢慢镇静下来,陷入回忆之中……

  我追寻调查组的调查材料。曲曲折折,直至惊动当今上海市的领导机关,这才终于得到支持,允许我查阅。我仔仔细细“拜读”了一箱“绝密档案”。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犹如读了一部极为精彩的“推理小说”!

  那一箱近千万字的档案,是调查组秘密活动的内幕的详尽记录。令人震惊不已的是,他们竟私自秘密审查了四十六人,其中立案审查的达十五人,一般审查三十一人。外调材料、档案摘录、提审记录、交代材料、旁证材料、专案简报等等,厚厚的,一本又一本……

  最顺利的是寻访受迫害者。他们吐出了积压在心中多年的愤意,为之一快,为之一爽……

  是时候了,该撕掉那些“绝密”封条了;

  是时候了,该把那艘潜水艇从深水中捞出来,公诸于众;是时候了,该把当年的秘密的“通天大案”,大白于天下。

  此案所以成为“通天大案”,是在于当年的张春桥官儿大。他戴着一顶又一顶光华四射的桂冠:中共中央文革小组副组长、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哥哥得道,妹妹升天。本来并不“大”的张佩瑛,也俨然成了“大人物”。她的摔死,便成了“大案”……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且把时间倒拨至一九七四年,按照当年秘密专案组的“推理过程”,叙述这一秘密大案的来龙去脉……

  手术前兴师动众,费尽心机

  厚达数百页的《张佩瑛病史》,附有上百张各种各样的化验报告单。从一九五五年五月九日起,到她死于手术台为止,详细记载着她患病、住院、手术的种种经过。

  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七日,病史记录:

  “张佩瑛,女,四十六岁。因月经不正常八个多月,反复发作腹痛及低热四个月。经妇产科检查,子宫左上方有一硬质的肿块,有压痛,于二月二日入妇产科医院。经采用中西药抗炎和一般支持疗法后,热度消退,但肿块未见缩小,反有增大。

  腹痛仍反复发作,并有加剧。经院内外大会诊,认为盆腔肿块性质不明,虽经积极治疗未见好转,故决定三月三十日将进行子宫及肿块切除手术。”

  论级别,她不属高干;论业务,她不属高知。以往,她作为一个普通患者,动过多次手术,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这一回,随着她哥哥张春桥荣登高位,那光辉照到妹妹脸上,熠熠动人。本来,像她这样的手术,在“红房子医院”犹如家常便饭,不知进行过多少次,稳操胜券。然而,张佩瑛动这普通手术,却兴师动众到如此程度:

  三月十二日、三月二十七日,由上海第一医院党委负责人亲自主持,请来名医,为张佩瑛进行两次大会诊。会诊中的每一句话,都详细记录下来。

  三月二十七日下午,由妇产科医院党总支负责人Y亲自主持,举行了张佩瑛手术的准备会议。十六个人出席会议。

  经过详细讨论,周全备至的“手术方案”写出来了,“手术前小结”写出来了,“手术前后护理计划”订出来了,“手术组名单”终于确定了。

  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血钾、血钠、球蛋白……一项又一项测定、化验,都做好了。

  就连手术后的护理计划,也有条有理,如水银泻地,那般周密。

  引述以下十条“术后护理计划”,足见条条都是耗费心血写出来的:

  一,建立专人护理班,日夜各一人,详细记录护理单;二,手术当天回病室,注意脉搏、呼吸、血压,半小时测一次;三,注意保证导尿管通畅,预防尿路感染。术后每天更换导尿接管及接瓶(密封);

  四,术后每天用1:5000P,P,揩洗会阴,更换导尿管上的纱布、橡皮膏;五,鼓励并协助翻身,促进术后恢复。术后第二天半卧位;六,注意饮食护理,鼓励多进食,避免吃肠胀气类的食物;七,术后的基础护理。口腔护理。全身的清洁。注意保暖,预防并发症;八,详细记录出入液量;

  九,预防术后肠胀气,术后第二天艾灸足三里、中脘、天枢,每日二次,一次半小时;

  十,每天按摩脚部(左脚)二次,术后左臀部热敷,促进恢复脚的活动力,防止肌肉萎缩及血栓性静脉炎。

  此外,还规定“物质环境准备”,共五条;也极为周到:

  一,注意室温调节,准备电炉一只;

  二,术前室内大扫除,并用乳酸进行消毒;

  三,严格执行探望制度,保证充分休息。一周内,除家属探望外,其他一律婉言谢绝;

  四,准备好一切消毒物品及敷料;

  五,晒草垫或调换草垫。

  够得上天衣无缝,称得上无懈可击。

  一条又一条,送到张佩瑛手中,请她和张春桥之妻李文静过目。

  她微微地笑了,说了声。“谢谢!”

  然而,当人们走开,她的笑脸转为阴郁。她忧心忡忡地对丈夫悄然暗语:

  “我担心!从表面上看,大家都负责,实际上大家都不敢负责。今后要出问题,就可能出在这个问题上!”

  她的疑虑倒并非多余。就连她也看出,医生们“都不敢负责”——拍马者固然不乏其人,但是更多的人出于畏惧。

  畏惧什么呢?因为她是“春桥同志的妹妹”!

  果真,一次普通的手术,却出了个意料不到的大事故……

  指名道姓请来麻醉名医

  三月三十日,为张佩瑛动手术的日子终于来临。

  天刚朦朦亮,护士已经进入经过严格清洗的手术室_一切就绪。就连病人搁脚的木板、置膝的膝枕,也都放到规定的地方。

  妇产科医院麻醉师叶景馨,也早就在手术室里忙开了。这位护士出身的麻醉师,今天格外小心。她已把两台麻醉机擦得干干净净,放置在手术台旁。本来,用本院的那台麻醉机就可以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有人以为还是用中山医院的麻醉机更保险。昨天上午,她特地赶往中山医院,借来一台最好的麻醉机。

  预定手术在上午八点开始。张佩瑛在七点半就进入手术室。当她在手术台上躺好,手术的主持者、上海第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Fe就来到了。随即,外院的、本院的领导、医生、护士,络绎步入手术室。

  万事俱备,唯不见方兆麟医师。

  方兆麟,何许人也?

  那是妇产科医院党总支在拟订“手术组名单”时,发觉麻醉师一环太弱——叶景馨恐怕难以独力挑此重担。党总支向一医党委提出:“希望中山医院能派一位政治上、技术上都比较可靠的医生。”他们还指名道姓点将,要求派中山医院麻醉科主任方兆麟医师。

  方医生年近“知天命”,有着多年麻醉经验,何况又是该科唯一的党员。叶景馨曾师从于他。

  上级规定,方医生倘离开上海三小时以上,务必事先征得领导同意,并告知行踪。因为他是高干医疗小组成员,多年来为柯庆施、刘亚楼等许多高干治病。当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他是上海应急治疗小组成员。理所当然,妇产科医院党总支对方兆麟医师寄予厚望。请他出师,可以确保张佩瑛手术麻醉工作万无一失。

  方兆麟医师向来准时。面临这次重大手术,时钟已经敲过八下,怎么还不见他的影子?

  一辆自行车在肇嘉洪路匆匆东行。骑者左手握龙头,右手扶书包架——架子上横放着一只蓝色的钢瓶。钢瓶太滑,虽然骑者不时看了看手表,心中焦急,但是不得不慢行,生怕钢瓶从车上滑下。偏偏不巧,自行车链条又滑了下来,又延误了时光。

  此人便是方兆麟,那蓝色的钢筒里,装着麻醉剂——笑气。

  方医生临时被点将调来。他没有参加最初的大会诊。会诊确定的麻醉方案的“硬膜外局部麻醉”。方医生看了张佩瑛病史,得知她因肌肉注射已发生左下肢坐骨神经麻痹,倘若再用“硬膜外麻醉”,可能会发生别的问题。出于一片好心,方医生建议改用乙醚,施行全身麻醉。又有医生提出,采用乙醚全身麻醉,可能会在手术后带来肺部并发症。方医生觉得有理,提出了最安全、最可靠的麻醉方案:用乙醚施行全身麻醉,然后输入一部分笑气,以减少二醚的用量,预防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这一方案,得到了手术负责人的同意。

  不过,这一方案在手术前一天才确定下来。三月三十日一早,方医生到中山医院库房领笑气。须了一瓶,拧开开关,发觉瓶内剩气不多。他又返回库房,换了一瓶,拧开开关,发出“嗤”的一声,他满意了。然而,钢瓶上落满灰尘,他用水冲净,这才放上自行车。

  如此这般折腾,加上肇嘉洪路正在挖防空洞,到处堆着土,道路坑坑洼洼……

  终于到了斜桥。自行车一转弯,方医生看见了“红屋子”,舒了一口气。然而,一看手腕上的表,他又双眉紧皱:八点十分。

  他风风火火跑上三楼,已有好多人在手术室门口等他了。天气尚冷,他的前额却沁出豆大的汗珠。

  “方医生,你怎么迟到啦?”

  一听这话,他的脸上火辣辣的。

  他把笑气钢瓶往地上一放,连忙进更衣室换衣服,入洗手间洗刷双手。

  一位护士把钢瓶拎进手术室,递给叶医师。

  “方医生,用哪一台麻醉机?”叶医师在洗手间门口问了一声。

  “用我们医院的!”方医师答道。

  当方医师洗好手,叶医师已经把笑气钢瓶装上了中山医院的那台麻醉机……

  尚未动刀,患者突然死去

  “手术未动,麻醉先行”。麻醉师历来是“先行官”。

  方医生洗好手,上阵了。八点二十分,他从叶医师手中接过装好镇静剂“硫苯妥钠’”的注射器,对张佩瑛说:“老张,我给你打针了。稍微有点痛,不要紧的。”

  张佩瑛点了点头;说:“打吧,没关系。”

  方医生熟练地把针头刺进张佩瑛的静脉,缓缓地推进药水。他一边推进药水,一边注视着张佩瑛的表情。没一会儿,张佩瑛闭上双眼,睡熟了,发出均匀的呼吸声。

  按照操作规程,叶医生给张佩瑛戴上了面罩,输入氧气。

  方医生拿起装有“司可林”的注射器,又开始注射,做全身麻醉前的诱导。按照操作规程,一在注射“司可林”之后,才往面罩里输入乙醚。

  就在“司可林”刚刚射入张佩瑛的血管,一个护士吃惊地说道:“方医生,病人的手指甲发紫!”

  方医生也为之一惊。所有的医生、护士都满脸惊讶。

  当他打完‘司可林”,张佩瑛在颤动着,皮肤渐渐青紫,嘴唇乌黑。在场的一医党委、妇产科党总支领导脸色发白。

  方医生以为输氧不够,当即决定:“插管输氧!”

  叶医生拿定面罩,方医生以熟练的动作,把氧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