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郑作时-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宁愿相信哈梅尔是对的。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所有产业中,后发的中国公司都已经没有了“创造未知”的可能性,在每一个制造业领域,我们都处在产业的末端,以能源消耗、环境破坏、劳动力盘剥为特征的“世界工厂”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冰冷地设定在中国发展的道路前方。只有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中国公司找到了打破疆域和重建游戏规则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尽管极其的微小,但是,它确乎是存在的。
今天,阿里巴巴的意义就在于这里,马云和他的团队试图证明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
三
阿里巴巴常常让我想起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
1998年6月,张树新黯然离开她一手创办的瀛海威公司,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领跑者出局了。张树新说,“现在回过头看,瀛海威不幸生得太早。”
而就在那时,马云正打算从北京回杭州创办他的阿里巴巴。
瀛海威是第一家将互联网价值定位于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司,它所面对的用户与马云日后的用户有很大的重叠性。更有趣的是,当年瀛海威在北京中关村曾经树起过一块很有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而郑作时找到一张当年马云的名片,竟跟瀛海威的这句广告词非常的相似。现在看来,他同样很可能跟张树新那样,成为那只被鸟吃掉的早起的虫儿。
“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窗口,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中小公司从这里出发,与世界对接。”
这应该是当时中国IT人共同的一个梦想,这也正是张树新创办瀛海威和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共同起点。直到今天,阿里巴巴依然将此作为阿里巴巴的战略目标,他创意的推广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便最直接地表达了这个理念。这个愿景无疑是现实的,无非操作者的策略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命运结局。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2)
与张树新相比,马云做对了三件事情。
马云干对的第一件事情,是从北京南下把公司建在了浙江。这里远离传媒的喧嚣却有中国最庞大和活跃的民营企业集群,他们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第一势力,阿里巴巴在这里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马云干对的第二件事情,是把互联网看成了一件生意。如果说张树新想在互联网世界中盖一个显赫而豪华的大商场,那么马云想开的是一个集贸市场:圈一块空地,让一群文化不高却喜欢倒来倒去的商贩在这里赚钱。所以,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很简单,马云对网站建设的要求只有三点:可信、亲切、简单。直到今天,阿里巴巴都没有“烧”过钱,马云一直很节俭,无论在网络发烧或低潮,阿里巴巴都好像置身事外。
马云干对的第三件事情,是他近乎本能地发现互联网的本质是“分享”。唯有分享才可能把资源都聚拢在一起,而唯有资源聚拢在一起,才可能降低沟通和交易的成本,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被碾成了一块扁平的大饼,而以往依靠信息不对称而构筑起来的产业链便会被彻底地打破。从创业一开始,阿里巴巴就通过免费服务的方式让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在一起,当“信息水库”建成之后,马云剩下来的问题就仅仅是如何“卖水”了,他用这个战略建成了阿里巴巴,后来又用这个战略如法炮制地建成了淘宝网。
四
几乎所有中国成功的网站,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找得到对应物,仿佛唯有如此风险投资商才算得清它的未来和价值。阿里巴巴则很不相同,从一开始它就是个“中国式胚胎”,它诞生于中国专业市场最发达的浙江省,马云为了让知识不高的乡镇企业家和习惯于定式思维的媒体了解阿里巴巴到底有什么用处,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用了“全球最大的网上集贸市场”这个概念,“它是一个市场,谁有东西都可以上来吆喝。”
同时,阿里巴巴创造了很多中国式的产品和概念,如“中国供应商”、“诚信通”、“支付宝”等等,这都是一些不熟悉中国经济和国情便很难被彻底了解的名词。
《福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到阿里巴巴价值的媒体,当阿里巴巴创办不久,马云贴在湖畔花园墙上的报纸还没有干透的时候,它的记者就飞越太平洋找到了它。在第二年的一个评选中,这家严肃的老牌杂志就把它排为“全球最佳BtoB网站”的第一名。(我不明白福布斯的那几个编辑当初为什么不投点钱在这个公司里,如果那样的话,现在他们足可以去创办另一份《福布斯》。)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被搁置在全球领跑者的位置上,它必须替全世界的网络人、投资人解答那个听上去就很难的问题:到底互联网对于商业交易的价值有多大?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思考一个未知的“世界级问题”。是互联网和庞大的中国中小企业集群为马云提供了这个平台。
中国社会未来面临的最严重的两个经济命题是,如何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如何拉平东南沿海与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差。所有考察中国问题的人,都不得不从这里出发去发现答案。
当我们将这两个命题与“阿里巴巴-淘宝”模式联想在一起的时候,便会生发出很多的想象来。阿里巴巴让无数的中小企业摆脱了传统销售渠道的控制,得以用最低的成本进入到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速度,它让最偏远的工厂主都有机会对全世界的人吆喝一声,只要你的商品能够吸引眼球便会有人马上来卖你的货!而淘宝网则为无数渴望创业的年轻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如果你想做生意,你甚至不需要去租店铺和雇佣员工,只要有一台电脑,你就拥有了一份可能带来财富的职业。
马云计算过,中国每年渴望做出口贸易的企业超过500万家,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在2000万上下,当今中国还有三万亿元的库存商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谁能为这些公司服务,谁能让那么多人都有工作,谁能把那些库存一一盘活?
也许你已经听出来了,阿里巴巴的价值,便隐藏在这样的描述之中。
五
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
这是本书作者郑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也是所有购买这本书的读者最想一下子就弄明白的,但现在看来,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郑作时清晰地回溯了阿里巴巴六年成长历程,并对这家公司每一个业务模块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描述,在此之前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对外界如此坦诚地公开这一切。但是,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还是一个谜。
连马云都认为自己不知道。他对郑作时说,“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个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3)
2003年,当所有人都认为阿里巴巴将在BtoB领域深度拓进的时候,它突然创建淘宝网,正面挑战全球CtoC领域的老大ebay,而在2005年的夏天,它更是转而收购雅虎中国,在搜索和门户领域插上一脚。那么明天,它还会做出什么?
现在来看,唯一有的解释是,马云还不想让阿里巴巴定型。他认为阿里巴巴还有很多种可能性,他想象章鱼一样地在互联网世界中舒展中国人的智慧。
马云是一个多元的人,他的英文好到可以用它来思考问题,而在公司的战略设定上最彻底的中国化。他为阿里巴巴设计的每一个模块都很实际、很有效率感,但在愿景上则十分的理想化,在很多时候他像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孩子,像一个无法自拔的造梦者,他坚信自己将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业,但是他到今天还不能清晰地将之描述出来,因此当很多媒体人喋喋不休地描写“阿里巴巴是什么”的时候,他便会挑衅地说,“你们确定自己知道吗?告诉你们,其实连我也不知道。”他甚至宣称,“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认为他们不是我的对手。”
在某种意义上,他一直在公众和公司内部酿造着这种“不确定文化”,他逼着自己和大家一起去寻找。
事实上,所有的突破都是从困惑开始的。当马云坐在离我一米远的地方说这些话时,我从他的小眼睛里看出,他真的是不知道。这种“不知道”让他很兴奋,因为在“知道——不知道——知道”之间活跃着太多的灵感、机遇和可能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人最宝贵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比任何方法论都重要”。而有人问当世天才霍金:“人类下一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霍金答:“它将是某种不可预料的东西,将非常奇异地到来,世界就是这样进展的,它是由想象力的跳跃组成的。”
这些话用在互联网、阿里巴巴和马云身上都非常的合适。这个小个子、相貌奇异的中国人似乎是从想象力王国蹦出来的,他每每手舞足蹈,话语跳跃,做一些让你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情。看到马云,你不得不承认,世界真的是属于那些有想象力的人的。
六
马云常常口无遮拦,他说过一句让很多中国企业家听上去很刺耳的话,“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赚钱,而阿里巴巴是在做事业。”马云始终认为,赚钱很容易,而能够做出一个商业模式来则很难,它必须强大,必须可持续性,必须可规模化。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则必须选对行业,然后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今天,任何人都相信,没有哪个领域比互联网更能够让中国企业家逼近这些指标。如果我们假设,人类的所有知识和财富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分享,那么,世界还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吗?我们还真的需要沃尔玛吗?微软凭什么还依然强大?
这无疑是一连串让人激狂的设问。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中国机会”和“中国财富”的人们,你们是幸福的。
我们还不能说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卓越的公司,尽管它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跑者,尽管它让另一些卓越公司如ebay如临大敌,尽管它刚刚完成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最大购并案,但它毕竟只有短短的六年成长历程。而在全球概念的互联网市场中,全球电子商务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定型,处在核心竞争圈中的阿里巴巴必须在悬崖边上竭力搏杀,他的每一个对手和伙伴都庞大得让人不寒而栗,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切仅在一线之间。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确乎是一个可以让人寄予希望的中国公司。一个现代国家的商业声誉和传统往往来自于若干个伟大的公司,譬如美孚石油、通用、微软之于美国,松下、索尼之于日本、三星之于今日的韩国,再譬如宜家、菲力普、皇家壳牌之于瑞典和荷兰,这些公司的表现和商业品质最终构成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商业象征和话语能力。十年、二十年后,谁将成为中国商业力量的代表,是已经有了二十年历史的联想、海尔、华为,是有国家资本背景的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还是年轻而豪情万丈的新浪、盛大、阿里巴巴?至少在今天看来,在这场角逐中,马云的位次和后劲似乎不错。
七
最后,说几个小故事,那是我对企业家马云最深刻的印象。
1999年的春天,马云从北京铩羽回到杭州,在城郊的湖畔花园的家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家里的墙壁突然渗水了,他对大家说,我出去找点材料。过一会儿,他抱了一大卷旧报纸回来,然后大家一起把它们贴在墙上,就这样开始了公司的第一天。
阿里巴巴当时总共18个人,马云对全体员工发表开业演讲,“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马云的演讲很能煽动人,“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此数据需要核实)的公司。”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4)
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想,“反正能不能活到80年,我们可能谁也看不到。”
“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家鼓掌,在这一点上谁也没有疑问。
“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个目标太具体化了,就凭我们这几杆枪?”
后来马云告诉我,他搞电子商务,从那一天起就铁了心。
2001年,全球互联网遭遇大寒流,那年冬天,他飞赴日本向投资阿里巴巴的软库总裁孙正义汇报公司情况,那些日子,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