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42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42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年我在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居士,他那个旅店有个湖,这个湖是人工湖,面积也不小,听说早年那里是锡矿,锡已经挖完了,这坑以后填上水就变成湖了,有相当的深度。这个岸边有岩石、有树木,他照了一张照片,在水平很静的时候,倒影下去之后,这个景非常非常之美。有一天他偶然把这一张照片竖起来看,竖起来一看,看到里面好多佛菩萨。他这张照片我看到之后,我就让他翻印,我给他题了四个字「华严胜境」。你看全是菩萨,全是佛菩萨。如果你要是把它再倒过来,把它颠倒过来看,全是妖魔鬼怪。他这个照片现在印的很多,流通的很广,诸位不妨细细看看。
  那就是不动的时候是唯心所现,一真法界,一动的时候就变成十法界了,十法界没有离开一真法界,就像水不离波,波不离水;水就是波,波就是水。所以佛才讲真妄不二。有没有真妄?是有真妄,你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妄也是真。所以最重要的,识是从什么地方变的?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只要一放下,你真心现前,自性现前。真心所现的是法身,所以菩萨出世,出现在世间是示现,做给别人看的,你只要照菩萨这个行谊去学习,你也能够得如来充满三世无上法身。充满三世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超越时空,无上法身现前了。菩萨知道,他做这个示现,肯定有人见到之后心里面有所感悟,能够证得。纵然不能证得究竟地,肯定能够证得分证菩萨位。所以他笑了,微笑自誓。
  第四句「菩萨尔时,以无障碍眼,遍观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这个微笑的时候,已就是他来的时候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帮助他,把他们错误的知见、错误的行为扭转回来。菩萨要不示现,这个事情没有人能做,没有人能帮助。这一句里面讲,这是用佛眼,无障碍眼,《般若经》上讲的五眼圆明,这就没有障碍了。遍观十方,这不是一个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我们在前面读过,几乎多数的刹土都有十法界、有六道,只有少数是真正的净土;像西方极乐世界、像华藏世界这样。这里头没有十法界、没有六道,纯一法身菩萨居住修行养道的处所,我们称它作净土。十方世界,很多世界跟我们这里差不多的,所以它有六道,有六道当然它也有梵天、有欲界天,梵天是色界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大自在是梵天的天顶,大自在天王,摩醯首罗天王。
  凡夫总有骄慢这种心态,天上如是,人间尤胜,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要说你做到国王、帝王,现在民主时代的总统、元首、国家领导人稍稍有一点点的长处,自己感觉得值得骄傲,这一骄傲就坏了。这一段里面你看看,「此等众生,皆自谓为有大智力」,这就是傲慢。自己觉得自己智慧过人,神通道力超人一等,起这个念头,有一点点长处瞧不起别人,这是大病。这个病六道众生都有,普遍!儒家教人「傲不可长」,它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所以就劝导你,知道每一个人都有骄傲,希望你这个骄傲不要再增长就好了。佛是教人要出离三界,要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六道轮回有骄傲的态度没有法子,你出不去。不但你有骄傲的念头这种行为,有念头都不行。
  梵天、自在天王,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他们修定,四禅八定,四无量心,有没有骄傲?骄傲的行为没有了。欲界天有,欲界天最高的是魔天,魔从欲界来算,它第七层,它上去就是色界天了。色界天人没有骄傲,就是他没有慢,傲慢没有了,真正是一团和气。我们世间人常讲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在色界天才真正看到。傲慢虽然没有了,傲慢的习气有,这个经上讲的是傲慢习气,微细的念头没断,这个念头是若有若无,说老实话,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自己要知道他一定会把它断掉,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形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为什么?在我们这个世间亦复如是。不要说别人,自己,自己有很多习气自己根本就不晓得。别人要是给我们提出来,还不相信,还要跟他反驳。真正修行有相当警觉性的人,有相当智慧的人,你给他提起来,他仔细想想:对,我是有。他承认,那是有功夫的人;没有功夫的人,他不会承认的。你遇到菩萨,菩萨给你讲不讲?不一定,看什么缘分。有时候你不能接受,菩萨也说一下,轻描淡写的提一提,提醒你。但是知道你不会觉悟,你不会回头,可是提醒有好处,多几次提醒,你就会认真的反省。
  我早年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我对於经教非常羡慕,对於戒律不能接受。怎么不能接受?我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而且自己以为这个观念是正确的,为什么?合乎逻辑!佛所讲的一些理论道理真的是好,超越空间时间。但是制定的这些戒律,戒律是生活规范,生活规范这桩事情,肯定是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跟中国人不一样,文化不相同,环境不一样,气候也不一样,印度人三衣一钵就够了,但是在中国人决定不可能,中国这个地方比印度冷多了,印度是热带。中国,你在中原地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你三件衣服怎么够?这不可能的。饮食习惯统统都不相同。就在中国,三代之礼都不一样,三代是讲的夏商周。我们再看看近代,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跟五十年前不一样,跟一百年前更不一样,怎么能够教我们现代人去过三千年前佛陀时代那种生活规范,去学那个东西。我们是中国人还去学印度人,这怎么讲也讲不通,我实在是想不通。
  但是那个时候自己年纪很轻,对老师确实非常尊重,心里面这个疑团总是解不开,也不好意思问。可是章嘉大师有智慧,他看出来了,看出来怎么样?偶尔提一句,「学佛戒律很重要」,提一句。我笑笑点点头。我跟他三年,这一句话至少提过十几次,换句话说,两、三个月当中一定会提到一次。所以他老人家圆寂之后,在北投火化,专门给他做了一个火化炉,我在火化炉旁边搭了个帐篷,在他那里守了三天三夜。我在那里想,我跟他三年,三年他教了我些什么东西?这一回忆,这一句话最清楚,就是戒律很重要,他讲的遍数太多了。所以一回忆,第一个念头就想到他这一句话,就觉得这一定有用的。本来对戒律毫无兴趣的,现在老师走了,这个话提了这么多,那这不是一个普通话。所以这才对戒律比较上重视了。
  看看在家的戒律、菩萨戒律。出家戒律,我们知道不是出家人不能看,阅藏是例外的。如果你要阅藏,那个戒律你可以全部都看,如果不是阅藏,出家人的戒律不能看。以后我们明白了,为什么?怕你看了之后批评出家人,批评人有罪过。他是他的事情,他持不持戒、犯不犯戒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尊敬他有福,我们批评他有过失。所以戒律里头并没有秘密,是为了这桩事情。为什么阅藏可以看?阅藏你有智慧,你通达明了,那是另当别论。你不是阅藏,怕你断章取义,甚至於怕你冤枉好人。菩萨大人作略,在这个世间演戏,为人演说,有时候演正面,有时候演反面,都是利益众生,但是你不知道。你是执著在戒条上,拿这个尺码子去量人,不知道东西是活的,戒律也是活的,表演更是活活泼泼。所以戒律你懂不懂开遮持犯,你要不懂这个道理、这个意义,你自己都没有办法持戒,你还能谈别人吗?
  戒律是佛的行谊,是善巧方便,是文殊菩萨的妙慧,你怎么会懂得?是不动智佛的妙用。所以我们凡夫要老老实实,要有恭敬心,真诚恭敬听佛的话。从哪里学?十善业。你能把五戒十善做到了,念佛求生净土,你就能往生,这不是假的。轻易批评人,你犯的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尤其是在这个世间,这个世间确确实实龙蛇混杂,蛇是凡夫,龙是圣人,许多圣人出现在这世间,现的相凡夫相,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都有。他的行谊有善有恶,不一定,谁认识?觉悟的人认识,佛菩萨认识。凡夫哪里会认识?但是要是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他有一个总的不变的原则,那是什么?教化众生。无论你看他做些正面的也好,负面的也好,都是帮助人觉悟。正面帮助这一部分人觉悟,负面帮助那一部分人觉悟,应以什么方法帮助他就用什么方法,活活泼泼。他自己不著相,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这是再来人,这不是凡人。
  从他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你就看他,他自己清凉自在。我们一般讲这人放得下,这人看得开而量大。肯帮助人,善人他帮助,恶人也帮助,冤家对头他还是帮助。你从这些地方观察,你就晓得这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到,也就是凡人有自私自利,有贪瞋痴慢。你细心观察他,他没有贪瞋痴慢,他没有自私自利,有时候看他也要名闻利养,那都是善巧方便,那都在演戏;这个五欲六尘、名闻利养,那是演戏。你在里头仔细观察他,他有没有贪瞋痴?他有没有自私自利?如果发现他没有自私自利,他没有贪瞋痴,这是个觉悟的人,这不是迷惑颠倒的人。所以世间真正的凡夫,他有自私自利,他有贪瞋痴慢,这个地方「自谓有大智力」,就是慢。菩萨看到笑笑,菩萨来度他,佛度有缘人,看到有缘人总是会笑。
  笑就是有缘。所以你要接引众生、帮助众生,怎么样跟人家广结法缘?见了面欢欢喜喜笑笑,这就结缘。为什么?你跟他有欢喜心,他会接受,会听你的话。你看到这个人讨厌,他看你也讨厌,没缘,你再有智慧,再有神通道力也无可奈何,他不接受。所以诸位都晓得,佛经上常常讲的法缘殊胜。十方三世佛,法缘第一殊胜是阿弥陀佛,菩萨当中,法缘第一殊胜观世音菩萨。什么原因?对人真诚、亲切、欢喜,就是结法缘。你希不希望将来你成菩萨、你作佛能够广度众生?要是想广度众生,现在就要结法缘。现在要不结法缘,你成了菩萨、成了佛,度众生有限,没人听你的。这些话这些道理,当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的时候,老师常常说。我跟李老师十年,这个话听了几十遍都不止,常讲。所以我们也就学会了广结法缘,懂得怎样结法缘。
  学佛一定要刻薄自己(都是做样子给人看),要厚道待人。待自己厚,待别人薄,这是凡夫,而且是没有福的凡夫,没福报。他现在体力还很强壮,他不觉得,总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可是他有没有想到他会老、他会病?一旦你老了,你有病了,没人照顾,这个时候真可怜。聪明人对这桩事情他看得清楚,那他就要预防。他老了,你看很可怜没人照顾,将来我也跟他一样,怎么办?你得想到因果,我现在要修因,我要照顾老人、病苦的人。到将来自己老了、生病了,有人照顾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能够接待别人,特别是道场,来自四方参学的同学们,你能够接待他,能够爱护他,能够照顾他,使他感到宾至如归,就真的好像回到自己家里来一样,那么样亲切,你将来到别的地方,人家一样这样对待你。你要不懂得,自己觉得很骄慢、很高贵,没有把别人看在眼里,对人很刻薄,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不受人欢迎,这个道理不难懂。这些事实,你只要细心观察,你就能看到。
  所以对人好是真正对自己好,刻薄别人到最后是真正刻薄了自己,什么样的因决定得什么样的果报。《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好,你没有能够转过来,业障习气没有能转过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现在纵然是出家,真正转过来的不多,受命运支配的,受业力主宰的,还是占大多数。我们自己要常常想想自己,在现前是业力支配的多,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多?五十、六十就应当有这个反省,你学佛的功夫得不得力,这个时候有非常明显的感触到,七十以上那就太明显了。我现在是业力支配的,还是智慧愿力支配的?业力支配的苦,不自在,烦恼重重,肯定进入老病的境界。如果是智慧愿力,那就不一样,为什么?你烦恼轻智慧长,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谚语所谓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的精神体力没有觉得衰退多少。当然比年轻的时候肯定是衰退,衰退的幅度不大,还能自己照顾自己。
  往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到九十岁都还不需要人照顾,他还是自己照顾自己。李老师给我讲,他的寿命没那么长。他没有告诉我,当然我相信他年轻也有人给他看过相算过命。他给我讲他命运没有这么长,活到九十多岁,那是这一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