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79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79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路;「城邑想」,这个勿生是连到的,这个地方是城,这个地方是村庄,这里是小镇,物质环境。下面人事环境,「大小男女想」,这是大人那是小孩,这是男人那是女人。你去托钵就托钵,你可不能,这是妄念妄想。你看依报正报,依正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文殊菩萨如是,龙吉祥菩萨又何尝不如是?今天两个人唱双簧,一问一答,让我们明白这些事理,教我们怎么学习,我们要懂这个意思,才不辜负这两位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这事说出来了。
  下面说,「所以者何」,为什么要这个样子?「菩提远离诸所有想」,这把道理说出来了。佛弟子、大乘弟子发菩提心,念念不失菩提心,念念不离菩提心,道理就在此地。菩提心,菩提离念,真心离念。真心里面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粗念。极其微细的动念都没有,所以没有一切想,想就是分别,没有一切分别。这是解释经上讲「不生分别心」。你怎么还有分别?你有分别,你出不了十法界;你有执著,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大乘人,这两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於一切法依报、正报,决定不起分别、不起执著,你的心永远是定的,「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不是盘腿面壁在那里端坐,那叫入定;无时无处行住坐卧都在定中。
  今天上午你们在讲堂,朱居士入定了,实际上他是在那得清净心。许多同学来给我说:不得了,朱居士坐在那里,气色也不好,不知道怎么?我们在他耳朵边敲引罄也没有反应。我告诉大家,过去在华藏图书馆他常常有这个现象,我们是看了多次,所以不见怪。此地同学大概没有看到过,都看到很奇怪。真正入定,不一定要坐在那里,走路、言谈甚至於歌舞都在定中,动静一如,「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那是大定,真得受用。龙吉祥菩萨跟文殊菩萨两个人出去托钵在定中,他这个定没有出入,「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
  下面说,「无高无下,无卷无舒」。无高无下是平等。前面所讲的,於依正都不分别、都不起心,那是清净,清净平等。「心绝动摇,言亡戏论,无有数量」。心绝动摇,动摇是起心动念。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还会起心动念,你心动摇了。动摇就是动、震动,你心动了。这心一动就是无明、就是迷惑。心无动摇,常觉不迷。言亡戏论,言是什么?言语没有了,戏论就没有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绝动摇是心行处灭,言亡戏论是言语道断。
  不起心、不动念,哪里还会有言语。这个境界里头无有数量,这一句很重要。我们世间人所讲命运,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你家庭有家运,国家有国运,世界有世运。什么是命运?命运就是数量。起心动念就落在数量,不起心、不动念没有数量。十法界都有数量,一真法界没有数量,不落在数量里头。这桩事情《了凡四训》里面云谷禅师的开示就讲到了。人何以有命运?你有数。所以你会被孔先生算得那么准确,因为你落在数量里头。一个人真正做到忘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超越数量。算命的给你算就算不准,看相也看不准,算命也算不准,为什么?超越了。只要你执著这个身是我,或者执著这身是我所,都在数量里头。你果然觉悟,我没有,哪来的我所。
  身没有,身不是我,身是我所。这是说什么?这对初学凡夫方便说。要是给你说真的,说真的你不懂,只有随顺你。随顺你能够理解的给你说,你不能理解的不能给你讲,讲了,你会觉得奇怪,你不能接受,你不得利益。这就是佛说法的善巧方便。你是什么样的程度就给你说什么法,决不能超过,超过你不懂,不能接受,你还会反驳,你会排斥。所以一定要在你程度、领悟能力范围之内给你讲,你才会欢喜赞叹。不知道佛法深妙无涯,你现在这一段觉得很欢喜;再过一个时段给你说,又提高一层,更妙了。
  一切诸法其广没有边际,其深没底。所以说我们非常感慨,这样好的学术,在世间学校里头不能开课,真的是太可惜。无上甚深微妙法,今天这个世间尖端科技都不能够超越。现在尖端科技的发展两个极端的方向。一个方向是走无限大,太空物理,《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这是讲无限大;一个阶段是无限小,量子力学,佛法里头讲微尘世界,比科学家讲得更微细、更不可思议。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有微尘,微尘里头又有世界,重重无尽,其深无底。你能契入几层?对於人生,无论对於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方面面有绝对的利益,有真实的好处。
  具体来说,人生第一个是健康长寿。你没有健康的身体,你什么事都不能办。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健康第一,长寿第一。第二是聪明智慧,第三是财富能力。这三样东西,这是非常现实的,现在社会大家追求的,你到哪里去求?你能求得到吗?在佛法里面,真的,这三桩东西叫小事一桩,有求必应。我在年轻的时候真正是贫穷下贱。贱,社会上没有地位;穷,没有财富,明天有没有饭吃都是打问号。幸亏在那个时候接触到佛法,佛法对我的帮助太大。首先让我怎么样?不想有明天,只有今天,决不想明天。所以虽然穷、贫贱,我很快乐,那就是我没有欲望、没有奢想,安分守己,读经念佛,自得其乐。以后跟李老师学会讲经,不但自己得乐,而且能跟别人分享,往后是乐此不疲。我在这讲台上,今年是四十六年了,天天讲,真的是人生第一快事、第一大乐,与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来学习经教、来探讨真理,落实经典的教诲,得到真实的受用。
  第一个大受用改善了我的身体、生理,身体健康。我在年轻的时候,念小学身体就不好,贫血,这是我记得的。战乱期间那个生活非常苦,天天逃难。中日战争,这八年抗战,逃难的时候走路,没有交通工具。距离战场近的地方连机关枪都听得清楚,那炮声更不必说。所以那个八年,抗战八年,我们是两条腿走路,在中国走了十个省,东南十省走遍了。所以诸位想想,生活不安定怎么读书?那时候正好是读书的年龄,所以我童年失学,对於求学非常羡慕。没有学校读书,没有钱读不起书,虽不能上学,我不离开书本,自己读,自己学。有一些老人、长者时时刻刻向他们请教,接受他们指点。一生都在流浪,所以以后出家了,实实在在讲家这个观念对我非常淡薄。我从十四岁离开父母,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外面,一直到现在,依然是居无定所,依然是寄人篱下。所以佛家讲「出家」,出家对我来讲不是难事,已经习惯。但是佛讲得深,要出烦恼家,出妄想分别之家,这才是真出家;出这个居住田宅之家,这不是真的,这些义理我们都要明了。
  所以我们诸位同学在这里仔细来看看这些大经大论,所说的总不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大菩提心。可是这些名词意思很深很广,要不通过这些大经大论,我们的理解解得很浅。换句话说,我们所得到的受用就有限。你要真正是深入经藏,对於大经大论能深入,你理解得愈深受用愈广,受用无穷。前面说了我们第一个受用身体健康长寿,第二个受用智慧增长,第三个受用福德现前。福德就是物质生活上不再欠缺,衣食住行不要操一点点心。这就是世间所讲的大福报,圆满的福报。我们不需要多,多了没有用处,够用,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了。出门,现在交通工具很方便,不缺乏。物质精神都过得美满,人怎么会不开悟!
  「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无争无求在佛法上讲就是富足。「富在知足,贵在知退,福在受谏」,受谏就是能接受别人的劝告。我们每天读经,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真正大福报。一生,一切时一切处行住坐卧都在学习。诸位想想看,世间还有什么福报比这个更大的。教也是学,教学相长。「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古人说得好,「学所以治己」,把自己的灵性向上提升;「教所以治人」,帮助别人提升;「不学则不智,不教则不仁」,自学化他,精进不懈,这是勇。什么叫智、仁、勇,这不就明白了。智仁勇在中国古代称为「三达德」,达是通达无碍,大德大能。
  这里面说了这么多,清凉大师说「今唯用后一对耳」,这后面一对就是心绝动摇,言亡戏论,用这一句来解释这首偈「永绝诸戏论,不生分别心,是念佛菩提」。用这两句来做解释。这是把《般若经》上这段话都引用出来。下面《疏》它有引用《瑜伽师地论》九十五卷所讲的六种戏论,这属於佛学常识,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六种,第一种「颠倒戏论」。颠倒是与事实完全不相符,这我们要明了,我们不能够犯这个过失,不可以违犯这个过失。换句话说,处事待人接物要诚恳,要言而有信,所以我们提倡诚信。这几年我教人四个字,我们大家都认真学习,针对我们现前毛病来说的,「诚、敬、谦、和」这四个字,要真诚、恭敬、谦虚、和睦,一定要从本身做起。学院,我们是过的团体生活,通常在一块儿生活的有四、五十个人,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四个字,这个团体是和合僧团,真正六和敬的僧团。我们才对得起佛菩萨,才对得起祖师大德、对得起我们的护法,要对得起自己。
  颠倒,实在讲颠倒戏论我们常常犯著,这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一般人讲的误会,误会就是颠倒戏论。误是错误,会是体会,你所体会的是错误不是正确的。对人也好,对事也好,我们想错看错,於是怎么样?就做错、说错。这做错、说错,不是说就没事,它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人。我们对人要是看错、误会,我们常常批评这个人、说这个人,让大家对他都产生误会、都产生误解。这是很好的一个修行人,因为我们对他的误会、误传,而让许多人对他也产生误会,我们就有过失。这个影响的面要是愈大,过失就愈大;影响的时间愈长,我们的过失就愈深。如果他真的是个好人,他对於一切大众是有利而无害的,那我们的过失就犯得很重。
  与人交往,观察一个人非常不容易,这个知人是大学问。一个人说是没有过失,那太难了。清凉大师在《四十华严》里面,《疏钞》里面所说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真的讲没有过失,那只有佛一个人,等觉以下还不免有过失。又何况菩萨在这个世间示现有权有实,有时候他装错误,不是真的。像前面我们讲的龙吉祥菩萨,他的言词里面说「为有情故,巡行乞食」,这个话就有过失。为什么?没有离开分别。龙吉祥菩萨是等觉菩萨,文殊也是等觉,文殊跟他这一番话是因龙吉祥菩萨引起的,所以我说他们两个在唱双簧、在变把戏,是来教化我们的。这一问一答我们才晓得,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叫「念佛菩提」。这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一心正念真如,这在念佛法门里面叫理念,理一心不乱,这个太高太高了。最高的念佛方法,没有形式。大权示现里面,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误以为他破戒了、他犯罪了,是我们对他产生的错觉,於是我们就有意无意的颠倒戏论。害人不浅,害自己更深。
  害人害自决定成正比例,这句话义理也很深。你害人多深,你害自己也多深,你害别人多广,你害自己也多广,决定成正比例。这是什么道理?因果的道理。如是因得如是果,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如果你伤害的是一个觉悟的人、是个明白的人,那好,为什么?我们自己受的罪报会减轻。要伤害一个一般普通人的,那个罪报不得了。伤害觉悟的人,因为觉悟的人他不会受你伤害,就是说他不会被境界所转。你毁谤他、你侮辱他、你陷害他,他决定没有瞋恚心。他要有瞋恚心,还会起心动念,他迷,他没有觉悟。如果真正觉悟,他不会有这个念头。为什么不会有这个念头?他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笑了之,他怎么会把这个放在心上?怎么会计较?你这个地方排斥他,他那里还有路,所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讲「条条大路通长安」,这个路走不通,那个路走通!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你拦不住它,这个地方挡它,那边流了;那边挡它,那边流了。所以跟觉悟的人好相处,跟迷惑颠倒的人不好相处。迷惑颠倒的会结冤仇,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解决争端要从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