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全球通史 >

第156节

全球通史-第156节

小说: 全球通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得更成功。这并不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已说服俄国农民赞成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实际上,大多数农民对红军和白军都极其不满,他们宁愿独自呆着。但是,当不得不作出选择时,他们常常决定支持红军,他们认为,红军站在他们这一边,允许他们保留从地主那里夺得的土地。     
  回想起来,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横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 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10年的国际关系,大大地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     
  二、共产主义在中欧的失败     
  德国的势力均衡 当内战在苏俄猛烈进行时,欧洲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共产主义是否会向西方传播。列宁及其布尔什维克认为,如果共产主义不能向西方传播,他们的事业注定要失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他们不能想象他们的革命会在一个国家、尤其是在以农业为主的俄国生存并扎根,因此,他们密切地、满怀希望地注视着中欧、尤其是德国的事态发展,因为德国显然是关键性的国家。如果德国变成共产主义国家,那么它的工业实力和俄国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就会是不可摧毁的,革命的前途也就会有保障。     
  最初,布尔什维克的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实现。在海军发生兵变和革命从波罗的海诸港口传入内地以后(见第二十章第六节),德国皇帝不得不于 1918年11月9日退位。与俄国苏维埃相类似的工人士兵委员会出现在包括柏林在内的各大城市。革命运动非常强大,共产主义似乎很有可能容没欧洲大陆,至少抵达莱茵河。然而,最后的结果并不是产生一个苏维埃德国,而是产生一个资产阶级的德意志共和国。     
  有几个当时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释这一重大结果,一个因素是战前德国的繁荣,它使工人阶级比较心满意足、无心革命。诚然, 1914年时的错国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最强大的政党,但它很保守,专心致力于社会改革而不是致力于革命。同样重要的是德国农民的富裕,他们的境况比俄国农民要好得多。在战争的几年中,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并不太坏,因此,布尔什维克的“把士地分给农民”的口号虽然在俄国非常有效,但对德国的影响却很小。而且,战争在德国革命的时候已结束,这又与俄国的情况截然不同。对和平的要求也许比其他任何东西更多地帮助了布尔什维克,但在德国却毫无意义。此外,尽管德国军队被打败,但它决没有象1917年的俄国军队那样士气沮丧、进行叛乱。在德国,当最后的较量到来时,革命的反对者能号召可靠的军队支持他们。     
  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因素是德国社会主义者阵线的分裂。当然,这决不是唯一的分裂。 1914年,在支持还是反对战争的问题上,欧洲所有的社会主义政党都不同程度地分裂了。在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谢德曼领导的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从一开始就支持德国的战争努力。由于他们比较保守,他们这时拚命反对革命的工人士兵委员会。“我憎恨社会革命”,艾伯特坦率地宣布,“我非常憎恨社会革命”。社会民主党的另一派是斯巴达克斯同盟,它相当于列宁的布尔什维克,由两位杰出、能干的革命者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领导;前者出身于著名的德国社会主义者家庭,后者的祖先为波兰…犹太人。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斯巴达克思同盟支持工人士兵委员会,希望在德国建立一个苏维埃式的政权。在社会民主党多数派和斯巴达克斯同盟之间的是独立社会民主党;它也赞成建立苏维埃德国,但又希望同社会民主党多数派合作。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 当马克斯亲王宣布德皇退位时,他自己也辞去了首相职务,将政权交给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艾伯特成立了由“6位委员”组成的内阁即人民代表会议,其中3名为社会民主党多数派成员,3名为独立往会民主党党人。斯巴达克思同盟情愿呆在内阁外面,其原因很简单,他们只对使革命进一步向左的方向发展感兴趣。菲利普·谢德曼在议会大厦的阳台上宣布德意志共和国成立,但与此同时,李卜克内西也在一哩以外的帝国宫殿的阳台上宣布苏维埃德国成立。这时,最大的问题是哪一派会取胜。     
  1917年3月,临时政府成立,当时的形势可与俄国的形势相比。艾伯特十分潭楚俄国的结果,他不想成为第二个克伦斯基。因此,11月10日即德皇退位的第二天。他为了镇压斯巴达克思同盟和工人士兵委员会而与总参谋长威廉·格勒纳将军结成了秘密同盟。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人都要用连接柏林的总理公署和斯帕的司令部的专用电话进行交谈。由于有了这一强有力的支持,艾伯特开始积极反对极左派。独立社会民主党拒绝一起行动,并退出了内阁,但这无关紧要。11月30日,斯巴达克思同盟改名为德国共产主义劳动党,并制订了起义计划,但在这些计划完成之前,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态堡已被逮捕,并“在企图逃跑时”被击毙。他们的1,000多名追随者在随后爆发的残酷的巷战中被杀害。到1919年1月中旬时,来自左派的危险已经消除。     
  德国已度过了极为关键的时刻, 1919年1月19日,全国举行了国民议会而非苏维埃代表大会的选举。当选的代表绝大多数为温和的左派。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一方面是为了避开柏林的骚乱,一方面是为了把世界舆论中的新德国与和平的文化象征如歌德和席勒联系在一起。艾伯特当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谢德曼为第一任总理。     
  1919年7月通过的宪法无疑是民主主义的宪法,至少大体上如此。它包含了当时各民主国家所赞成的一切方法,其中包括普选制、比例代表制、权利法案、政教分离和学教分离。当选的总统任期为7年,由他任命总理,又由总理遴选人员,组成一个必须得到国民议会即下院多数成员支持的内阁。参议院即上院由18个州的代表组成,它可以延迟但不能阻止立法。     
  在这新宪法的幌子背后,旧德国的许多东西依然如故。官僚机构、司法系统和警察局完好无损地存留下来。在大学里,最不民主的和反犹太人的教授会和学生组织以学术自由为理由继续保持原状。新组成的国际军是旧帝国军队的缩影。除法定的八小时工作日外,实际上没有推行任何社会改革。工业上的卡特尔和垄断公司依然如故;东普鲁士的容克地主同德皇和各地方统治者一样仍保留着他们的地产。总之,德国革命保留的东西要比它改变的东西多。权力主要落在旧统治者手中,而这些旧统治者永远不会接受新秩序。最初,魏玛共和国在外国的财政援助下确能成功地保持自身的稳定。但是,当大萧条削弱了国家的基础时,这些不顺从的官僚、军官和拥有土地的绅士大多攻击起共和国,加快了共和国的灭亡。美国一位观察家对魏玛共和国的这一内在的致命弱点作了如下描述:     
  想象一下一个让拥护君主制度的法官解释法律、让在忠于旧政权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旧官员管理政府的共和国吧;想象一下一个消极地听任反动的教师和教授教孩子们藐视现有的自由、赞成被美化的封建时代的共和国吧。……这个惊人的共和国向成千成万名毫无顾忌地希望推翻共和国的前官员和文职人员支付了大量的津贴。     
  中欧的革命与倒退 对斯巴达克思同盟的镇压和魏玛共和国的建立确保了中欧其余国家不会变成共产主义国家。然而,许多年里,欧洲的这一地区一直充满着骚乱和起义。波罗的海和爱琴海之间的广大农民政治上的觉醒和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个原因是无数的农民新兵已因其战争经历而大大地扩大了视野。他们不仅观察到了城市和农村生活之间的差别,而且观察到了各国生活水平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伦王朝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推翻也给农民以深刻影响。按照长期以来的传统,这种推翻是唤起民族主义愿望和阶级意识的大地震。最后,长年的战争造成的空前的破坏和苦难使革命形势更趋严重,尤其是在那些已遭受失败的国家里。     
  这种革命骚动的确切表现因各国当地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各国共产党并没有起着突出的作用,只有匈牙利例外;在匈牙利,具有教会主义与和平主义学识的贵族哈伊·卡罗伊伯爵已于 1918年11月16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卡罗伊切断了同奥地利的联系,然后试图通过诸如普选制、言论自由、集会自由、政教分离和没收大地产之类的改革来使匈牙利自由化。但这样做未能把捷克、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的少数民族争取过来,这些少数民族需要的是独立而不是改革,因此他们指望布拉格、贝尔格莱德和布加勒斯特而不是指望布达佩斯。此外,协约国要求的停战条款非常苛刻,卡罗伊无法接受。1919年3月,他辞职并离开了这个国家。     
  包括共产党人和社会党人在内的匈牙利国际革命社会党填补了这一空白。在工人士兵委员会的支持下,这一政党创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它的主要人物是库恩·贝洛,他是一位中产阶级的犹太人,过去曾是匈牙利军队中的一名军官,曾作为战俘在俄国生活过。在俄国,他遇见了列宁和其他布尔什维克,回国后成为一位职业革命者。由于是事态的发展使他一步登天取得政权,他不能保住他的权力。乡村的农民通常仍怀有敌意,他们拒绝出售粮食来换取共产党的纸币。与此同时,罗马尼亚军队正侵入匈牙利, 1919年8月4日,他们占领了布达佩斯,迫使库恩·贝洛逃往维也纳。1920年2月,当罗军撤离时,以霍尔蒂·米克洛什海军上将为首的右翼政府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宣告成立。霍尔蒂在两次大战之间的整个时期里一直执政;在这段时期里,匈牙利是中欧唯一几乎完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或其他改革的国家。     
  在其他大多数中欧国家中,农民政党道出了人民大众的不满。下列农民领袖曾在战后数年中就职: 1919年亚历山大·斯塔姆博利伊斯基在保加利亚就职;1925年斯蒂芬·拉迪奇在南斯拉夫就职21926年文森特·维托斯在波兰就职;1928年尤利乌·马纽在罗马尼亚就职。然而,由于他们奉行和平主义、不喜欢暴力,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长期保住自己的权力。他们很易受到那些处于牢固地位的军人和官员的伤害,那些人在其利益受到威胁时就毫不犹豫地尽力争夺政权。农民领袖失败的另一原因在于为政治机会所吸引的律师和城市知识分子愈来愈控制了农民政党。在这种领导下。各农民政党通常代表富农的利益。与广大贫农几乎没有什么联系。     
  农民领袖一个接一个地被革职。 1923年,斯塔姆博利伊斯基遭暗杀,鲍里斯国王建立了一个独裁政府。1928年,拉迪奇遭晴杀,第二年,亚历山大国王建立了他的独裁政府。在波兰,维托斯只维持了几天就被约瑟夫·毕苏斯基将军除掉;后者统治了全国,直到1935年他死去为止。1930年,马纽被国王卡罗尔二世解除职务,卡罗尔二世一再建立和废除内阁,直虽IO年后被迫逃离罗马尼亚。     
  这同样的格局也在奥地利和希腊占上风;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政党从未在这两个国家生根。奥地利最后于 1934年建立了由陶尔斐斯总理领导的独裁政府,希腊于1936年建立了由迈塔克萨斯将军领导的公然的法西斯政权。因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整个中欧全处于独裁统治之下,只有一个国家例外,这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拥有某些可说明其独特性的有利条件:高水平的文化、从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下来的受过训练的官僚、扬·马萨里克和爱华德·贝奈斯的强有力的领导以及能比以农业为主的东方国家提供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大的安全感的平衡的经济。     
  三、意大利成为法西斯国家     
  正当布尔什维克主义、平均地权论和传统的议会主义为在东欧和中欧居首要地位而斗争之际,一个全新的主义——法西斯主义正在意大利出现,它是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