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两样的。由此他加深了对于俄国社会的认识。
回到莫斯科后,农民问题一直在瞿秋白的头脑中萦回。新村运动,虽
然在苏俄还与苏维埃农场、协作社一起存在着,但它终究不能解决农民问题。
他说:“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农民的辅助,不能有尺寸功效,同时农民却是小
资产阶级,——这是马克思主义者都知道的。”“农业会议近来屡次宣言土地
国有的原则,而使用土地者的私有生产品权仍保存,——因农民小资产阶级
的心理,在现实的世界中,不得不有此政策。”①瞿秋白认为,布尔什维克
党实行土地国有是革命第一期的土地政策,现在第二期实行新经济政策,是
为了加强“无产的工人与小资产的农民间之协进”②,即巩固工农之间的联
盟。
对于俄国农民问题的历史发展和前景,瞿秋白这样写道:“资本主义中
‘最初积累’的发展,必定令农民为阶级的分化;国家工业的发达,必定一
面吸收无产阶级化的农民,一面扩充财政,技术的影响于乡间,——相对的
双方发展;在某一时期之后,引到非常剧烈的经济的阶级斗争——然后治者
的无产阶级的胜利及西欧美洲的奋起,方渐创社会主义现实的基础。固然,
俄罗斯革命的意义,不是这几字可尽,然而很可以明白:俄国不能成隔离的
新村制,而是现实经济改造世界中之一部分。”③这一段文字,从俄国的工
农联盟,联系到世界范围的革命联合,说明作者的目光是远大的,他的论点
中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色彩。①②《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4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③《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4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瞿秋白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来到俄罗斯大地,他把革命后的俄国比
之为琳琅满目的宝山,他要集注全力取回宝物,去献给苦难的祖国。他不知
疲倦地工作着,顽强刻苦地学习着。生活条件本来已很艰苦,他还要节衣缩
食,自己烧饭和料理生活,吃得很不好,甚至吃不饱,连定量供给的一点糖,
他都节省下来去买书。因此,到莫斯科不久,瞿秋白就患病了。1921 年3
月11 日他在记事中说:“莫斯科生活开始,我们求学考察还正兴致勃勃,然
而因物质生活的困苦,竟奄奄有些小恙。”①这次的病,大约七八天才痊可。
到了7 月,又突然病倒,整整卧床一个月。7 月6 日到8 月5 日之间,没有
写作。8 月初,经医生诊断,左肺有病,并劝他“回国为是”②。①同上
书,第128 页。
②同上书。第164 页。
8 月4 日吐血,整个8 月份,他扶病只写了三篇短文。他显然有些焦躁
不安,全心仍想着工作:“奄奄的生气垂尽,一切一切都渐渐在我心神里磨
灭。。还我的个性,还我为社会服务的精力来!”①他诅咒自己不能适应俄
国的气候,勾起思乡的情绪:“万里。。万里。。温情的抚慰,离故乡如此
之远,那能享受。。。漫天白色,延长五月之久,雪影凄迷,气压高度令人
呼吸都不如意。冰。。雪。。风暴。。那有江南春光明媚,秋花争艳的心灵
之怡养”②。他在梦中,都梦到了南国故园中灿黄的菜花,清澄的池水,翠
柳,碧桃,。。。可是,当他想到祖国要成为完全的殖民地,外国资本家‘老
爷’来了时,他的心紧缩了,病也更深了。9 月开始,身体略好,他的采访、
考察、写作,重新又恢复起来。9 月16 日,中国阴历8 月15 日,瞿秋白在
莫斯科迎来了身在异邦的第一个中秋节。偶然和俄国朋友们谈起中秋的意
义,他们感到很有趣味,说这团圆的象征大有诗意,怂恿瞿秋白借用他们的
房间聚会一次。女主人专门做了点心招待中国客人。瞿秋白当日写了一首题
为《“东方月”》的诗,寄托自己对祖国和亲人的思念上情,并把这种感情升
华到更高的境界。“万古‘中秋’,未入欧人诗思词说。原万族共‘婵娟’,
但愿‘婵娟’年千亿。。。欧亚华俄——情天如一。”他多么希望象征着团
圆、幸福、美好,安详的明月,千秋万代地照耀在环球各族人民的心田。
这是何等高洁的情怀,美好的信念。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
第164— 166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②同上书,第165 页。
在中秋聚会上,嘉德琳女士问到瞿秋白的健康状况,知道他夜夜虚汗,
咳嗽吐血,极力劝他回国。夜深散宴归寓,瞿秋白到郭质生住处,谈及病体
支离,要做的事,应当做的事,都不能做,不如回国,或有可为。过了几天,
瞿秋白写信给在柏林的俞颂华,告诉俞他将回国,但是他对于“来做开天辟
地研究俄罗斯文化。。的事业”①,又非常眷念,依依不舍。10 月间,病
情渐轻,他又能赴俄国朋友德尔纳斯嘉女士的家庭音乐晚会和中国工人朋友
林扬清的家庭宴会,心境也似乎变得好些。由于西伯利亚交通仍然困难,需
要带的书籍太多,瞿秋白打消了马上回国的念头。他的心思又全部转向了工
作:“我一天不读,一天不‘想’,就心上不舒泰,——不能不工作;要工作。”
②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18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
版。
②同上书,第182 页。
转眼到了11 月7 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来到莫斯科迪纳
莫工厂即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集会的人们,都兴致勃
发。“无意之中,忽然见到列宁立登演坛。全会场都拥挤簇动。几分钟间,
好象是奇愕不胜,寂然一晌,后来突然万岁声,鼓掌声,震天动地。”“工人
群众的眼光,万箭一心,都注射在列宁身上。大家用心尽力听着演说,一字
不肯放过。列宁说时,用极明显的比喻,证明苏维埃政府之为劳动者自己的
政府,在劳工群众之心中,这层意义一天比一天增胜,一天比一天明了:‘拿
着军器的人’,向来是劳动群众心目中一可怕的东西;现在不但不觉他——
赤军——可怕,而且还是自己的保护者。’列宁末后几句话,埋在热烈的掌
声中。”①这一束充满激情的优美的散文,把劳动群众同自己的领袖之间的
信任和崇敬,如实写出,十分感人;作者显然把自己的情感,与劳动人民以
及革命导师的情感连系在一起了。
①同上书,第203— 204 页。
瞿秋白来俄不到一年,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地的考察,已经
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并且用来指导考察、写作以及剖析和改造自己的思
想。
瞿秋白的自我改造,主要是否定自己的旧思想、旧习惯,由此进而否
定旧阶级、旧家庭。这时,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浪漫派”即唯心主义倾
向,“时时想超越范围”即脱离客观现实,在书斋里冥求人生意义的倾向。
若要克服这种倾向,应当“脚踏实地,好好的去实练明察,必须看着现实的
生活”①。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诸如忏悔,
悲叹,伤感,以为不是寻常人等等,而这些弱点是劳动人民所没有的。他钦
佩“俄国的劳动人民千辛万苦支持下来”的战斗精神,赞扬他们坚毅顽强的
性格和乐观开朗的襟怀,把自己与他们相比,“暗暗的想,他们——非智力
的劳动者,——即使有困难苦痛,大概永没有我这一种。。‘烦闷’呵。”
②“自己也曾以为不是寻常人,回头看一看,又有什么特异,可笑可笑”③,
他得出严肃的结论:“应当同于庸众”④,即自己应当同于普通的劳动群众。
他有了新的无产阶级的觉悟,而去掉了小资产阶级的蒙昧。对于自己“士的
阶级”的家,他预见到:“总有那一天,所有的‘士’无产阶级化了,那时
我们做我们所能做的!总有那一天呵”!⑤。。
①②③《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19、220 页。人民文学出版
社1985?
④同上书,第183 页。
⑤同上书,第211 页。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知识青年为了摆脱僵死腐朽的封建专制囚笼的束
缚,要求解放个性,尊重自我。随着时代的前进,个性解放问题,不能不同
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更加密切的联系起来。瞿秋白主张个性解放,但他反对
自我肯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他认识到“在此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或能
为此过程尽力,同时实现自我的个性,即此增进人类的文化;或盲目固执一
民族的文化性,不善融洽适应,自疲其个性,为陈死的旧时代而牺牲;竟或
暴露其‘无知’,仅知如蝇之附臭,汩没民族的个性,戕贼他的个我,去附
庸所谓‘新派’。”①既不固步自封,也不为人附庸,而应与时俱进,在改造
和创建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个性得到合理的发展。“如此,则我的职任很明
了。‘我将成什么?’盼望‘我’成一人类新文化的胚胎。”②这时,瞿秋白
的感情,已经与劳动人民和革命者融汇在一起。一篇题为《心灵之感受》的
短文,通篇引录一个苏维埃职员自述革命斗争的经历和感受。他的“‘为人
服务’,忘了这‘我’,‘我’却安逸,念念着‘我’,‘我’反受苦”③的结
语,显然也是瞿秋白的心声。
“我”不是旧时之孝子顺孙,而是“新时代”的活泼稚儿。
我自是小卒,我却编入世界的文化运动先锋队里,他将开全人类文化
的新道路。④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212— 21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②④同上书,第213 页。
③同上书,第175 页。
这个庄严而自豪的宣言,表明了宣言者不仅在理论观念上,而且在感
情立场上,都开始接受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他的世界观开始向共产主义
方向转变。瞿秋白的这个宣言,给自己的思想作了一个小结,标志着他在人
生旅程中旧我的终结,新我的开端。
据瞿秋白自己在《记忆中的日期》中回忆,他于1921 年5 月经张太雷
介绍,参加共产党,为预备党员;同年9 月,转为正式党员。当时属于俄共
(布)党组织,到1922 年春,正式参加中国共产党。
由于物质生活降低,工作量急剧增加,瞿秋白的身体越来越坏了。1921
年12 月15 日,他住进莫斯科高山疗养院。1922 年1 月21 日,在共产国际
发起和指导下,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
行。这次大会是为了推动和促进远东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抵制和对抗
帝国主义瓜分远东的华盛顿会议而召开的。中国、日本、朝鲜、蒙古等都派
出了代表团。中国代表团由相当广泛的社会成员组成,中共代表是张国焘、
国民党代表是张秋白;高君宇、王尽美、邓恩铭、瞿秋白、林育南、任弼时、
罗亦农、俞秀松、柯庆施、肖劲光、贺衷寒、卜士奇、王象千等共产党员、
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也分别以各地区、各团体代表的资格出席大会。
瞿秋白是带着病参加会议的。在高山疗养院的一个多月中,他感到恬
静,有时也感到精神的疲乏。“远东大会召集,用得着我这‘东方稚儿’,于
是出高山——陡然呼吸一舒,好一似长夏清早,登高山而望晓霞”①。“一
望远东,紫赤光焰,愈转愈明,炎炎的云苗,莽然由天际直射,烘烛烈烈,
光轮轰旋,——呀!晓霞,晓霞!此时此际,未见烈日,——也许墨云骤掩,
光明倏转凄暗,不然也只遥看先兆,离光华尚远;然而可以确信,神明的太
阳,有赤色的晓霞为之先声,不久不久,光现宇宙,满于万壑。”②瞿秋白
是以欣欣之情,震烈之感,不期而自视晓霞的。他用浓郁的诗情语言表达出
深刻的哲理思辨。他以“黑云”,比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以“晓
霞”、“神明的太阳”,象征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兴未艾和必然走向最后胜
利。作者以瑰丽的想象,磅礴的气势,抒发了一股昂扬奋进的战斗精神和必
达目的的坚毅信念。这一篇短文《晓霞》,与瞿秋白在莫斯科两年中所写的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著作中的许多文章一样,以他严肃的、
深刻的对于社会、人生问题的思索,表现了他的目光的高瞻,视野的广阔,
抒发了他的奋发、激昂、执着、追求的精神,表达了他的极其富于诗人气质
的个性,尤其以其特有的描绘现实的方式,展示了新的文学天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