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抉择 作者:黑色柳丁-第1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不要紧,闯王当年不也是避走商雒山。后来还不是把孙传庭教训得够戗。哈哈,只要打靼子时候有老子的份就行。”有些得意忘形的郝摇旗一回头发现高桂英和刘芳亮正狠狠的瞪着自己。这才发现自己刚才是多么的口无遮拦。于是连忙吐了吐舌头闭上了嘴。
不过孙露、张家玉和秦良玉并没有介意郝摇旗的那有些大逆不道的话语。此时的张家玉和秦良玉正专心研究着这张地图。对于朝廷暂时不北伐两人都很理解。不同的是秦良玉是觉得经过数十年的战乱与天灾,老百姓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来使他们从兵祸的阴影中走出来。毕竟解决吃饭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而张家玉则是站在了一个统帅的角度看这件事。义勇军的装备不同与传统的冷兵器部队。火器部队虽然威力强大但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也比冷兵器部队要高得多。别说朝廷不想以战养战的打到北京。就算朝廷目前有这个打算恐怕也很难办到。粮草可以从当地征集,可是火药铅弹等战略物资就完全要依靠后勤补给了。没了这些东西火枪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烧火棍。况且现在的后装枪性能很不稳定。在大规模使用时经常会出故障。如何保持枪支的维修与生产跟得上战争的需要也是摆在朝廷面前的重要问题。可以说两淮一战消尽了广东数年来的苦心准备。因此张家玉同义勇军的几个高级将领一样也觉得暂时的休养来得比较务实。
不过作为需要控制全局的首相孙露的看待这些的角度就又不同了。只见她拿出一根教鞭在地图上划出了几个区域说道:“朝廷这次决定在河南划出这几块区域来安置这次接受招安的人马。经过这次的整编估计将有八成的将士会返还原籍。也就是退兵为民。并以五十户为单位在这些地区组成农村公社。”
一听到孙露说要将削减八成的人马李过、高一功等人不由吓了一大跳。这么算下来自己手里还能剩下多少人马啊。果然这些当官的对他们还是心存芥蒂的。借着所谓的整编解散了大顺归降的人马。其实他们并不知晓,孙露这次不但削减了农民军的大批部队。就连原有的明军部队大部分也被返还原籍了。在孙露看来如今无论是李自成的残部还是左梦庚的残部都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这些人马看似人多但素质极差而且多为兵痞。更多的则是被拉来做壮丁的普通老百姓。实在是鸡肋,真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干脆直接将他们解散组成农村公社。即能减轻朝廷的负担,又能增加各地的劳动力以便屯垦恢复生产。
只听孙露继续解释道:“作为补偿朝廷将地低价出租给你们,三年内不收税赋,大明现在的土地税一经订立就绝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将荒地开垦成良田,付的还是荒地的税。至于房屋、农具、种子以及耕牛均由朝廷出。即朝廷出地你们出人。每个村子的粮食可以自己囤积也可以转卖。不过目前粮食只能由村公社统一收购后代为转卖。收购价格由朝廷统一制定。毕竟现在是特殊时期朝廷需要囤积粮食更需要稳定粮价。”
“农村公社?”李过,高一功等人立刻就被孙露所说的计划给吸引住了。低价出租土地、三年免税赋、提供种子和农具竟然连耕牛都提供。怎么会有这样的好事?郝摇旗的眼睛更是瞪得老大。这女人该不会是在开玩笑吧。就连号称“贵贱均田”、“五年不征”的大顺许多事情也只是说说而已。朝廷什么时候比“义军”还“义军”了?但孙露的表情十分认真丝毫没有开玩笑的意思。只见一旁的高桂英沉吟了一下问道:“首相大人,朝廷真的会提供耕牛还免税赋三年?我不是怀疑朝廷,而是这种事情远没有说的那么简单。朝廷现在自己都很困难吧?”
高桂英直言不讳的提问让张家玉和秦良玉也是一怔。眼前这女人还真是胆大妄为啊。竟然敢当面质疑朝廷的安排。不过不这样的话她又怎敢同自己的丈夫一起造反。当然高桂英的质疑也是有道理的。当年的李自成也打出过“三年不征”、“五年不征”的口号。但这一切到最后都没能真正的兑现。眼前的这个才二十来岁的女子就能做到这一点吗?朝廷真的能象她所说的那样将土地分给百姓并帮助百姓恢复生产吗?亦或只是为了安抚他们开出的一个空头承诺而已。
面对众人的疑问孙露沉着的解释道:“高夫人,你们只管考虑如何在这三年中将这些因为战乱而荒芜的田地变成良田就行。至于免税赋三年。河南、湖广、安徽三地本来就是三年免土地税的。诸位放心,在财政方面朝廷有自己的生财之道。目前恢复各地的农务才是当务之急。因此朝廷会全力支持各地百姓开荒屯垦恢复农业。除此之外朝廷还为各个村社准备了玉米、高粱、土豆等其他粮食农作物。到时候朝廷会派人来指导到各村社种植这些从海外引进的作物。”
孙露说罢让一旁的侍卫拿来了一个盘子。上面摆放着各种种类的玉米,土豆等农作物。这下众人就更感兴趣了。高桂英等人多是农民出身看见这些农作物又怎能不兴奋。也使得他们得以相信孙露不是在空口说白话。朝廷这次是认真的。看来这个孙首相还真是值得投靠。就连不侍农务的秦良玉也忍不住把玩着一个玉米。当时的四川还未引进玉米,这东西她当然是没见过的。不过她对孙露本人倒是更加刮目相看了。不错,“民以食为天”。原本以为孙露只是擅长带兵打仗。可没想到她在政务方面竟也丝毫不逊色于古时的管仲等名相。看来那首相的头衔还真是名至实归。不过其中感触最深的大概就属张家玉了。作为义勇军的高级将领这些年来张家玉一直负责军事从不过问政务。如今回头看来当年桃源山庄昏黄灯台下的诸多设想与实践正逐一在各地成为现实。张家玉忽然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其实孙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相比江南地区而言这些个饱经战乱蹂躏的地区才是孙露开展其改革措施的最佳温床。农村公社虽然在后世看来有着不少的弊端。但它可以把广大农民联合起来完成单干农民无法完成的经济目的,如修筑大的水利工程、以及修复各地遭到破坏的驿道。特别是修筑驿道等交通设施这将直接关系到日后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公社恰恰能以最低的成本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并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农业快速恢复。而以农村公社作为国家与农民的交易单位,可以避免国家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另外它还能便于日后征兵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不可否认这种集体化的公社制度是战争状态下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的生产方式。这点二战时的苏联已经做出了榜样。
当然集体化的农村公社在战争结束后其弊端也会日渐呈现。到哪个时候农村公社就要通过自办企业,设立“村社银行”来同商会接轨。并进行相应的改制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现实情况的制度。作为首相的孙露也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着各个时期最合适的制度。
当然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恤商养农”政策的推广。没有工商业上丰厚的税收眼前的这些计划是不可能实施的。就象李自成,就象张献忠口号叫得好听。可注定只能是张不能兑现的空头支票。这一点也正是南明超越他们的地方。于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的孙露继续讲解道:“诸位,朝廷目前只能做到‘不纳粮’。可这‘差’还是要当的哦。历经多年的战乱各地的驿道等设施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朝廷需要各个村公社负责修复各村社周围的驿道、水坝等等设施。其实修复了驿道既便于各村社对外买卖货物。朝廷亦能借助这些驿道运送物资。还有就象这地图上显示的那样。这些农村公社离满清控制的区域比较近。因此各个公社都要组织‘民兵’负责担任警卫和维持地方治安。一旦有战事要求做到召之即来,并能配合官军同满清进行作战。”
“孙首相放心,只要朝廷一句话,我等定当全力效命。”高桂英带领着手下齐声领命道。此刻李过、高一功等人的脸上再也没有了刚才的不满与戒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神圣的表情。因为他们知道虽然这些将士变成了“民兵”。但他们身上的担子却比以前更加沉重了。他们肩负着保卫自己家园,保护自己家人的使命。孙露满意的看着高桂英等人。相信此刻这些人已经有了战斗下去的信念,有了值得守护的东西。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为百姓而战,为自由而战。
大概是受到了高桂英等人的感染一旁的张家玉和秦良玉也显得有些激动起来。特别是秦良玉。她知道朝廷这次会大量削减部队,弄不好自己的“白秆兵”也会在裁减的名目之中。虽说这是朝廷的安排要无条件的接受。可是秦良玉的心中多多少少的都有着一些失落。如今听孙露这么一解释她仿佛又看见了一丝的希望。果然还未等秦良玉开口提问孙露就回头说道:“秦将军,这次湖广以及我军目前控制的四川部分地区也将建立这种公社。主要以逃亡迩来的蜀中难民以及这次被削减的将士为主。照这次朝廷的安排湖广和四川大概要有一半以上的部队被削减。另有一部分的将士将会被改编成类似衙役的警察来维持各地的治安。目前我们已经有了不少义庄。相信那些难民和将士在义庄中生活一段时间后,一定适应日后的公社生活的。其实湖广四川都是难得的天府之国。只是因为多年的战乱才变得荒芜。只要经过众人的努力一定能让这些地区繁荣起来的。”
“孙首相如此为民着想,老朽在此代替蜀中百姓谢谢首相大恩了。”说罢秦良玉就要向孙露下跪。孙露连忙搀扶住了秦良玉道:“秦将军,这可万万使不得。为民着想本就是我等的职责。谈不上什么大恩。若是让百姓流离失所倒我等的失职了。”
孙露的话语秦良玉和高桂英等人越发的觉得眼前这位首相大人的特殊。历来只有“父母官”之说,官员们都是对皇帝负责。肯为百姓负责的官员就成了百姓口中的“青天大老爷”。看来今天算是见识到真正的“青天大老爷”。不过孙露大肆削减军队的举动却让秦良玉和高桂英都有了一些疑惑。在如今的情势下朝廷应该大肆征兵才是。怎能就此裁军呢?此刻的她们并不知晓这次的裁军只是日后一系列军事变革的前奏而已。
第六章 第十五节 结社
隆武元年的岁末,一场寒潮过后帝都南京迎来了第一场薄雪。与北方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不同。南方的雪总是若隐若现犹如春天飞舞的柳絮一般飞落在地上就融化了。长街的青石板上湿漉漉的仿佛只是下了一场雨一般。只有街道两旁零星树叉上的积雪才能让人想起这里曾经下过一场雪。不过对于袁世泽来说就是几片小雪花都能让他心情愉悦。来自广东的他自小只是在书中和诗歌中知道“燕山雪花大如席”。却从没见过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而他第一次看到雪花那还是在驻守扬州城的时候。那一日扬州城的雪下得也不小。南方的雪当然没有诗中所描写的那么豪迈。却也让这些岭南来的将士们着实兴奋了好一段日子。想到这儿袁世泽的嘴角在不经意间挂起了一丝微笑。
扬州对袁世泽和他的那些战友来说是个太特殊的地方。特别是那一夜在残破的扬州城头上第一次拔刀迎敌的经历将是他永生难忘的记忆。毫无疑问袁世泽是幸运的。因为同样是在那一夜他的几个同窗加战友则永远的躺在了冰冷的城头上。扬州之战出身教导旅的袁世泽以格杀三名清兵的战功被荣升一级。加之炮兵仕官的军衔本来就要比普通步兵仕官高。因此刚过二十岁生日的袁世泽便带上了那梦寐以求的银色肩章成为了一个炮兵少尉。唯一让他感到有些黯然的就是经过这次升迁他被调离了七师的教导旅。按照师部的命令他将去兵部的参谋府报到。参谋府?难道要去做文职?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命令就是命令。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因此袁世泽在接到命令的第二天便收拾行装同自己的战友告别后登上了开往京师的军舰。没想到刚下船便遇到了这场难得的雪。
此时晌午的太阳早已升得老高了,五彩斑斓的各色旗帜飘扬在长街两旁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商铺楼宇间显得生气活现。到处是小贩的吆喝声,大街上人群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出生于广州驻守过扬州的袁世泽不是没见过大世面。不过走在长街上的他依然为京师的繁华所折服。他发现这里的茶馆酒肆里满是头带方巾的儒生。他们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吟诗作对,有的则在大庭广众之下挣得面红耳赤。袁世泽这才想起不久之后朝廷的会试就要开始了。而各地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