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历史 电子书 > 赌徒陈汤 >

第26节

赌徒陈汤-第26节

小说: 赌徒陈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几个人都开心地捧腹大笑,在说脏话自我取乐的习惯上,他们和汉朝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 
  又一个龟兹人对那个焉耆人道:“但是匈奴人强奸你的婆娘时,和那两条狗粘得同样紧呢?” 
  焉耆人倒不以为忤,笑骂道:“我看你这家伙就像上次匈奴人打进龟兹时留下的种,你看看你的脸,又扁又阔。” 
  西里哗啦,大家笑得更开心了。 
  我大声安慰他们道:“诸位请放心,有我们汉兵在,匈奴人再也不敢来了。他们的呼韩邪单于已经对我们大汉俯首称臣,上书要求保塞,现正居住在 
  长城下当大汉的守卫呢,你们完全可以高枕无忧了。” 
  我的话旋即遭到了他们的纷纷反驳:“可是还有一个郅支单于,就在康居附近呢,乌孙人经常遭到他们的骚扰,苦不堪言。据说大月氏又和郅支暗通书信,准备臣服匈奴啊。” 
  “校尉君,你不是说还有乌孙的兄弟来和我们一起筑城吗,怎么这么久了还没见到一个?”一个尉犁人问道。 
  我也感到焦躁,文书送出去这么久了,乌孙人果真一个没来。我和甘延寿两人这几天都心里打鼓,难道乌孙人经不起匈奴人的进攻,又重新臣服匈奴了?前天我们刚派出了使者直接前去乌孙的首都赤谷城送信,看看情况如何。 
  又等了十几天,终于等到了两百个乌孙人。他们的首领走进都护府的时候,漫不经心地行了个礼,就站在旁边一言不发,看样子颇有不满。 
  甘延寿把首领呈上的文书看了看,摔在案几上,有点不高兴地问:“征发文书已经送达一个月了,你们乌孙人现在才来。而且文书上说征发五百名工匠,你们才来了不到两百,一应粮草也完全没有达到预定的数量,到底怎么回事?” 
  那首领直挺挺地道:“要是前两年,凭都护君要什么,我们乌孙都能送来什么。可最近两年匈奴伙同康居时时前来骚扰,不是勒索财物,就是大加杀戮,我们乌孙青年男子不知有多少死在匈奴人的刀下,财物不知有多少被他们席卷而去,就现在来的这些人和粮草,还是我们国王挨家挨户劝服搜集的呢。” 
  甘延寿呆了一下,脸色有些难看,大声道:“岂有此理,堂堂乌孙,是个西域大国,士卒就有十万,现在跟我说五百个人都凑不齐,还编造这么多理由。难道不知道汉朝西域都护每下一个命令,都是按照《军兴法》从事的吗?律令规定,乏军兴者斩,你有几个脑袋。来人……” 
  旁边的汉朝士卒齐齐答应道:“在。”就等甘延寿一声令下,就将这乌孙首领拖出去斩首。 
  “都护君要斩便斩,”那乌孙首领的神色不变,大声道,“总之我说的话全部千真万确。当年乌孙臣事大汉的时候,大汉皇帝曾经承诺保护乌孙不受匈奴侵扰,乌孙也立誓愿意听从汉朝西域都护的调遣,并按时供应汉朝驻屯军队的给养。现在上国没有践行它的诺言,却让臣国奉行它的义务,不亦难乎?况且,乌孙这两年的确人穷财尽了啊!” 
  甘延寿脸色铁青,大喊道:“来人,拖出去,斩。” 
  士卒跑上来,一边抓住乌孙首领的胳膊就要往外拖。我赶忙道:“且慢。” 
  甘延寿不安地看着我:“校尉君有何见教?” 
  我长跪施礼,道:“都护君,下吏看这乌孙人说得在理啊,望都护君三思,暂且饶他一命罢。” 
  甘延寿不悦道:“乌垒城中,万事都按军法行事,饶他一命不难,但因此让律令成为一纸空文,将来就不好节制,一旦猝然有急,而调遣不动,你我都难辞其咎。” 
  我坚持道:“虽然如此,可是事涉外国,一件事办得不妥将引发诸多连锁反应。不如上书长安,将事情的前后经过奏上,请皇帝陛下裁决。如果诏书仍旧指示按照军兴从事,再斩他不迟。” 
  那乌孙人突然挣脱士卒,紧跑两步,在甘延寿前跪下,道:“都护君,斩我一个人不要紧,但是都护君如果能出兵康居,翦灭郅支,则我虽死,犹自感谢大汉和都护君的功德。否则,虽斩我一人,都护他日征发乌孙民众和粮草,乌孙仍然无法供应。大汉斩不胜斩,则是把乌孙硬推向匈奴。乌孙为西域大国,大汉失我乌孙,和失去整个西域三十六国无异,望都护君明察。” 
  甘延寿呆了,他沉默良久,叹了口气:“国家大事,岂是尔等随便说说而已的吗。来人把他拉出去打二十军棍,伤好之后再行劳作。” 
  等他们出去,我心里觉得很堵,对甘延寿说:“君况兄,你怎么狠得下心肠打他。他所说的字字恳切啊。若真的逼得乌孙投降匈奴,不但我们乌垒城岌岌可危,皇帝陛下也不会轻饶我们的。” 
  他又叹了口气:“子公兄。我又何尝不想挥师杀往康居,可是兵力不足,奈何。要不我今晚就上书朝廷,请求皇帝陛下允许征发西域诸国兵马,袭击康居。” 
  我摇摇头:“我和朝廷那帮儒生也打过不少交道,他们开口闭口就是勤修道德,不要轻惹边衅。当年孝武皇帝被儒生不着边际的大言说得大怒,按诛了数十人,才得以拜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最终将匈奴打垮。儒生们高坐庙堂,对边事毫无所知,只知道侃侃而谈。君况如果真要奏请,十之八九会遭到批驳,那时就算想要做事也担着公然违抗诏书的危险了。现今夏季将要来临,胡虏战马骨肉未丰,我们正好可以趁机发兵千里远袭,同时上奏朝廷,自劾以矫诏之罪。只要斩获郅支,矫诏不足罪,君况兄必能封侯。兄一生征战,军功赫赫,却未得封侯,不觉得遗憾吗?” 
  甘延寿的大脑袋也不停地摇晃:“矫诏发兵,虽有功不得赏,何谈封侯?元康元年,卫候冯奉世送大宛使者回国,到了西域,他与副手严昌合计,以节征发西域南北道诸国士卒,攻莎车,斩莎车王的首级传首长安。先帝当时想封冯奉世为侯,连车骑将军和丞相都齐声赞成,只有少府萧望之坚执不从,认为冯奉世不好好做他的使者,却擅矫制违命,发诸国兵,虽有功效,不可以为后世法,最后冯奉世也就毫无封赏。这你也应当知道罢?” 
  看来这老竖子倒不是有勇无谋的人,我争辩道:“冯奉世虽然没有封侯,但先帝对他的功劳还是很欣赏的,很快他就升了水衡都尉,君况兄大概也会知道罢?” 
  甘延寿不屑一顾地说:“世易时移,情况不一样啦。先帝一向以孝武皇帝为榜样,对开疆拓土颇为热衷,因此喜欢鼙鼓之臣。但饶是这样,冯奉世的不世之功还被萧望之那个腐儒给沮坏了。而当今皇帝爱好儒术,身边都是一帮摇唇鼓舌的儒生,如果我们效法冯奉世,只怕不要谈赏功,能保住脑袋都是万幸呢。” 
  我无可奈何,只有激激他了。我笑了笑,阴阳怪气地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听说‘翼虎’甘君况的威名,没想到今天有幸和‘翼虎’供事,却发现名不副实,不过是只‘病猫’罢了。” 
  这句话一出口,我就有些后悔了。我看见甘延寿的脸上立刻笼罩了一层乌云,他嘴唇抖抖索索地说:“久闻山阳陈汤是个轻薄无赖子,杀母背父,我一直以为传闻不实,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怪不得混迹长安数十载,却一直只能靠寄托贵家糊口维生。” 
  十年长安的无聊赖的生活,是我心中的伤疤,今天听他嘴里说出,我的理智也顿时被愤怒淹没了,我使劲拍了拍几案,大吼道:“甘延寿,你欺人太甚。我是寄托贵家糊口维生,但你在当上这个都护之前,还不照样是在车骑将军面前摇尾乞怜。” 
  话已经说到这份上,再也止不住了。好在我虽然是他的副手,但实际统辖我的却是长安的北军中垒校尉,我们的秩级也一样,都是比二千石,他不能把我怎么样。我们唇来舌往,虽然在外面,我无赖的品行远比他要闻名,但他的口才则比我远远不如,很快他就落了下风,张口结舌不知怎么好了,只能不停地重复“杀母背父”那几句。我估计他自己也觉得乏味,终于他像老虎一样扑了上来,和我扭打在一起。 
  我从没和这威震天下的‘翼虎’有过交锋,这么扭打了几个回合,才意识到我们俩是旗鼓相当,一会儿我把他压在身下,一会儿他把我压在身下。不过我得承认,如果把我们俩的年龄做个对换,我肯定不是他的对手。等我们筋疲力尽,躺在地下大口大口喘气的时候,我们发现四周已经围上了好些个士卒,他们大概听到屋里的动静,赶忙跑进来察看,却发现我们在相互厮打,而双方都没有召唤士卒的意思,他们也正好乐得欣赏长官的狼狈模样了。 
  甘延寿扫了他们一眼,忸怩地说:“出去。” 
  士卒们捂着嘴巴偷笑着,相继出去了。 
  甘延寿瞪着血红的眼睛看着我,说:“陈汤,我老了,不会像你这样不顾后果。我是这里的最高长官,只要我在一天,你就不能轻举妄动。如果你再劝说我做不法之事,我就要上奏朝廷处置了。” 
  我的心凉了半截。我撑起酸痛的胳膊,艰难地爬起来,默默地走出了都护府的官署。 
  从那之后,我和甘延寿有了芥蒂,见面也不再以兄弟相称了。虽然他没有权力处置我,但究竟是正职,一应和朝廷之间的文书往来都是他首先处理,我还真怕他会偷偷告我一状,那我的前途又泡汤了。所以,我在他面前也尽量表现出一副顺从的样子,我希望能和他达成和解。攻击康居的想法我早已抛之脑外了,虽然有时睡到半夜,倚苏的音容笑貌会在我脑中闪烁,有一天,她似乎在责怪我为什么没有随她去地府一起生活。她说:“现在我知道了,你们秦人的看法确实是对的,地府和地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还一样可以做夫妻。” 
  醒来之后我热泪盈眶,哪里真有什么地府?就算有,我也得杀了那个郅支单于再去陪你啊。 
  两个月后,乌垒城的修治工程结束了,各国的人马相继回国。乌垒城又恢复了我们刚来时的平静,直到有一天,长安的使者路过乌垒城,据说要前往康居,再次和郅支单于接洽。 
  随着使者来的还有一大批弛刑徒,都是因为犯罪被流放到乌垒城来做军中苦力的。 
  我们热情地接待了使者。有西域各国的按时供奉,乌垒城酒食倒不缺,我们陪着使者在一块痛饮。酒酣之际,我对使者说:“前使者谷吉已经被郅支单于杀死,但是郅支单于不肯承认,君这次去康居见他,只怕凶多吉少。” 
  那使者也满面愁容:“虽然如此,但是王命难违,奈何。” 
  甘延寿最近生了一场大病,至今还没有痊愈,这次是强自挣扎病体出来陪客。听了我的话,他不满地说:“使君这次衔王命出使,校尉君何必说这样不吉利的话。郅支单于既然不敢承认杀了谷吉,就说明他仍旧畏惧大汉,又怎敢再次胆大妄为呢?也许谷吉真不是他杀的也未可知。” 
  虽然感觉甘延寿的话是针对我来的,但我也意识到自己确实说错了话,于是歉疚地说:“汤胡言乱语,望使君勿怪。不过汤没有恶意,只是为使君感到担心而已。” 
  那使者倒是很宽厚,笑道:“校尉君不必自责,我也知道你并无恶意。”他忽然站了起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大漠夕阳,豪迈地说:“其实就算死了也没什么,至少可以为子孙博得个封赏的机会,谷吉的儿子谷永不过三十岁,现在就已经是二千石的太中大夫了。”但是从声音中可以听出,他的豪迈听来有点勉强。 
  我和甘延寿相视无言,不知道用什么话可以安慰这位使者了。 
  第二天,使者继续西行。由于甘延寿病体不安,只有我代表他欢送,望着使者的车马逐渐远去,我也打马回城,顺便去探望一下甘延寿,顺便报告送行的情况。虽然心底不和,表面上礼仪还是需要具备的。甘延寿倚在榻上,和我漫不经心地说话,聊了一会,我看也聊不出什么,就要告辞,他忽然道:“校尉君,刚刚我在看新送来的弛刑徒名册,在其中发现了王翁季一家的名字,他好像是你的仇家罢。” 
  我身上打了个冷战:“什么,王翁季?他不是逢迎石显加官进爵,风头正盛吗?怎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甘延寿好像自言自语地说:“朝廷的事谁知道,升得快,跌得就快。车骑将军和陈府君都不喜欢他,总免不了抓到他的把柄罢。我也不知详情,你要有兴致,就去营房亲自问问。不过,你可不能公报私仇,虽然他们是弛刑徒,可也在戍卒的名册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还都曾是朝廷长吏,虽然现在落难,哪天诏书一来,马上又召回长安官复原职也说不定。如果死得不明不白,我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