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漫话-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怀苦辛!”表现了曹植对曹彪的真挚的骨肉情。最后说:“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授笔从此辞”,这种弃巨之痛和惜别之情,正反映了当时统治者内部矛盾的现实。曹植的其他作品,如《野田黄雀行》《吁磋篇》《七步诗》等,它的主题和《赠自马王彪》诗性质是一样的,都是写他们内部骨肉相残的。曹植由于自己遭遇的不幸,也同情人民的不幸。《泰山梁父行》说:“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餐,行止依林阻。”《七哀诗》说“借问叹者准?言是客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同情边区人民凄苦的生活同情弃妇独栖的枯寂生活,是因为他们的命运和自己有共同之处,但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的现实悄况,被后人称为“汉魏风骨”。曹氏父子写下的这些优秀诗篇,显然受到《诗经》和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巨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文学史》说:“汉乐府民歌继《诗经》之后,发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在引导诗人们走向反映生活真实的道路方面起了不少作用。就以诗歌史上表现现实主义精神最突出的建安时代来说,象曹氏父子、王粲、陈琳等以描写社会乱离疾苦为内容的诗篇,正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它正确地指出了《诗经》和汉乐府民歌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4、《诗经》和唐代诗歌
从建安到南北朝,唐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认为这个时期的诗歌“绮丽不足珍”?正由于那时大多数诗人背离《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趋向”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形式主义。唐代是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其所以能达到如此繁荣,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不容否认,对《诗经》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
如李白慨叹“大雅久不作”,杜甫提倡“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强调“《风》、《雅》比兴”,都足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唐代初年的诗坛,仍旧沿袭六朝华靡的风气,多半写作宫廷诗、艳体诗,以上官仪为代表。后陈子昂出,认为形式主义诗风不能反映时代的广阔现实,提出诗歌革新的主张。他在《修竹篇》序文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道遇颓糜,《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他主张诗歌要象《诗经》和汉魏建安时代诗歌一样,要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陈子昂的主张,在屠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一条复古革新的道路。
盛唐伟大诗人的代表是杜甫,他在宦途上一直不得志,经常过着飘泊流浪的生活,从而有机会接触到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穷苦人民。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真实地反映唐代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阶段中的社会种种现象,而被后人称为“诗史”。杜甫最关心人民,最同情人民,《赴奉先咏怀》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又呈吴郎》说:“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些,都说出了人民心里所要说的话。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在这六首诗中,叙述了十八九岁尚未成人的中男都被抽去当壮丁;新婚的夫妇是“暮婚晨告别”,被强迫去参加战争:“子孙阵亡尽”的老翁也被拉去;三个战士的老母被拉去烧饭,民生凋敝,家破人亡,农村荒凉,烟火不升,只剩下一二老寡妻了。这反映了安史之乱所带给人民的种种苦难。另一方面,他又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丽人行》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姐妹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在《遣遇》《甘林》《送韦讽》等诗中,揭露官吏搜括民财。在《洗兵马》,指责李辅国等一群官僚的嚣张。在《草堂》中,斥责成都军阀李忠厚的残杀人民。由此可见,杜甫的爱僧是十分分明的。他是一位关心玫治、热爱祖国的诗人。杜甫自己常说:“词场继《国风》”,“文雅涉风骚”,“风骚共推激”,“有才继《骚》、《雅》”,可见他的创作方法是自觉地以《诗经》、《离骚》现实主义精神为最高典范的。元镇在《杜甫墓志铭》中称赞地说:“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弄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质之流丽,尽得古今体势,兼人人之所独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方孝孺《谈诗》说:“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他们都指出了《诗经》对杜甫的巨大影响。
杜甫揭起了“亲《风》、《雅》”的大旗,推动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中唐白居易等所提倡的新乐府运动,就是在《诗经》、汉乐府、杜甫启发下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白居易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他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白诗的精华首推讽喻诗包括《秦中吟》、《新乐府》共一百七十多首。多半是针对社会上不合理的现象给以无情地揭露和批判,是中唐时代的一面镜子。
讽喻诗的内容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反映人民疾苦和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的,如《杜陵叟》:“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残愿天寒。”《纳粟》:“有吏夜扣门,高声催纳粟。家人不待晓,场上张灯烛。”《重赋》“幼者形不蔽,老者体无温。”他描写官吏对人氏的残酷剥削和劳动人氏无衣无食的困苦,形成了一个对照。
第二,讽刺豪门贵族生活的奢侈,如《伤宅》说:“黑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炊烟。……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红线毯》:“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缭绫》:“丝细缲多女手痛,扎扎千声不盈尺。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轻肥》:罇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歌舞》:“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日中一为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这些大官们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他们的房子、地毯、舞衣、瓶花、酒肉,都是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而被他们所掠夺。可是,人民的处境是“人食人”、“冻死囚”,在对比之下,深刻地暴露了统治者的罪恶。
第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妇女的苦闷,如《母别子》:“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井底引银瓶》:“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语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上阳白发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长夜不寐天不明。”《大行路》:“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妇人苦》:“须知妇人苦,从此莫相轻。”白居易同情妇女被丈夫遗弃,使她和孩子骨肉相离。同情在礼教压迫之下而无家可归的女子,同情禁锢在宫中终身守活寡的三千宫女。她们悲惨的命运和无可告诉的委曲,白居易都替她们在诗篇里说出来。第四白居易反对不义的战争。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想立边功,发动讨伐南诏的战争。白居易写了一首《新丰折臂翁》长诗,塑造一位为了躲避兵役而将自己手臂捶断的老人形象,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但是,诗人对于正义的战争是拥护的,如《城盐州》,赞美为祖国守边抗敌的战士使西北吐蕃不敢深入,边境的人民可以安定下来。
白居易诗歌的伟大成就,被后人推为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这和他有一整套的进步的诗歌理论分不开的。诗人总结了自《诗经》、《楚辞》至李白、杜甫一千多年间的作家、作品的经验,分析了他们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利弊,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提出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伤唐衢》说:“一吟悲一事”,《秦中吟》序说:“因直歌其事”。所谓事,就是指诗歌内容所写的社会现实事件。换句话说,诗歌创作题材必须来自现实生活,特别指人民生活。所以他说:“唯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他在《策林》中又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矣。”他所说的“感于事,动于情”,即诗歌的典型形象,是由于社会现实生活中某种事件,触动了诗人的感情而产生的。这样,才能达到“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第二,提出诗歌与政治的关系。白居易认为诗歌的功能,可以反映时代的盛衰。在《与元九书》中说:“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纳之歌,刚知夏政荒矣,”他又在《策林》中举出《诗经》中的《北风》刺虐,《硕鼠》刺重敛,乐府里的《广袖》、《高髻》刺奢荡为例,说明国家的盛衰、王政的得失、人情的哀乐都可以在诗歌中反映出来。同时,他又认为诗歌可以为政治服务,起一种教育的作用,能引导人们思想感情纳人正轨,从而改变现实,实现政治的理想,因为诗歌有“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泄导人情,补察时政”的功能。所以,作诗要有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新乐府序》里所提倡的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主张,从而达到“讽渝者,兼济之意也”的目的。
第三,强调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义和情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他用植物来比喻诗歌,认为诗中形象的情是诗歌的根本要素,情是抽象的,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好象树上冒出的许多青苗一样。诗歌的语言,和散文不同,它是音节铿锵、韵律和谐的语言,它就象树上开的花那样优美诗歌内容的意义,就象树上结的果实一样,它含有为政冶服务的效果。在以上几种因素互相配合下,才成一裸美丽的树;内容和形式统一,才算一首好诗。《寄唐生》诗说:“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非求韵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这诗和上述的话是同样的意思。白诗的精华《新乐府》、《秦中吟》,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此外,他还用《诗经》“六义”作为评价诗歌遗产的最高标准。总之,白居易在诗歌理论上、创作上的伟大成就,和他广博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社会经历、清醒的头脑、尖锐的眼光等等都分不开的。但他屡次提到“三百篇”、“六义”、“风雅”、“比兴”、“美刺”,“风人”等词,可见他如何重视继承、发展《诗经》的优良传统了。自唐以后,历代的代表诗人,如陆游、辛弃疾、关汉卿、孔尚任、顾炎武、黄遵宪等,他们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爱国爱民的思想,在中国诗歌史上形成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流这条长流,《诗经》开其先河,屈原等诗人向《诗经》学习不断地加以扩大和发展,照亮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这是《诗经》无名诗人的骄傲。
5、《诗经》艺术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诗经》出色的艺术手法,也给后代诗文以颇大的影响。
赋是诗歌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屈原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赋、自叙传、抒情诗。宋玉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荀卿有《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赋》五篇。虽然这与汉代的赋不同,但也可以看出他们作品与《诗经》的继承、发展的关系。到了汉代,赋成了一种独立的体裁,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