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漫话-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簦胺倍寥纭氨啤绷σ簦霸铡倍寥纭白省币簟U馑木洹扒蟆焙汀坝啤毖涸希峭M吩希弧爸焙汀霸铡毖涸希峭I碓希弧胺汀安唷!毖涸希峭N苍稀;褂幸恢质蔷渲性希纭叭站釉轮睢保巴褓怄狻保熬印焙汀爸睢毖涸希巴瘛焙汀白恕毖涸稀MM吩希I碓稀⒕渲性虾笫蓝嗖挥昧恕
《诗经》民歌为口头歌唱,都凭自然的节奏。据说它每首诗原来都有调子,没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都可入乐。可惜《乐经》失传,古今音变化很大;如果我们能照古音来朗诵它,一定更加悦耳动人。现很据江有浩的《诗经韵讲》,介绍《君子于役》一诗的韵读,以见一斑: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音资)?鸡栖于树(音西),日之夕央,羊牛下来(音厘)。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音西,以上属“之”部)!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寺厥)?鸡栖于桀,日之夕炎,羊改下佸(音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音朅,以上属“祭”部)!
八、中国文学的光辉源头
上面说过,《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比兴艺术手法的开头,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飈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意思是说,各个时代的著名文学家,虽然在风格和擅长的艺术形式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以《诗经》和《离骚》为榜样的。
1、《诗经》和《离骚》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汉刘安《离骚序》称赞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明确地指出了它和《诗经》的继承关系。在《离骚》中,诗人屈原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兼采楚国民歌的形式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楚国本来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国家之一,疆域比任何国都大。刘向《新序》说:“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它和秦国在当时是势均力敌的。到屈原参加政治活动时,楚国已由强转弱。屈原虽是楚国贵族,但他具有政治远见,由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一伙党人当道,他两次遭谗流放。
屈原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他真实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情况。在内政上,屈原主张法治,而党人主张心治。《惜往日》说:“背法度而心治”,‘明法度之嫌疑”,表明了法治与心治的矛盾。屈原又主张“举贤授能”政策,推荐民间有才德的人参与国政,党人则主张任用贵族。《离骚》说:“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而该辅。”说的是殷商时代的建筑工人傅说、周代杀猪的吕望、春秋中期养牛的宁戚,他们都是劳动人民,因为殷商国王武丁、周文王、齐桓公有知人之明,让他们参加国政国家因此强盛了。在阶级社会里屈原能提出这种远见卓识的主张,诚属不易!
第二,表现在无情地揭露党人行为的丑恶,而自己却高度热爱祖国。《离骚》说:“众皆竟进而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而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而险隘。”说的是党人只知向上爬,没有满足地追求物质享受,抬高自己,打击别人,互相忌妒,只知个人偷安享乐,将国运带到黑暗险狭的绝路上面去。不仅如此,他还在《怀沙》中批判党人“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夫唯党人之固鄙兮,羌不知余所臧”。他们颠倒是非,顽固鄙陋,不了解他所主张的善政。这些,不但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实际情况,而且起了批判现实的作用。封建时代国王就是国家的象征,忠君和爱国是不可分割的概念。屈原热爱楚国,关心怀王,在《离骚》中表白地说:“岂予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皇舆”、“灵修”都是指怀王,他指上天作证,不是个人怕祸,而是怕亡国。他抱着“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唤起楚王的觉醒;可是“哲王又不悟”,“反信谗而齌怒”。屈原披流放以后,有人劝他到别国去自求发展,何必留恋故土呢?他宁可在故国过流亡生活,舍不得离开祖国人民。这颗精忠报国的心,刘安《离骚序》称赞说:“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伟大的形象和党人丑恶的形象,正是楚国政治现实中两个针锋相对的营垒的反映。
第三,表现在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对混浊社会的厌恶。《离骚》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于民心。”这些词句,表现他念念不忘人民的疾苦,怨恨怀王不了解民心,在气愤之下,有时称他傲“壅君”。他在《离骚》和《涉江》中,不止一次地感叹社会风气的败坏:“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溷浊而莫予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他厌恶那一股蔽美忌贤的风气,但他面对这种现实,只能高驰不顾,没有办法改变它更谈不上救民于水火之中了。他在第一次放逐时说:“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后一次放逐时说“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意思是说,我所理想的美政,既不能实现,将要到跳水死的彭咸所住的地方去。我了解死这条路是不可能推开的,不要吝惜生命啊!屈原的死,是殉国难,不是考虑个人得失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兴亡的问题。不久,果不出屈原所料,秦国就把楚灭掉了。
从上看来,屈原作品所反映的都是当时楚国的实际情况。他的创作方法,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何其芳在《屈原和他的作品》一文中说:“我们把屈原的作品称为现实主义的杰作的原因,首先在这里。……虽然同样带有幻想,夸大奇特的色彩,但在根本内容上仍然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引导人正确地认识现实,或者唤起对于现实中不合理的事物的反抗,因而他根本精神仍然是现实主义的。”他的分析,颇为确切。
2、《诗经》和汉乐府诗
到了汉代,汉武帝恢复周时采诗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这件事,派人到民间采集歌谣。专门机构叫做乐府,它本来是官署的名字,后人就把乐府官署所采集的诗叫做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所谓乐府,在当时指有调子可以歌唱入乐的诗,包括民歌和文人制作两个部分乐府的精华是民歌,它深刻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和《诗经》一样,读了它,好象看到一幅两汉时代社会现实的图画。有反映贵族生活奢侈的,如《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有桂树,华灯何煌煌。”有写人民生活困苦的如《东门行》:“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有写服役痛苦的,如《十五从军征》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准?’‘遥望是君家,松柏家累累’。”有写官吏对人民掠夺的,如《平陵东》:“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泪出漉,归告我家卖黄犊。”有写弃妇哀怨的,如《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有刺统治者生活荒涅的,如《陌上桑》:“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有写兄嫂虐待孤儿的,如《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有怕后母虐待自己子女的,如《病妇行》:“抱时无衣,襦复无里。”有写游子思乡的,如《悲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有叙述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婚姻悲剧的,如《孔雀东南飞》。有抒写男女恋爱不被任何险恶环境所吓倒的,如《上邪》。有对“有他心”的男子诀绝的,如《有所思》。
由上看来,汉乐府民歌多数是叙事诗,它真实地反映现实,描写生活,继承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引导后来诗人们走向反映生活真实的道路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余冠英同志在《乐府诗选序》中说:“《诗经》本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汉以后的《诗经》。《诗经》以《变风》《变雅》为精华,乐府以《相和》《杂曲》为精华,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有现实性的文学珠玉。”“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构成一个传统,却是汉以后的事,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他指出了《诗经》和乐府的血缘关系及对后人的影响。
3、《诗经》和三曹诗
两汉是辞赋的天下,诗歌创作较少。桓帝、灵帝时产生的古诗十九首,和托名的苏武、李陵诗,作者多为知识分子,他们吸取《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的营养,在五言诗艺术技巧方面,虽有所提高,但他们的生活面是很狭窄的,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也不广。
汉魏时代,三曹打破了两汉辞赋独盛的局面,使诗歌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主要形式。他们面临着东汉皇朝的政治腐朽、军阀割据、互相混战、通货膨胀,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的局面。曹操、曹王、曹植父子三人都是当时社会的目击者,也是诗歌爱好者。在他们创作中,有些深刻反映了汉末动荡时代的社会现实,带有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他指出了建安诗人在创作上有社会内容、有思想感情、有艺术技巧的特点。
曹操用乐府诗的题目和调子抒写富有新内容的诗,其代表作有《薤露行》、《篙里行》。《薤露行》叙述董卓焚烧洛阳,人民被赶入关的惨状:“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篙里行》描写袁绍、袁术假借讨伐董卓的名义,各自争夺权利、互相混战的事实,给人民带来“白骨露于野,干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灾难。余冠英《三曹诗选序》说:“这两首批评政治、叙述现实的诗,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称为‘诗史’(明人钟惺语)。“所谓实录、诗史,就是说富有现实生义精神。曹操还有被后人传诵的四言诗,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它采用《诗经》四言的形式,而具有新内容、新情调、新语言,被后人称为“复兴四言诗”的作家。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虽然当了魏国的皇帝,但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读过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他的伟大成就主要在写了一篇文学批评性质的《典论·论文》和奠定七言诗形式的《燕歌行》。《燕歌行》是写在军阀互战下兵士征戍而引起家人思念的诗。《上留行》中对“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两种人的生活作了对比。其它象同情行役人民的《善哉行》,讽刺贵族子弟的《艳歌何尝行》,都是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无疑是受了《诗经》和乐府民歌的影响的。
曹植是曹丕之弟,他的才华曾被父亲曹操所赏识,曾经考虑立他做太子,后来因为曹植做事任性、饮酒不节而中止。曹操死后,他的几个儿子都引起曹丕和曹丕的儿子曹叡的猜忌,特别对曹植,不晰地迫害和打击,剥夺他的自由。他名义上是平原王,实际上是一个囚徒,甚至到了“衣食不继”的地步。由于生活的变化,颠沛流离的处境,使他后期的作品反映现实更深刻。曹植的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诗,他写这首诗的动机是这样的:曹植和他的老弟曹彪、曹彰二人同进京师朝见曹丕(魏文帝),曹彰在都城不明不白地死了。只剩下曹植和曹彪一同回到各自的封地,但他们在半路上被朝廷派来的官吏强迫分道,曹植非常气愤,就写了这首七章的长诗。它继承了《诗经》中《既醉》等诗的顶真艺术手法,运用自如:“鸱枭鸥衡軏,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这说曹丕听从小人的播弄是非,离间自己的骨肉,对他的迫害提出了控诉。第六章说:“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恩爱苟不绝,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祷,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疚,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表现了曹植对曹彪的真挚的骨肉情。最后说:“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授笔从此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