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68节

四书五经合集-第68节

小说: 四书五经合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税收问题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 彻乎① ?”曰:“二②,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 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盍彻乎: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盍彻乎: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二:指十分抽 二的田税。二:指十分抽 二的田税。
  【译文】
  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财政开支不够怎么办呢?,, 有若回答说:‘实行十分抽一的田税制怎么样?”哀公说:“十分抽 二,我还感到不够,怎么能够减到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 “如果老百姓开支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老百姓开支不够,您 又怎么会够呢?”
  【读解】   
  这里涉及到税收政策问题。
  鲁国年成不好,财政开支不足,鲁哀公本想提高税收来增加 财政收入,向有若征求意见。想不到有若不仅不赞成他提高税收, 反而建议他减少税收。这真使鲁哀公感到不可思议。
  不仅鲁哀公感到不可思议,就是我们乍一想来也觉得难以理 解:是啊,本来就不够用了,再一减少,岂不就更不够用了吗?
  可是,有若讲的是大道理,思考得更为深远。按照他的意思, 因家采用减税的政策,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激发了老百姓的生 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必然会使生产水平提高。老百姓的生 产水平提高了,生活宫足了,国家税收虽然只是十分抽一,也会 相应水涨船高地富足起来。这就是“富民兴国”或“民富国富”的 思路。相反,加重税收,会使老百姓雪上加霜,负担越来越重,越 来越穷,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伤和挫折,社会经济也只有越 来越萧条,人民离心离德,莫说你十分抽二,就是抽得再多一些, 也照样会入不敷出。一言以蔽之,要想“民穷国富”是不可能的。   这样看来,有若还很有一点辩证的思想,他关于税收问题的 思考是不无道理的,对我们恐怕也有所启发。
  

  爱恨生死的糊涂帐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日:“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 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 亦抵以异。’②”
  【注释】
  ①徙义:徙,迁移。徙义即向义迁移,意即按义去做。②诚不以富, 亦(ZhT)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最末两句。这首诗是写 一个远嫁而被遗弃的女子对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谴责,最后这两句的意思 是说:“并非她家比我富,是你异心相辜负。”历来的学者都认为这两句诗引 在这里不可理解,甚至认为是《论语》的编辑者放错了地方。其实,这首 诗所写的正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状况,那弃妇的丈夫不是爱她欲其 生,恶她欲其死吗?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说:“坚持忠诚和 信用,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上一个人便想要他活得 很好,一旦厌恶起来便又想要他马上死去。既想要他活得很好,又 想要他马上死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经》所说:‘并非她家比 我富,是你异心相辜负。”’
  【读解】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不仅是惑,简直就是不可思议,是人性中爱恨生死的一笔糊 涂帐。
  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自在。”爱上一个人,连他 (她)的打他(她)的骂都成了“亲”成了“爱”了,感到非常舒 服,缺了还不行。还有人说:“爱一个人就连他(她)的缺点都要 爱,这样的爱才完整才投入。”更有“爱屋及乌”的成语,说是 “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爱上一个人,连他房顶上停着的乌鸦 也要一并爱。所有这些,都是“爱之欲其生”,难道不正是啊 “糊涂的爱”吗?反过来,同样是那一个人,一旦失去了爱,无论 是喜新厌旧也罢,互不理解也罢,所谓“爱有多深,恨就有多 深”,其厌恶的程度,恨不得他(她)明天就死掉才好。更有甚者, 你不死,我让你死!于是就演成了许多谋害亲夫亲妇的人间悲剧。 那武大郎不就这样被潘金莲害死的吗?在旁观者看来,既然如此, 又何必当初呢?而陷身于其中的人却就是这样失去了理智,失去 了人性。
  这不是一笔爱恨生死的糊涂帐又是什么呢?谁又能够算得清 楚?
  不仅男女之爱恨是这样,就是领导人对属下也容易这样。喜 欢一个人的时候,言听计从,使他步步高升,恩宠有加。一旦有 一天厌恶了他(她),往日的优点似乎都成了缺点,恨不得立刻叫 他(她)滚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这就是人性中不可思议的心理矛盾在作怪。谁能够克服这种 心理矛盾,谁就是能够辨别迷惑,算清爱恨生死新旧帐目的大智 慧者。
  可真正能够算清的人又有几个呢?
  

  君臣父子,各就各位
  【原文】
  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
  【注释】
  ①齐景公:名杵臼,继齐庄公后继位,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 位。②君君:前一个“君”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 “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了地方。其实,这首 诗所写的正是“既欲其生,又欲其死”的状况,那弃妇的丈夫不是爱她欲其 生,恶她欲其死吗?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君王要像个君王, 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 “说得好啊!如果君王不像个君王,臣下不像个臣下,父亲不像个 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虽然有粮食,我吃得到吗?”
  【读解】   
  一句话概括,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也就是《大学》里 面所说的“知其所止”,《中庸》里面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所以,这段话其实还是借用蔡志忠先生的那几句话来翻译最为生 动而传神:
  “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 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 (《禅学季刊》)第七期)
  蔡先生是漫画家,所以说得幽默。其实,这段话不过是说,只 要人人安分守己,本色当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一 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发展了。
  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 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去卖布,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 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起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 去做生意。那岂不会乱套了吗?
  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非 常陈腐,尤其是在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简直觉得是一套维 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动理论,应该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叫它 永世不得翻身。现在看来其实不然,它里面所包含的社会学、政 治学内容实在是很深刻、很有道理的。所谓“甘做革命螺丝钉”的 精神,不也就是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精神吗?
  

  片言折狱的是与非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①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②
  【注释】
  ①片言折狱:片言,片面之辞,也叫“单辞”,即打官司时原告与被告两 方面中的一面之辞。折狱,断案,片言折狱即只凭一面之辞断案。②宿 诺,名远未实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凭一面之辞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就只有仲由吧?” 子路没有拖延未实现的诺言。
  【读解】   
  今天我们的法官要是有谁片言折狱,那不被人们打出法庭才 怪,最起码也要被“人大”免职罢官了。
  那么,孔子对子路的片言折狱到底是赞赏还是批评呢?
  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以性情急躁和轻率著称 的。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子路凭一面之辞断案,实际上是批评子 路,同样,孔子对“片言折狱”本身更是持否定态度的。
  所以,我们切不可以认为子路真有什么超过后世包青天的断 案本领,只凭一面之辞就可以准确而公平地断案。真是有哪位具 有特异功能的法官能这样,那律师们不都要失业了吗?岂不是天 大的笑话?
  所以,片言折狱的是与非是很明显的。
  至于说到“子路无宿诺”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子路侠义精神 的赞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子路的急性特征。
  正是在“急性”这一点上,《论语》的编辑者才把“片言折 狱”与“子路无宿诺”两段放在一起,以突出子路的性格特征,这 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当然,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我们今天的时代,像子路这 样“无宿诺”的人真是太少了,而说话不算数的人却是太多了。从 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倒是真该多提倡一点“急性”的子路精神:重 然诺,守信用。
  

  政府公务员守则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在位尽职不要倦怠,执行政 令忠心耿耿。”
  【读解】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这八个字正好可以写进政府公务员守则。
  居之无倦,首先就得有敬业精神,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 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进去,不偷懒,不耍滑, 兢兢业业地工作,尽职尽责。
  行之以忠,就是要忠诚老实地履行公务,不以权谋私,利用 职务之便为自己捞好处,收受贿赂。在执行政令上,忠心耿耿,不 打折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所以,这八个字表面看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实行起来却非常 不容易。对于一般政府公务员来说,政事无它,恪尽职守而已。因 此,做到了这八个字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公务员了。当然,如果是 仅高级领导人,那情况又有所不同,因而要求也有所不同了。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 与此相反。”
  【读解】   
  成人之美的确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心胸,助 人为乐的精神。对于患得患失,一切都要算计自己能得到多少好 处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成人之美的。
  这里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情况是,自己好也成全别人好,自己富也成全别人富,自 己能做什么也成全别人能做什么,有钱大家赚,有快乐大家分享。 这种成人之美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一般人要做到虽然也不容易,但还不算太难。只要心 胸宽广一点的人就能做到。
  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活得并不好,自己一贫如洗,两袖清风, 还能够成全别人好,成全别人发财,就像有一首歌儿所唱的那样: “只要你过得比我好。”这就太不容易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 的。
  尤其是在商品经济时代,商场犹如没有硝烟的战场,竞销激 烈。成人之美就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了。对于许多人来说,不成 人之恶,设下陷价让人往里跳就很不错了,哪里还敢苛求什么成 人之二美的高尚风格呢?
  

  君子成人之美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 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政的意思就是 端正。您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读解】   
  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曾三番五次地论说:
  “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 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子路》)
  “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身行为 不端正,又怎么能够去端正别人呢?”(《子路》)
  孟子也说:
  “自己不正直是不可能使别人正直的。”(《孟子·滕文公下》)
  一句话归总,就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
  儒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