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维摩精舍丛书 之中庸胜唱 >

第6节

维摩精舍丛书 之中庸胜唱-第6节

小说: 维摩精舍丛书 之中庸胜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章 践履中庸
  第一节 总论
  迢迢前路,踽踽行人。回车既辔,险阻斯兴,叱驭悲途,今古同慨也。不行则归思莫偿,即行而道阻难通。此三世贤哲又以难行能行而践履于中庸也。故次难行而曰践履。行人届此许曰入德。倘默默计玄妙之理,津津执贤圣之言,不曰入德,聿云造业。业有二途,曰黑曰白,白喻善,黑喻恶,此又造黑业者也。或曰此谓恶业可乎?曰可。盖谓其滞理沈玄,塞却悟门,穷劫而不得证乎中庸,以善因而遭恶果也,宁曰践履乎中庸?宁曰入德?儒曰入德者,约宗下而言初机也。初机于此,略有三病:
  一、决择力薄,
  二、安住力薄,
  三、精进力薄。
  一、决择力薄。 行人流而忘返,今返知难,知难犯难,犯难无难。程子曰:〃用力之久,一旦豁然。〃既豁然已,乃曰入德。然此入也,实有多途。释曰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入。今约而言,安立为三:
  (一)就体
  〃三月不违仁〃,〃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莫由也己〃,如是等等,就体而消。悉曰就体,楷范极多,兹涉其略。古德曰:〃就体消停得力迟。〃盖谓其滞体而难脱落,不能别行一路也。
  (二)从缘
  山梁雌雉子曰:〃时哉!时哉!〃子路拱之。又灵源见桃花而悟本,香岩击翠竹以明心,从缘也。古德曰:〃从缘得力者强。〃盖谓其直切契证而远乎情缘意度也。
  (三)文字
  依先圣教言,如理而知,如实而行。或观或止,以戒以诚,丕说诠乎已言,幽理彰于未着,曰从文字。古德云:〃从文字得力者弱。〃盖幽虽显著,理难澈忘矣。
  约开三支,豁然则一,然一豁然而登极地,千古其难,大都半途而滞。经曰〃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临济三玄、曹洞五位、沩仰圆相、云门顾鉴咦等,纷然而兴、要皆锻炼学人透顶透底而到末后。不然,三藏十二部。孔、老诸经、耶、回、百家之说,从何安立?皆废词也。悟既囿乎浅深,见固别于近远。远而卑近,近又难远。如是交攻,离娄失觅于骊珠,盲人任驰乎瞎马。故曰决择力薄。
  二、安住力弱。行人无上支之过也,彻见人 我不二、物我不二、法我不二,而落在无事甲里,习不能拔,或任性奔驰,中行不趋,黄龙慧南曾于若辈悯而下一大拶曰:〃何不无事令有事,有事令无事〃,所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又此言安住者,不以有住而住,不以无住而住,应如是住,而学人昧不能住,故曰安住力薄。
  三、精进力薄。无上二支之过也,取不得,舍不得,用力不得,不用力复不得,颜渊曰:〃既竭吾才,又竭我力。〃行人企此,每况任运,讵知才有所重便有所轻,轻重交攻,去道愈远。古哲警之曰〃有佛处不可住,无佛处即走过〃。又船子诚诫夹山会曰:〃汝后当藏身处莫踪迹,莫踪迹处莫藏身。〃咨尔多士曰:〃谁跻此?〃故曰精进力薄。
  总上三支,初机之通病,末法之共难。若曰掇明珠于发髻,度金针于绣师,宁舍乎是?宁忽乎是?
  第二节 经文
  {朱注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朱注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子知,驱而纳诸舌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朱注第八章}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注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朱注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一、释字
  迩 《说文》:〃近也。儿氏切。〃
  纳 《说文》: 丝湿纳纳也。奴荅切。〃按:〃纳古作内。〃《说文》:〃内,入也。从门。自外而入也。〃
  择 《说文》:〃柬选也。丈伯切。〃
  强 通〃疆〃。《说文》:〃弓有力也。巨良切。〃今注曰〃胜进貌,远乎弱也。〃
  而 朱注曰:〃而,汝也。〃
  革 《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核切。〃朱注曰〃革,甲冑之属。〃
  矫 《说文》:〃揉箭箝也。居天切。〃朱注曰〃矫,强貌。《诗》曰'矫矫虎臣'是也。〃
  二、通义
  (一)舜其大智全章
  至德盛业,当下完成,实非他异,亦非自庸。行人每昧昧外求﹔不然,戚戚而内计也,以故转觅转远,转计转非。子思悯之,举孔子之称舜曰云云。迩言恐泥,察之则远患﹔幽理难通,问之则达全,即践履中庸也。两端者,善恶、是非等也。执善恶、是非以用于人,善者善之,不以远于我而恶其善﹔恶者恶之,不以远于我而善其恶,即践履中庸也。人情恶直喜谀,隐其恶而扬其善,使恶者内惩,善者外勖,亦践履中庸也。斯义也,人人能知,人人能行,而人人知而不行。舜固知而行者矣,孔子赞之曰〃大智〃,智固如斯也,岂有他哉?必曰烧丹汞、修性命、书符竞异而曰践履、曰用中、曰胜业、大德惑矣。又知者,慧也。大知者,大慧也。通此释之,三藐三菩提,孔子之中庸也。其易践、易履如此!而昧者不履。即履也,不至。惜哉!惜哉!然此践履,此亦有二:一君子之中庸,二小人之中庸。君子之中庸者,执两用中,隐恶扬善,好问察迩,终日践之履之。影来镜里,风过长空,一丝朕兆不留,半忽迹相无着,所谓超乎事理也。小人之中庸者,亦执两用中,隐恶扬善,好问察迩,终日践之履之,而终日践、终日履,所谓囿乎事理也。君子、小人之践履中庸也,名一而迹异。然迹虽异而践履实又不二。
  (二)人皆曰予知全章
  上知不知。今曰〃余知〃,余必不知。何也?驱我而纳于罟擭、陷阱中,我莫之避,知欤?决择乎中庸,我不能期月守,知欤?然则必如何而可?上以舜例,如上〃大知〃云云,下以回明,如下〃一善〃云云,即远乎罟擭、陷阱也。夫大知者,大慧也。一善者,胜行也。大知不知,胜行无行。凡圣非居,善恶專担糠彩ァ⑸贫袂也痪樱翟陬够N如观火,居陷阱若游园也。不然,虽以天下荣、四海奉,而形囚利域。志困名场,尽善不善,皆罟擭陷阱也。大慧、一善者,中庸之一体而异名耳。是履乎中庸,罟擭、陷阱即天堂﹔不履乎中庸,而天堂即罟擭、陷阱矣。
  (三)回之为人也全章
  闻一知十,人中龙象,入德班头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拳拳〃者,奉持义,弗失则久而能守义。久而能守,本经不息则久义。程子曰:〃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古德所谓〃生路转熟,熟路转生,自然契证矣。〃行人十百而无一契,病正反此。
  (四)天下国家可均全章
  均天下,辞爵禄,蹈白刃,诚难能也。果一策心,夷、齐弃国,之推自焚,成仁取义,于是乎在。此中庸者,即之不可,离之更乖。趣志莫策,识心岂缘?故曰中庸不可能。然亦有二义:一,小人之中庸,未入德者也,去取皆违,无一能是,故曰不可能﹔二,君子之中庸,已入德者也,去取皆中,无一不是。既无不是,何一非庸?果尔,可能且无,况不可能邪?故曰不可能。若曰是中庸者不可能,或必可能,或可能不能、不能可能等,理则滞于二边,事固惑于三际。岂孔子之心灯、子思之薪授乎?
  (五)子路问强全章
  〃强〃,胜进貌,远乎弱,以释氏六度言,则情进也。此支明践履的轨,示精进上行,子思引子路之问,揭孔子之酬,启行人之向。曰南方之强、北方之强,抑而强者,而,汝也,即子路,即行人也。强行虽三,而胜进则一。要之以时、以地而立名。非以名而有时、有地也。昧者释此三强有优有劣,有取有舍,碍甚矣!倘优南而劣北,从而取舍其强,则临阵校军,无衽金革之厉行、死不厌之激气,大敌何摧?升平何至?曰和而不流,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固善也。不御之,极其弊,必宋襄之仁、建文之义,讵中庸之胜行乎?余二义,释推及之。当人果能游刃乎三强,行超乎一尚,践履之至,亦中庸之至也。
  第三节 拈提
  〃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释家者言;威仪三百,礼仪三千,孔氏之说。《论语》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一切名言、胜义,一一践履乎?曰不践履,禽兽也。且孝行如羊、义行如雁、仁行如象、侠行如黄鹞子者,比比焉,可以人而不如禽兽乎?曰必践履乎如是三千、如是八万、如是出则、如是入则、如是行、如是学,是劳形摇心,终日毕生困而不申,讵曰得天、乐天、任天者邪?中庸之至道、孔氏之胜行,或不如是也。〃
  先生闻已,久之,顾视大众,众无语。乃曰:〃孔夫子说的'在下位,不获夫上,民不可得治也'。〃语已,诘众。众复茫然。
  先生复以手击案有声,曰:〃荐取。〃众仍无语。乃曰:〃昔径山杲答赵师重书云:当人不见德山有言: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自然虚而灵、寂而妙。若毫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及其厌也,又成大患。所以释迦老子在法华会上只度得八岁女孩,华严会上只度得个妙龄童子,涅盘会上只度得个市井屠儿。看他三个成佛的样子,又何曾向外取证、辛勤修学来?佛亦只言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只说为他保任而已,且不说有法可传,令汝向外驰求,然后成佛。幸有如此体格,何故不信?苟能直下信得及,不向外驰求,亦不于心内取证,则二六时中,随处解脱。何以故?既不向外驰求,则内心寂静﹔又不于内心取证,则外境幽闲。故四祖云: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当知内心外境,只是一事,切忌作两般看。记得沩山和尚问仰山曰:'妙净明心',子作么会?,仰山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沩山云:'汝只得其事。'仰山云:'和尚适来问什么?'沩山曰:'妙净明心。'仰山曰:'唤作事得么?'沩山曰:'如是。如是。'我把这一则古文,长长短短摘来作第四章践履中庸的拈提,当欤?非欤?诸仁者试道看。若言当。事隔释孔﹔若言不当,又看作两般。〃众复无语。
  先生曰:〃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下座。
  第五章 一趣中庸
  第一节 总论
  万派朝宗,到头原汇一海﹔五灯共焰,彻底宁趋二途?峻路堪悲,笃行斯尚,故次践履而曰一趣。二趣者,忘二边,绝中道,无奇异之可名,无平庸之可形,理无胜劣,义失浅深,寄短于长,位高而下,一是非,齐小大,当人必游之的径,三乘入德之共程,然行人于此每生二障:一自许﹔二竞异。总评章悉举也。然亦有远乎此障,逸然达寝,不假阶梯,遂尔及奥者乎?曰:〃有。〃古德云:〃云门干矢撅,全超法报化。无事出山游,百钱杖头挂。〃虽然不啐地,折暴地断,即程子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者,而云云,寐语也。检之!检之!慎勿闭户而王。
  第二节 经文
  {朱注第十一章}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一、释字
  素 《说文》作{'人/人T人/人'/ㄠ/小}。白致缯也。从'ㄠ/小''人/人T人/人'。取其泽也。桑故切。〃朱注曰〃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今注曰〃素,质也,
本也。〃
  二、通义
  朱子曰:〃'素'当作'索',求也。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此义余是而嫌其未竟,何也?索隐行怪,诡迹易彰,愚尚能辨,和者鲜也。和既鲜,害焉巨?此谓〃素,质也,本也,〃非索非求也,盖怪行隐于本素,智而难测。从者众也。从者众,祸斯烈,倘无大人者出,辟而正之,以盲引盲,天下梦然从风。后世翕焉归化。人伦失序,社会不轨。祸可问乎?春秋无孔子,少正卯千古闻人﹔战国失孟轲,陈仲子一世廉士。是非失经,大道何揭?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行人届此不欣奇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