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66-校注医醇剩义 >

第12节

566-校注医醇剩义-第12节

小说: 566-校注医醇剩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末,炼蜜加姜汁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x御爱紫宸汤x 解宿酒哕呕,恶心痰唾,不进饮食。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白芍(一钱) 檀香(一钱) 茯苓(二钱) 官桂(五 
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 葛根(二钱) 良姜(五分) 丁香(五分) 甘草 
(五分) 水煎服。 
x四七汤x 治七情郁结,痰涎如败絮,或如梅核,咽之不下,吐之不出。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二分) 紫苏(一钱二分) 枣(一枚) 姜(三片) 
x大川芎丸x 消风壅,化痰涎,利咽膈,清头目。 
川芎(二两) 薄荷(四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防风(二两) 细辛 
(五钱)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x小川芎丸x 治膈上痰。 
川芎(二两) 大黄(二两) 研末,皂角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x神芎导水丸x 治一切热痰郁结。 
黄芩(一两) 黄连(五钱) 川芎(五钱) 薄荷(五钱) 大黄(一两) 
滑石(四两) 黑丑(二两) 研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 
x二陈汤x 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恶心头眩。 
陈皮(一钱)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x清气化痰丸x 治痰热。 
半夏 胆星 橘红 枳实 杏仁 蒌仁 黄芩 茯苓(等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三钱。 
x半夏天麻白术汤x 治痰厥头痛,四肢厥冷。 
半夏(一钱) 麦芽(三钱) 神曲(三钱) 白术(一钱) 苍术(一钱) 
人参(一钱) 黄 (二钱) 陈皮(一钱) 茯苓(二钱) 泽泻(一钱五分) 
天麻(六分) 干姜(三分) 黄柏(五分) 研末,每服五钱。 
x茯苓丸x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 
半夏(一两) 茯苓(一两) 枳壳(五钱) 风化硝(二钱五分) 淡姜汁和丸,每服二钱。 

卷三
结胸
属性:结胸有五∶一为邪气结胸,一为痰气结胸,一为滞气结胸,一为水气结胸,其一则误下之结胸也。 
虽同一中脘痞懑,而受病不同,施治各异,倘一混投,为祸最烈,学人当明辨之。 
邪气结胸,不外因寒因热。寒气遏抑,则胃阳不通,故中脘痞满,四肢倦怠,祛寒平胃散主 
之。风热内郁,则胸脘烦闷,心神焦燥,栀子解郁汤主之。 
x祛寒平胃散x(自制) 
炮姜(五分) 广皮(一钱) 茅术(一钱) 浓朴(一钱) 佩兰(一钱) 
归身(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郁金(二钱) 佛手柑(五分) 
x栀子解郁汤x(自制) 
黑山栀(二钱) 栝蒌实(一个切)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葛根(二钱) 
苏梗(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郁金(二钱) 淡竹叶(二十张) 白茅根(五钱) 
痰气结胸,当分燥湿。痰随火升,壅于中脘,竹沥涤痰汤主之。湿痰上泛,窒滞中都,香苏二 
陈汤主之。 
x竹沥涤痰汤x(自制) 
川贝(二钱) 天竺黄(六分) 羚羊角(一钱五分) 桑皮(二钱) 栝蒌仁(四钱) 
石决明(八钱) 杏仁(三钱) 旋复花(一钱绢包) 淡竹沥(半杯冲服) 姜汁(二滴冲服) 
x香苏二陈汤x(自制) 
沉香(六分) 苏子(二钱) 橘红( 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枳壳(一钱) 浓朴(一钱) 杏仁(三钱) 郁金(二钱) 苡仁(四钱炒) 姜汁(二 
小匙冲服) 
滞气结胸,症有缓急,治分轻重,古人成法具在,按症用药,尤宜谨慎。 
壮热,神昏谵语,胸满拒按,舌焦黑起刺,脉实有力,此为大结胸,大承气汤主之。 
x大承气汤x 
大黄(五钱酒洗) 芒硝(五钱) 枳实(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先将枳实、浓 
朴煎好,后入大黄,再后入芒硝,煎数沸。 
发热,谵语,便硬,胸痞拒按,舌焦黄,脉实有力,此为小结胸,小承气汤主之。 
x小承气汤x 
大黄(五钱酒洗)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先将浓朴、枳实煎好,后入 
大黄,约百沸。 
结胸痞满,按之则痛,脉来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x小陷胸汤x 
黄连(五分) 蒌仁(五钱) 半夏(一钱五分) 水煎服。 
结胸失下,以致胸中大实,元气大亏,不下则胀满而死,下之则元气随脱,所谓下亦死、不下 
亦死也。然于死中求活,须一面攻下,一面保真如黄龙汤一法,人参、大黄并用,用意虽佳,然究 
竟互相牵制,补者不补,而攻者不攻;不若先服攻下之剂,俟药力已达病所,随后即服保纳元气 
之剂以收摄之。因自制承气保真汤,十中可救三四。 
x承气汤x 
即大黄、芒硝、枳实、浓朴四味。先煎服,俟滞气将动,随服保真汤。 
x保真汤x(自制) 
人参(三钱) 附子(二钱) 干河车(四钱) 当归(三钱) 五味(一钱五分) 
菟丝子(八钱) 大枣(三枚) 姜(三片) 
水结胸,心下至少腹硬满,痛不可近,或潮热,或无大热,但头微汗出,脉沉,名水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x大陷胸汤x 
大黄五钱,先煎,去渣,入芒硝五钱,煎数沸,再入甘遂末一钱,温服。 
按此药过于峻猛,万不可轻投,予自制决壅顺流汤,颇能于平稳中取效。 
x决壅顺流汤x(自制) 
大黄(三钱) 木通(三钱) 栝蒌实(一个) 浓朴(一钱) 青皮(一钱) 枳实( 
一钱) 瞿麦(二钱) 车前子(二钱) 水煎服。 
误下之结胸,因邪未入阳明,下之太早,徒伤元气,邪反乘虚而入,居于心胸之间,内既不能 
从肠胃而下,外又不能从肌表而出,逗留蕴结,胸脘痞满,按之不痛;盖无形之邪,非有形之滞, 
邪在心胸而不在胃也。 
诸泻心汤主之。其药味分两,当随症随时谨慎加减。 
误下之结胸,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x附子泻心汤x 
附子 大黄 黄连 黄芩 
误下结胸,痞满不痛,身寒而呕,饮食不下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x半夏泻心汤x 
半夏 黄连 黄芩 甘草 人参 干姜 大枣 
误下结胸,下利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心烦者,甘草泻心汤主之。 
x甘草泻心汤x 
甘草(倍用) 半夏 黄连 干姜 大枣 

卷三

属性:经曰∶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歧伯之对,极为详明。后之论者,乃为疟病皆起于 
少阳。缘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进而与阴争则寒,退而与阳争则热,此解相沿已数百年。初阅之似 
亦近理,细思之颇为不然。盖疟有一日一作者,有间日一作者,有三日一作者,轻重悬殊,岂得谓 
之皆在少阳乎!且进而与阴争,退而与阳争,谁进之而谁退之,岂病之自为进退乎!当其寒也,鼓 
颔战栗,固属病进。及其热也,谵语神昏,岂得谓之病退乎!细绎经文,乃恍然大悟。经曰∶此皆 
得之夏伤于暑热,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间,邪气与卫气并居。此明 
明说暑热之气先入于内,后受风寒,包裹热邪,是热邪在里,寒邪在外也。及其与卫气同发,先发 
在外之寒邪,故先寒。次发在内之热邪,故后热。至得汗之后,风热渐解,故寒热俱平。则有寒有 
热,乃邪之循序而发,而非进与阴争、退与阳争,断断然矣。其一日一作者何也?邪在卫也。经曰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内外相搏,是以日作。此言卫气行于人身,一日一周, 
邪气与卫气同行,故疟亦一日一作也。其间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营也。经曰∶邪藏于皮肤之内,肠 
胃之外此营气之所舍也。邪气在于营分,则虽卫气独发,而邪气在内,不与之并行,更历一周,而 
邪气始与卫气相遇,故疟亦间日一作也。其三日一作者何也?邪在腑也。经曰∶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 
,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可知人之一身,由卫而营,由营而腑,自表及里,自有 
一定次第。邪气在腑,已入第三层,故疟亦三日一作也。治之之法,当先投辛温,解其外裹之寒; 
更进辛凉,清其内蕴之热;俾得邪从汗出,而病可霍然。至于在营在腑,按经投剂,方有端绪。雄 
于前贤,无能为役,何敢自矜独得,妄议古人;然释经辨症,不得不细细推敲,谁谓医为小道,《 
内经》易读乎! 
初发寒邪,宜辛温解散,辟寒散主之。 
x辟寒散x(自制) 
川芎(八分) 防风(一钱) 白芷(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 秦艽(一钱) 枳壳(一钱) 苏梗(一钱) 姜(三大片) 
次发热邪,宜辛凉解散,清暑散主之。 
x清暑散x(自制) 
薄荷叶(二钱) 青蒿梗(一钱五分) 石斛(三钱) 贝母(二钱) 葛根(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杏仁(三钱) 淡竹叶(二十张) 
寒热俱重,体盛脉实者,交加散主之。虚人禁用。 
x交加散x(自制) 
附子(七分) 石膏(五分) 羌活(一钱) 防风(一钱) 广皮(一钱) 
连翘(一钱五分) 葛根(二钱) 豆豉(三钱) 薄荷(一钱) 藿香(一钱) 姜皮 
(八分) 荷叶(一角) 
疟邪在营,间日一作者,和营双解散主之。 
x和营双解散x(自制) 
当归(二钱) 柴胡(一钱) 葛根(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贝 
母(二钱) 茯苓(二钱) 防风(一钱) 薄荷(一钱) 苏梗(一钱) 姜 
皮(八分) 河井水煎服。 
大疟在腑,三日一作者,返正汤主之。 
x返正汤x(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炮姜(五分) 葛根(二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砂仁(一钱) 青皮(一钱) 
大疟日久,正气虚而邪未解者,斑龙托里汤主之。 
x斑龙托里汤x(自制) 
陈鹿胶(一钱五分角霜炒) 制首乌(二钱)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 
钱) 广皮(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贝母(二钱) 砂仁(一钱) 党参(四钱) 
苏梗(一钱五分) 大枣(二枚) 姜(三片) 
冬令受寒,伏藏于肾,春夏举发,寒变为热,先热后寒,名曰温疟,清正散主之。 
x清正散x(自制) 
青蒿梗(一钱五分) 薄荷(一钱) 广皮(一钱) 贝母(二钱) 葛根(二钱) 
山栀(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豆豉(三钱) 杏仁(三钱) 茅根(五钱) 
肺素有热,阳气盛而不衰,故但热而不寒,令人消烁脱肉,名曰瘅疟,玉露散主之。 
x玉露散x(自制) 
玉竹(四钱) 花粉(二钱) 沙参(四钱) 麦冬(二钱) 石斛(三钱) 
贝母(二钱) 杏仁(三钱) 茯苓(二钱) 山药(三钱) 梨(三大片) 

卷三疟
附∶疟症门诸方
属性:x白虎加桂枝汤x 治疟身热不寒,骨节烦疼,渴而作呕。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每用 
五钱,水煎服。 
x蜀漆散x 治疟之寒多热少者。 
蜀漆(烧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研为末,未发前浆水服半钱。 
x牡蛎汤x 治牝疟。 
牡蛎(四两)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蜀漆(二两) 水八升,先煮蜀 
漆、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煎取二升,分温服。 
x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x 治疟发渴者,亦治劳疟 。 
柴胡(八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甘草(三两) 栝蒌根(四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二两)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分温服。 
x柴胡桂姜汤x 治疟寒多微热,或但寒不热。 
柴胡(八两) 桂枝(三两) 干姜(二两) 黄芩(三两) 花粉(四两) 
牡蛎(二两) 甘草(二两) 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分温服。 
x鳖甲煎丸x 治久疟结为 瘕,名曰疟母。 
鳖甲(十二分) 乌扇(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白芍(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三分) 石苇( 
三分去毛) 浓朴(三分) 丹皮(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二分) 
人参(一分) 虻虫(五分) 阿胶(三分炙) 蜂房(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 桃仁(二分) 共研末,先用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浸灰,候酒尽一半, 
滤去灰,纳鳖甲于中,先煮极烂,取汁和药末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x桂枝黄芩汤x 和法中兼解表热。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四钱五分) 人参(四钱五分) 甘草(四钱五分) 半夏(四 
钱) 石膏(五钱) 知母(五钱) 桂枝(一钱) 水煎,分温服。 
x人参柴胡引子x 和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