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针灸甲乙经-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寄在于耳(王冰云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故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视五色矣。《素问》曰
∶诸脉者皆属于目。又《九卷》曰∶心藏肺,肺舍神。神明通体,故云属目。脾气通于口,
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矣。
《素问》曰∶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
腑不和,则留结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
矣。邪在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
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自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一作尽期)而
死矣。
卷一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属性:黄帝问曰∶人俱受气于天,其有独尽天寿者,不免于病者,何也?岐伯对曰∶五脏者固
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大小长短浓薄结直缓急者。凡此二
十五变者,各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也。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太素》云外邪不能伤),易伤于忧;心大则忧弗能伤,易伤于
邪(《太素》亦作外邪);心高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
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
,无守司也。(杨上善云∶心脏言神有八变,后四脏但言脏变不言神变者,以神为魂魄意
之主,言其神变则四脏可知,故略而不言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一作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逆气;肺高则上气喘息咳逆;
肺下则逼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逆上气;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也(一云易伤于热
喘息鼻衄);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病胸胁偏痛。
肝小则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善(一作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
上支贲加胁下急,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
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偏痛。
脾小则安,难伤于邪;脾大则苦腠 (音停)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 引季胁
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外易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
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螈 善胀。
肾小则安难伤;肾大则(一本云耳聋或鸣,汁出)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于邪;肾
高则善病腰膂痛,不可以俯仰(一本云背急缀耳脓血出或生肉塞);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俯仰
,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善腰尻痛
。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以善常病也。
曰∶何以知其然?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 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一作面)一方者心偏倾。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一作大)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
下,好肩背浓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浓者肺端正,膺偏竦(一作欹)者肺偏倾
。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 者肝高,合胁脆 者肝下,
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胁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
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耳高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
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凡此诸变者,持则安,
减则病也。
曰∶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弗能感也,大寒甚热
弗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曰∶五脏六腑,邪之舍
也。五脏皆小者,少病,善焦心,人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
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
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善盗,不可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曰∶愿闻六腑之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也。《素问》曰∶肺之合皮也,其
荣毛也,其主心也。下章言肾之应毫毛,于义为错。
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素问》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其义
相顺。
肝合胆,胆者,筋其应也。《素问》曰∶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其义相顺
。
脾合胃,胃者,肉其应也。《素问》曰∶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其义相顺
。
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九卷》又曰∶肾合骨。《素问》
曰∶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其义相同。
曰∶应之奈何?曰∶肺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
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浓者脉浓,脉浓者小肠浓,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
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波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曲者,小肠结
。
脾应肉。肉 坚大者胃浓,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其身者胃下,胃下者小脘约不利,(《太素》作下脘未约。)肉 不坚者胃
缓,肉 无小裹 标紧,(一本作无小裹累)者胃急,肉 多小裹
(一本亦作累字)者胃结,胃结者上脘约不利。
肝应筋。爪浓色黄者胆浓,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
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文者胆结。
肾应骨。密理浓皮者三焦膀胱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腠理疏者三焦
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
膀胱结。
曰∶薄浓美恶皆有其形,愿闻其所病。曰∶各视其外应以知其五内,则知所病矣。
卷一
十二原第六
属性: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者,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
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骨之气味者也。五脏有疾,出于十二原,而
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二。阳
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二。阴中之太阴肾
也,其原出于太溪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二。膏之原出于鸠尾一。肓之原出
于脖(满设切) (鸟朗切)一。凡十二原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病者也。胀取三阳,飧泄取三
阴(一云滞取三阴)。今夫五脏之有病,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
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
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
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卷一
十二经水第七
属性: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受水而
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
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岐伯对曰∶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
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中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气血
,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定数。其治以针灸,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也。此人之参天地而
应阴阳,不可不审察之也。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属于肝。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皆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
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阳,此一州之阴阳也。此
人所以与天地相参也。
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之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刺之奈何?曰∶足
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而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写。
足阳明多血气,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少阳少血气,刺深四分,留五呼。
足太阳多血气,刺深五分,留七呼。
足太阴多血少气,刺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少血多气,刺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多血少气,刺深一分,留一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也疾,其刺深皆无过二分,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
小大肥瘦,以心料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
此者则脱气。
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浓薄,肉之坚脆,及 之大小,可以为度量乎?
曰∶其可为量者,取其中度者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者也。若失度人之 (音消,渴
病)瘦而形肉脱者,乌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
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卷一
四海第八
属性:人有四海,十二经水者皆注于海。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胃者为
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街,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 上在大杼,下出巨虚上下
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 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人迎。脑者为髓之海,其 上在其盖
,下在风府。凡此四海者,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曰∶四海之逆顺
奈何?曰∶气海有余,则气满胸中 ,急息面赤;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
常想其身大怫郁也,然不知其所病;不足则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
则腹胀满;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不足则脑转耳鸣,胫
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曰∶调之奈何?曰∶审守其 而调其虚实,无犯
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
卷一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属性:黄帝问曰∶五十营奈何?岐伯对曰∶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人经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脉行六
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
二十分有奇。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二千七百息,气行
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百十分有奇。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
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已终矣。(王冰曰∶此略而言之也,细言之,则常以
一十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尽也)。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
天地
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也。(此段旧在经脉根结之末,今移在此。)
曰∶卫气之行,出入之会何如?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天一面七宿,周天四七二十八宿,房昂为纬,张虚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昂至心为阴。阳
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合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亦二十
五周,周于五脏(一本作岁);是故平旦阴气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行于头,循于项,下
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端。其散者,分于目,别(一云别于目锐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外
侧。其散者,别于目锐 ,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
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入足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
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直至于足,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