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庄子 心得__心约乐园-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定,才可能做到外在的顺应。
那么,什么是人真正内心的安定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很清楚地写过,
一个人,是个老者,他面如孩童,已经到了耄(mao)耋(die)之年,周围人很奇
怪,你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他说,我一生的参悟,人生有七个阶段(人生
这七个阶段并不神秘,但我们听一听,也很难做到,也就是说,他说了内与外,
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身外。):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所谓身外,是把我们心中已有的一些经验系统,
逐渐排除出去,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一个人要外天下,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牵
绊你的事情,比如你住的房子,住得舒服还是不舒服,吃的饭菜,可口还是不可
口,所有这一切都是天下身外之事,不要在心里牵挂太重,你可以外天下。外天
下我们做得到吗?其实,我们老觉得天下万物在今天,都在被我们欣赏着,被我
享受着,我也想追求一个很好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想要跟别人比,这就不能把所
有的东西真正外于心了。他说,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会人际关系,这些
你先都排队在你的心外,你就远离了世故,远离了外在许多约束你的规矩法度。
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出去。如果说外天下还很
大,说得还很空,那外物就不容易。我们就说人的口腹之欲,现在有多少人因吃
河豚而死,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我去的那家饭馆,他的厨师有专门做河豚的证书,
我就是为要尝这一口新鲜,我就甘愿用生命去冒这个危险。其实,去冒这个风险
的人,有没有想过你亲人的牵挂?有没有想过你生命的分量?哪怕有没有想一
想,明天你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件事情没做啊?真的值得去冒这个险吗?其实,这
就是不能做到外物。觉得所有这些物质的东西,既然美味当前,既然有很多美好
的东西,我唾手可得,我为什么不伸手呢?把所有物质的东西,从你的心里拿走,
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外生。也就是说把生命看得轻浅一点。什么叫做把生命看轻?其实,
这并不是不看重人生。道家讲究养生,道家的观点,人永远活在当下。也就是不
要说我这一生有多少宏图大志,有多少未来可以预支,奢侈地有一个梦想,我要
用多少年的艰辛努力去达到。道家认为,这一切都是违背人生自然规则的。所谓
外生,也就是人朴朴素素,欢欢喜喜活在当下。把生命看作是一步一步的流光,
从中安安详详地穿越。
第四步:彻悟。这样的一种朝彻,心中通明透亮,说明当你把一切外在的东
西都腾空,你的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道集于虚,虚室生白。大家知道,只
有空旷的屋子,才可以装下光明。冬天的阳光,本来就已经很罕见了,如果早晨
真的有阳光照进你的屋子,屋子如果是庞杂的,我们会从空气中看见尘埃,只有
那些真正干净的房间,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可以达到“虚室生白”,这样一种温
暖欢欣的境界。人心腾空,你就会通达,就会透彻,就会明朗。
第五步:见独。独是指唯一,也就是说,你终于能看天下万事为一体,不再
孤立地去看很多事情。再去看很多东西,我们就会知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
倚。你在看很多事情,不再是一个横断面,而人能够看出来,它一个浑然一体,
它的整体气象何在。人为什么要见独呢?见独可以让我们少生很多闷气啊。我们
经常有人为一件事想不开,是因为你只看到所较劲的这一点,你并没有看到更大
的,完完全全的一片是什么。
一个老画师在一张大白纸上,用毛笔“啪”地点了一点,然后说,你们看上
面画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说,画的是一个黑点。老画师说,在整个这幅画
里,更大的面积,99 。 99%是什么?是空白,而你们只看见黑点。这就像我们
所看到的世界,往往只看到一丁点缺点,一丁点郁闷,一丁点眼前过不去的关坎,
而整个世界的空白我们看不见。所谓见独,就是不让你只看到那一点,而要看见
整体。
第六步:无古今。当你能把当下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候,你就能把它贯穿古今
的长河。你就会知道,人性没有国家边界,也没有时空阻隔。我们今天讲庄子,
讲孔子,讲先秦诸子,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谓道不远人,他们真正的道理
都贴近于当下。今天去看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一句诗,半阕词,难道不
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吗?这就是无古今。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今
天我们的生命,我们才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
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
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谓的
不死不生,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我们所提倡的外在与世界随遇而安,尽可通畅,与内心的坚持,内心的清明
互为表里。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在外在表面的随和中,才能够不动摇,因
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道家并不是真正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一批仙人,去
做着精神上的欢畅遨游,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
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
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
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
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
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画外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于丹教授认为,
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的对待死亡。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而我们现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对生死的旷达
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谈笑论生死》。
八、谈笑论生死
'画外音'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而人生就像一条不归路,当你走
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撼。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
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理
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那么,在生活中,为什么不同的人,对
于相同的事物,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呢?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和
感受到压力时,会以轻生的方式寻求解脱?我们又如何才能看破生死?而在有限
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
心得??谈笑论生死》。
今天我们说《庄子》里面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人生百年终有一死,
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
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
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那他也不觉得说,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
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
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
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
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得很好,说有兄弟两个人,他们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
上,两个人回家的时候,恰好忘记了看通知,就在停电梯的这一天,他们深夜才
回,电梯已经不走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裹走到楼底下就非常发愁,说那怎么办
呢,两个人商量一下,说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开始爬楼。就开始爬,爬到
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所以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
20楼,然后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取。然后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又很轻松,互
相说说笑笑的,继续往上爬。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然后两个人就开
始互相抱怨指责了。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你也没有看通知啊,哥
哥说我是看完了我给忘了,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