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狂风沙 >

第78节

狂风沙-第78节

小说: 狂风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也是……也是……”他说:“可惜那些死去的……像我这样受创的人……是看不见的……了。”

  从江湖纵横到归入无人注意的平凡,关八爷自觉甘之如饴,毫无怨尤,不过,退身在这廊角的暗处,使他能以于群众欢狂时独持着一份淡然的冷静,对于这新的时代,新的潮声,他虽不怀疑,却有着一份隐忧——也许祗是过份关切,过度期望所致罢,他不耽忧一切有形的外力,祗耽忧着人心深处,牯爷的事件使他触及到这点经验,谁敢说在北伐阵营中,没有牯爷那种披着人皮的欲兽?

  人,活着艰难,做一个纯净点儿的人,更是难上加难了……人心若不能清洗清洗,再好的道理,祗怕也是成空的罢?……总是看人怎么去行了。

  确然是这样的,对于面前这个新的时代的来临,恰像自己初历长途时所感受的狂风,他能凭着敏锐的听觉,描摹出自己看不见的景象;旋转的,闪光的笑脸,环形的爝火,龙一样蜿蜒的繁灯,带着火花的歌声,以那样粗沉宏大的巨音撞击过来,那仿佛不单是人声,而是一股火热的、从地心涌突的喷泉,把人群的嘈声全掩没了。

  就这样的,这样的祝祷着罢,愿一切掌权人,敞开仁怀,被覆万民,使他们从梦中徐徐醒转,再睁眼已是一片春风,愿这样灯火,不单是亮在地上,更要亮在人人的心底,……乡野人群总是这样,万世承平不会嫌多,而一场乱世的惨凄劫难,便使他们不堪其痛了。且不论全国各地情势如何,单就淮上这场浩劫,便永创人心,无法挽回了,愿北伐军好自为之罢……“风转紧了,八爷,您该回店去歇歇了。”

  关八爷转过脸,一阵风来,把一片落叶兜上他的脸,有一棵孤独的榉树,立在廊外的墙边,细枝划着风,发出幽幽的低吟,他这才意识到,秋已将残了。

  “我不要紧,卞姑狼,”他说:“你倒该早些歇,……明儿大早上,还得上路呢。”

  “我……八爷。我决意不走了!”她咬了几次唇,终于这样说:“容我留在身边照应您罢,……”她的话没能说完,便被咽泣声锁住了。

  他废然的叹着,握住她微带潮湿的、沁凉的手。

  “您答允了?”

  “我是……我是在想……”他徐徐的声音有些苍凉喑哑,答非所问的:“我该送掉那匹……白马了!”

  何将军要动身到更前方去,离淮前夕,他在教场马栏外徘徊着,观赏着这一匹据说是无名无姓的人献上的良驹,白马一块玉的身段、神态、毛色,以及它宏亮的嘶鸣,都使他衷心激赏。

  “白马献于王师,是激励行仁的意思!”他说:“这该是最佳的鼓舞,最重的鞭策了。我要把献马者的心意,转达给我们的总司令……”

  “据传这是淮上的民间豪士关东山骑乘的,”他的左右说:“北伐军顺利光复淮上,他是主要助力。”

  “要追他来唔见将军么?”另一位驻军将领建议说:“论功行赏,是极该的。”

  “太俗。”将军说:“像这样胸襟的豪士,你以为他会意在‘功’与‘赏’么?……人各有志,不可相强,他赏给我们的,倒是太多了,秉义行仁,就是我们最好的答礼了!由他去罢……”

  正如将军所说,当将军观赏白马的时辰,关东山业已离开了县城,黄昏光照盐市的废墟,他在那些埋骨的长堆上呆立着,小馄饨仍系着压风的青布头巾,蹲在蔓蔓的荒草丛中焚燃祭奠的香烛。

  入夜时,它们经过沙窝子,一道残阳照射在一具半埋在沙中的骷髅头上,那骷髅也许是收尸人当时未曾发觉而遗下的,骷髅的肉血早已尽化为泥土了,口里半含着潮湿的沙粒,圆睁黑窟似的眶洞,仿佛在凝望什么,又仿佛在告诉行商客旅们:一个世代的承平,是穿经一场极端苦痛的乱世而产生的。而那苦痛的影子,就留在我的白骨圆颅上。

  可当关八爷经过时,天已黑了,他祗听见一缕风,被激出一缕微弱的怪异的悲吟,仿佛是幽灵在呼喊一样。

  他们走过去了。

  两天之后,有一个满脸生着乱胡碴儿的野汉子,从万家楼那个方向斜经沙窝子,那人垂头丧气,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样子。

  “我去了,他可又走了!天下这么大法儿,叫我到哪儿去找呢?”他自言自语的喃喃着。

  忽然他看见沙中半埋的骷髅头,便把它检了起来,托在掌上,端详着,又端详着。

  “实在对不住,老哥儿,也许你当初就死在我的枪口上,我埋尸时又把你给漏了,让你独留在这儿吹风晒太阳,确是我大狗熊的不是,……不过,我它妈的活着也不好受,还不是孤魂野鬼似的吹风晒太阳?我多口气为人,你缺口气为鬼,咱们俩是爹儿俩比吊——一个样儿:过去那本账甭提了,你得告诉我,你看见咱们的八爷没有?”

  骷髅头不答话。

  “我把你埋掉罢,老哥儿。你不说我也晓得,咱们八爷那种人,就算没了眼,他也隐不了的!”

  他取出攮子,在沙上刨坑,把那个骷髅埋了下去,拍拍手上的沙粒,又迎着风沙,有点儿颠踬似的,朝北走过去,直到沙雾遮断了他宏大的背影。

  狂风是年年都有的,每当落霾如雨的风季,江淮一带的人们便会追怀曩昔,想念起那位不世的豪侠关八爷来,狂风卷沙成云,弥漫天顶,关八爷呢?却遝无影讯了。有一种没经证实的传言在抗战时兴起,说是八爷他仍然活着,并且在连云港某处开香堂,发血誓,要击破日寇的封锁,偷运海盐到后方去。

  又有人绘声绘色,说是亲见鬼子在北徐州贴出的缉捕告示,上面首先列着关东山的名字,他们发狠说:假如捉着这个人,定要把他送进电磨。

  但他们终没捉着他。

  无论传说如何,抗战期间,甘冒封锁,偷运私盐供给后方人们食用却是事实,有一支盐车队,仍打着六合帮的旗号,他们虽是下一代的人了,但他们的侠义行径,勇悍雄风,仍和上一代一样,所不同的,上一代拚搏的是北洋军,下一代却换成了东洋鬼子罢了。

  无数无数的关东山,曾在民族的苦难中继起,迎向更大的暴力,更狂的风沙!

  全书完 完稿于中华民国五十五年国庆前夕 


【后记】
 
  自小就活在那样的世界里。

  乡土若是一只纹式古老的盆,我就是一株怯生生的盆景;若是一只透明的鱼缸呢?我就该是一尾小小的游鱼。阳光照我,爱心覆我,我的生命里,原不该早早注入成人世界的忧伤。……透过水纹漾动的盆,窥看着乡土外更广大的世界,仿佛不是实体,而是些影廓不甚分明、白晶晶或者黑忽忽的朦胧。

  总梦想著有一天,能从古趣的盆缘内探出头去,或希望有什么巨力击碎那只奇幻的盆,让我能触及那意想中的朦胧世界的实体。

  这并非是说,我厌倦乡土的哺育和深沉的爱,而是任何一个生命在成长期中自然的扩张;我的生命里有着强大的野性,这野性超越年龄的结果,乃使我不得不依据一些零星的、片段的朦胧印象,加以组合性的联想。

  印象朦胧,且欠完整,但它仍出诸生活——受自然环境囿限的生活。这些早期的生活印象和内在感情,是扶持我生命站立的、最重要的基础。

  最难忘的,就该是乡土上飘流而过的陌生人了!他们从远方来,落叶似的略一盘旋,便又悉索飘走,他们的眼里、笑里,都含蕴着不可解的远方的凄凉味,他们的身上,更满是异地的风尘。我虽不熟悉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虽不敢像对待伯叔亲友那样,扯住他们攀谈,但总觉每张飘过眼前的人险上,都写着千千万万他们自己的故事。我常像啃读课本似的,大睁着惊异迷茫的眼,读着他们濡染在脸颊细小汗毛上的风沙,开始对那样深沉含蓄的不可解的故事兴起极大的追索的欲望,并感受到它的使人沉醉的吸引。

  一天天,一年年,无声流走,我想在空虚里抓住一点儿什么的心愿,却越来越强烈了;总没有谁能够回答我的问询,除了生活的本身。而生活的本身又冗杂,又零乱,能抓住的,祗是那些现象留给我的零星印象,而非任何理性的言词。

  走江湖玩马戏的,耍狗熊卖膏药的,弹琴卖唱的,……烟样迷离的影子,常在茶黑色的背景中浮现着,连季节也不甚分明了。唯在茶黑色梦中浮现的脸廓比较清晰,清晰到即使穿过二十多年已逝的光阴,仍能分辨出他们的眼眉。

  不懂得他们为何总用风沙洗脸?为何总爱在连着天的野路上飘着、飘着?他们脸上也带着笑,总笑成一朵朵疲倦的残花,饱含着无可奈何的不甘的幽怨。曾多次梦见那些人,梦见自己竟变成其中的一个,也在无涯的野路上跋涉;风扑面来,尖寒如贯胸透肤的箭镞,满眼尽是沌沌的黄尘。……在这不惯飘零的民族里,为他们不甘,同时也担忧着自己的未来——未来可能遭遇的,身不由自主的飘流。……不知从何时起始,我就熟悉那些走盐人了!说来不足为奇,多年前,在江淮一带,走盐已成为荒乱年成人们赖以为活的普遍行业了;盐枭们虽流品较杂,可不像一般传说中那样蛮悍,他们多是乡野上贫苦人,从他们愚拙的动作和朴讷的谈吐中很容易辨明……褴褛污秽的穿着,带一股盐渍和汗水混合的酸味;无论哪个季节,走盐的汉子们,都会成群飘过门前的街道,奇形的鸡公车两边分置着盐篓或叠起的盐包,一路尖声叫喊着,推着车的走盐人那份辛苦就不消说了。亢热季节,他们精赤肩膊,裸露出紫铜色闪油光的肩臂,大块因过度沉重压力而鼓凸的筋肉在肩臂间抖动着,使人联想起犁着干硬黑淤土的老牛,祗是身后差一支有形的鞭子罢了!万千破布条编结成的车襻,带着车身的全重,深深陷进他们的肌肉,推动盐车时,他们肩膊高耸,身子前倾,仿佛拚死命的挣扎,祗为了那点儿不一定能获得的利润,——几百里长途上,到处都是风险,步步都有难关。……寒冬季节,他们祗穿着油硬破烂的短袄裤,迎风冒雪,走在凹凸不平的冰棱上,脸孔、手臂、足踝,都冻成带青的酱紫色,裂出条条的龟纹。

  他们的生活是原始而犷悍的。

  我偏爱那种刚性的传说,描述着近百年来这类盐枭们多彩的生活;传说经过辗转流布,难免含有若干夸张的成份,尽管夸张,却不荒谬,在荒乱频仍的年代,这类人从不曾绝迹过。那些传说撼动了我,使我在童年期,心灵上就产生了波纹。

  传说描述着清末及北洋时期盐政的混乱,官商勾结和暗无天日的垄断;描述着富埒王侯的海盐商穷奢极侈的淫乐生活,也描述着民间接踵的荒旱和广大村野的困贫。……走盐图利,正是陷在绝境中的贫苦人们被逼出来的冒险生涯之一。

  和一般传说相比照,可以觅出我偏爱的原因,因为我国民间一般传说,多是温婉沉迟,美丽哀凄的,不是由“西江月罢”,引出些儿女情愁,就是从“紫今炉内”摘出些哀感顽艳的云烟;那些浮沉在烟里云里的人物,多无左右命运,改变环境的能力,也缺乏那种醒觉;即使有些人物,具有着由传统产生的某种催眠性的意志,如“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拒贼保贞”……十有八九又都是女性,反观那些柔性传说里男子汉——不是公子就是书生,竟连那份催眠性的意志也没有,好像祗配落难京都,后花园受金:缠绵病榻,草绝命诗于昏黄烛影。好像祗有跳粉墙勇气,写八股的能为。在王侯爱女裙带上荡秋千的心愿。……真正是一群被环境和命运压倒了的、典型的白脸屁精!但这些软体虫一旦通过了功利的窄门,一样是高官厚禄,变成“吾唯与诸大夫共天下”的更典型的官僚,把前半生所遭逢的困厄,全都故作遗忘。……民族中最主要悲剧的根源就埋藏在这里了。

  我深爱着刚性的草莽传闻,以及那些卓立的野性的人物,是从童年期就开始的;尤其是关于盐枭们的各种传说以及他们真实的生活,更为我所关切。

  根据传说的显示,和他们实际生活的印证,我发现他们一度生存在极端孤绝的境界里;尤当北洋割据时期,枪杆就是法条,将帅就是法律,他们祗是被迫害的一方。环境是艰困的,命运更是绝望的;诸种人为因素结成一面绞索,绞住他们泼汗的颈项。他们推着沉重的盐车,从滨海的产盐地起脚,行经苏皖北部的荒野,千里长途上布有若干关卡,按照不成文的惯例,——除非避开,不然就得上税多次,有时税钱会超过盐的价值;说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