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施蛰存作品选 >

第60节

施蛰存作品选-第60节

小说: 施蛰存作品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信是最坦率、最真实的自传资料。这本书信选当然是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必要参考书。不过,对于一个专研陀氏著作的学者来说,选集还是不够的,非看他的全部书信不可。对于我这个文艺书的泛览者,这本《书信逊已给我以不少关于陀氏的有趣味的知识。  
  陀氏的小说中常常有描写赌博的情节,看了这本《书信逊,才知道陀氏自己就是一个虔诚的赌徒。一八六三年九月一日,他在巴黎,给他的小姨子一封信,谈到了他的赌钱经验。他说:“我路过威斯巴登,住了四天,当然去玩轮盘赌了,您猜怎样?我赢了,没有输。……这四天我仔细观察了赌博的人,……除了两个人之外,我还没有发现善于赌博的人。全都输得精光,因为都不会赌。那里有一位法国妇女和一位英国的勋爵在赌,只有他们才精于此道而能不输。相反,庄家的赌本几乎都输光了。请您别以为我因为没输钱而说大话,大谈输赢的诀窍。我真的知道这种诀窍,它异常荒唐和简单,即不管赌博进行到什么阶段,必须时刻控制自己而不急躁。这是全部诀窍,如果能做到,简直不可能输,肯定会赢。但关键不在于知道,而在于一旦掌握了诀窍,是否有能力利用它?  
  无论有多聪明,性格如何坚强,总是难以自制的。”  
  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博的诀窍。只要能自己克制,而不急躁,就能赢而不输,这是简单的一面。但这种自制工夫,谁都不容易做到,这是荒唐的一面。  
  过了十几天,陀氏写信给他的哥哥,说:“我在威斯巴登创造了一种赌博方法,我实践了它,结果赢了一万法郎。第二天早上,因为急躁而背离了这一方法,便立刻输了。  
  晚上又使用这一方法,严格执行,结果很快又赢了三千法郎。你说,在这之后,我怎能不入迷?怎能不相信?只要恪守我的方法,幸福便唾手可得。”  
  但是,接下去,信上又说:“从巴登给你发出一封信后,我又带了仅剩下来的钱去赌了。在半小时之内,用四个拿破仑金币赢了三十五个拿破仑金币。非凡的幸运迷住了我,我用三十五个金币去冒险,结果全都输光。”  
  这两封信真是陀氏的妙文。他自以为获得了赌博的诀窍,予以十分肯定,而同时又予以实践的否定。他的这一番理论,使我想起了曹聚仁。在一九三○年时,曹聚仁也是一个赌徒,他几乎每天晚上去回力球场赌钱。我也对回力球热中过一二年,每次去都碰到曹聚仁。他的赌博理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完全一样,他的输赢情况也和陀氏完全一样。  
  不过曹聚仁还没有陀氏坦率,他总是说:“胜负乃兵家常事,只要自己掌握得好,收支两抵,还是赢的。”  
  大概进赌场的人,一上手就赢,赢了就走,不想赢得更多,这就是赢定了。一上手就输,输了就住手,不想翻本,就不至于一败涂地。这样赌法,可以做到收支两抵,无大输赢,而从中取得赌博的乐趣。我以为这是赌博的艺术,而不是赢钱的诀窍。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他的赢钱诀窍,事实上是自己否定了,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并无这种能自制的赌徒,而曹聚仁则自己肚里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嘴里却始终不肯认输。          
“俗文学”及其他   
  俗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大众文学,我们有这样四个文学名词。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大家都各取所需,随意使用,似乎从来没有人给以正确的定义,使用的人也似乎没有正确的认识。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它们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名异而实同。也有人以为有区别,这是四种文学,但说不清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我以为,现在我们应当把这个问题解决一下了。前年,北京成立了一个俗文学会;去年,上海成立了一个民间文学会。这样,显然表示俗文学和民间文学是两种文学了,但是,这两个学会的研究对象,却看不出有什么不同。  
  据我所知,通俗文学这个名词,在我国,出现得最早。  
  “通俗演义”、“通俗小说”,这样的名词,在晚清时期已经出现。“五四”运动后,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提倡重视民间文学的研究,北京大学为收集民间歌谣特设机构。这以后的一段时期,通用的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写了一本《中国俗文学史》,出版于一九三八年。一九三九年,戴望舒在香港《星岛日报》编了一种副刊,每周一次,刊名就用《俗文学》,这大约是采用“俗文学”这个名词的开始。一九四七年,赵景深给上海《大晚报》编了一种副刊,名为《通俗文学》,这个刊物的内容,和《俗文学》没有什么不同。  
  在这一个过程中,尽管各人使用的名词不同,但大家都知道它们都是英语popularliterature的译名。popular是个定语,它的意义是“人民的”、“民众的”,这就是“民间文学”的取义。但这个字又引伸而有“为多数人喜爱的”、“普遍的”意义,这就是译为“通俗文学”的取义。这个字又可以有“廉价的”、“低档的”、“大路货”的意义,这就是“俗文学”这个译名的取义。  
  这三个译名,“民间文学”意义最为明确,是从原文的本义译的。“俗文学”的“俗”字,就有疑义。一般人都以为是“雅俗”的“俗”,“俗文学”就意味着鄙俗、粗俗、庸俗的文学。这就含有知识分子瞧不起民间创作的意味。因此,不少人对这个译名有意见。俗文学会成立的时候,曾正式声明这个“俗”字是“民俗学”(Folklore)的“俗”,“俗文学”就是“民俗文学”(FolkLiterature)的译名了。这样,很可以澄清一些误会。民俗学是本世纪的新兴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各个民族古代和当代的风俗、习惯、神话、迷信、传说、谣谚、礼仪、语言等民族文化现象,民间的文艺创作是民俗学的研究资料。  
  “通俗文学”这个名词,从汉字所表达的意义看来,应当是作家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民大众写的文学作品,这就意味着,它不是民间文学。英语中有一个名词:popularwriter,指读者群很广泛的作家,现在有人译作“通俗作家”,其意义就有点歪曲了。  
  另外还有一个名词:“大众文学”。这是三十年代从苏联、日本输入的名词。这个名词的概念也很模糊。它可以解作“人民大众创作的文学”,那就是“民间文学”了。  
  也可以解作“供人民大众阅读的作品”,这就是“通俗文学”了。三十年代,有许多作家参加过“大众文学”的讨论,多数人的意见是偏于“为人民大众写作的文学,就用民间文学的形式和风格”。这就结合“民间”和“通俗”两个概念了。  
  “大众文学”是massesliterature的译语。masses这个字是苏联首先用来指社会主义政制下的公民。这个字有集体意义(“人民”是许多个体;“大众”,或译“群众”,是一个集体),也有阶级意义(只有无产阶级才属于大众)。所谓“大众文学”,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人民文学”。资本主义国家的文艺工作者,一般不用这个名词。  
  以上是我所理解的关于这四个名词的来源和意义。只能说是初步的解释,还无法给它们写出正确的定义。但我看有些辞典中的解释,似乎更不明白。为此,我将前三个名词,根据中文译语的意义,试作一个简要的注释。至于“大众文学”这个名词,我的理解恐怕还有错误。我不知道《苏联大百科全书》有没有这个条目,如何解释。因此,不敢凭个人的观念,妄作解释。  
  俗文学——尽管它是FolkLiterature的译语,没有雅俗之分的偏见,但是它的内容和民间文学并无不同。  
  民间文学——人民大众中的作家或艺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一般都不知作者姓名,例如宋元话本小说。有些知道作者姓名的,但整个作品是集合许多民间故事、传说而成,不完全是个人的创作,例如施耐庵的《水浒传》。此外,有许多弹词、鼓书、小调、笑话等等,都没有作者姓名,内容口口相传,随时在改变,这些都属于民间文学。  
  通俗文学——有作者姓名,是作者个人的创作,供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农民、小市民阅读的文学作品。例如各种才子佳人小说、武侠小说、公案小说。  
  某些优秀的、古代的民间文学作品,或通俗文学作品,涂上了历史的金光,可能上升而列入纯文学,被写入文学史。例如《水浒传》、《三国志》、元人杂剧等。至于《西厢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这些作品,原来不是民间文学,也不是通俗文学,因为传统的文学观念不把小说、戏曲认为文学,故一向不为文学史家重视,直到五四运动以后,小说和戏曲才被认可,而写入了文学史。  
  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日  
  [附记]  
  去年,我买到一本英国版《鹈鹕丛书》本《民间文学》,著者为维克多·钮蒲。他用的原名是popularlitAerature。他在《序言》中也提到这个名词难下定义,专家学者间有许多不同意见。据此可知,英国人虽然还用popular这个字,怀疑的人已在多起来。因此,我以为,问题不在中文译名,而在国际间的通用名词,如果把这一种文学统一定名为Folkliterature最为适当。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七日          
祝由科的巫术   
  前两天,有一个朋友来闲谈,从医道谈到巫术,从巫术谈到祝由科,于是我想起五十年前所知道的一件怪事。祝由科这个名词,恐怕现代青年中很少人知道。尽管《辞海》还有这个条目,但讲得不详细。  
  在上古时代,医师就是巫师,差不多全世界各民族都是一样。巫师运用他的法术,驱使鬼神,为人民解灾、救难、治玻他们甚至能起死回生。所以,在古代,“巫医”两个字总是连在一起的。到后世,用药物治病的医道发明了,出现了不用巫术的医师,于是“巫”与“医”才分了家。  
  祝由科是巫师的后裔,他们的来源很古。东汉时,张鲁创设“鬼道教”,这个教门是事鬼的,也是巫师的流变。北魏时,寇谦之倡立“道教”,删去“鬼”字,表示他们是事神而不事鬼,又采用老子哲学的思想基础,于是成为一门新的宗教,其实是受了佛教的影响。  
  祝由科在唐宋以后,成为一种以符咒治病的医科。他们被道教排斥,认为是邪门。  
  其实道教中也还有用符咒治病的道士。  
  我小时候,家住松江城内。在南门里一条冷僻的路上,有一户人家,门口挂着一块招牌,写着一行“世传神医祝由科善治百脖。这是我知道有祝由科的开始。这家有一个老者,据说是用符咒治病的。如果人家有疑难杂症,请他去作法念咒,用黄纸画几张符,贴在门楣上,病就会好。又有人说,祝由科医师也用药物,不过不是用神农本草里的草药,而是用一些奇怪的药物,例如:一双猫头鹰的眼睛,乌龟的尿,刺猬的血。  
  祝由科盛行于湘西辰州(今沅陵),所以他们画的符叫做辰州符,听说在清代,辰州还有卖符的店。  
  一九三七年秋,我从长沙搭公路汽车去贵阳。第一晚就在沅陵歇宿。我住在汽车站旁边的旅馆里,和一个四川客商合住一间楼上小厢房,倒也清静。不意随即有一旅贵州军队开到,他们是往东去参加抗日战争的。士兵住在楼下,长官住在楼上。士兵闹闹嚷嚷的做饭、洗汗衫,长官叫来了土娼,饮酒打牌。一下子把一座旅馆闹得乌烟瘴气。到深夜还没有安静下来。  
  我无法睡觉,看看外边月光大好,就跑出去,走下山坡,到辰溪边散步玩月。那四川商客也尾着我下山。他劝我不要再走远了。我问:“为什么?有老虎吗?”他说:“老虎不会有。”我就追问:“那么怕什么?”他说:“会碰到死人。”我不觉惊异,就问:“这里常有倒毙的死人吗?”他说:“不是倒毙的死人,是走路的死人。”我被他讲得莫名其妙,拉着他的胳膊问:“你讲的是什么呀?”他笑着说:“原来你不知道,这里有辰州符。”我说:“辰州符,我听说过,可跟走路的死人有什么关系?”他坐下在溪边一块石头上,拉我也坐下,他就讲了辰州符的惊人事迹。  
  “湘西这一带,从前非但没有通汽车的公路,连官塘大路也没有。到处都是高山深谷,丛林密箐,走路都很困难,车马更不易通过。如果有人死在外乡,无法运棺材回故乡安葬。因此,唯一的办法,便是请祝由科带死人走回家。祝由科画一道符,贴在死人额上,念了咒,摇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