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后的美国-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二○○○年五月十九日在参加一个海岸警卫队的毕业典礼时,严正指出:“由本·拉丹策划的恐怖事件将是美国在新的世纪面临的主要威胁。”
这是美国总统首次公开指控本·拉丹。
这可以说,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发出的关于本·拉丹将对美国实行恐怖袭击的最明确的警告!
第四十五章 雷萨姆说出内幕
美国联邦调查局在逮捕了雷萨姆之后,又相继逮捕了他的几个同伙。
雷萨姆在被捕之后,接受了审讯。尽管雷萨姆对于自己的罪行百般抵赖,美国法院对他数罪并罚。2000年四月,雷萨姆被判处一百四十年的有期徒刑。
为了减刑,从2000年六月二十三日起,雷萨姆这才开始坦白,说出了内幕。
雷萨姆承认,在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之间,他曾经在阿富汗本·拉丹的“基地”组织训练营里接受训练。
雷萨姆说:“我是在哈尔登训练营接受训练的。这个训练营的人数为五十人至一百人。受训者来自各个民族,并按照地区编成小组。在半年的时间内,我见到过约旦人、阿尔及利亚人、也门人、沙特阿拉伯人、德国人、瑞典人、法国人、土耳其人和俄罗斯车臣人。我们学习使用手枪、自动步枪和小型火箭筒。武器弹药均由塔利班提供。”
雷萨姆又说:“训练营里分各种专业,我学的是使用各种炸药。此外,还有暗中破坏的技术,诸如怎样破坏国家的各种基础设施,如何击毁电力设施、能源基地、机场、铁路以及军事设施和政府机构。我还学过如何在城市里打‘游击战’,如何封锁道路、袭击大楼和杀人。”
雷萨姆所坦白的“在城市里打‘游击战’”,正是本·拉丹的重要战略思想!
本·拉丹对美国就是展开一场“城市里的‘游击战’”!
本·拉丹派出一组组恐怖分子潜入美国的城市,成了“城市里的‘游击队’”。
正是这些“城市里的‘游击队’”,对美国发动了一场又一场防不胜防的恐怖战!
雷萨姆还曾到阿富汗德龙特的一处训练营“深造”,学习如何进行化学武器战。
雷萨姆还说,在训练营里,军事训练和政治训练是同时进行的,美国是人们最喜欢谈的话题。他说:“我们经常谈论:敌人必须消灭,头号敌人就是美国。非洲的美国使馆爆炸事件当然干得很漂亮,不过重要得多的是击中美国的心脏。”
雷萨姆交代了“基地”组织几个重要头目的分工情况:穆罕默德·阿布·祖贝达负责接收来自各个国家的人,由他来对每一个前来的人进行审查,再决定要谁不要谁。他也负责对这些人的军事训练。祖贝达还掌管财务,负责安排成员的出行。
他的副手叫本·舍伊克,负责哈尔登训练营。
德龙特训练营的负责人是阿布·舍伊列曼。
在接受训练之后,雷萨姆被派往加拿大。
雷萨姆说,本·拉丹十分看重加拿大,因为进入加拿大比进入美国容易,而从加拿大开车进入美国又很容易。
雷萨姆说,他最初接受的任务,是从加拿大开车携炸药前往美国洛杉矶,在洛杉矶机场制造爆炸案。他曾计划把一只装有当量极大的炸弹的旅行包,放置于洛杉矶机场内并引爆。
后来,得知西雅图要在新千年到来之际,要在太空针塔举行五万人庆典,他奉命改变了计划,要制造“新千年爆炸案”,这样将产生更大的政治影响。
第四十六章 缺席审叛本·拉丹
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洛杉矶时报》披露了雷萨姆的这些交代,在美国引起震动。人们担心,在美国闹得上下不安的炭疽菌事件,就是雷萨姆所说的“实施生化攻击”。
雷萨姆被关押在狱中,曾经计划越狱。一位看守富有同情心,对待雷萨姆相当不错。雷萨姆却在2000年11月1日趁这位看守不备,用一把锋利的梳子戳穿了看守的眼睛,刺透了他的大脑。
雷萨姆越狱未成,从此又多了一项“企图谋杀”的罪名。
2001年1月,雷萨姆被押往美国纽约曼哈顿联邦地方法院接受审判。
2月5日,美国纽约曼哈顿联邦地方法院开庭审判。
这次审判,除了雷萨姆之外,还有1998年8月7日在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附近及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制造爆炸案的四名嫌疑犯。
作为这几起爆炸案的主使,本·拉丹也被列为被告——尽管他缺席。
这是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前八个月,在纽约曼哈顿对本·拉丹及其同伙进行的一场公审。一千五百名美国公民要求参加这一公审的陪审团。这一审判持续了好几个月。这一审判成了轰动性的新闻。
本·拉丹也知道了美国在纽约曼哈顿对他进行“缺席审判”。
一位记者在阿富汗对本·拉丹进行采访。
本·拉丹居然谈及了雷萨姆。他说,他并不认识雷萨姆,但是他知道雷萨姆。
他又说,雷萨姆是勇敢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人。
从本·拉丹的言谈中,可以掂量出雷萨姆的分量。
关于本·拉丹是西雅图“新千年爆炸案”的主谋,后来得到证实。2002年1月30日,美国媒体报道说:据美军在阿富汗搜集到的情报显示,本·拉丹“基地”的组织显然曾经计划袭击西雅图市的标志性建筑太空针。
除此之外,全美还有很多地方曾是袭击的目标。
全国广播公司援引美国官员的话说,证据包括袭击华盛顿州其他目标的计划,包括哥伦比亚河上的“大河谷”大坝。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堤坝之一,也是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电力来源。
据全国广播公司报道,这些官员还说,美军在阿富汗发现了“基地”组织对全美各地目标的图纸、表格和监视图片。
报道还说,在阿富汗发现的文件还包括袭击费城的美国造币厂的阴谋,炸毁洛杉矶国际机场的计划。两年前美国曾挫败在这个机场制造爆炸的企图,袭击者在从加拿大入境后就被逮捕。
布什总统在首次国情咨文演说中说,美国最近发现了关于“基地”组织的新证据,并警告反恐战争刚刚开始。
布什在演讲中说:“我们在阿富汗的发现证实了我们最严重的担忧,并向我们显示了今后任务的实际规模。当我们的敌人在录像带中因无辜者丧生而大笑时,我们看到了他们深刻的仇恨。他们的仇恨有多深,他们阴谋破坏的行径就有多疯狂。
我们发现了美国核电站和公共水利设施的示意图、制造化学武器的详细说明、侦察美国城市的地图以及对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地标的详尽说明。”
第四十七章 本·拉丹:魔鬼还是英雄?
我在美国,发觉本·拉丹的“出镜率”甚高:不仅电视新闻中经常播送本·拉丹的讲话镜头,而且电视新闻的片头就有本·拉丹的特写镜头。所以,一打开电视,几乎天天可以“见”到他。
在二○○一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二○○一年度的风云人物时,本·拉丹的呼声甚高。
《时代》创办人亨利·鲁斯于一九二五年发起这项评选活动时,就为“风云人物”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对新闻及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人或事,而且无论是善或恶”。也就是说,评选的标准是人物对时代的影响力,而并不计较这影响力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正因为这样,希特勒曾经当选《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
也正因为这样,本·拉丹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二○○一年度的《时代》周刊的风云人物。
然而,在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美国《时代》周刊第七十六位风云人物——二○○一年度风云人物评选揭晓,在“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积极恢复纽约正常秩序的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当选,而本·拉丹落选!
本·拉丹的落选,有两个原因:一是美国人普遍憎恨这个恐怖主义魔鬼,如果本·拉丹当选,会引起美国读者对《时代》周刊的强烈不满——尽管《时代》周刊的评选标准并不计较影响力的正或负。
二是出自《时代》周刊本身的担心。因为不久前“美国之音”不顾美国政府的反对播出了对于塔利班领袖奥马尔的采访录音,招致“美国之音”台长被撤职。如果《时代》周刊评选本·拉丹为二○○一年风云人物,并在二○○一年末期封面上刊登当选人物本·拉丹大幅照片,可能会遭到“美国之音”同样的命运。
本·拉丹啸聚山林,以恐怖袭击为业,乃是黑道大头目。然而,其本人却出身富豪,而且受过高等教育,是一个“知识化”的恐怖主义领袖。
本·拉丹的相貌特征,在美国政府的通缉令中写得清清楚楚:“身高在一百九十三厘米到一百九十八厘米之间,体重约七十三公斤,棕眼,走路时拄着拐杖。”
本·拉丹有着近两米的颀长身材,应该说,在人群中是很容易发现他的。
他频频出现于电视中的形象是扎着红色头带,留着长须,修长的双眉之下是一对锐利的眼睛。他笑容腼腆,讲起话来轻言轻语,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他平时喜欢穿一件白色的阿拉伯传统长袍,习惯于盘腿而坐。他不懂英语,用阿拉伯语说话。
最初,他的长胡子一片浓黑,而现在则是黑白参半的灰色了。
本·拉丹发表电视讲话时,总少不了一样“道具”,那就是一支AK-47冲锋枪。本·拉丹不论到哪里,总是带着这支AK-47冲锋枪。一位英国记者阿特万问起这支AK-47冲锋枪的来历,本·拉丹很自豪地回答说,这支AK-47冲锋枪原来的主人是苏联的一位将军,在一次战斗中,他打死了这位将军。当他拿起这支枪的时候,简直爱不释手。从那以后他就一直把这支AK-47枪带在身边,再也没有离开过它。
第四十八章 关于本·拉丹
本·拉丹出生在大富豪之家。他的父亲阿瓦得·本·拉丹出生于也门,后来携全家前往沙特阿拉伯,从事建筑业。由于得到沙特阿拉伯国王的信任,承揽了在利雅得修建新王宫、在圣城麦加重建清真寺等许多重大工程,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成了沙特阿伯最富有的建筑业大亨,聚敛了五十亿美元的财产。
奥萨马·本·拉丹在他五十二个兄弟姐妹之中,排行十七。他的母亲是巴勒斯坦人,是他父亲的第十房妻子。奥萨马·本·拉丹共有二十个兄弟。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三亿五千万美元的财产。
奥萨马·本·拉丹毕业于吉达的阿布都尔·阿济兹国王大学经济管理系。他大学毕业后,做过建筑生意,做得不错。他先后娶了四房妻子,生了十八个子女。如果他一直从事经济管理专业,做建筑公司老板,凭借他的才能及三亿多美元的雄厚资本,可以把生意越做越大,在沙特阿拉伯过着豪华、优越的生活。
然而,一桩突发事件,改变了本·拉丹的人生道路。
那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深夜,苏联特种部队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向戒备森严的总统府发起突然袭击,击毙了阿富汗领导人阿明。从此,苏联部队大规模入侵阿富汗。
苏联悍然出兵阿富汗,明目张胆地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不仅引起阿富汗人民的极大愤怒,而且遭到全世界的谴责。美国又乘机推波助澜,于是,阿富汗陷入了漫长的混乱局面。
苏联出兵阿富汗,深深地刺激了年仅二十二岁的本·拉丹。他作为沙特阿拉伯人,原本与此事无关。他却出于一种正义感,放弃在沙特阿拉伯的优越生活,前往阿富汗东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参加那里的阿拉伯志愿军,与苏联军队展开游击战。
本·拉丹的一位战友哈立德·福阿瓦兹说:“本·拉丹带去了巨型推土机。由于害怕苏军武装直升机的攻击而找不到驾驶员,他就亲自上阵,并因此而负了伤。
后来,本·拉丹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干脆亲自率领一支阿拉伯志愿军与苏军作战,并且在一九八六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中取得胜利。”
也许应了一句话:“从战争中学会战争。”本·拉丹正是这样。这位经济管理系的毕业生,在战火中成了一名熟练、沉着的青年军事指挥官。由他领导的一支游击队,成为阿富汗当时七支反苏游击队中的主力。
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的阿富汗,凡是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