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赶上了-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恍┡Α�
“非常高兴,非常非常高兴葛优能得这个奖。因为大陆男演员基本上还没有在这种重要的电影节上得过这么大的奖,这是第一次。我觉得西方观众对电影本身的欣赏转入对演员塑造人物个性的欣赏。这一次我对葛优这个人物是按照中国老百姓的个性的欣赏来描写的,他演了一个非常普通的老百姓,演了一个小人物。葛优在把握小人物的心态,普通人的心态,那种老老实实生活,本本分分过日子,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这样一种最普通的中国人的那种美好的心愿,生活态度。这种人物,葛优把握得非常好,他演戏的过程中,很多次我都很感动。我在旁边看,很感动……”
小嘎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得到了张艺谋这么高的评价,得到了戛纳电影节充分的肯定。多年后人们仍然认为这是他的巅峰之作。
影片中,福贵是在赌场上出场,他穿着高贵的服饰,潇洒地摇动着骰子,被人们一口一声尊称为“福贵少爷”。他拼命地赌,屡赌屡输。他究竟有多少财产,输光的后果会怎样,他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当他在赌场休息第一次唱皮影戏时,充分表现出他财主少爷的身分,嬉戏,玩乐,目空一切。小嘎准确地表现了这个人物此时的心态。
福贵赌光了所有的一切,父亡,妻离,子散,他沦为一个背着皮影戏行头四处流浪的卖艺人,光棍一条。再唱皮影戏时,他的声音、表情透着几许凄凉,悲怆,再也不见当年的豪情。两次唱皮影戏的声调有着明显的不同,反映出两种身份,两种处境。
我好奇地问小嘎,你怎么唱皮影戏的?自己唱的吗?他说:“我哪会唱?那是先期录好音,我跟着唱的。张艺谋让我可着嗓子喊,要求我唱得脖子上的筋都蹦起来。”
全国解放时,福贵幸运地成为城市贫民了。
当福贵听到枪毙龙二的枪声时,镜头用远景表现了他的背影,中弹的竟好像是他自己。如果不是他把房产输给了龙二,可能这一枪真的就轮到他头上了。这一个背影戏演得很好,令人过目难忘。
大炼钢铁,儿子死前,福贵背着困乏的儿子,送他到学校去炼铁,从一条林荫夹道的大路上缓缓走来。
福贵:“有庆,到学校去用开水把饺子泡热了吃。一次泡不热就泡两次,两次泡不热就泡三次,凉饺子吃了肚子疼。有庆爱吃饺子吗?”
有庆:“爱吃。”
福贵:“爱吃肉吗?”
有庆:“爱吃。”
福贵:“那就好。听爸爸的话,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你看啊!咱们家现在也就有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鹅,鹅养大了就变成羊,羊再养大就变成牛……”
有庆:“牛以后呢?”
福贵:“牛养大了,就是社会主义了。那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了!”
一问一答,一幅父子舐犊情深的图画,为后面儿子惨死的情节作了充分的铺垫。
本来是正剧、悲剧,导演张艺谋却不忘赋予一些喜剧的色彩。福贵女儿分娩大出血,情况紧急,小护士束手无策,女婿用计弄来被专政的权威医生却因几天没吃饭,一下子吃了七个馒头而奄奄一息,令人啼笑皆非。
福贵夫妻在女儿坟前祭奠时,福贵面无表情地喃喃重复着:“我为什么要给他吃七个馒头……”没有眼泪,没有哭泣,貌似平淡的话却更令人心酸感动。不由得令人想到祥林嫂的喃喃:“我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小嘎的成功、获奖,主要归功于张艺谋的指导。张艺谋是位非常敬业的导演,每天拍完戏以后,晚上要剧组人员集合研讨第二天的拍摄工作。小嘎说拍了一天戏以后,困得不行了,很多人都睡着了,打鼾了,只有张艺谋还在那里有精有神地说,真不知道他哪来那么大的精神。他必须要安排得妥妥贴贴才踏实,重头戏都要拍好几遍,直到满意才罢休。小嘎拍完《活着》回来,瘦得可怜,颧骨高耸,脸都嘬腮了。当然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影片中许多演员都是很棒的,演福贵妻子的巩俐自不必说。平时很洋气高贵的风度,演城市平民同样令你信服。一举手一投足都那么自然、朴实。
演女婿的姜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睛,怎么没见过这个演员?瘸着腿跑起来那模样,着实像工人红卫兵,而且是善良的足智多谋的红卫兵。后来才知道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弟弟。真不愧是影坛兄弟明星。
镇长牛是老电影艺术家,演得平稳扎实,就像我过去经常下乡见过的那些村镇基层领导。老练,通达,看不出一点表演的痕迹。
还有许多幕后工作人员,共同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影片,使影片获得47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和“天主教人道主义精神奖”,使小嘎获得了最佳男演员奖。
…
说出来的不如感觉到的
…
小嘎获得戛纳奖后,媒体没有报导。领导没有表态,影片一直也没有公映,可以说在国内没有什么影响。
但是在影视圈内却是很重视的。
小嘎内心对自己的估价似乎也有一点变化。他说,他要演没有演过的角色。我想他是想要突破以往扮演的角色。恰好,周晓文导演影片《秦颂》,约请小嘎扮演主角高渐离,小嘎欣然同意。
高渐离这个传奇性的人物从古传颂至今,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是这个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形象,却没有详细具体的历史记载。电影剧本赋予高渐离更多的传奇色彩,增加了高渐离和公主的生死恋情,强调了高渐离和嬴政同为赵国人质时特殊的兄弟关系等等。这是个很诱人的角色,又是一个很难演的角色。
小嘎回家说起来,老嘎和我都感到这个角色分量很重,周导能选上他,是对他的信任,但能不能演好,责任重大。小嘎却有信心,他说:“古人和今人的感情应该是相通的吧,我就按照我的感觉去演呗。”
我特地买了一部有白话文翻译的《史记》送给小嘎,虽然那里面没有高渐离的详细资料,但了解一下那个历史年代的状况总是有帮助的吧。我不知道他读了没有。
影片拍完后,我们有幸先睹。这部影片色彩绚丽,气势恢宏,场面壮观,令人震撼。当姜文扮演的秦始皇登上数不清的台阶,到达祭天的高台时,他默默地流泪跪拜,向上苍祈祷。但在他登上始皇帝宝座的同时,却只剩下孤家寡人,已经众叛亲离了。姜文塑造的秦始皇是成功的,令人信服的。据说国外某艺术院系曾把秦始皇的形象作为学生学习表演的教材。
小嘎饰演的高渐离却不能令人满意,有许多影评家直率地指出了小嘎的失败。老嘎和我也都认为小嘎没有完全理解高渐离这个人物。高渐离是那个时代的乐圣,普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史记》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可见高渐离这人狂傲不羁的性格。小嘎强调了高渐离被俘入秦后沉默寡言低调压抑反抗的一面,忽略了作为乐圣激昂慷慨不屈的另一面。特别是有一场戏,高渐离写完《秦颂》,指挥乐队演奏。作为乐圣,他此刻应该是心中只有音乐,激情洋溢,忘乎所以,他应该充分发挥作为音乐家的激情。此时此刻,他不是俘虏,他是大师,他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他可以苛责乐师们,他可以颐指气使,总之,这是他充分展现自己真正狂放不羁的性格的场所。然而,小嘎仍然在压抑着,发怒也是压抑的。导演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长度空间。看到这儿,我感到非常惋惜,如果这场戏拍好了,高渐离的形象便会丰满许多。
但小嘎是刻苦用功的,他总在钻研思考。比如高渐离视死如归,绝食抗议,乐阳公主爱惜他的才华,亲自口含鸡汤喂到高渐离嘴里的那场戏,小嘎就提出建议让公主先喝一口汤,下接高渐离吞咽的镜头。这样就避免了演员的尴尬。同样,高渐离和乐阳公主的恋爱戏,也令人遗憾。高渐离的行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说明高渐离反叛的性格。小嘎可以表现他的放纵、叛逆,他应该纵情欢乐。但小嘎始终板着面孔,看不见一点欢笑。小嘎过分强调他是一个俘虏。在音乐和恋爱这两段重要的戏中,小嘎没有把握住,让它溜走了,高渐离的性格只能是苍白单调的。
小嘎很崇信人艺老演员董行佶的话。董行佶曾经到全总文工团给青年演员授课,他说:“感觉到的东西比说出来的东西要好。”小嘎特别重视这句话,他演戏总是要找到感觉,找到了感觉就能演好这个人物。然而,恰恰就是对高渐离这个人物,他没有完全找准感觉,其实也就是对这个人物的理解还有距离。他对记者说:“其实我对高渐离这个人物一直也没闹很明白,他真能弹得好到秦始皇不忍杀他?他和乐阳公主的感情又是怎么回事?”小嘎就是这样诚实直率的性格,不充好汉,明知没演好还要硬撑着。他确实没能理解高渐离,没能理解那段历史。不理解当然找不到感觉,找不到感觉,就不能成功塑造人物,这可以说是真理。
周晓文导演说:“姜文就是嬴政,葛优就是高渐离。”我想这正应了老百姓们常说的“老婆是人家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周导是在维护他的演员,维护葛优。
…
寇老西演砸了
…
不久以后,小嘎又接了电视连续剧《寇老西》。据说是因为《宰相刘罗锅》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投资人便想到了小嘎,希望取得同样的辉煌。没想到事与愿违,小嘎遭遇到了又一次失败。
关于寇准,历史上只记载寇准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真宗的宰相。主张抵抗外族入侵,反对投降派,在朝中被排挤罢相,后又复出为宰相,继又被贬。是一位刚正不阿、正直高尚的能上能下的历史人物。
小嘎怎么能演寇老西?他了解寇老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真是胆大没边了。演员总是有局限性的,再有天才的演员也不是什么都能演的。
小嘎演的寇老西真令人叹息!结果是小嘎糟蹋了寇老西。小嘎回到家来,他爸问他,你知不知道寇老西是什么人?小嘎说,我哪知道!他们让我演,我就演呗。他爸说:“你知道吗?寇老西是当朝宰相。宰相是什么?是相当于周总理那样的人物。他就是回家当老百姓也有他的身分风度。你演得水里巴叽,跟你演的那些小人物一样,你把你自己给砸了。”
有一次小嘎到医院来看他爸,在走廊上,一位老太太友好地对他说:“葛优,你以后再别演古装戏了。”小嘎点头:“对,对,不演古装戏了。”
其实,问题并不是出自古装戏,而是他缺乏历史知识,对人物不理解。脑子里没形象。
…
小嘎学聪明了
…
小嘎也有聪明的时候,著名大导演李翰祥请他演阿Q。中国人谁不知道阿Q,又是鲁迅的名著,条件够好的,但他推辞了。他说他把握不了。几年后又有人请他演阿Q,他还是没接。其实他不是没动心,他拿回来一幅阿Q的画像,那模样真是很像他。但是他没有信心,仍然推辞了。我感到很遗憾。如果他能够下狠心花上几个月把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读两遍,也不见得就不能把握阿Q这样的人物。还有一位香港导演请他在《宋氏三姐妹》中饰演蒋介石。他毫不考虑地推辞了。他说:“我怎么能演蒋介石,外形一点都不像,没有信心。”
后来又有人请他演《我这一辈子》。他回来说,看了剧本觉得不大喜欢,不想接。老嘎也觉得重拍的戏难演。他说:“石挥已经演绝了,你再演也演不过他。”幸亏小嘎没有演,否则又该砸了吧?
我没有深究过其中的道理。中外许多名著名片重拍,大都不如人意,很少有超过前者的。真是劳民伤财,大可不必。
小嘎总算接受了教训,自己没有把握的剧本和人物都要慎重考虑,宁缺毋滥。
***************
老嘎的故事——1。老家
***************
老嘎出生在河北饶阳县东万艾村,家里人都叫他小壮,农家的孩子生活是艰苦的。平时妈妈总是在菜里有意多加些盐和辣椒,为的是可以少吃点,节省点。老嘎却因此很能吃辣椒,比我这四川人还厉害。
…
老嘎吃辣比我这四川人还厉害
…
老嘎出生在河北饶阳县东万艾村,家里人都叫他小壮,农家的孩子生活是艰苦的。平时妈妈总是在菜里有意多加些盐和辣椒,为的是可以少吃点,节省点。老嘎却因此很能吃辣椒,比我这四川人还厉害。别人看他吃辣椒,常说是受我的影响。其实哪里是,是他母亲给训练的。
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次白面,吃饺子只有在过大年的时候。但农家孩子也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