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

第5节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第5节

小说: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
已经自称“墨者”。所以这一家的名称不是司马谈新起的,其他几家的名称有的是他新
起的。
    第四是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汉字“法”的意义是法式、法律。这一家源于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
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一个概念集中起来,那
就是“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作为人的自然德性,这就是“德”,
翻译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释为内在于任何个体事物之中的power(力)。这一家,
司马谈叫做“道德家”,后来简称“道家”。第一章已经指出,应当注意它与道教的区
别。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对“百家”试行分类的第二个历史家是刘歆(公元前46?一公元23年)。他是当时最
大的学者之一,和他父亲刘向一起,校对整理皇家图书。他把整理的结果写成附有说明
的分类书目,名为《七略》,后来班固(公元32—92年)用它作为《汉书·艺文志》的基
础。从《艺文志》中可以看出,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中有
六家与司马谈列举的相同。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刘歆在结论中说: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句话是说,小说家没有其他九家重要。
    这个分类的本身,并没有比司马谈的分类前进多少。刘歆的新贡献,是他试图系统
地追溯各家历史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后来的学者,特别是章学诚(1738一1801年)、章炳麟(1869一1936年),大大发挥了
刘歆的理论。这个理论的要义,是主张,在周朝(公元前1122?一前225年)前期的社会制
度解体以前,官与师不分。换言之,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吏,也同时就是与这个部门有关
的一门学术的传授者。这些官吏,和当时封建诸侯一样,也是世袭的。所以当时只有
“官学”,没有“私学”。这就是说,任何一门学术都没有人以私人身份讲授。只有官
吏以某一政府部门成员的身份才能够讲授这门学术。
    这个理论说,周朝后期的几百年,王室丧失了极力,政府各部门的官吏也丧失了职
位。流落各地。他们这时候就转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们的专门知识。于是他们就不再是
“官”,而是私学的“师”。各个学派正是由这种官、师分离中产生出来的。
    刘歆所作的全部分析如下:“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道家者
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此其所长也。“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
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此其所长也。“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
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
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
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尚同:此其所长也。“纵横家者
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颛对,虽多亦奚以为?’
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杂家者流,
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农家
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此其所长也。“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尧狂夫之议
也。”(《汉书·艺文志》)
    对于十家的历史的起源,刘歆所说的就是这些。他对各家意义的解释是不充分的,
他把各家各归一“官”有时也是任意的。例如,他描述道家思想,只涉及老子,完全忽
略了庄子。又如,名家与礼官的职能也并无相同之处,只有一点,就是两者都强调区别。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刘歆的理论,在详细情节上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他试图从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寻求
各家起源,这无疑代表着一种正确观点。我大段地引用他的话,是因为他对各家的描述
本身就是中国史料学中的经典文献。
    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在当代,特别是正在1937年日本侵入的前几年、已经有很大的
进步。根据最新的研究,我才得以形成自己的关于各家哲学起源的理论。这个理论的精
神与刘歆的相合,但是一定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这就是说必须从新的角度看问题。
    比我们想象一下,古代的中国,比方说公元前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上、社会上是什
么样子。当时政治、社会结构的顶点是周王的王室,他是天下各国的“共主”。周王之
下有成百的国家,为其国君所有、所统治。有些国家是周朝建国的功臣们建立的,他们
又把这些新占的领土分给他们的亲属作采邑。另一些国家则由周室以前的敌人统治着,
但是现在他们已经承认周王是他们的“共主”。
    在国君统治下,每个国家内的土地再分为许多采邑,每个采邑各有其封建主,他们
都是国君的亲属。当此之时,政治极力和经济控制完全是一回事。土地的所有者,既是
领地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也是居民的政治、经济的主人。他们是“君子”,其字面意
思是“国君之子”,但是已经用作封建主阶级的共名。
    另一个社会阶级是“小人”阶级,或曰“庶民”即普通人民群众。这些人是封建主
的农奴,平时为君子种地,战时为君子打仗。
    不光是政治统治者和地主,就连那些有机会受教育的少数人,也都是贵族的成员。
于是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附属于它们的有
具有各门专业知识的官吏。但是普通人民没有受教育的份儿,所以他们中间没有学人。
这就是刘歆理论所反映的事实:周朝前期官、师不分。
    这种封士建国制度被秦朝始皇帝于公元前221年正式废除。但是在正式废除以前的几
百年,它已经开始解体了,而在几千年后,封建的经济残余仍以地主阶级权力的形式保
存着。
    这种封建制度解体的原因何在,现代历史学家们仍无一致意见。要讨论这些原因,
就超出了本章的范围。在这里只要说明这一点也就够了,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公元前
七至三世纪,是一个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我们现在也不能肯定,这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的确切时间。不过早在公元前七世纪
已经有些贵族成员,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
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的高级
官吏。这些事例表明了周朝解体的真实意义。这不只是某个具体的王室的解体,而更为
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制度的解体。
    随着这种解体,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或者本人
就是贵族,或者是服事贵族统治者室家而有世袭职位的专家。前面引用的《艺文志》中,
另有刘歆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礼失而求诸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遍及全国,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
或技艺为生。这些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
分离。
    上面所说各家的“家”字,就暗示着与个人或私人有关的意思,在没有人以私人身
份传授自己的思想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思想“家”,不可能有哪一“家”的思想。
    有各种不同的“家”,也由于这些教师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于是有教
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他们名为“儒”。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他们是“侠”,即武
士。有说话艺术专家,他们被称为“辩者”。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他们
被称为“方士”。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他们被称为“法术
之士”。最后,还有些人,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深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
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按照我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套用刘
歆的话,我可以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
    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以下各章将对这些说法作出解释。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
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以
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
    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世家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
五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来作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背井。此后十
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
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鲁国,过了三年就死了。死于公元前479年。

孔子和六经
    前一章说过,各家哲学的兴起,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
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
学生跟随着。照传统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
前一个数目无疑是太夸大了,但是毫无问题的是,他是个很有影响的教师,而更为重要
和独一无二的是,他是中国的第一位私学教师。他的思想完善地保存在《论语》里。他
的一些弟子将他的分散的言论编成集子,名为《论语》。
    孔子是一位“儒”,是“儒家”创建人。前一章提到,刘歆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
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六经就是《易》、《诗》、《书》、《礼》、《乐》(今佚)、
《春秋》(鲁国编年史,起自公元前722年,讫于公元前479年即孔子卒年)。这些经的性
质由书名就可以知道,唯有《易》是例外。《易》被后来儒家的人解释成形上学著作,
其实本来是一部卜筮之书。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
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
《诗》、《书》的编者。
    可是事实上,无论哪一经,孔子既不是著者,也不是注者,甚至连编者也不是。可
以肯定,在许多方面他都是维护传统的保守派。他的确想修订礼乐,那也是要纠正一切
偏离传统的标准和做法,这样的例子在《论语》中屡见不鲜。再从《论语》中关于孔子
的传说来看,他从来没有任何打算,要亲自为后代著作什么东西。还没有听说当时有私
人著作的事。私人著作是孔子时代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以前只有官方著作。他是中
国的第一位私人教师,而不是中国的第一位私人著作家。
    在孔子的时代以前已经有了六经。六经是过去的文化遗产。六经又叫做“六艺”,
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可是大约从公元前七世纪开始,随着封建
制的解体,贵族的教师们,甚至有些贵族本人,——他们已经丧失爵位,但是熟悉典籍,
——流散在庶民之中。前一章说过,他们这时靠教授典籍为生,还靠在婚丧祭把及其他
典礼中“相礼”为生。这一种人就叫做“儒”。

孔子作为教育家
    不过孔子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儒。在《论语》里他被描写成只是一个教育家。从某
种观点看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