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医诊断学 >

第14节

中医诊断学-第14节

小说: 中医诊断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床表现'本证以气滞和血瘀所表现的症状为特点。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见瘀斑,脉涩。妇女可见经闭、痛经或经色紫暗有血块等。
    '证候分析'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则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肝气郁结则烦躁易怒;肝郁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渐成胁下痞块。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气滞导致血瘀,故疼痛益甚如针刺而拒按。肝血瘀滞,经血不畅,则见经闭;肝脉抵小腹,肝气郁滞,血行不畅,而致痛经。舌紫、脉涩均为瘀血内阻之征。
    (二) 气虚血瘀证
    '临床表现'面包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证候分析'本证是气虚无力,血行瘀阻而表现的证候,常因病久气虚,渐致瘀血内停而引起。而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官,为气虚之症。气虚血行缓滞,瘀阻络脉,血瘀内停,故面色晦滞,疼痛如刺面拒按。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故疼痛多在胸胁。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
    (三) 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汉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是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辨证以气虚与血虚证候为依据。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血虚不能充养脉络,则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能上荣于面、舌,则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不得外养肌肉致形体瘦弱。
    (四) 气不摄血证
    '临床表现'以气虚证及出血证为特征。如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等;气短、倦怠无力,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证候分析'本证为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见失血的证候,多由久病或失血所致。气虚统摄无权,血即离经而外溢。溢于胃肠则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皮下瘀斑;脾失统摄,冲任不固,则见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证候鉴别'血虚与血热证的出血特点,气不摄血证的出血多见慢性病程,性质属虚证,血色淡而质薄,舌淡脉细届。而血热妄行之热证所致出血,多见急性病程,性质属实证,血色鲜红质稠,舌质红绛脉弦数。二者不难鉴别。
    (四) 随气脱血证
    '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表现亡阳的特点。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舌淡,脉微细欲绝。
    '证候分析'气随血脱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诊断依据。大量出血,气无所附而随之外脱,气脱阳亡,不能上荣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汗淋漓;神随气散无所主则晕厥,血失气脱,故舌淡,脉微细欲绝。阳气浮越而外亡,则脉浮大而散。内出血,每可突然出现气脱阳亡之危证,应予以注意。
    四、津液辩证
    (一) 津液不足证(津亏、津伤证)
    '临床表现'以“干燥”症为特点。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以肌肤、口唇,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审证依据。津液不足,不能上滋则口燥咽干,唇燥而裂。外不能濡养则皮肤枯槁;下不能化生,濡润大肠则尿少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为津液不足之征。
    (二) 水液停聚证
    1、水肿
    '临床表现'阳水者,头面浮肿,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外感引起者,常伴恶风,恶寒,发热,关节酸重,苔簿白,脉浮紧;由水湿漫淫引起者,则来势较缓,全身水肿,按之没指,肢体困重,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苔白腻,脉沉。
    阴水者,水肿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纳呆便溏,面色 白,神倦肢困,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剧,小便不利,腰膝酸冷,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 白或灰滞,舌淡体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水以发病急,来势猛,先见眼睑头面,上半身肿甚者为辩证要点。感受外邪,肺卫受病,宣降失常,通调失职,水津失布,泛溢肌肤,风与水相博而成风水证。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所以水肿先见头面眼睑,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短少,三焦具病,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所以来势迅速,肌表簿而光亮。风邪引起,故见恶风,恶寒,发热,关节酸重,咽痛等卫表症状。风水相博,其证属实,苔薄白,脉浮紧是风水偏寒,舌红,脉浮数,为风水偏热、若水湿浸淫之阳水,则为脾土受困,运化失职而成,其肿渐及全身,来势较缓。水湿困脾,湿渍肢体,则肢体沉重困倦;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脾病及胃,湿蕴中焦则脘闷纳呆;胃气上逆则泛恶欲吐。苔白腻,脉沉,为水湿内盛之征。
    阴水以发病缓慢,来势徐缓,水肿以足部开始,腰以下肿甚者为辨证赛点。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升清降浊,水势趋下,故水肿从足部开始,腰以下为重,按之凹陷不起。阴水正气虚衰,气血不能上荣,则面白色淡;神疲体倦,水湿内停。中远失常则纳呆便溏。苔白滑,病本在里,故见沉脉。
    久病不愈,脾肾具虚,肾阳不足,膀胱不利,则小便不利;肾虚则腰膝酸冷;碎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阳虚水停则面 白;肾虚水泛则面色灰滞;阳虚水寒之气内盛,则舌淡体胖、苔白滑面脉沉迟无力。
    2、痰饮:分痰证和饮证两类。
    '临床表现'痰证,咳喘咯痰胸闷,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喉中痰鸣,甚者神昏癫狂;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等。
    饮证;则见咳嗽气喘,胸闷,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甚则心悸,下肢浮肿,或脘痞腹胀,水声漉漉,食少纳呆;或胸胁胀闷作痛,咳喘引痛,舌苔白滑,脉弦。
    '证候分析'痰饮表现多端,“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临床有风痰,热痰,寒痰,湿痰,燥痰之分。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气上逆,则咳喘,咯痰;气为痰阻,肺气不利则胸闷不舒。痰滞于胃,胃失和降,则脘痞纳呆;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痰涎;痰阻清阳,则头晕目眩。若痰迷心窍,心神受蒙,则神昏癫狂;痰随气逆,则喉中痰鸣。痰阻经络,则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痰结皮下肌肉,凝聚成块;在颈可见瘰疬;在肢体可见痰核;在乳房可见乳癖;在咽多发梅核气。苔腻多主痰,白腻为湿痰,黄腻为热痰,脉滑为痰之征。
    饮证多停于肺、胃肠、胸胁等部位,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之分。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咳喘胸闷;饮为阴邪,质地稀薄,故痰液清稀色白量多;饮阻气逆而不降,故喉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多反复,病久心阳亦伤,水饮凌心而见心悸;阴虚水湿下注,则下肢浮肢;饮停胃肠,气机不畅,故脘痞腹胀,胃中有振水声;水饮在肠,肠间有漉漉水鸣声。水饮内停,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饮停胸胁,气机受阻,故胸胁胀闷不舒作痛;饮邪阻肺,肺气上逆,故咳嗽气喘,并有牵引疼痛感。饮为阴邪,故苔白滑;脉弦主饮,为水饮病常见的脉象。

复  习  思  考  题

    1、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及气逆证各有何临床表现?如何来分析这些证候?
    2、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的概念是什么?各有何临床表现?这些证候是怎样产生的?
    3、什么叫气血同病?有哪些类型?
    4、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虚血瘀证、气不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并阐述各证的病因病机。
    5、气不摄血与血热妄行所引起的出血有何不同?
    6、气随血脱证的概念是什么?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它是危重证候?
    7、津液不足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如何分析这些证候?
    8、阳水与阴水有什么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各自证候产生的机理是什么?
    9、痰和饮可以引起那些临床表现?怎样分析这些证候?


 
    第三节  脏腑辨证
目  的  要  的
    1、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辨证。
    2、掌握各脏腑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基本病理分析。
    3、注态各相似证候的鉴别。
    4、熟悉脏腑兼证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分析。
主  要  内  容
    1、脏腑辨证的概念: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对疾病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机,判断病位,疾病性质以及正邪盛衰的辨证方法。
    2、临床意义:是辩证体系的核心,各科临证的诊断基础。
    3、脏腑辨证证候:三个部分,有脏病辩证,腑病辨证,脏腑兼病辨证。其中以脏病辨证为最重要。总共涉及证候58个。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
    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 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
    '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血属阴,心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有神动不宁诸症,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心血虚证,重在血的濡养不足,不能上荣,故见血虚症。
    心阴虚证,重在滋润减弱,阴虚阳亢,内生虚热,故有一派阴虚内热象。
    在病理关系上,血虚渐进致阴虚,所以二证鉴别要点,是有无虚热证。虚而无热象,为心血虚;虚而有热象,为心阴虚。
    (三) 心火亢盛
    '临床表现'此证三个特点,一是热扰心神症,心胸烦热,夜不能寐,甚狂躁谵语;二是火热津亏症,面赤口渴,溲赤便干,舌尖红绛,或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三是热迫血妄行,致各种出血或气滞血壅,肌肤疮疡等。
    '证候分析'心火生成其因有三,或为外感,六气化火;或为内伤七情所致;或为肥甘厚味饮食所伤。
    心火亢盛,重点在舌、脉、神志之方面审证,其性质属实热证。
    火热内炽,上炎扰及心神,是有心神不宁等症;热能伤津,故有一派热盛津亏里热象。心主血脉,热壅血络,或迫血妄行而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