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

第95节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95节

小说: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动脉应手,灸七壮,忌针。)三里立愈。 
运气厥逆有三∶ 
一曰风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风行于地,厥逆,膈不通是也。 
贰曰寒。经云∶水郁之发,善厥逆是也。 
三曰湿。经云∶太阴司天,湿气下临,厥逆是也。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

属性:(饱气也,俗作嗳气) 
〔仲〕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是故能噫耳。(经云∶卫 
出于上焦。)上焦不归者,噫而酢酸。(经云∶不归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不能传化, 
故噫而酢吞。)噫属心脾,及贰阳一阴。经云∶心为噫。又云∶太阴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 
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为噫,故曰上走心为噫也。又云∶贰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 
欠也。 
〔仲〕旋复代赭汤 治痞而噫。(方见伤寒痞门。) 
〔《本》〕心下蓄积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x枳壳散x主之。 
枳壳 白术(各半两) 香附(一两) 槟榔(贰钱) 
上为细末,每服贰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候。(庞老方。) 
〔丹〕宣州人,与前方证皆除,气上筑心膈,噫气稍宽,脉之右关弱短,左关左尺长洪大而数, 
此肝有热,宜泻肝补脾。 
青皮(一钱) 白术(贰钱半) 木通 甘草(贰分) 
煎下保和丸十五粒,抑青丸贰十粒。 
噫气,胃中有火有痰。 
南星(制) 半夏 软石膏 香附 
各等分水煎服。 
运气 噫有三∶ 
一曰,热助心实而噫。经云∶少阴之复,噫哕是也。 
贰曰,寒攻心虚而噫。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善噫。又云∶太阳之复,唾出清水,及 
为哕噫是也。 
三曰,风攻脾虚而噫。又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腹胀善噫是也。 
针灸噫独取脾。经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腹胀,善噫,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仲〕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 
〔《脉》〕寸脉紧,寒之实也。寒在上焦,胸中必满而噫。趺阳脉微而涩,微无胃气,涩即伤脾, 
寒在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 
为闭塞之病。趺阳脉微涩,及寸脉紧而噫者,皆属寒。(全文见诊条。)太阴中者,腹胀闭, 
噫气呕逆。 

卷之十六·心小肠部噫
下气
属性:下气属心虚。经云∶夏脉者心也,心脉不及,下为气泄者是也。 
〔河〕肠胃郁结,谷气内发,而不能宣通于肠胃之外,故善噫而或下气也。 
〔《诊》〕癫痫痨瘵,若气下泄不止者必死。此真气竭绝,肠胃腠理闭塞,谷气不能宣通于 
肠胃之外,故从肠胃中泄出也。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
诸见血门
属性:〔垣〕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紫参、丹参、阿胶之类主之。 
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麦门、贝母、知母、桔梗、百部、黄柏、远志、熟地黄之类主之。 
如有寒者,干姜、肉桂之类主之。痰涎血者出于脾,葛根、黄 、黄连、芍药、甘草、当归、沉香 
之类主之。呕血出于胃,实者犀角地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 
荣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方见寒热。 
〔《素》〕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 
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 
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 骨, 
一芦茹,贰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腹中论) 
〔洁〕诸见血无寒,衄血、吐血、溺血,皆属于热。但血家症,宜服x生地黄散x主之。 
生地 熟地 枸杞子 地骨皮 甘草 天门冬 黄 芍药 黄芩 
上锉,每一两,水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脉微、身凉、恶风,每一两加桂半钱。 
吐血者多有此证。 
〔海〕x龙脑鸡苏丸x治上焦热,除烦解劳;去肺热,咳衄;血热,惊悸;脾胃热,口甘吐血; 
肝胆热,泣退场门苦;肾热,神志不定;上而酒毒,膈热消渴;下而血滞,五淋血崩等疾。 
薄荷(一斤) 麦冬(去心,贰两) 甘草(一两半) 生地(六两) 黄 新蒲黄(炒) 
阿胶(炒,贰两) 黄连(一两) 人参(贰两。以上俱末) 木通(贰两) 银柴胡(贰两,锉, 
同木通沸汤浸一日夜绞汁) 
上为细末,好蜜贰斤,先煎一贰沸,然后下生地黄末,不住手搅,时加木通、柴胡汁浸熬 
成膏,勿令火紧焦了。然后加前药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贰十丸,白汤下。虚劳虚烦,栀子 
汤下。肺热,黄芩汤下。心热,悸动恍惚,人参汤下。唾、咳、吐、衄四血,去心麦门冬汤下。 
肝热,防风汤下。肾热,黄柏汤下。以上并食后临卧服。治五淋及妇人漏下,车前子汤下。痰 
嗽者,生姜汤下。茎中痛者,蒲黄、滑石水一钟调下。气逆者,橘皮汤下。室女虚劳,寒热潮作, 
柴胡人参汤下。 
〔梅〕治吐血下血,并妇人漏下。鸡苏茎叶,煎取汁饮之。 
〔海〕胸中聚集之残火,腹里积久之太阴,上下隔绝,脉络部分,阴阳不通。用苦热以定于中, 
使辛热以行于外,升以甘温,降以辛润,化严肃为春温,变凛冽为和气,汗而愈也,然余毒土苴 
犹有存者,周身阳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凉饮,因食冷物,服凉剂,阳气复消,余阴再作, 
脉退而小,弦细而迟,激而为衄血、唾血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为便血、溺血者有之,肾肝 
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水谷道路,浸渍而成。若见血证,不详本源, 
便用凉折,变乃生矣。(阳证溢出鲜血,阴证下如豚肝。) 
上而血者,黄 桂枝汤、白芍当归汤。中而血者,当归建中汤、增损胃风汤。下而血者,芎 
归术附汤、桂附六合汤。若三血证在行阳贰十五度见,黄 四君子汤主之。若三血证在行阴贰十 
五度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主之。 
〔《玄》〕血证。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阴虚阳走,其脉沉而散,其外证虚寒无热候,宜乌金 
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汤加大七气汤,入川芎煎,调苏合香丸温之。 
运气 上下出血有四∶ 
一、曰热助心火甚而血涌沸也。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血溢血泄。 
又云∶少阳之复,火气内发,血溢血泄。王注谓∶血上七窍为血溢,泄利便血为血泄者是也。 
贰曰寒攻心火虚而血逃亡也。经云∶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呕血血泄,鼽衄善 
悲。又云∶ 
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血见是也。 
三曰湿胜血亡。经云∶太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血见是也。 
四曰寒热凌犯血亡经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持于气交。热病生于上,冷病生于下, 
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血溢血泄是也。 
〔丹〕x血余散x治血淋,兼治内崩吐血,舌上出血,小便出血。用乱发,皂角水净洗,晒干烧灰 
为末,每贰钱,以茅草根、车前草煎汤调下。《本草》谓发灰消瘀血,通关格,利水道,破 瘕血衄。 
有人生血瘤,大如栗。常被衣擦破,则血出不止,用此血余灰敷之愈。 
一人刀伤血流不止,用胎发灰敷之亦愈。 
〔海〕孙真人九窍出血方。荆叶捣取汁,酒和服之。 
〔丹〕九窍出血,以刺蓟一握绞汁,以酒半盏和服之。如无生者,捣干者为末,冷水调三钱。 
舌上无故出血如线,用槐花炒研末,用手掺之。 
〔《肘》〕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服。 
〔无〕用发灰贰钱,米醋贰合调服,或敷舌上血出孔处。 
x文蛤散x治热壅舌上出血如泉。 
五倍子(洗) 白胶香 牡蛎粉(各等分) 
上为末,每用少许,掺患处,或烧热铁烙孔上。 
〔丹〕治阴虚牙出鲜血,气郁以四物加牛膝、香附、生甘草、侧柏。 
〔罗〕牙疼肿痒动摇,牙龈溃烂,宣露出血,口气等疾。 
当归 本 地骨皮 防风 白芷 槐花 川芎 甘草(炙) 升麻 细辛(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擦牙。痛甚者取三钱,水一盏半,黑豆半合,生姜三斤,煎至一盏, 
去渣热漱,冷吐之。 
〔孙〕治满口齿有血。枸杞根为末,煎汤,漱后吃。又治膈上吐血妙。 
〔《衍》〕齿缝中多出血,当以盐汤漱,又能益齿,走血之验也。 
〔丹〕齿痛龈出血。夜以盐浓敷龈上,有涎沥尽乃卧。涎出时叩齿勿住,十夜瘥。忌鱼肉 
热物。 
〔《肘》〕齿间出血不止,苦竹茹以醋浸一宿含之。 
〔《千》〕浓煎竹叶汤,入盐少许,含之止,浓煎茶含漱,亦妙。 
治牙血。用附米、白芷、大黄三物烧灰,以青盐和擦之。 
〔《本》〕治一切牙疼风热,龈常出鲜血以至崩落,口臭不可近人者,宜服之。 
大黄(米泔浸令软) 生地黄(大者薄切) 
上贰味旋切。各用一片,贰片合定,贴所患牙上,一夜即愈。未全可,则再如前法用,忌 
说话,恐引风毒津液渍痛处。 
〔世〕无故牙动,牙宣血出。香附米用姜汁浸一宿,晒干为末,漱口揩齿,令白且坚而不动, 
无血矣。又方,以杨梅树皮浓煎汤漱口勿咽,神妙。 
〔《千》〕治齿龈间津液出血不止,以矾石一两,烧,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齿,乃含之。 
〔《衍》〕有人病齿缝中血出,以纸捻蘸蟾酥少许,于血出处按之,立止。 
〔《灵苑》〕治虚气攻牙,齿痛血出,牙龈痒痛。骨碎补贰两,细锉,炒令黑色,杵末,根据 
常盥漱后,揩齿龈下,良久吐之。临卧后咽之无妨。 
〔无〕治耳中出血。以龙骨末吹入,即止。 
病者汗出污衣,名曰汗血,皆由大喜伤心,喜则气散,血随气行。妇人产蓐有此证。治以 草 
汁。 
草(不拘多少,俗名葛勒蔓也。蔓生,叶似蓖麻而小薄,有细刺,花黄白,子如麻子。) 
上捣汁贰升,醋贰合和,空腹饮一盏,或煮浓饮。亦治淋沥尿血。 
上九窍血,舌血、牙血、汗血不愈,又当于衄血、吐血条相参用之。 
〔洁〕衄血、吐血、下血、妇人下血不止∶隐白(五分灸) 
〔东〕又法∶隐白 大陵 神门(各五分) 太溪(七分) 
〔《心》〕妇人经脉妄行,钻心胁疼,妄行于上则衄血,中则吐血,下则下血∶哑门(一分,治衄血) 
巨阙(一分,治吐血) 气海(五分,治崩血) 中极(三分补) 三阴交(五分) 
〔海〕血证与黄证,俱头汗出。 
〔垣〕血溢上行,或唾、或呕、或吐,皆凶也。若变而行下,为恶利者,顺也。血上行为逆, 
其治难。下行为顺,其治易。故仲景云∶蓄血症,下血者,当自愈。意同。若无病之人,忽然 
下利者,其病进也。今病血症,上行而复下行恶利者,其邪欲去,是知吉也。 
脉沉为在里,荣卫内结,胸满必吐血。 
〔仲〕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病患面无血色,无寒热, 
脉沉弦者,衄也。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心脉微涩,为血溢。(全文见诊,下同。) 
肺脉滑甚,为唾血。肺脉微滑,为上下出血。 
〔仲〕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素》〕脱血而脉实者,难治。(玉机真藏论) 
衄而不止,脉大而逆也。(全文见诊生死。) 
〔《难》〕病若吐血,复鼽衄,脉当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吐血衄血,脉滑弱小者生,实大者 
死。汗出若衄,其脉滑小者生,大躁者死。 
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者逆也。(全文见诊生死。) 
〔《素》〕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大奇论) 
〔仲〕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垣〕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难治者,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易治者,正气复也。 
衄血者,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及汗出不至足者死。 
〔《素》〕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宣明五气篇) 

卷之十七·心小肠部诸见血门
衄血
属性:〔无〕x止衄散x 
黄 (六钱) 赤茯苓 白芍药(各三钱) 当归 生地 阿胶(炒。各三钱) 
上为细末,煎黄 汤调下三钱,未止再服。 
〔垣〕治血衄不愈。以三棱针于气冲上出血,立愈。更服此药尤妙。 
五味子(十粒) 麦门冬(去心,五分) 当归(五分) 黄 (一钱) 生地(三分) 人参(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贰盏,煎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