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证治汇补-第1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心热者。热在血脉。日中则甚。心烦掌热。脾热者。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倦怠嗜卧。肝热者。热在筋肉。寅卯则
甚。筋缓善怒。肾热者。热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苏。(东垣)
x郁火发热x
郁火发热。左关弦数有力。或缓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烧。扪之烙手。或昼夜不减。或夜分即热。天明暂
缓。其热必手足四肢更甚。缘脾主四末。热伏地中故也。此症亦有因血虚而得者。亦有胃虚过食生冷。阴
覆乎阳。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郁发之之法。火郁汤主之。(准绳)
x阳郁发热x
阳郁发热。由劳役饥饱失宜。其潮热宛类瘵疾。日出气暄则热。天阴夜凉即缓。六脉弦数。宜补中益气汤
加地骨皮。或逍遥散。(汇补)
x骨蒸发热x
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诸阳之本也。两阳相搏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
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则止耳。如炙如火者。当肉烁也。(素问)外候口干体瘦。食少懒倦。遇夜尤甚。
平旦不觉。宜秦艽鳖甲散主之。(汇补)
x内伤发热x
内伤饥饿劳倦发热。六脉微弱。或右手大三倍于左手。按之无力。懒言自汗。浑身酸软。甚至肌肤壮热。目
赤面红。谵语烦渴。日夜不息。身不恶寒。为血虚发热。虽像白虎汤症。而脉不长实。宜当归补血汤。(准绳)轻
者头眩倦惰。饮食无味。恶寒发热。时作时止。下午乃发。手心热而手背不热。所谓阳虚下陷发热也。轻者
三发即止。南人呼为劳发者即此。又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一切火症。悉属内真寒而外假热。故肚腹频喜
手按。口畏冷物。乃形气病气俱不足也。补中益气汤大剂服之。甚者加附子。若因热而汗下之。立危。(汇补)
x阳虚发热x
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者。自汗。不任风寒。烦渴引饮。不能下咽。面目俱赤。舌生芒刺。两
唇黑裂。喉间如火。两足如烙。痰涎壅盛。喘息不宁。脉浮洪大。按之微弱。宜用八味丸导龙入海。所谓踞其
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原以消阴翳也。(汇补)
x阴虚发热x
有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阳气独盛。发热不止。向晚更甚。或饮食如常。头胀时作。脉洪数无力。视
其舌。大而色赤者阴虚也。当滋真阴。宜地黄汤。若久而盗汗遗精。咳嗽毛枯。宜三才丸补水以匹火。是亦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之义耳。(汇补)
x血虚发热x
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
所以有脱血益气。阳生阴长之法。使无形生出有形来。此千古传心之法。尝见庸流专执四物以争长。此
未明大易之义也。(汇补)
x痰症发热x
痰症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肢倦体瘦。盖痰滞中宫。阻碍升降。故恶心痞闷。
血无所滋。故夜分转甚。津液不化而体瘦。气血阻滞而倦怠。均宜健脾化痰。宽中清火。则痰利而热除矣。
如果实痰为患。滚痰化痰二丸。皆可选用。(汇补)
x伤食发热x
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热。明知其热
在内也。消导则已。(指掌)若兼左脉弦急。又是伤食夹寒。先宜解表。然后消导。如不愈。后变口舌干燥心下
硬痛等症。当急攻之。大柴胡汤、枳术丸。(汇补)
x瘀血发热x
瘀血发热。必脉涩。漱水不咽。或痰涎呕恶。或两足厥冷。或胸胁小腹急结。或吐红鼻衄。均宜桃仁承气汤
下之。(仁斋)
x疮毒发热x
疮毒发热。饮食如故。日晡寒热。拘急倦怠。脉数而急。须问有无痛处。以验其疮毒之候。治先发散。然后和
血。(六要)
x作止分辨x
夫外感寒热。齐作无间。内伤寒热。间作不齐。此特论其常耳。(东垣)然外感初起似疟状。发亦作止不时。此
邪气尚浅。而未能混淆正气。故乍离乍合。脉必至数有力。仍当解散。更有内伤劳倦。似阳明白虎。发热昼
夜不减。此气血两虚。故亦齐作无间。脉必重按无力。仍当温补。(汇补)
x昼夜热辨x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偏胜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昼则发热烦躁。
夜亦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也。(东垣)更有昼热阳虚。口中无味。病责之胃。宜甘温补气。暮热阴虚。口中有
味。病责之肾。宜甘寒滋阴。(汇补)
x三焦热辨x
热在上焦。咽干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在下焦。便闭溺赤。(入门)
x虚实热辨x
胸闷而恶心引饮便实者。实热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气者。虚热也。(入门)
x表里热辨x
有表症而身热者。外感表热也。无表症而身热者。内伤里热也。(汇补)
x气血热辨x
气分虚热者。用甘温以除热。盖大热在上。大寒必伏于内。用甘温以助地气。使真气旺而邪火自熄。血分
虚热者。用甘寒以胜热。盖阴火浮于外。必真阴竭于内。用甘寒以补肾。使真水充而虚焰潜灭也。(汇补)
x假热有二x
如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热去复来。昼见夜伏。夜见昼止。时节而动。是无火也。热动复止。倏忽往
来。时作时止。是无水也。当助其肾。又寒之不寒。责肾之虚。寒之不久。责肾之少。方有治热以寒。寒之而谷
食不入。此为气不疏通。壅而为是也。(玄珠)有病热脉数。按之不鼓击于指下者。此阴盛格阳。内真寒而外
假热。阴症似阳也。病热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脉来鼓击于指下有力者。此阳盛拒阴。外假寒而内实热。阳
症似阴也。(伤寒书)
汇补曰。发热真假。幽显难明。苟不力辨。则刹那生死。能不畏哉。如上所说。深悉玄奥。真化工笔也。然究
其参稽之力。非洞晓易义。不能道其只字。要知阴阳虽备于内经。而变化莫详乎羲画。若是则太少刚
柔。阴阳动静。乌可不究乎哉。既明太少刚柔。阴阳动静。方知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切真假逆顺。五脏
幽显。无难推测矣。故医易曰。病治脉药。须识动中有静。声色气味。当知柔里藏刚。知刚柔阴阳之运用。
而医中之玄妙。思过及半矣。
x脉法x
浮大无力为虚热。沉实有力为实热。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大是也。无火者死。心脉细沉是也。脉盛。汗出
不解者死。脉虚。身热不止者死。身有热。脉涩脉静者。皆难治。
x治法x
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实热之气。下以折之。虚热之气。温以从之。郁热之气。因其势而
发之。假热之气。求其属而衰之。(汇补)
x用药x
内伤劳役气虚。补中益气汤。肝经郁火发热。逍遥散。血虚发热。四物汤。阴虚发热。六味丸。阳虚发热。八味
丸。郁火发热者。火郁汤。瘀血发热者。当归复元汤。伤食发热者。平胃合二陈小柴胡汤。
x发热选方x
补中益气汤 六味丸 八味丸 四物汤(四方俱见中风) 逍遥散 火郁汤(二方俱见火症) 秦艽鳖甲散(方见
痨瘵) 桃仁承气汤(见血症) 二陈汤 滚痰丸 化痰丸(三方俱见痰症) 平胃散(方见暑症) 枳术丸(方见伤
食)
当归补血汤
黄 (三钱) 当归(一钱) 枣(二枚)
当归复元汤
柴胡(八分) 当归 穿山甲 花粉(各一钱) 甘草 红花(各七分) 桃仁(钱半) 酒浸大黄(三钱) 加
青皮(七分)
小柴胡汤
人参 柴胡(各一钱) 黄芩(五分) 半夏(七分) 甘草(七分)
加姜、枣。
大柴胡汤
即小柴胡汤加大黄、枳壳、浓朴。
白虎汤
石膏(三钱) 知母 花粉(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加竹叶。粳米。
卷之三外体门
恶寒
属性:x大意x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仲景)夜寒者。阴气旺于阴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
者。昼夜俱寒。(东垣)
x内因x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内经)此第言阴阳正虚之病。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
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汇补)
x外候x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幕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颔战栗。非若恶风之候。见
风则凛凛畏惧。无风则坦然自适也。(汇补)
x阳虚恶寒x
阳虚恶寒。以阳气能温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阖辟。(内经)内伤房欲。火衰恶寒。即热之不热。是无火
也。其症必兼蜷卧足冷。 自汗。两尺沉细。(汇补)
x劳倦恶寒x
劳倦恶寒。脉必缓弱。或气口虚大无力。兼见倦怠。手心独热。此劳倦过度。脾胃不足。卫阳下陷。宜补中益
气汤。甚加桂、附以行参、 之力。(东垣)
x肺火恶寒x
肺受火克。毛窍常疏。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润肺。(汇补)
x痰饮恶寒x
痰饮恶寒。由痰滞上焦。荣卫阻滞。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恶寒。肥人多有此症。脉滑或沉。周身沉重。
胸满食减。肌肉如故。(汇补)
x伤酒恶寒x
伤酒恶寒。因饮酒太过。热郁在内。不得宣越而恶寒者。症兼口渴昏眩。(六要)
x伤食恶寒x
伤食恶寒。由饮食过度。宿食内停。或食冷物所致。脉必沉滑。恶心头痛。饱闷咽酸。宜从消导。食化而寒自
已。(六要)
x疮毒恶寒x
有背恶寒。脉弦数。寒热兼作。乃疮毒之候。审其有无痛处。随部分经用药。大抵恶寒之候。除气虚阳虚外。
均宜发越。以辛散之。(六要)
x郁火恶寒x
有素病虚热。忽觉恶寒。须臾战栗。如丧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阳气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
极似水。热极反兼水化。自觉其寒。非真寒也。外症口苦溺赤脉数。宜升阳散火汤。(河间)
x内外恶寒辨x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东垣)
x脉法x
表虚者浮濡。火郁者沉数。阳衰者细迟。痰饮者滑数。大抵脉来无力而恶寒者虚症。脉来有力而恶寒者。
非外感。即内郁也。以见症参之。(汇补)
x治法x
阳虚者。益火之原。表虚者。固卫之失。脾虚者。补其中。火郁者。治其内。痰宜吐下。食宜消导。酒宜分越。(汇
补)
x用药x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加黄 、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 建中
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桔汤加酒芩、门冬、山栀。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
者。亦宜解郁。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
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x【附产后恶寒】x
产后。气血两虚恶寒者。腹中不和。脉虚大无力。八珍汤。若小腹胀痛。是恶露。心下饱闷。是食滞。乳中胀痛。
是蒸乳。四者皆令恶寒。宜详辨之。(汇补)
x【附呻欠】x
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振振寒。善伸数欠。欠者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俗名呵欠。(汇补)
x恶寒选方x
补中益气汤 四君子汤(二方俱见中风) 调中益气汤 黄 建中汤(二方俱见劳倦) 升阳散火汤(即火郁汤)
防风通圣散(二方俱见火症) 升麻葛根汤(方见伤暑)
甘桔汤 治肺受火克。洒淅恶寒。
甘草 桔梗
加酒芩、山栀、麦冬、五味、枣仁。水煎。
黄 葛根汤 治酒郁。内热恶寒。
黄 (一两) 葛根(五钱)
煎服。大汗而愈。
如痰湿恶寒。宜苦参、赤小豆各一钱。为末。蜜水调服探吐。吐后。以苍术、川芎、南星、黄芩糊丸。白汤下。冬
月去芩加姜汁为丸。
卷之三外体门
汗病
属性:x大意x
汗乃心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肾复主液。在内为液。在外亦为汗。故自汗必由心肾虚而得之。(医圣)
x内因x
自汗者。卫气不固。荣血渗泄。(医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
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素问)
x外候x
阳虚自汗必恶寒。火热自汗必躁热。伤湿自汗。困倦身重。天阴转甚。声如瓮出。伤风自汗。头疼身热。咳嗽
烦闷。鼻塞流涕。伤暑自汗。身热口渴。烦躁面垢。痰症自汗。头眩呕逆。胸满吐痰。心虚自汗。怔忡恍惚。肝热
自汗。口苦多眠。肾虚自汗。潮热咳嗽。脾虚自汗。倦怠少食。(汇补)
x汗分冷热x
自汗有冷有热。阴虚阳凑者。发热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