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

第40节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第40节

小说: 中国古代史笔记(朱绍侯版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 8 ),这是史无前例的。 
隋朝灭亡时,所聚集的粮饷与布帛还堆积如山,有些成了农民起义首领及其他武装反抗力量的战利品。直到唐朝建国 20 年后,还在享用。 
仓库的充盈,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结果,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剥削过于苛刻。 
2 、工商业的发展。 
隋朝手工业的发展表现为纺织业(定州、相州、青州、四川蜀郡)、瓷器业、造船业、造桥技术(赵州桥)等有显著进步。此外,漆器、制茶、雕刻等也有发展。 
商业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商业都市的繁荣。如东都洛阳和京师西安是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见教材 P522 )。其他如蜀郡、吴郡、会稽、余杭、东阳、宣城、毗陵(常州),海南(广州)、荆州、蔡州(汝南)等均发展起来。 
同时,对外贸易发达起来,陆上有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海上与日本与南洋各国展开了贸易。此时,日本人已开始有人穿汉人衣冠。 
3 、科技文化的成就 
统一帝国的再建为中外文化、南北文化的交汇融合创造了条件。其突出的表现是宗教文化和音乐绘画等多元文化的发展。 
隋朝一改北周武帝灭佛之策,实行崇佛政策,文帝开国之初, 581 年,就下诏,允许百姓随意出家,并令百姓计口出钱,营造佛寺、佛像。文帝、炀帝皆曾大事兴修佛寺,并支持佛经的翻译等。于是隋代 37 年间,建寺多达 3985 所,度僧尼 23 万余人,译经 82 部。从此,佛教这一外来宗教逐步演化成了更合适中国国情的宗教文化。儒家学者遂有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援引佛道。有承前启后作用。 
在文化领域其他方面。如炀帝所定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反映出当时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的影响。绘画仍以道释人物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天文历法和数学也有一定的成就。 
四、隋朝和周边各族的关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古代中国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隋朝时也不例外。当时,在隋朝境土内,各民族已和汉族长期杂居,直接为隋朝的发展做了贡献。在隋朝境外周边地区,还有突厥、吐谷浑、奚(辽河上游)、契丹(居辽河流域)、室韦(属东胡族、居契丹以北、黑龙江上游两岸及额尔古纳河一带) (黑龙江上游),皆与隋政权有密切关系。同时,隋与台湾(时利流求)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起来。以下侧重讲一下隋与突厥、隋与吐谷浑的关系。 
1 .突厥汗国及其与隋朝的关系: 
2 、吐谷浑及其与隋的关系: 
五、农民起义和隋朝的灭亡 
1 .起义爆发的原因: 2 .起义的经过及主要力量 3 .起义的结局: 4 .起义的历史作用: 
①起义摧毁了杨隋政权,不但打击了关陇贵族势力,而且打击了所有世族贵族的特权。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使传统的庄园经济大受冲击,他们控制的土地和劳动人口大量被分离出来,这有助于改善阶级关系,旧贵族的消亡、新地主的产生,调整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也调整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这是有利于社会历史进步的。世族势力的衰退与唐宋科举制的发展关系密切,对唐宋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阶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由于世族官僚大批被镇压,农民占有的土地有所增加,依附农民挣脱了旧主人的束缚,或耕垦新田地,改善自己的地位,推动了此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农民战争中,许多奴隶、部曲等依附户参加起义,摆脱了奴婢身份,这对唐以后奴婢等身份地位的改善,对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从而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历史长时段看,隋末农民战争对世族势力的打击,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可以说是汉魏以后阶级矛盾的总爆发和总清算。此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稳定统一,以及文化的诸多新成就,都与这一历史性变革有密切关系。
第十一章 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618…907)、290年
第一节 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618—755) 
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1。 从太原起兵到关中称帝 
唐朝的建立是关陇贵族李渊借助隋末农民战争及各地反隋武装叛乱的力量,推翻隋王朝统治的结果。在农民战争的有力冲击下,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一再分裂,先是杨玄感起兵,后来各地兴起了众多地方武装, 617 年,在太原起兵的原隋朝高级官员、时任太原留守的李渊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他祖父李虎官至太尉,是西魏开国功臣之一,属于八柱国之一,曾帮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李虎死后追封为“唐国公”(唐朝国号由此而来)。李虎的祖父、父亲均是北魏名将。李虎的儿子也就是李渊的父亲李 袭封唐国公,北周时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与隋文帝杨坚为连襟。他们均娶独孤信之女。李渊出生于北周武帝天和元年( 566 年),比隋炀帝扬广大三岁,他 7 岁就袭爵“唐国公”。李渊的家族在北魏时与北方少数民族有广泛的联姻。李渊的母亲独孤氏、妻子窦氏,都是鲜卑贵族。隋代周后,隋文帝的皇后是李渊的姨母,李渊应称隋文帝为“姨父”。凭借这种关系及自身的武功,李渊很受重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 )初,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据守北方重镇。(独孤信长女系北周明帝宇文泰之皇后;四女儿是李渊母亲;七女儿嫁与杨坚)。 
此时,隋末农民起义已成为星火燎原之势,隋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在这种情况下,早有代隋之心的李渊在太原积极准备,( 617 年)当年秋天就打着废昏立明,安定隋室的旗号,建立大将军府,自任大将军,分别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领军大都督,统帅 3 万大军,从太原起兵,向隋朝的政治中心关中进发。 
在进军过程中,他们会合各路反隋力量,军队迅速发展到 20 余万人,当年十一月初九,就攻破长安。李渊占据长安之初,拥立隋炀帝在长安的孙子、年幼的杨侑为傀儡皇帝(史称隋恭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任大丞相,封唐王,都督内外诸军事,掌握实权。 
618 年 3 月,江都发生兵变,隋炀帝被杀。 5 月,李渊废掉杨侑,称帝建国,改元武德,定国号为唐,仍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2。 经略南北,统一全国 
唐朝建立以后,立即着手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 
唐立国之时,仅据有山西和关中的部分地区,其他地区皆为各地地主武装所有。隋朝末年,起兵反隋的武装组织约 200 个(农民 120 起,贵族地主 60 余起),但势力较大,称王称帝的有十支左右,讲隋末农民战争结局时已提到了。李唐建立后,仅是其中之一,为巩固关中这个政治中心,唐朝将统一战争的矛头首先对准了割据金城(今兰州)的薛举(西秦霸王)、割据武威的李轨(大凉皇帝)、割据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李渊父子用三年时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包括拉笼利诱、封官许愿,远交近攻等,将三大割据势力消灭,解除了西北、东北两个方向对关中根据地的威胁。接着就开始进军中原和江南等地。从武德三年李世民帅大军攻洛阳开始,李唐王朝用了六七年时间,先后战败中原及江南的各地武装力量,至建国十年即贞观二年( 628 年)时,最终统一除边境少数民族居住地之外,原来隋朝的主要疆域。 
这里想补充说明的是: 
李渊之所以在群雄并立中异军突起,取得最后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李渊本人堪称一个勇敢而又足智多谋的领袖,他用人不疑,在统一过程中,各地反叛组织的首领,只要愿意效忠唐朝,他就委以重任,并将他们的部下按原有编制加入唐军,隋朝的地方官也大多数留任原职,因此,他得到了更多地方力量的支持;其次,李渊是隋王朝的外戚,他在隋末执掌大权,地位崇高,隋朝都城周围的精兵强将都愿意为他所用。 
因为李渊与隋王朝的这一密切关系,所以,唐朝建立之初,其政权的性质与杨隋区别不大,仍然是南北朝以来军事贵族专政的延续。可以说,唐政权是隋政权的延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唐朝最高权力集团的组成来看,唐高祖在建立唐朝过程中所用的人主要有两类,一是他的亲朋故旧;二是他太原起兵和攻占长安以后的老臣宿友。唐高祖建唐以后,他前后拜了 12 名宰相,其中 2/3 即 8 人同隋王室或唐王室有姻亲关系,中央高层官员有很多是太原起兵时的军事幕僚和部下。这些高级官员主要有三种人组织: 
一是有经验的原隋朝高级官员,据统计 45 名显宦中,有 27 人曾任于隋; 
二是北周北齐及隋朝高级官员的子孙; 
三是以前诸朝皇帝的后裔。 
(后来李世民的近侍集团,也大致如此)。因此,唐王朝的秉政对此前各朝各代的最高统治集团没有太大的冲击,来自上层的抵抗力量,也就大为减弱。唐王朝确立的政治体制、军事制度、法令条例等,也多是隋朝旧制的发展。 
因此,陈寅恪认为:唐初不是制度剧变或创新时期,其真正的成就是修改现行的行政方法,以适应扩大了的帝国的需要,及变化中和变化了的社会秩序,这是一个使行政程序合理化、简时化和效益化的时期。
二、唐朝初期的政治与“贞观之治” 
1。 唐太宗登基 
唐王朝建立后,改朝换代成功了,但李氏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激化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结成了所谓的太子集团,他们和在战争中实力壮大起来的李世民集团之间,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他们兄弟之间,展开了日益激烈的明争暗斗。武德九年( 626 ) 6 月 4 日,李世民先发制人,率长孙无忌等在宫城北门(即玄武门)设下埋伏,将一同参加早朝的李建成与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李渊,发动了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同时,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 6 月 7 日,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时,李渊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奏闻”,被迫交出了实权。两月之后, 8 月 8 日,高祖禅位于李世民,被尊为太上皇。 8 月 9 日,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为了巩固王朝统治,唐太宗在他在位的 23 年( 626 — 649 )期间,在唐高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更深入的改革,奠定和完善了唐朝前期的各项治国制度。支持他的主要是一批三四十岁左右的正值壮年的得力助手。如贞观元年时长孙无忌 32 岁;房玄龄 49 岁,杜如晦 43 岁;李靖 57 岁,李勋 36 岁;尉迟敬德 33 岁;魏征 48 岁。 
2 .政权机构建设 
唐朝前期中央政权的主要机构仍然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从汉代经南北朝的发展至隋朝定型,经历了长期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是皇权日益集中的表现。 
三省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因位高不除人,其左右仆射和中书令(二人)、门下侍中(二人)都是宰相,他们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 
因三省长官地位太高,不易控制,往往不轻易授人,唐初皇帝即常常指定自己信任的、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一般要给个“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是真宰相。唐高宗以后,尚书左、右仆射也要加“同三品”名号,才能参加政事堂会议,否则就不再是宰相。这一趋势影响及中唐以后至北宋。 
在地方上,唐仍实行州、县两级制(玄宗时一度改州为郡)。州设刺史、县设县令。贞观 13 年全国有 358 州、 1511 个县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分全国为 10 道。玄宗时增为 15 道。道设巡察使、按察使等,检查和督促地方工作。 
3 .修订《唐律》 
617 年,李渊一进入长安,就公布了类似汉初约法三章的 12 条简易法令,以宽减刑罚为目的。 618 年立国后,又命大臣修立新王朝的法典,在隋《开皇律》的基础上,武德七年( 624 ),修成了《武德律》。唐太宗即位后,又命人对《武德律》进行修订,于贞观十一年( 637 年)修成《贞观律》,这次修订大量减少了判处死刑和流刑的罪名,又减轻了许多轻罪刑罚。仍分 12 篇 502 条。至此,《唐律》基本定型。高宗时,又在此基础上修成《永徽律》,并令长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