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证佛法-第4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魔境,如果以禅宗的一句话来表达,更简单明了:“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做不了主,就是天魔。整天脑子昏昏沉沉的,则是阴魔。
由彼等能障不死涅槃故名曰魔。佛法所说的魔,就是一切能障碍你证得涅槃之道的境界。
小乘证见道位,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注意,修行打坐,做四加行功夫,只要证到小乘果的见道位——念空,念头真正到达空的人,就是于三宝所获得证信,的确见到真空了。以这小乘偏空之果,也能降伏了粗分的天魔,不一定要证到罗汉境界才降伏天魔。只要念头一空、一定,证到这一点,就可以降伏天魔。
得有余依涅槃时,永断一切烦恼,故降伏烦恼魔。
达到有余依涅槃时,身心皆空,完全清净,虽然是有余依涅槃,阿赖耶识根本也没有断,但是,已经可以降伏一切的烦恼魔。一切妄念不起作用,就是烦恼魔断了。
若证俱解脱阿罗汉,能加持寿行,得自在故降伏死魔。
道家经常讲长生不老,有没有这回事?学佛的人一听就斥为外道。乱批评!佛经上也告诉你有这回事。证到大阿罗汉果,寿命可以自己做主。比如佛经里头有句留形住世,佛吩咐四大弟子,迦叶尊者、罗睺罗尊者、宾头卢尊者、君屠钵叹尊者等,受佛授记留形住世,等待下一劫弥勒佛到来。
有一种方法可以请宾头卢尊者来。从前在普陀山、九华山、峨嵋山的丛林下常会有这种事,有钱的施主们来打千僧斋,供养一千个和尚吃一餐素斋,再送每人一块银洋。和尚一听打千僧斋,老远都赶了来,吃一餐好的素斋,又可拿红包。这时候,我们这位大师兄宾头卢尊者会来,他来时没人知道,不过他走后会告诉你,证明佛法是真的,只是过后才让你知道。
你只要好好修行,证到了解脱阿罗汉果,能加持自己的寿命,可以得自在,你爱走就走,不走就留下,降伏了死魔。这个魔最难降伏,真不容易,要得到阿罗汉果才行。
所以大家问我:怎么样叫报身成就?做到能降伏死魔,当然报身就成就了,做到这样才能祛病延年,任何疾病都能去得了。
证得无余依涅槃时,尽灭惑业所感有漏取蕴,降伏粗分五蕴魔。
达到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粗分的五蕴魔降伏了。
方才我们介绍的是小乘的修证次第,现在让我们看看大乘的情况。
大乘证得不退转相,于三宝所获得证信,即降伏粗分天魔。
达到不退转地,就是得到真空生妙有不退转智时,那些粗分的天魔境界,可以降伏了。
得八地,已于无分别智得自在故,降余粗分三魔。一直修到了八地,得到了无分别智,才能降伏粗分的另外三种魔境。
微细四魔者,谓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即微细蕴魔。到了大乘境界,除了降伏那些粗分的四种魔境之外,还要注意检查、降伏那些细微的魔境。
什么是微细的魔境呢?无始以来,我们思想生命的无明习气的根,得了道以后,配合生起了意生身,可以出阳神、出阴神。如果这些阴神、阳神不是大彻大悟后生起的,而只是夹带了一种欲望,由一种希求心而生的,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蕴魔。
大乘菩萨道的魔境,微细得让你分辨不出来。当然大家修持还不到这个境界,不懂得真正的意生身,那是菩提道的成果,法报化三身成就。重点在: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五蕴魔,换句话说,也是由我见我执来的。人舍不得自己,空了不干,总要抓住一个幻化之身。
无明习气地,即微细烦恼魔。
人的根本无明,连自己都不知道,只要最后一品无明习气还在,就有“微细烦恼”。随便讲顿悟,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拿教理来讲,这正是无明习气的烦恼魔。注意,所以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别说你做不到,即使你做到了,你还见不见?说不见,你在昏沉中——烦恼魔;说见,你早有一个见了;你说我两样都不是,那你是什么?向上一路请你道来,道不来,按下水去,这是船子德诚禅师的教育法。
所以古代的大禅师们,通宗的,一定是通教理,自己对自己检查得非常深入。既然你通宗,悟了,悟了你就懂,佛境界无所不知,你还有不知的,那就不算悟。儒家都讲了,“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何况出世法学佛呢!
不可思议变化生死,即微细死魔。
刚才讲大阿罗汉才能了脱生死,破了死魔。什么是死魔?即使你活上五百年或一千年,还没有破了死魔,还在变易生死中,只是把分段生死拉长,仍要受变易生死所左右,属于微细死魔之中。
微细两字要注意,你自己都不知道,检查不出来,假定这个检查得出来,你的般若智慧就成功了。佛者觉也,能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才是。自觉很不容易,自己的心理烦恼等等,起了一点点都要能够知道。
欲超彼三魔凡能作障之法,即微细天魔。
在修行的过程里,凡是使我们不能跳出前面这三种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所有障碍,就是微细天魔。比方说时代的变化障碍了你,不能修了,这些就属于天魔引起的。乃至自己造作出的环境,障碍了自己修道,也是天魔的关系。这些境况,无形中把你拉到另外一面去。
降伏微细四魔,是法身功德。故降伏微细四魔与成佛同时也。
这里要特别注意,降伏自己内在非常微细的四种魔,是靠法身的功德,在成佛的同时,才能彻底降伏微细四魔。说到这里,我要问大家一句,禅宗的破三关、大彻大悟又是什么情形呢?对这些经典没有研究,不要随便讲悟,真正的悟与这里所讲的情形是相同的。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四,顶现观品第六之二:
是对治修所断种子之能治种类大乘随现观,即修道顶加行相,界唯在修道。此说修道菩萨,由加行与根本二门入超越等持,谓俱灭尽定等次第定。
大乘修定的方法:先修往上顺行与下还逆行二相之狮奋迅三摩地为加行。顺行,由凡夫而到达声闻、缘觉。由人道而修天道,天道而修声闻道,由修声闻道而修缘觉道、菩萨道,节节向上。
什么叫狮子奋迅三昧?狮子要吃动物时,两腿一蹦,出了最大的力量,最快速的动作,形容成道顿悟。狮子奋迅三昧,是大乘顿悟的路子。
次乃进修超越等持之根本故。顿悟了,见道以后才开始修道,修道是超越等持定慧的力量。
其修根本时,先从初静虑直往灭尽定。
修根本的时候,先从初禅开始,连贯的四禅八定都不能缺少,都要修到,直至灭尽定。
全无超越修一返,在这当中,修大乘道的,由初禅到四禅八定,最后修灭尽定。理是顿悟,功夫是渐修的,一步一步不超越等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走。说自己悟了,结果功夫没有到,你骗谁?欺天乎!
次于八定间杂灭尽定而修一返。谓从灭定起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仍入灭定。
其次,修成功以后的人,见道以后修道,功夫也到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功夫随便你玩耍,或者两腿一盘,马上进入灭尽定,等一下境界又进入初禅去了。下面就告诉我们随便玩耍。
楞伽经也说,大乘菩萨悟道以后修道,到家了以后,十地菩萨有时也到初地菩萨境界随便玩玩。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件事,经典上讲,佛入定无所不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时,一切色,一切音声,如掌中观庵摩罗果,看得很清楚,佛都知道。但是有一回,佛在恒河边打坐,一大队马车经过,声音吵得弟子们都坐不住了,结果他老人家还在那里打坐入定,等他出定的时候,张开眼睛一看,咦?怎么旁边路上都是泥巴、马蹄印?佛是不是入昏沉定去了?当人入初禅定的时候,蚂蚁叫都听得见,怎么佛听不见呢?这个道理说明了什么?在佛就不是昏沉,不是无明;在凡夫绝对是昏沉,绝对是无明。悟了道的人,由初禅到九次第定随便挑,一切得自在;没有见道,没有修道成就的时候,纵然入定,全是自己不能做主,都叫做打妄想、造业。
第二十五讲
内容提要
李长者的合论
妄念和情
性与情
济颠和林酒仙
色蕴
受蕴
想蕴
行蕴
这次关于显密圆通的课程,到上一次为止,我们仍在找资料,检查资料,尚未检查完全,几乎每部分资料都很重要。因时间不够,没法详细地讲,当然主要的是三个纲要:见地、修证与行愿。
见地介绍了一点点,修证功用也介绍了一部分,行愿根本还没有谈,现在暂时把行愿摆着。
大家如果能把这些参考书做一番研究,则这一生用来修持做功夫都够了,也可以说成佛有余。再不然缩小范围,只看这一次发的讲义资料,虽然零星片断,但也够用了。
首先我们提出来,见地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的人学佛也好,学道也好,不管显教、密教,乃至瑜珈术等等各种各样,不下千百万亿之多。不过,目的是共同的,都想求个人的超越现实,跳出这个现实的世界,找一个形而上,超出物质世界的归属及成就。因此而产生了许多的方法,许多的理论。不管这些方法,这些理论,到底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正?哪个邪?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些方法,这些修证功夫,最重要的是在见地,见地就是智慧的成就。
拿现代的文化来讲,学科学的人,就是先要把学术与理论搞清楚,学术与理论一偏差,下面的研究就差了。
见地是中国的佛学观念,尤其是禅宗提出来一个具体名称“具见”,就是具备见解。一个人具见要高,不只学佛修道,世法也是一样。我们做事业首先要有远大的眼光和见解,见解不高,什么都低了。从修证功夫着手是不会高的,见地很重要。
在儒家中国传统文化,见地叫做“器识”,士君子重器识,没有器识就是没有见地,不论你怎么努力,如果没有见地,成就都不会高,学佛更是如此。
世界上的人都很滑稽,大家都想学一种方法,求一种超现实的成就,而结果呢?如仔细研究我们人类的心理,发觉人们都不肯去参研见地。换句话说,喜欢东拜个老师,西拜个老师;喜欢求秘诀,求功夫,好像得了一个秘诀,马上就可以跳出去了似的。没有这回事的,绝对不可能。尤其是学佛,是学大般若、大智慧的成就,并不是学技术。做功夫百千万种花样,就算有一点效果,可也不能超越。事实上,很多人学这一套,确是反其道而求。这时我们在快要作结论以前,提出来关于见地的重要。
关于见地方面,可参考所发的讲义——华严经的合论。为什么讲华严经采用李长者的合论?以华严经来讲,有关它本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共有四个著作:华严经、唐代清凉国师华严疏钞,以及后世佛果禅师华严经五十三参赞词,加上华严经的合论,这是华严宗四部最伟大的著作。
李长者,法名李通玄,本名不知,可能是晚唐时代某一位皇帝的世子,把本名去掉不讲。他在极富贵的家庭里,受极高的教育,然后决心去修道。到了深山,有一只老虎出来,要是我们早就吓死了,他却不怕,对老虎说:你来接我是不是?如果是,就趴下来给我骑。老虎果真乖乖地趴下来让他骑上去,然后把他背到深山一个洞里,他就在这个洞里住了下来写合论。到了晚上,天女送食,给他点上灯,他昼夜就写这部书。他把书写好之后,天女的任务也完了,也不来了,他也下山去了,这就是华严经合论的来源。
此后,各宗各派各种见地上的理论,都引用了合论的话。除了以华严经为主外,他也介绍了大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伽经、涅槃经以及小乘的戒律等等,每一本经的要点,他都整个作了一个批判。过去的中国佛学名词叫“分科判教”,他对佛学整个系统,作了一个批判。
这种批判,在李长者之前,有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分科判教,以及唐代澄观国师的分科判教。所谓分科,就是做科学化的整理,把佛法加以归类。判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