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如何修证佛法 >

第24节

如何修证佛法-第24节

小说: 如何修证佛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早就过了,讲三脉七轮时,连初步的定都没有到,他这时已超过了这些定境,那就是“朝阳已升,夜月不现时”。
  夹山说:“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师于言下大悟。这一下洛浦大彻大悟了,这里头有东西,在内外一片光明境界里头,像一条龙在海里游动,嘴里衔着明珠,这颗明珠就是龙的命根,旁边鱼虾游来游去,龙的眼睛斜都不斜一下,看都不看一眼。
  我们修气脉也好,念佛也好,修到只有这一念,也等于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旁边那些妄念,根本就不理。除妄念干吗?最高的道理也可以拿到最初步用,大家做功夫,不管炼气、念佛或是其他法门,只要抓住那一念,系心一缘不动,记住“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慢慢的也会真到达这个境界。这两句话不是光讲理论,还有真实的修证功夫的事相,是实际的功夫境界。前面提过法华经龙女献珠,都是真实的事相,确有其事,确有其境界。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
  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时。可惜,谈世间学问的资治通鉴,流传后世,研究者众。而宗镜录几乎被丢到字纸篓里去了,一直到清朝才被雍正提出来,几次下令,特别强调要大家研究这本书。
  宗镜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书中提出十个问题,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如看小说一样,一看就懂,不须研究。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卷一:
  “设有坚执己解,不信佛言,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今有十问以定纪纲。
  一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原,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前面这十个问题,可以作判断标准。
  第一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上,一切清清楚楚,如同白天看画图的颜色一样,与文殊菩萨等人的境界相同。你能这样吗?
  第二问,你碰到了人,碰到了事,或者别人当面妨碍了你,总之,逢缘结镜包括很广,见色问声了不动心,日常生活间,甚至晚上睡觉都能合于道,你做得到吗?
  第三问,佛教的经典,法华经也好,楞严经也好,拿过来一看,都懂了,听到最高明的说法也不怖畏,而且彻底的透彻明了,没有怀疑,你做得到吗?
  第四问,所有的学人,拿各种学问问你,你能给予解答辩才无碍吗?
  其余还有六问,大家可以自己研究。最后一段:
  “若实未得如是,切不可起过头欺诳之心,生自许知足之意,直须广披至教,博问先知,彻祖佛自性之原,到绝学无疑之地,此时方可歇学,灰息游心。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
  若这十个问题连一点都做不到,就不可自欺欺人,自以为是。有任何疑问都应到处向善知识请益,一定要到达诸佛祖师们的境界。祖师们所悟到的,你都做到了,才可以到绝学无疑之地,不须再学。“灰息游心”,妄想心都休息了。“或自办则禅观相应,或为他则方便开示”,到达大彻大悟后,或走小乘的路子,再转修四禅八定,证得果位,六通具足,三身具备,神通妙用,一切具足;或走大乘路子,为他人牺牲自我的修持,出来宏法。
  “设不能遍参法界,广究群经。”假设你认为三藏十二部太多看不完,“但细看宗镜之中,自然得入,此是诸法之要,趣道之门。”永明寿禅师劝你仔细参看他所编的宗镜录,因为一切经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书中。“ 如守母以识子,得本而知末,提纲而孔孔皆正,牵衣而缕缕俱来”。文字多美,这是永明寿禅师所讲此书的重要。
  现在继续讲洛浦开悟以后,继承夹山的法统,他的教育法非常严厉,因为他兼数家之长,功夫高,见地高,气派又大。他有几句名言: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这是功夫境界,他说末后一句才能到向上一路,才可以修到三身成就。禅宗分三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什么是牢关?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牢关,你破不掉,飞不出去,等到死时,这个牢关才破,但那是假破,又变中阴身了,再入轮回之中。“末后一句,始到牢关”,这个时候,“锁断要津,不通凡圣”,不是凡夫,也非圣人,也就是魔佛不到处,才算成功。
  洛浦禅师临走前,对徒弟们恳切地开示曰:“出家之法,长物不留”,不要贪图东西,本来出家就是丢开一切,万缘放下,“播种之时,切宜减省”,古代丛林都是自己种地,就是告诫弟子们播种之务,不要浪费,换句话说,这四句是双关语,做功夫、做事也一样。“缔搆之时,悉从废停”,你们光办建筑方面的事,这些都应停止,好好用功才行。“流光迅速,大道元深”,光阴很快地过去,但是道业深远得很。“苟或因循,曷由体悟”,如果你们因循且过的一天一天马虎过去,而不努力精勤于道业,那么要到哪一天才能有所成就啊!“虽激励恳切,众以为常,略不相敬”。尽管洛浦禅师以恳切的语气对弟子们开示,但弟子们平常就听惯了师父爱骂人的训示,所以这些话大家也就不在意了。
  “至冬示微疾,亦不倦参请,十二月一日告众曰:吾非明即后也。今有一事问汝等,若道者个是,即头上安头;若道不是,即斩头求活。第一座对曰:青山不举足,日是不挑镫。师曰:是什么时节作者个语话。时有彦从上座对曰:离此二涂请和尚不问,师曰:未在更道。曰:彦从道不尽。师曰:我不管汝尽不尽。曰:彦从无侍者只对和尚,师便休。至夜令侍者唤从,问曰:阇黎今日只对。什么道理汝合体得先师意,先师道曰: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前法,非耳目之所到。且道哪句是宾?哪句是主?若择得出,分付钵袋子。曰:彦从不会。师曰:汝合会,曰:彦从实不会。师喝出乃曰:“苦!苦!”
  洛浦禅师这一宗系下来,教育方法非常严肃,教理不但要通,学问又要好,见地、功夫都要求非常高,所以他到了最后要走时,找不到一个合格的接棒人。洛浦禅师问弟子哪个可接法,没有一个人答出来,只有彦上座答出来,但彦上座不肯当大和尚,所以洛浦禅师一问他,他却说不知道。
  “二日午时,别僧举前话问师,师曰:慈舟不棹清波上,剑峡徒劳放木鹅。便告寂。”洛浦禅师说了两句感叹话后就走了,你看他生死来去多么痛快。“慈舟不棹清波上”,这是大乘菩萨的行愿,慈舟度人一定到浊流中去;下面一句感叹自己,几十年来没有渡上一个人,“剑峡徒劳放木鹅”,就是说他住的地方有个山峡叫剑峡,纵然他把桥架起来要引人过来,却没有一个肯上来。如同古德两句名言所讲的:“慈航本是渡人物,无奈众生不上船”,那有什么办法呢!就是这样感叹!
  指月录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师们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
  现在再讲临济所说的三玄门。什么叫三玄三要?这同天台宗的三止三观,可以勉强配合起来讲,但究竟的道理需要自己研究,要做功夫才行。
  指月录卷十四:
  临济曰:“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把你心中的妄想烦恼都喝掉了。“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骂你几句,故意逗你发火,看看你的功夫定力如何,如探竿影草,恐草中有毒蛇,拿根棍子在草里兜几下。“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这是临济的客气话。“僧拟议,师便喝。”这个喝是骂人的。
  临济平常讲:“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这两句话,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同是别?大家参一参看。
  下面要讲的这段,对学禅的人见地修持上大有关系。
  “阿修罗与天帝释战,战败,领八万四千眷属,入藉丝孔中藏。”这是佛经上所记载,你看魔王的神通不是也无边吗?“莫是圣否?”这个不是与圣人的神通一样吗?“如山僧所举,皆是业通、依通。”什么是业通?现在世界上科学的发达,连太空都飞得上去,这是众生共业的业通,也是神通,也是智慧。“依通”,算命、看相、卜卦、灵魂学、神秘学都是依通,依靠一个东西而来的,不是真神通。佛经讲“纳须弥于芥子”,我们知道藏芥子于须弥,那是理所当然,但如何纳须弥于芥子呢?“夫如佛六通者不然”,到达佛的境界就不是这样,“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陋质,便是地行神通”。“道流”就是现代人讲同参道友。“真佛无形,真法无相。”注意啊!“你只么幻化上头,作模作样,设求得者,皆是野狐精魅。”你只要真认为自己有点功夫,有点境界,以为这就是道,那是妖怪,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夫如真学道人,并不取佛、不取菩萨罗汉,不取三界殊胜,迥然独脱,不与物拘,乾坤倒覆,我更不疑。”
  临济去世时,说了一个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临济祖师在世时,他的教育法很古怪,很不平实,到临走时他规规矩矩告诉我们:“沿流不止问如何”,念头思想停不掉,像一股流水一样跟着跑,怎么办?“真照无边说似他”,不要去管那些妄想、念头;那个知道自己妄想在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动过,要把握那一个。
     真照无边的清净,与真如佛性很接近,只要把握住就行了。但落在这个境界上,就容易犯一个毛病:把真照再加上照一照,那又变成妄念了。不要用心,很自然的清净下来,也不要守住清净。“离相离名人不禀”,这个东西,叫它心也好,性也好,道也好,我们都不要管。这也就是“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但是真的什么都不管吗?“吹毛用了急须磨”。
  宝刀、宝剑叫作吹毛之剑,锋利的刀怎么测验?拿一根头发放在刀口上,用口一吹,毛就断了,叫作吹毛之剑。可是再锋利的刀,使用过后,还是要保养的。换句话说,临济禅师吩咐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以前,随时要反省检查,一念回机修定,不起妄念。
  悟了以后的人,功夫用了一下,马上要收回。如果讲世法 ,论语上曾子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是同样的道理。
  佛法的一个原则: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吹毛用了急须磨。
  临济这一宗,重要大旨略向大家提一点,其他自己去研究。
  现在来谈曹洞宗,日本禅宗流行到现在,大多是曹洞的后裔。曹洞宗是唐末、五代的大宗派,弟子称曹山,师父称洞山。
  宋朝大理学家周濂溪,提倡太极图,这太极图是一个和尚传给他的,和尚的来源没有讲,此其一。邵康节这一系的易经,河洛八卦图,是由曹洞宗出来的。中国的道家修丹道的著作,也大都是来自曹洞宗。所以曹洞的禅,同中国后世的丹道,脱离不了关系,不过丹道是用曹洞的,不是曹洞用丹道的。曹洞宗用易经穷理之卦,成为太极图之说,发展到理学家这一系统;易经的象数之说,则变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