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47节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47节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在末法时期弘法利生,弘扬这个妙法,佛有暗示,希望大家要自己发心。所以末后两行说:
  【须自发心方乃亲切。是以诸菩萨敬顺佛意。作狮子吼。发愿於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持经也。】
  佛这一切经对我们都是暗示,跟对这些菩萨没有两样。我们看了经就要自动发心,不要等好像我等佛菩萨来叫我发心,我才发心,那你要等到哪一天?一听一看自己就要发心。我们在这个世间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要持经,我们要弘经。持经是什么?依教修行叫持;不依这个道理、理论,来修养我们自己的身心,这不叫持。现在有很多人弄错了,以为这个持经就是念经,我们受持《金刚经》,我们怎么受持?我每天受持一遍,就是念一遍,念一遍叫受持,那这受持的话全错了,连《金刚经》里面几句话都搞错了。《起信论》说「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受持,那你念一遍不是没有离文字相吗?没有离言说相吗?搞错了意思。受持是要持其义理,与我们自己思想行为融合成一片,这叫持经。所以持经就是末后四个字,「信受奉行」,那就叫受持。理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没照做,这个天天念那不叫受持。
  《法华经》本迹二门,也是《法华经》的两部分,前半部是迹门,到「安乐行品」就圆满。向下这是经的本门,从「地涌品」以下是经的本门,刚刚好这是一半。我们这次预定的进度就是到前半部,就到「安乐行品」,这品非常的重要。哪个人不希望安乐?你要希望安乐你就在这学,在这个地方学你就可以得到安乐。现在能够得到安乐,将来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得不到安乐,后来的自在也很渺茫!我们看看怎样才能够得到安乐:
  【前药王等菩萨。发愿末世忍难持经。】
  这个真正是难能可贵。
  【既有能忍之心所忍之境。能所相待。安得无难。】
  这个意思我前面也给诸位透露一点,就是你有能有所没证得真正清净。我们今天讲我能忍,我有能忍的这个心,有忍的力量、有这功夫,有所忍的境界,还有能所,还有能所这个难没离开。真正能够入能所不二,心境一如,给诸位说,那就是一切灾殃化为尘,没有了;就是《心经》里面「度一切苦厄」,没有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这个功夫,要提高、要精进,不能说止在这个地方,止在这个地方难还是有;换句话说,你还是要忍。这个只能够是初学的过程当中,功夫不够,已经是难能可贵,不容易;换句话说,总算是上了路。后面说:
  【不若远嫌疑。知忌避。使其无难。则无忍可忍。便得安乐矣。】
  我们从这几句话来看,佛是以初学人为对象;换句话说,就是教我们现在如何能够得安乐。这里头几句话重要,『远嫌疑』,这就是要晓得避嫌疑,知道忌讳,特别是在初学。我给大家讲经,你们现在听又有录音,你们到外面去讲,可不能像我这个讲法。如果像我这个讲法,你的前途就多灾多难,为什么?不避嫌疑,得罪人太多。你们刚刚出来年纪轻轻,出家才几天你有什么资格来教训人?不行。我现在可以,这讲经已经讲了二十二年,有这么个资历摆在此地,所以纵然说了,他听了不高兴,他表面上不敢怎么样。虽然是说忌讳,有的时候我也不避忌讳,他还能够容忍。你们年轻,资历太轻不行,说这个话说出来,有人不但是不能接受,起的是反感、反作用。说你狂妄自大,没有学几天就学了骂人了,还责备人了,所以要知道忌讳。我这些话对你们讲的,如果要教你们讲经,那又是一个方法,那就不是这个方法。所以这些东西诸位只可以接受,不能发表,不能照这样子发表;换句话说,那一切众生他有毛病,我们要避免这个。
  譬如说印祖就有这个例子,印光法师,你在这个《永思集》里看到的,好像是大醒法师曾经见到印光大师,就跟他老人家说,「现在出家人太不像样,我们年轻说话不听,我们也没资格说话,分量不够,你老人家德高望重应当教训他们,呵斥。」印祖就告诉他,「如果我要呵斥他,骂骂他他就肯听,就肯改过自新,我愿意骂他,纵然我堕地狱,他能够超生,值得;我要是骂了他,他还是不听,我不如不骂的好。」你们要记住这句话,你要说了他他不肯接受,那你说他干什么?你不叫造口业吗?诸位总要记住,说人不好就是造口业,老师教学生,说学生不好也造口业。总不能说这不是口业,这叫什么?舍己为人,我虽然造口业,希望成就你,希望你能够超脱,我的口业造了值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入地狱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假如入地狱度不了众生,地狱还是不去的好,那又何苦?所以要考虑到,他不能接受就不说,看他错也只好顺其自然。再念佛给他回向,暗暗当中给他回向,还不能给他晓得,给他晓得他还生气,这是菩萨心。所以我们要晓得忌讳,要晓得嫌疑,要避忌讳、嫌疑。
  我在早年初出来讲经的时候,好像在民国五十四、五年,我在嘉义讲过经、在高雄讲过经,那个时候我就晓得忌讳。一般寺庙,有些寺庙不愿意请法师来讲经,就是有忌讳。第一个忌讳,就说他自己不能讲经,如果请来别的法师来讲经,他怕信徒起误会,某一个法师好,我们这个师父不行,不如他,他怕的跟人家一比不如人,有这个忌讳。第二个忌讳,怕他的信徒皈依那个法师,他的信徒少了,都跑掉了,皈依别人,第二个忌讳。第三个忌讳是钱财跑掉,信徒不供养他,把钱都供养那法师,有这个三种忌讳。人家请我们讲经我们就晓得,我们对於寺庙里头老和尚特别恭敬,我们是晚辈,我们见到他要顶礼,特别是在他信徒大众当中,顶礼给他的信徒看。某个法师讲经讲得这么好,他对我们师父还顶礼,把他真正自尊心提起来。绝对不接受皈依,如果有人皈依的时候介绍给老和尚,皈依老和尚,他心安,我的信徒不跑掉,他不拉我的信徒,他放心。不接受红包,有供养统统供养他,你在那边讲经完了之后,他再送个红包给你,你接受,他也放心,钱没有出去。这个法师不错,下次我还请他来讲,你的法缘就殊胜。
  你如果在那个地方架子摆得很大、很威风,好像哪个人也瞧不起一样,你会讲经,他们都不会,又收皈依、又收供养,你要记住只有一次,没下次,绝对不请你给你说吧!不但不请你,他还在外面宣传,某人怎么样怎么样,你们千万不要请他讲经。你出去弘经为的什么?为的是度众生,不是为的叫人皈依,也不是为的红包。所以就是这些嫌疑、忌讳还很多,我就举出这一个例子,一定要记住。人家对你怎么样?放心,没有提防你,这个才处处可以请你去讲经,你就处处要这个态度。讲经的时候讲完了,你就到房间去坐,譬如有信徒要来跟你谈谈话,避免,没有重要的事情不要谈话,你一谈话,他在旁边,我这个信徒跟他谈话,不晓得谈些什么,那个信徒被他拉跑,所以还是少谈话为妙。尤其不可以问那个信徒你姓什么,你家住在哪里,他把我的信徒家打听好了,他去联络上,不问。所以我在外面讲经,听经的人那么多的时候,我没有问过你姓什么,你叫什么名字,你家住在哪里,我从来不问。见了面,面孔见过熟,姓什么、叫什么名字不晓得,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不晓得。你们的面孔都熟,你们叫什么名字,我统统不晓得,我也不需要晓得。这个小孩晓得,他没出家的时候叫桂兰我晓得,他出家的名字我才知道。都不知道,知道了没用处,知道得多烦恼就多,还是不如不知道的好。这就是教给你,我们现在初学弘经的时候,如果想避免这个灾难,自己修行弘法能够得到顺利。『使其无难』,那就不需要忍,没有障、没有难不需要忍了,『便得安乐』,这是叙说教给我们一个得安乐的方法。下课了。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0
  第十一页,从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菩萨行处。即前三法也。】
  『菩萨行处』也就是菩萨学处,前面给我们说了『三法』,是法空、忍辱、慈悲,这是要特别记住。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三法」;换句话说,就不是菩萨学处也不是安乐行处。这个地方就简单的给我们说明:
  【住忍辱地。】
  就是前面讲的:
  【即忍辱衣义。柔和善顺等。即慈悲室义。】
  『柔和善顺』就是孝道,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讲「顺」,孝顺。如果是在一个很顺利的境界里面,我们顺从当然没有问题,要紧就是逆境,逆境里面能够顺从。而顺从又依智慧为基础,而不是盲目的,不是感情冲动的,不是屈服於恶势力。被人家压迫了不得不服从,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不能不顺从,这不叫善顺。「善顺」是理智的,善顺是基於般若智慧,是能够认识机缘的。像前面所讲一切逆境、逆缘皆是我们善知识,心里面不生烦恼,不但不生烦恼,而且是长养智慧,这叫善顺,真正成就了无量的功德。所以顺前面加上一个善这是菩萨法,这是慈悲,可见得这个慈悲实在是大学问。不是说一般人都能够说慈悲,都能够具足慈悲的,必定是佛与大菩萨才有慈悲。所以慈悲它是基於至诚心、清净心中生的,它的相就是「柔和善顺」的相。
  【於法无所行等。即法空座义。】
  这句很重要,为什么?前面讲的忍辱、慈悲都是以『法空』为基础,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法空」要紧的,於法无所求、於法无所住、於法无所取,像佛在《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像这些都是说法空的意思。如果我们心安住在这个境界里面,忍辱跟慈悲都是圆满的性。
  【菩萨自行安乐。虽不求人知。自然人怀其德。崇仰亲近。】
  修道的人首先要把名舍掉,就是不可以贪名,古人所说「三代之下,唯恐不好名者」。为什么?如果好名比好利还稍微好一点,有的人好名他不好利,他这个布施能舍,慷慨大方他好名;如果是名利都好,这个病就大了,那这就无药可救。好利不好名这个病也很重,好名不好利,病稍微轻一点,稍微轻一点也是不轻快,都是大障碍。所以,以前莲池大师,莲池大师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在二十几岁初学佛的时候参学,去参当时禅宗有个大德,很有名气的遍融禅师,他到他那里去参访,三步一拜拜到他的座前,你看这样的虔诚。老和尚看到这个年轻人这么虔诚,老远的拜到这来了,他就问他,你来做什么?请求老和尚开示。这个老和尚就集了大众,大众当中给他说「你不要被名利害了,不要为名闻利养害了。」站在旁边听的人就笑,我们以为老和尚一定有什么妙法开示,原来是老生常谈。莲池大师离开之后,别人问他你不值得,你看你这么虔诚,恭恭敬敬到那里去参访,人家叫你不要被名闻利养害。他说你不晓得,老和尚这句话对我很有受用,他的一生的成就得力於这一句话。你们想想看真是老生常谈,老和尚一天讲到晚,别人耳边风,听起来没有留意;这一个是至诚恭敬到这来求法,得了这句一生受用不尽。他能成为一代祖师,得力於遍融老和尚的一句开示。
  所以学道之人不要求人知,不要求别人晓得,更不可以去出风头。人家不晓得,我要在报纸上写些文章,让大家知道,要想方法宣传,唯恐别人不知道这不是学道人。今天世俗所讲的如何提高知名度,修道人不干这个事情。虽然不需要别人知道,不求人知道,可是一定有一天会被人发觉,为什么?实至名归这是必然的道理。印光老法师一生修行不求人知,到七十岁的时候,被一些有学问那些老居士们发现,发现到处替他宣传,所以天下共知,实至名归。何必求人知?以一个功夫不到家的人来说,就是要有耐心,不求人知。还有一点我要告诉诸位的,出去讲经也不宣传,这是我提供你们做参考。为什么?我们初学讲经当然讲不好,这是一定。如果你要大肆宣传,头一天来了几千人、几百人,场面很大,你感觉得很高兴;到第二天,人家听听,头一天听了不是味道,第二天人就去了一大半,一看没有人了,第三天更少了,你怎么下台?下不了台。所以说决定不可以宣传。你如果说偶尔去做一次讲演,宣传一下没有关系就一次,讲得好坏,明天不讲了,这个还倒无所谓。你如果是连续讲下去,讲到最后把人都讲跑!你看看这是自己妨碍,对於以后弘法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