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无量寿经玄义 >

第2节

无量寿经玄义-第2节

小说: 无量寿经玄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7、菩提心義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

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

8、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故發心之要,不可言喻。

9、「一向專念」,即專恆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之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10、一向專念者,古云:「上盡形壽,下至十念」。上盡形壽,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

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拢蹋列幕诟模罘Q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行者應知,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11、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要解云:「無量光則橫遍十方,無量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起心念佛,是為始覺;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正顯持名功德不可思議也。

12、一句彌陀,人人能念,個個可行,名召萬德,妙感難思,從有念巧入無念,即凡心頓顯果德。如疏鈔云:「齊諸拢镀裕饺o於一念」。極圓極頓,至簡至易。故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但為本經之綱宗,實亦為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四、明趣:

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所歸,在於往生極樂淨土,證三不退。故本經以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為趣。

2、略明四土往生之相:(1)凡拢油粒庠疲骸复送练猜}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Ⅰ)暫同,二乘證果便入滅,大權菩薩機盡則不示現。彼土同居,則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直至成佛。(Ⅱ)難遇,雖有拢撸F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彼土則皆如師友,朝夕同聚。(Ⅲ)希少,拢呷缯淙缛穑S须y逢。彼土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Ⅳ)所作不同,此土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彼土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尤勝者,不待斷惑,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甚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希有,乃十方世界所無。又帶業往生,仍屬凡夫,但無退轉,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圓生四土也。

(2)方便有餘土-念佛功深,離雜亂心,專念一句名號,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橫生極樂方便有餘土。

(3)實報莊嚴土-儯鹉罘穑瑲v歷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痴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

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如疏鈔云:「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臁‘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淨土。

(4)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為常寂光土。

要解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故知身土不二,皆屬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解脫德,塵勞永寂故。光-般若德,智光遍照故。涅槃三德,如來密藏等覺大士,歷盡四十一品無明,更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法身全顯,圓證三德,徹本心源,究竟清淨,證入常寂光土。

3、凡夫帶業往生同居土,以親聞佛訓故,無退轉故,壽命無量故。故必於此一生,圓斷諸惑,圓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圓生四土。

4、極生勝於十方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不退轉。不退有三:

(1)位不退-入拢鳎粔櫡卜颉
(2)行不退-斷見思,伏塵沙,恆度生,不墮二乘。(3)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覺海

5、此土修證三種不退:(1)位不退-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2)行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3)念不退-別初地,圓初住

6、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皆得三不退」。

7、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

(1)彌陀大悲願力攝持。
(2)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
(3)六塵水鳥悉演妙法,增其正念。
(4)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
(5)壽命永劫與佛齊等。

8、此凡夫易生之同居淨土,行人不須斷惑消業,只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處,不可思議。是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讚者也。

9、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證位不退,亦即圓證三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是為本經之趣。

◎四、方便力用

一、度生方便正是諸佛大願之所結,大智之所顯,萬德之所莊嚴,果覺之究竟處也。是故繼體性宗趣後,而論本經方便勝妙之大力大用。

二、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1)說經,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2)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3)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

三、「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四、念佛有四種:

1、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2、觀像念佛。以供養拢瘢⒛坑^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3、觀想念佛。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

4、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四種念佛,持名念佛,最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五、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溗飘悾瑢崉t事理不二,溕钕嗉础H羰菆A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異於實相念佛。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念佛號即是念實相也。

七、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是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

八、彌陀無盡大悲勝願,方便至極,力用難思,凡拢R收,利鈍俱被,但能發心專念,悉得度脫,如是方稱如來本懷,才是究竟方便。

◎五、所被根機

一、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以上三事,號為資糧,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二、淨土法門,奇特殊妙,當機之說,亦有三例:

1、上輩往生,唯是菩薩。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多認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從上上至中上四品,凡夫絕分。

2、本為凡夫,兼為拢恕I茖Т髱熕奶瑁魄罢f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洠П娚桓纱笮÷}也」。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又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拢模虑⑷簷C,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

3、專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但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是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

三、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

四、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可見淨土法門,正契菩薩之機。

五、蓋此法門,乃彌陀住真實慧,從真實之際之所開化顯示。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不可思議也。

六、行人若能於此無上甚深微妙之法,能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如來從真實慧中,開演此法門者,欲惠眾生真實之利也,故此法門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現在、當來,一切凡、愚、濁惡眾生,悉登彼岸。

七、大願之核心乃第十八願,然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實由於彌陀究竟成就之最極方便處。正是本經中「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處。今人焉能因此法之易行而鄙視之,而輕此法門乎。

八、疏鈔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拢蚍玻荒酥粱蛐呕蛞桑蜃摶驓В斜朔穑钩缮聘嘟俣嗌忝山饷摗埂V领懂斒溃稳水敊C,則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久修初習,宿根利鈍,善惡差別。祇要於此法門,能生實信,因信發願,從願起行「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是之人,正是當機。


◎六、藏教所攝

一、凡體究經典,宜先知此經屬於何藏?說在何時?判屬何教?知此,則有助於理解全經。

二、經典能包含蘊積文義,故名為藏,有二:1、三藏:(1)契經(2)律(3)論。本經屬經藏。2、二藏:(1)聲聞藏(2)菩薩藏。本經廣演大乘,詳陳信願往生,殊勝因果,淨佛國土,依正莊嚴,彌陀無邊願海,普度眾生之道,故為菩薩藏攝。

三、說時有五:

1、華嚴時:最初三七日說。

2、阿含時:次十二年說。
3、方等時:次八年說。廣演四教,均被眾機。

4、般若時:次二十二年說。

5、法華涅槃時:後八年說法華,一日一夜說涅槃。

說此法時:在第三方等時。又此經蒙世尊多次宣說,故不應限於一時也。


四、判教:

1、天台宗立四教:(1)藏教(2)通教(3)別教(4)圓教

2、賢首宗立五教:(1)小乘教(2)大乘始教(3)終教(4)頓教(5)圓教

3、以上判教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