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62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开始,到以后有一、二十人,到最后经常差不多有五十人左右的样子,最初的十年。以后欢喜听的人愈来愈多,这都是听众去拉听众,去介绍佛法。所以这个护持比什么都重要,你讲经讲得再好,没有场所讲。
我们过去在台中学教,台中有两个讲堂提供给学生用的,灵山寺每个星期讲一次经,是男生用的,台中莲社每个星期六讲一次经,灵山寺是星期天。台中莲社的莲友来听经,人数大概一百人左右,两个地方练习讲经。一次两个同学上台,讲演的时间是一个半小时,但是一个讲国语、一个讲台语,好像是翻译一样,其实他们同用一份讲稿,讲稿是相同的,就是一个人讲一段,我们是这么练习出来的。讲稿全是复讲老师的,这在佛法里叫科班出身,我们是从最基层的地方来学起,学出来的。可是这个要成就难,一个星期只能上一次台,两个人,一个人实际上四十五分钟,那学到哪一年才能学得出来?所以我就比较著急。还好,我的法缘还不错,我就找这些老同修,我到你们家里去讲好不好?行!所以我到同修家的客厅里,没有正式的讲台,到人家家里面,三、五个,六、七个,他的邻居、朋友邀集起来,一个星期讲一次,在张三家里讲一次,李四家里讲一次。我一个礼拜就至少有三次到四次,这样练才能练得出来。以后到台北去讲经,有好几个道场邀请,我全部答应。道场是一个星期讲一次,这个道场星期一讲《普门品》,那个道场星期二讲《地藏经》,那边那个道埸讲这个,我记得一个星期讲五种经。每个道场,道场它不能连著的,它没有这个时间,一个星期一次讲经的法会。这些都是韩馆长去联系,她打听哪个道场喜欢听什么经来告诉我。要不是这样的练习,搞不成功。所以对於讲台,我们自己锲而不舍,天天有机会,我天天都要讲。我记得最兴盛的时候,大概有几个月,不到一年,我一个星期讲经超过三十个小时。早晨,这上午、下午、晚上统统有,很热闹。那个时候,这准备的时候是一点妄想都没有,为什么?你要讲好多种经,好多地方讲,这么密集,那个心都用在经教上,不能懈怠,不能懒散。好机会一定要抓住,这才能成功。
所以自己要勇猛精进,护持的人对你照顾面面周到。弘法能成就,最重要的靠护法。老师教给我们这条路,教给了方法,如果没有得力的护持人,自己要不肯发心的话,你还是不能成就。我们在台中当年跟李老师学习经教的,他有个经学班,就是台中莲社经学班,办了两年,二十多个同学,真正成就没几个人,什么原因?就是长时薰修,要不能把握这个,常常中断,就不行。讲经的人如果说半年不讲经,他就完了,他要再想讲经的时候,他就接不起来了。所以从前老师比喻给我们说,打拳的人天天要练,「拳不离手」;唱歌的人、唱戏的人天天吊嗓子,「曲不离口」,他才能成就。一中断,气就没有了,再接就很困难了。这你就知道,护法要对你鼓励,要对你帮助,你自己不能懈怠。这样一配合才能成就。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哪里去找个好护法?可遇不可求。为什么?护法人要长远心,韩馆长碰到我之后,一直到她老人家往生,三十年,三十年如一日,这个恩德大,在这个世间确实不多见,这么样的热忱,面面都想到,成就一个人。她成就我弘法,我成就她护法,都不容易。
这一句讲的是「成德依缘,故生佛前」,这个缘是第一殊胜,不是容易碰到的。佛陀生在这个世间,刚好我们也生在这个世间,同一个时代,而且还同一个地区,你才能遇得到。在佛陀那个时代,交通不发达,旅行最好的交通工具是骑马、马车,再就是风船、帆船,哪有现在这么方便?从台北走到高雄,总得走十几天你才能走到,哪有现在这高铁一个半钟点就到了!这古人不能想像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运用这些好的工具。这桩事情,早年方老师就常常提醒我,虽然我们没有能力,也不敢想,可是他讲过很多次,我们印象很深:要利用电视,要利用大众传播。在那时候有无线电台,利用电视,利用这种工具来讲经教学,弘法利生,听众就多了。可是我们那个时候出家,没有人供养,这需要很多钱,到哪里去找?而老师教导我们,督促我们很严格,就是不化缘,这是我们一生都遵守老师的教诲。别人自动供养可以收,不能伸手向人要钱,绝对要禁忌。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都守住这一条。老师说,如果一个道场,人家来讲经你常常来化缘,吓得那些听众下一次不敢来听经,为什么?听经要钱的。这就是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自动捐献的可以接受,还得要问清楚,他钱从哪里来的。如果他有钱,所谓是净财,可以。如果他知道佛法好,自己贫穷,去借高利贷来供养,这决定不能要,为什么?这财不干净。或者他变卖他的家业来供养,都不可以,都不许可。所以佛法,真正佛法,确实值得人尊敬。我们没有财供养,我们宣传就好,我们赞叹就好。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来做弘护正法的事业,这就是如法的,这是对的。下面第七句:
【方便演说寂静三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疏,「寂前上求下化之纷动」。我刚才讲的这些话,老师教导我们,与这一句有关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佛法,这是如来家业,我们看到这四个字,就能深深体会得什么是佛法,上求是求智慧、求德行,下化是教。你学成之后干什么?教学。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他从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求学,上求。在那个时代,印度宗教学术很发达,好像我们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很类似。印度无论是宗教还是学术都重视禅定,所以他这里有个「寂」字在此地,重视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能够见到不同维次空间的真相,这种知识是现量的,不是推想的,让你亲自能够接触到。所以他们对於六道里面状况非常清楚。释迦牟尼佛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孝亲尊师,我们相信他的定功绝不在别人之下。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就是那个时代在印度普遍流行的。四禅八定修成了,上面你能够达到无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处天,下面能看到阿鼻地狱,整个六道的状况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诸位要记住,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时尚风气。这个定从什么地方传来的?记载里面,从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印度很古老的宗教,它能够传到现在,有它的道理,就是它著重修定。我在这些年当中,最近十几年跟他们有往来。他们的历史,根据他们说,至少比佛教要早一万年,他说一万几千年的历史。佛教就算中国的记载才三千年。那真是个古老的宗教。
所以,释迦牟尼佛出去求学的时候,这个肯定就学成了。他学了十二年,从十九岁学到三十岁。孔子也讲「三十而立」,自立了,释迦牟尼佛也是三十而立。孔子是十五岁有志於学,立志就是他的一生的方向目标确定,他学成就了。释迦牟尼佛立志於学绝对不是十九岁,十九岁是出去参学,离开家庭出去参学。这大圣大贤给我们做的示现,给我们做的榜样,好样子。学了十二年,应当在印度所有的学派、宗教他都学过了,广学多闻。对於一个好学的人来说,我常常想到,他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没解决。第一个,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些问题在印度宗教学术界里都找不到答案。所以释迦牟尼就跑到恒河边上找一棵大树,在大树下面入定,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入更深的禅定,他突破了,突破了四禅八定,这问题答案解决了,这就是后人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他做到了,於是就开始教学。你看,彻悟之后,上求下化。上求,求到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教学四十九年。这是经上所讲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教学四十九年。他是从开悟就教学。孔子不是,孔子三十而立,没有开始教学。为什么?目标方向不一样。孔子的目标是寻求诸侯里头国君能重用他,他是想做官,施展他的抱负,为国家为人民造福,圣贤之志,他目标在此地。所以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去周游列国,见到不少国家领导人,没人肯用他,为什么?他太能干了。我相信,每个国家都很欣赏他,都很佩服他,怕他来做宰相的时候会把政权推翻了,他当头去了。他虽然是一个很有道德的人,不会做,可是别人总不放心他,所以没人敢用他。到六十八岁,想想算了,他的方向目标改变了,回老家去教学。所以他教学,也不少,三千弟子,里头出类拔萃的七十二个人,七十二贤,教学成功。他只教了五年,走了。孔子七十三岁走的,六十八岁回去开始教学,教五年。你看,方向目标不相同。
释迦牟尼佛方向目标一个,开悟了怎么样?就是教学,除教学之外,他什么都不干。为什么?他才知道真正的事相,诸法实相。你要救度这些苦难众生,用什么方法最好?就是教育。中国古人常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就搞教育,就搞教学,这是对的。佛讲得很清楚,苦从哪里来的?苦从迷来的,没有智慧,你想错了,做错了,那苦难就来了。教学,教学的一个总的目标,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迷破了,他就能离苦,觉悟了,他就能得乐。你看,他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是用教育,他不是用政治上的措施,他不用这个。一生守住自己的本分,职业老师。那接触的人,面很广。你看当时,这经典里面记载,印度十六个大国王都是听他讲课,听他讲经,护持佛法。所以释迦牟尼佛的教化能够遍及五印度,道理在此地。他是哪里有缘就到哪里去讲,没有固定在一个地方。而且一生自己没有建立学校,没有校舍,现在讲的没有道场。他的活动在哪里?在山林,在树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身心没有压力,快乐无比!我们人间看到他很苦,他一点都不苦,乐此不疲。我们从这个地方认识了佛教,认识了释迦牟尼佛。
我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导我学释迦牟尼佛,方东美先生教我认识佛法,知道它是教育,它不是迷信。我认识章嘉大师也很难得,第一天见面,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方老师跟我讲大乘佛法,我知道佛法无比殊胜,我很喜欢,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有没有方法让我很快就能够契入境界?我的问题提出来,他老人家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看了半个多小时,一句话不说。我等他答覆,很耐心的等。以后,大概过了十几年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当时不答覆我?我年轻,心浮气躁。心浮气躁,给你讲了没用,耳边风,这耳朵进去那里出去了。他一定要等我整个情绪定下来,他才开口,这个高明,他给你讲的,你一生不会忘记。所以这个传法,「寂」太重要,求法也要寂,传法也要寂,心都要定下来,这个字是秘诀。没有耐心,如果等了半个钟点还没有讲话,掉头就走,那就完了,你机会就完了。很有耐心,恭敬心等待老师开示。半个多小时的时候,说了一个字,「有」。有,我们的精神马上就起来,心又浮动了,沉不住气,年轻人。他又不说话了,这一次大概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钟,我们又定下来了,说了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第一次见面,坐了两个多小时,只讲几个字。我听了似懂非懂,「看得破,放得下」,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想了半天,「从哪里下手?」他教给我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我给他讲,我一无所有,自己生活非常艰难,用什么布施?他问我:一毛钱有没有?我说一毛钱有,可以。一块钱有没有?一块钱也还勉强。你就从一块一毛做起。这他教给我的。
我们从这个见面以后,以后就约定每个星期天见一次面,三年。每次见面大概是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说话都不多,几乎我们都在定中。所以到他那个地方去就好像修禅定一样。我的佛法基础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劝我出家,他劝我学释迦牟尼佛,我感激老师的恩德,我听话,真好!这不是假的。方东美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这一生真的是得到了。所以从这之后就再锻炼自己,多替别人想,少替自己想。我出来讲经,我学佛第七年出来讲经,大概讲经十年之后,就很少想自己了,都是替别人想,替佛法想。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如何能久住世间?如何能发扬光大?遇到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