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350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350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情形很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电视屏幕里头什么都没有,那是什么?所有的这些影像它隐藏了,不见了,你看不到;你把开关频道一按,它就出现了。那你就晓得电视屏幕上不是没有这些境界相,它不开的时候不能说它没有,开的时候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从来没有染著你的屏幕,你的屏幕还是干干净净的,一尘不染。我们把屏幕代表自性,它的隐就是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是隐;现出来就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它现出来了,就这么回事情。隐现是一不是二,不碍清净心,你的清净心从来没动过。清净心是什么?是电视的屏幕,从来没有染著过,从来没有动过。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它没动过;「本自清净」,它没有染污过;「本不生灭」,它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永恒的,没有生灭就是真的,有生有灭就是假的。所以相的隐显是有生有灭,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我们今天搞错了,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完全不知道。所以诸佛如来他们厉害,他们知道真的,永远守住真的,假的随缘。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现的相,诸佛如来随缘,他随缘妙用,妙用就是他守真,守真随缘得大自在。为什么要随缘?随缘普度众生,帮助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众生,还在执著分别的那些众生,执著分别很苦,帮助他觉悟;自己确实如如不动,隐现无碍,这叫妙用。这个意思很深很深,确实是经上所讲的这句诸法甚深义。佛在经教里面常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就是妙用,随缘就是应化,善巧方便。随缘可以解释为善巧方便,妙用是如如不动,他没动过。
  真的,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一生的示现,住世八十岁,中国人讲虚岁八十岁,实足年龄七十九岁,他老人家走了,为我们所示现的种种示现,经上讲的八相成道,随缘。虽然随缘,他如如不动,从什么地方体会到?这是他老人家自己说的,记载在经上,他说他一生没有讲过经,没有说过一句话,什么人要说他讲经说法,那叫谤佛。这透露一个什么讯息?明明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怎么说没说一句话?这个意思不懂,我们想不通。好在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就有人请教过这个问题,向佛请教,为什么说这么多话,说没说?佛举鼓跟钟做比喻,他说你看到鼓没有?看到了,看到鼓。鼓的里面有什么东西?没有,这大家知道,一个木头筒,两边有两张皮,多半是牛皮,当中什么都没有。他说你敲敲它,你敲它就响,所谓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佛用这个比喻,你叩它的时候就好比说法,不叩它的时候就不说法。它说了没有?真没说。为什么会说?叩它。说了怎么样?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佛用这个比喻。
  我们今天可以用另外一个比喻,我们讲堂外面走廊上挂的有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我看有十几张照片。我们有意念对著这杯水,我们的善念、善意,它的结晶很美;我们一个恶的念头,不善的意思对它,结晶就很难看。我们要去问水,你有没有现相给我看?水会像释迦牟尼佛,没有。那为什么会有这些现相?现相是你心里变现的,它不过就反应而已,就像你敲鼓,你敲它一下,它就响一下。而且念念不相同,我们对这杯水,前念跟后念虽然都是一个善意,前一念的结晶跟后一念的结晶不一样,相似,绝对不会相同。念的力量有强弱不一样,不会相同的。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随缘妙用,什么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早年我讲经常常说到这两句,我又续了两句,我讲了四句,经上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我加了两句,「不变不随缘,随缘随著变」,我加这么两句。这四句说的是什么?说的是我们修学的过程当中,随缘随著变是凡夫,六道凡夫,那是苦不堪言,自己一点功夫都没有。修行修什么?就是随缘里头修不变。实在讲,四大天王里面,西方广目天王就表这个意思,广目天王手上是拿一个蛇或者是拿一个龙,这个手上拿个珠子。珠子是代表不变,龙蛇是多变的、善变的,代表什么?代表这个社会,社会善变,人心善变,你自己守住这个不变,你就能应一切万变,以不变应万变,它表这个意思。你得有这个功夫才行。你不变的心是清净心、是定心,不会被外面境界所转。定生智慧,智慧能应付一切变化,会应付得很圆满,能解决问题。所以知识不行,知识解决不了问题,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是什么?知识,你心还是动的,不是定的。所以学佛你懂得这四句,你就知道怎么去用功。
  随缘随著变是凡夫,随缘不变那就是学佛了,我在随缘里头学什么?学不变,这个不变就是定,佛法里面叫三昧。无量的三昧,无论跟人接触、跟事接触、跟大自然接触,都要有一个不变的心,绝不随著外面境界转,这叫功夫,这叫走菩萨道、成佛之道。我讲的不变不随缘,这是谁?这是阿罗汉,阿罗汉确实执著放下了,不变了,他到不到六道来度众生?他不来,为什么?众生太难度了,少找麻烦,所以他不随缘。不随缘,我们也晓得,他还是有随缘,他有条件的,他喜欢他随缘,他不喜欢,他就不随缘。你找到他,他教你;你不找到他,他不教你,所以不像大乘。大乘菩萨是作不请之友,众生没有找他,菩萨自动找上门;阿罗汉、辟支佛不是的,你必须求他,求他还看他高不高兴,那就是缘分了。你求他,他看到你欢喜,跟你有缘,他就教你;你求他,他不喜欢你,他理都不理你,这是不变不随缘。
  不变随缘是佛,佛是不变随缘,他在常寂光中,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像我们赞叹观世音菩萨一样,千处祈求千处应,感应道交,绝不失时,你只要有求,他就有应,这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可以说是四圣法界里面菩萨跟佛,为什么?初住以上已经是不变随缘了,他见了性,明心见性就不变了,他到六道、到十法界里面去应化,那是不变随缘。所以随缘不变应该是在十法界里头,像我们《华严》讲的大乘从初信位到十信的菩萨,因为他是大乘,大乘都是菩萨,是随缘里头学不变。我们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学佛怎么学法就算是找到了。我们要学,这四句里头就学这一句,随缘不变,慢慢学,从日常生活当中学。
  学也要有方法,也得有纲领,方法是什么?方法是戒定慧,叫三无漏学,从戒学起,凡夫。戒学起就是自性四德里第二句,「威仪有则德」。威仪是什么?我们的仪表,表现在外面的,佛法叫表法,行住坐卧,走有个走相,坐有个坐相,站有站相,躺著有躺著的相,这叫四种威仪。有则,则就是规矩,这个规矩就是戒律,戒律你得修根本戒。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很可怜,为什么?从小父母疏忽了,没教我们,我们今天没有根。古代的人,再早我不知道,我从小能记事的时候,大概五、六岁的事我就能记得很清楚。我还记得一桩事情,我三岁发生的事情,那印象很深刻,三岁之前的事情记不得了。我从那时候,我们能够知道是家教,母亲对子女的教导很认真,以身作则,言语上常常叮咛,你看,母亲做到了。你看母亲对她自己父母的孝顺,那是做给我们看的,做给小孩看的。看到之后,我们长大应该怎样对待父母,她做出来了,这什么东西?现在讲的《弟子规》。
  所以《弟子规》是婴孩时候就要教,小孩出生的时候就要教,为什么?他已经在学了。你不要认为他无知,他不懂事,那你全错了。这个现在我们找到证明,美国的心理医生魏斯博士,我在他著作里面看到,他用催眠的方法把这个人,就是告诉你,譬如你现在四十岁,他说你回到三十岁,再回到二十岁,再回到十岁,再回到一岁,再回到母亲胎胞里面,他这样催眠。问你现在在母亲胎胞里面,你感受怎么样,他都说出来。原来是坐胎的灵在胎胞没有出世的时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都有感受,你怎么说他无知?他能够把从小,出生的现相,都能够说出来给大家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证实中国古人讲胎教有道理。他一入胎的时候,他在坐胎的时候,他就有知觉,他不糊涂。所以中国对小孩的教育最迟也是出生,一出生,他眼睛睁开了,他会看,他会听,虽然他不会说话。大人在他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给他做最好的榜样,完全是正面的,不能有负面。这叫什么?这真的叫扎根教育。民国初年还有,好的母亲她会教,做父母的不一定认识字,但是他会教,他会做好样子给婴儿看。这些大人,甚至於客人到他家里来,在婴儿面前的表现也都要规规矩矩,这是那时候的常识,人都知道,大人在孩子面前一定规规矩矩,不能让孩子有负面的影响。所以中国谚语所谓「三岁看八十」,它有道理,三岁他已经学了一千天,这一千天印象深刻,他的根扎下去了;三岁以后开始学,太迟了。你看我们中国人对教育多重视,他懂得,他不是不懂。现在人不懂,传统教育丢掉将近一个世纪,至少丢掉四代。这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民族里找不到的。
  另外还有一个维系著社会国家长治久安,一个制度,这个制度是什么?家,所谓是家教,现在家没有了,教也没有了。中国的家是大家庭,这个家庭要能够维系长久,代代相传,最重要的是什么?道,家道,就是道德仁义礼,这是家道。家道没有了,这个家就保不住。家道是什么?家道是共同的,家家都一样,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在一家里面,君就是家长,家里面所有的一切大众都得要听他的。所以它是个社会,五代同堂。在家庭里面主事的大概都是祖父这一辈的,曾祖父那已经退休了,像太上皇一样,不管事了,五代同堂。一家人口少的,人丁不旺的,也有一百多人;人丁兴旺的,就是一般的家庭,总有三、四百人,五、六百人,这是一个家族,那要没规矩还得了吗?不就乱了!所以这个家教就太重要了。所以他有家道,这个道就是家庭人与人的关系,这是道;有家规,有规矩了,这就是《弟子规》。《弟子规》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讲解的,是做父母的、做大人的(小时候都学过)要做出来,在家里要做出来,人人都要做,绝不能离开的。小孩一出生,在他面前也就是这么做,他自然就成习惯,这是家规,这家有规矩。有家学,有家业,业是事业,家学是学术,学术常常跟事业会连起来的。宋朝以后,朱熹编了一部「四书」,可以说从那个时候以后,家学里几乎是以四书为必读课本,无论是什么家庭,是从事哪个行业的,没有不读四书的,所以四书就变成共同科目。另外的科目呢?另外科目是你家里是做什么行业的,他会取哪些典籍,譬如学医的,他一定《黄帝内经.灵枢》,他选这些;如果从政的,他一定是选择有关政治的;经商的,他也选择经商的这些商道。各行各业,它有它专修的;共同科目,那就是通常讲四书五经,共同科目。五经有统统学的,有在里面选一、二种的。这是从前的家。这个家家和,社会就安宁,社会就和谐,所以家和万事兴。
  现在中国童蒙的教学没有了,家没有了,所以社会动乱,社会没有办法安定,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道理就在此地。你把这个搞清楚之后,才晓得现在人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惶惶不安,你就全都明白了。中国的家教跟中国家的精神跟功能太好了,维系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它功能里面最大的、最重要的三桩事情,第一个是养老,第二是育幼,这是家里面的大事,这不是个人的。你夫妇生一个小孩,不是你两个人的事情,这是全家的事情;老的时候养老,也不是你儿女独有的事情,是整个族人的事情,它是大家庭。所以人老的时候,他有天伦之乐,他没有忧虑;小孩决定有教养,也不要自己操心。扎根教育,这是父母的事情,这是从出生到三岁。聪明的,天分根性利的,四、五岁他就入学,家学。家学就是私塾,我们现在讲子弟学校,每家都有子弟学校,就是私塾,他就上学了。上学,老师帮助他继续成长,这时候要念书,念书完全著重在背诵,句读、背诵,著重在这些。这是家业。第三桩家的功能,传宗接代,这是一个家的大事。祠堂,这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家谱是你家庭的历史,世世代代记载得很清楚。你老祖宗从哪来的?没有文字之前是传说,黄帝以后就有文字,很清楚的记载下来。从黄帝到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