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265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265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宇宙,一现一切现,一隐一切隐。佛在大乘教里给我们讲宇宙、万法、生命的来源,这个说法有道理,比现在科学家讲得高明。科学家跟我们讲得很多,我们怀疑。佛给我们说了之后,我们想想是愈想愈有道理,真的是断疑生信。在现象上,我们细心想想也能找到印证。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境现前的时候,你感觉那个现象是真的,可是醒来的时候这梦境就没有了。佛用这个做比喻,我们沉沦在六道是在作梦,哪天清醒过来之后,六道就没有了,你才晓得六道是梦境。在六道里面出不来的人,那是什么?这些人都在梦境里,都不知道醒,醒不过来。那个梦继续在做,一个套一个、一个套一个在做,那就很苦。就是这么个现象。
  所以心动了,境界相现前,心不动,境界相就没有了。你要想解决问题,应该怎么办?应该求不动。所以,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教你求学,求学怎么样?你要是不懂方法,你会愈迷愈深,增长你的分别执著。佛不用这个方法,佛用禅定。他老人家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天天让大家学,可是真正叫你做功夫,他教你修止观,教下修止观,宗门修禅定,净跟密修清净心,你去想想这个味道。这些方法名称不一样,其实里面内涵完全相同。止就是放下,观就是明了,放下就明了,明了才肯放下,这是总的原则。从初发心到如来地,用什么方法?就这个方法。先不肯放下,劝你,劝你放下,告诉你为什么要放下,你明白了你才肯放下。放下之后,境界现前,这是亲证,然后再把你证得的境界也放下,你又提升一层。就像上楼梯一样,放下第一层你就到第二层,放下第二层就到第三层,你要不肯放下,你永远就止在这一层上,你就无法提升。所以弥勒菩萨(布袋和尚),他老人家一生教人就是教人放下,不管你问他什么问题,放下。放下,没事!事从哪里来的?事从分别执著来的。你说这方法多干脆,多么巧妙!所以我们天天在这里学,学什么?学为什么要放下,不就是学这个问题吗?可是我们不肯放下,那对这个问题永远都解决不了,还得继续学。哪一天真正肯放下,你就毕业了。所以佛法终极目标教我们回归自性,就是圆成自性,回归到自性就对了。这个在禅宗里面,禅宗里有句话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圆成自性就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父母未生前」是讲宇宙没有起源的时候,那个本来面目。就是说你还没有起心动念那个时候,那是你的真正的本来面目,起心动念你改变了。
  所以这个三自性,你也不能当作真的,你要当作真的,你在这里起了分别执著,这又错了,那就变成遍计自性,统统变成遍计自性。只要有分别执著,就变成遍计自性,所以佛把它否定掉,否定遍计自性,叫「相无性」,这是讲「三无性」。「谓一切众生於世间之相,处处计较执著,执为实有,佛为除此妄执,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故名相无性。」确实六道众生对於世间所有的现象,哪一个不执著?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於有宗教家,都在那里研究探讨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说我们太阳系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宇宙的起源从大爆炸发生,什么原因爆炸的?什么东西爆炸的?也都讲不清楚。为什么说大爆炸?因为在望远镜里面看看,无量无边的星球好像都离我们愈来愈远,它都往四周扩散,这个扩散是个爆炸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我们在佛法里头能不能找到这个理论?佛法有,贪无止境,那不就是爆炸的现象吗?贪财的人,我今天赚了一百块,不够,明天要赚两百,后天要赚一千,再后天我要赚一万。这不就是扩展,不就是爆炸吗?他不知道这个现象的原因在此地。
  真相是什么?真相是念念不相知,形形不相识,这才是真相。有念就有,无念它就没有。古时候,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科学技术,我相信古时候也是这个膨胀的现象,膨得很缓慢。现在怎么样?现在这膨胀非常快,从人心。古时候人也有贪瞋痴,因为他守礼,遵守圣贤教诲,他还有个范围,有个分寸,过分了,有点不好意思。现在这个范围、标准没有了,所以现在从望远镜看,你从外面境界相你就看到性,为什么?相是心现的。从相上你能够看到心,从心你能够想到相,它相应。这个道理很深。如果我们不是在佛法里面长时期的薰修,就很不容易体会到这个事实真相。只有真正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能解决问题。否则的话,这些问题始终不能解决。了解事实真相,我们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减轻灾难、来化解灾难是有效果的,我们能懂得。
  所以佛说了,说了要叫众生不执著,要叫众生不分别,那得用善巧方便。所以佛为除此妄执,给你说了遍计自性,然后又教你,遍计自性是一种虚妄不真实的错误的执著,佛才说一切法皆无自性。《般若经》上讲得最透彻,讲得最清楚,《心经》是般若的总纲领,只有二百六十个字。佛告诉我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就告诉我们,色是物质,空是圆成实性,空是自性,都是不可得。自性没有形相,不但物质现象不存在,精神现象也没有,但是它能生,物质和精神现象它能生。怎么能生?迷就能生,觉不生,迷才生。所以大乘教里佛告诉我们,「迷唯一念」,起一个念头就迷了,宇宙、十法界依正庄严就现前,是一时顿现,没有过程的,没有先后的,一时顿现。「悟止一心」,悟是什么?一心就悟了,二心就迷了。净宗,佛教我们执持名号,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目的在哪里,这个要知道。目的,《弥陀经》上说得好,一心不乱,你要真正念到一心不乱,你就成佛了;不是往生,成佛了。成佛是不是往生?成佛,不必说往生,极乐世界就在现前。为什么?心现识变,一心就现极乐,二心、三心就现十法界、现六道轮回。心现识变,这是真的。
  心实在讲没有自性、没有自体,心所现的一切法哪里会有自体?如果有自体,必定产生障碍。它没有自体,所以它没有障碍,事事无碍。这些现象要细心冷静观察,全在面前,一丝毫神秘没有。我们今天误会以为这些物质现象有,真有,所以对我们它就产生障碍。对那个心里面没有这个观念的人,他就没有障碍。有些人我们说他有神通,有特异功能的,佛法叫神通,现代社会叫特异功能。这道墙壁他可以自由通过,没有障碍,为什么?我们心目当中执著这个墙有,我过不去,他真的过不去。心里没有这个墙,这墙是空的,万法皆空,墙也是空的,他没有障碍的念头,他通过没有障碍。所以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分别执著来的;没有分别执著,什么障碍都没有。再说的贴近一点,我们人的身体有障碍,老了不就有障碍吗?老化了,这些器官用得太久了,用太久了,物质上用太久就生锈,大概我们也生锈了。你天天这样想,真的生锈了,病痛就来了。如果你没有这个念头,你身体永远健康。所以人老的时候他就会想老,一年比一年老,一切法从心想生,人要把老忘掉,他永远不老。人要把病忘掉,你的病就好了,就没病了。常常念著病,他在那里养病,养病,病不能好,为什么?他养那个病,那病怎么会好!要怎样?把病忘掉,没有病,病就好了,这个道理是真理。
  所以信佛不容易,信佛是什么?信佛是信自己心现识变,那叫真正信佛。不是相信佛保佑我,佛加持我,那个人不信佛。这个诸位能懂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相不相信?相信我本来是佛,这个人叫真信佛。我现在又念佛,我想回归到佛位,哪有不可能的事情?而一般信佛的人,听说了,佛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自己还是苦恼凡夫。他相信自己是苦恼凡夫,那就没有法子,佛对他也无可奈何。为什么无可奈何?我不知佛,佛不知我,我们两个互不相干。他帮不上我的忙,我也帮不上他的忙,这是事实真相,这叫正理。佛把事实真相告诉我们,我们明白了,明白就自己创造自己,真的「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回头了。你看经上讲得多好,放下执著你就成正觉、成阿罗汉,放下分别你是菩萨,成正等正觉。放下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你本来是佛,你现在成佛。与学习、与修行有没有关系?六祖能大师说与那个不相干。
  何谓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意的行为,言语、饮食是口的行为,身体的动作、造作是身的行为。身语意这三种行为违反了自性,那就是起心动念是烦恼,言语造作是造业,感得来的果报是痛苦、是苦恼。修行就是你要把这个行为修正过来,标准,标准是自性,自性本善,自性本觉,自性圆满成就。佛教我们回归自性,佛教导我们认识万法皆空,我们的身心都不可得,还有什么病痛?还有什么六道三途?没有!你想著有它就有,你不想它就没有,这叫一切法从心想生。它现在真有,为什么真有?因为你天天想它。想阿弥陀佛,真有阿弥陀佛,为什么?自性弥陀,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想极乐世界,真有极乐世界,一点都不假,唯心净土。这是什么?这叫真信佛。
  佛的本意要搞清楚,佛这个字的本意是智慧、是觉悟,信佛是什么?相信智慧,相信正觉,相信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正觉。可是智慧不是知识,这要搞清楚,智慧不是从外学来的,智慧从哪里来的?清净心里,自然现前。所以因戒得定,戒是什么?规矩,圣贤人教导我们的规矩要遵守。守规矩,他就得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慧就开了,那时你才有依靠。慧没有开怎么办?我们只有依靠开智慧的人,谁开了智慧?释迦牟尼佛开了智慧,菩萨开了智慧,祖师大德也有一些开了智慧,我们跟著他走就没错。但是跟著他走是有时间性的,是有阶段性,不能跟他一辈子,跟他一辈子,你错了!所以,戒要跟他,定跟他,慧开了之后,不必跟他了。
  我们在《华严经》末后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是做样子给我们看的。你看智慧没有开之前,跟老师,他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他的规矩他遵守。这些规矩是什么?给诸位说,十善业道、沙弥律仪,比丘、菩萨戒法,这是规矩。这些规矩从哪里来?是觉悟的人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觉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他们相反。头一个很明显的,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而他们起心动念是为众生,从来没有一个念头是为自己的,念念为帮助一切众生觉悟,这不一样!那我们要学他。我们虽然还没有开悟,我们学他,念念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这是基本的观念,要改变。
  他们言语、造作都想给众生做个好榜样,众生做错了,他要做一个样子纠正过来,跟他不一样。譬如众生都贡高我慢,佛菩萨都是那么谦卑,他做出谦卑的样子来,教你什么?教你傲慢是错误的。众生待人没有礼貌,佛菩萨待人都恭恭敬敬,他从这里做。所以这些是没觉悟的时候跟他学,学他的样子,他这个样子是自性里面性德自然流露,这叫持戒,这有阶段性的。持戒,心就定。佛教我们念佛,为什么?定心,把那些妄想杂念给念掉,心里面只存佛号。叫我们想佛,想佛不打妄想,想其他的全是妄想,想佛就对了。教我们拜佛,拜佛是学恭敬,我们对佛天天拜他,学恭敬,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把这分恭敬心转移对待一切众生。不但有情众生我们要以礼敬、恭敬心,无情众生,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都要用真诚恭敬心来接待,这就如法。佛菩萨就是这样。
  对冤亲债主没有恶念,这个人做了什么样对不起我的事情,陷害我、伤害我,对他没有一点怨恨心,更没有一点报复心,而且常常还关怀他、帮助他、成就他的心,这是性德。性德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没有错了。所以,先从这些外表上来学习,然后从外表慢慢变成真的养成这个念头,这意识心里头养成了,从外表改变内心。这个时候你所得到的叫法喜,欢喜,常生欢喜心,《论语》里面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学东西有乐趣。这个快乐是自性的,自性里头没有烦恼,自性里头有清净,自性里头有法喜。
  所以佛讲了,我们听明白了,要离名字相,遍计自性、依他自性、圆成自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