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

第225节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第225节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要晓得,确实一点都不错,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所包含的一切是自性现的,是自性变的,自性迷了就变成十法界、六道三途。谁的自性?自己的自性。我们自己的自性跟诸佛如来的自性不一不异,你觉悟的时候就不异,完全相同,是一不是二;你迷的时候不一,不一样,你就晓得一、异不是真的。为什么一、异不是真的?觉了就一,迷了就异,就不一样。那自性,自性没有觉迷,觉迷在人,觉是自己觉,迷是自己迷,与佛菩萨不相干,与一切众生也不相干;悟是你自己悟,迷是你自己迷。所以迷了就不一样,就不一;悟了就不异,就没有两样。这个不好懂。佛在楞严会上举个比喻,从这个比喻当中我们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佛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所谓性海,大海,把一切众生比喻作大海里面起的水泡。水泡是依自性起的,没有大海,水泡怎么起得来?现在问你,水泡跟大海是一还是异?水泡在形成的时候,好多水泡,跟大海不一样;如果水泡破掉,破掉跟大海融成一片,水泡的痕迹都没有。所以在形成水泡的时候,水泡跟水泡也各个不相同,这就不一,水泡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形。觉悟之后,水泡就破了,迷了就有水泡。悟了之后没有一样不相同,统统回归到自性,回归到大海,每一个水泡的痕迹都找不到,都没有了。这个比喻说明,在十法界里面我们跟其他众生的关系,以及这些众生跟真性的关系,都显示出来了。所以,从心性上来讲,一切众生是一,没有两样。
  「人之初,性本善」,什么叫本善?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本善,大家都会想到本善的对面是本恶。有人认为性本恶,也有人认为性本善,善恶的善都不善。古大德讲的性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没有了才叫善,有善恶,不善!所以圣人讲「性相近,习相远」,圣人说的;贤人,孟子、荀子是贤人,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跟夫子的境界还是差一等。佛法讲到究竟,所以真性是平等的,真性是清净的,真性是真诚的,真性是慈悲的,无论是凡是圣,圆满具足。在凡,真诚这边没有了,隐了,隐现不同,不是他没有了,他隐了,浮现出来的是虚伪。六道凡夫的心是虚伪的,这个我们要承认。我们有诚意吗?我们有真诚吗?没有,你觉悟了就有,没有觉悟,真诚就变成虚伪。确实有些人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虚伪,以为自己很真诚。佛法讲真讲假,假就是虚伪的,以什么做标准,这个我们要知道。佛法以永恒不变做标准,只要产生变化就是假的,真的是永恒不变。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永恒不变,所以他是真的,他是真诚的。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就靠不住,愈往下面愈虚伪,愈往上面愈接近真诚,四圣法界接近真诚,六道距离真诚远之远矣,六道里头没有。六道是迷,四圣是觉了,但是觉的程度不够。我们用光明代表觉,用黑暗代表迷,这佛经上通用的。完全黑暗是六道,像夜晚,见不到阳光;四圣法界像什么?四圣法界像早晨,太阳没出来,但是太阳的光已经看到了。我们现在早晨大概四点半钟就天亮,阳光出现了,到五点的时候就相当明亮,太阳还没出来。太阳没出来这时候就是接近,就好比四圣法界;太阳出山了,圆教初住,叫法身菩萨,用这个比喻诸位好懂。所以四圣法界见到明相,日光没有露出来,见到明相。明相有大小、有强弱不等,这就好比声闻、缘觉、菩萨、佛。所以,我们自己要晓得自己的身分,才会向上提升,如果不晓得的话,心里想向上提升,结果走的路子是反方向的,变成愈迷愈深,这就错了。
  所以自性,智慧是平等的,德能是平等的,相好是平等的,它的范围是遍法界虚空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有一法不是圆满具足。可是迷了怎么样?迷了的时候,智慧变成无量无边的烦恼,这个烦恼一展开也是遍法界虚空界,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全变成烦恼。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们一觉一切觉,遍法界虚空界没有一法不觉,一迷一切迷。不会说是局部性的,我这里觉了那里迷了,不是,如果有这些现象那就是没有觉。我们读《印光大师文钞》,里面提了一桩事情。有一个参禅的禅和子跟印光大师说,他对於《五灯会元》这里面一千七百条公案,他跟印祖说他大部分都参透,只还有几条,他说大概还有个十几条他不明白。印祖告诉他,如果真的一条参透,一千七百条全透了,还有一条参不透,你那一千七百条没有一条参透。印光大师对他当头这一棒把他打醒了,不参了,跟著印祖老实念佛去了。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要是真通了,没有一样不通;还有一个问题来问,你不通,你没通,自以为通。这些公案对我们学教的人有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会学得很谦虚、学得很踏实,绝不敢自以为是。你遇到问题不能解决,遇到事情还会做错,你还是在迷,你不觉;如果真正觉悟了,从今之后,就不可能有一桩事情你做错了的,然后我们才晓得怎样去用功。真正用功没有别的,就是修清净心,我们讲了五个,真诚心、平等心、清净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真心。真心一个得到了,其他四个统统得到。可是要学,五个都学难,学一个,或者是专学真诚,或者是专学清净,学一个;一个得到,全得到了,全得到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真正菩提心现前,真心现前。决定不能说,我的心很清净、很平等,但是对人还不够慈悲,没有这个道理,这讲不通的;心地真正慈悲,说心不清净、不平等,也没这回事情。这十个字五句,一就是五,五就是一,任何一个得到了,五个统统具足,为什么?它是佛性。
  所以,佛性是觉智所依,法性是诸法所依,遍法界虚空界是一切法的法相,法相从哪里起的?法性变现起来的。大智、圆觉从哪里来的?佛性现的。我们今天一般讲的是物质、精神,精神这一面,它的根,能现能变的根是佛性;万物,物质,物质所现所变的根是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在唯识心心所四分里面来讲,自证分是法性,证自证分是佛性,见分是精神,相分是物质。所以自证分、证自证分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质,但是它能现精神、能现物质。精神跟物质显现几乎是同时,分不出先后,这是事实真相,是佛法的基本概念。
  佛法是高等科学,不是迷信,为什么?佛给我们这样说了,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我们完全肯定相信,不怀疑了,算不算我们是真信?不算,佛法讲证据,你自己必须证得才叫真信。自己没有证得,听了佛的话,我相信,我理解、我相信了,没有证得,叫正信,不是真信,是正信,这不是迷信。自己不能理解,没有证得不能理解,但是他相信释迦牟尼佛是好人,这个人不会骗人,他的话靠得住,这是勉强的信,勉强相信,是有条件的,所谓是世尊人格做保证。虽然勉强的信,里面还带著迷在里头,还不能算正信。必须要把理搞通了,事上没有证得,这个才叫正信。证得之后,证了果,这真信了,那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如果再把范围扩大一点说,初信位的菩萨,小乘须陀洹以上,我们说他作真信,也能讲得通,他们证得虽然不够圆满,但是证得少分。怎么证得?放下,不放下不行。
  所以一定要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执著这些?何必把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我们现在难就难在这里,这是无始劫以来,妄想分别执著占据了我们的真心,真心在,不当家。真心是主人,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是家里面的佣人,现在佣人当了家,家里主人做不了主,主人是在,任何事情他都不能过问,我们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主人是什么?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正主人,它的境界都是遍法界虚空界,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这是你的真心,做不了主!你现在对众生有爱、有瞋、有恨,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净。但是你的清净心、平等心在,它不能当家做主,主权落在仆人的手上,古时候讲落在家里奴才的手上。现在主人要听奴才的支配,奴才造了业,他要跟著一道到三途去受罪,这真叫冤枉。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恩德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明白。所以佛对众生「开示」,他只能做到这两个字,开示之后你要能「悟入」,悟是明了,入是真正回头,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是自性当家做主,奴才听你使唤,就变成什么?变成成所作智,它很听话。我们举个比喻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听话了,听话就成所作智,还是用这个身体,眼耳鼻舌身为一切众生做出最好的榜样,这就听话了。
  最好的榜样具体的落实,《弟子规》做到、《感应篇》做到、《十善业》做到、《沙弥律仪》做到了,比丘戒、菩萨戒做到了,那不就叫成所作智吗?你的思想、见解,是妙观察智、是平等性智。思想变成平等性,意识变成妙观察,阿赖耶里面的习气种子变成大圆镜,这是什么?这是你自己真正的主人当家做主了,是这个现象。所以,佛法终极它是教我们做个转变,回头,你可不能跟著外道走。什么叫外道?外道不是骂人的话,外道是「心外求法」,你要把这句话多念几遍,好好的去想想这句话的味道。心外求法,心外没有法,心外求的全是妄想分别执著,哪有法?所以佛法跟世法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佛法是从定中求,戒定慧。这个方法万古常新,它是真理。如果说过去用这方法行,现在用这个方法不行了,这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古人用戒定慧成就了,回归自性,今人还是要用戒定慧,你不用这个方法你就回不了头来,虽有佛性你见不到佛性,虽有法性你也见不到法性。
  清凉在此地讲,「此性即第一义空」,什么叫第一义?没有起心动念才叫第一义,起心动念就变成第二义、第三义,以后愈演愈复杂。道家讲宇宙的源起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第一义是什么?第一义是道,第一义是太极,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第二义,一起心动念就变成二义,二义是什么?阴阳。在佛法里面,没有起心动念是自性,起心动念就变成阿赖耶。这个动我们没法子想像,我们今天讲起心动念,那是非常粗的现象。佛法里面讲起心动念极其微细,「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就是阿赖耶,所谓是「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相就是:「无明业相」,业是动,它不是静的,它是动的,非常微弱;这一动就产生「转相」,转是转变,就是见分;从转相就变成「现相」,现相是相分,阿赖耶的四分就现前。对於这些境界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那是证自证分,那一分就是智慧,我们通常讲的佛性,觉智所依。见相所依,实在讲,法性里头有没有佛性?有,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法性是一切法所依,一切法里面有佛性。不仅仅是有情众生有佛性,无情众生也有,有情众生佛性显,明显,无情众生的佛性隐,不显,不是没有。如果没有,这个话讲不通,大圆满怎么讲法?动物、植物里头没有,不叫圆满。
  我们在《华严》前面念过,一微尘里面有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没缩小,微尘没有放大,大小不二。那你就想想,大宇宙里面这些性相、理事、因果圆满具足,一微尘它能不具足吗?我们从动物身上去观察、去体会,大象很大,解剖之后,里面五脏六腑样样具足;小麻雀很小,你把它解剖,里头也是五脏六腑样样具足,一样也不差。这是怎么回事情?西方有不少宗教对这桩事情是个迷,解不开,到最后只好说这是神造的。那我们要再问,神是谁造的?这个问题不可以提,提出这个问题对神大不敬;换句话说,这个问题永远存在那里。佛告诉我们,真性法尔如是,本自具足,不是从外来的。它现相,现在微尘里面,我们看不到五脏六腑,隐。这个经上跟你讲的,条件有具、有不具,有情,在动物身上它条件具足,它现;植物、矿物它条件不具足,不是它没有,它还是圆满的,它不现。从江本博士水实验我们很明显的看出来,在科学实验这个条件之下,把它的见闻觉知这个隐藏一部分的德能,也能够显示出来让我们看到。可是它还有声音、还有香、还有味,这个就是现在科学技术不足,只能现出色,后面声香味还没有办法显示出来,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