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文学电子书 > 白话治世经典 >

第12节

白话治世经典-第12节

小说: 白话治世经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间作战的要诀是:必须严守机密,或是偷偷派军队袭击,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或是多设火把,猛击战鼓,扰乱敌人的视听,再迅速地进攻敌人,如此一定能获胜。 
上下和睦[和人第四十三]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和则不劝而自战。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不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取胜于匹失,况众人乎。
  用兵治军之道,注意将帅士卒内部的和睦。
  上下和睦,则不用激励而士卒也会主动去作战。如果将领官吏相互猜疑,士卒心中不眼,忠诚的谋划不被采纳,部下议论纷纷,谗言恶语交替出现,就是有商汤、周武王的智慧,也不能战胜一般的凡人,便何况是强大的敌军呢? 
明察敌情[察情第四十四]
  夫兵起而静者,恃其险也。迫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众树动者,车来也,尘土卑而广者,从来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半进而半退者,诱也。
  军队行动起来而能安静不躁,依仗的是地势的险要;
  敢于逼近挑战,是想要让敌人前进;
  树木晃动,是敌人兵车来了;
  尘土微微扬起但范围很大,是敌人步兵来了;
  态度强硬而且攻势猛烈,是要撤退的前奏;
  一半前进,一半后退,为的是要引诱敌人;
  士卒拄着手杖行走,是军中闹饥荒了;
  看到利益却不肯前进,是疲惫不堪了;
  有群鸟聚集的地方,是没有军队的地方:
  夜晚大声呼喊,是内心恐惧的表现;
  军队侵扰百姓,是将领治军不严;
  旌旗动摇,是军队阵势散乱了;
  官吏因事发怒,是厌倦的表现:
  连续给予奖赏,是处境陷入窘迫;
  连续施以惩罚,是处境趋近困难;
  前来委婉致谢,是想要获得喘息;
  礼物丰厚、语言甘美,是要诱我坠入圈套。 
身先士卒[将情第四十五]
  为将之道,军井未汲,将不言渴;军食未熟,将不言饥;军火未燃,将不言寒;军幕未施,将不言困;夏不操扇,冬不服裘,雨不张盖,与众同也。
  将领治军的原则是:
  军中水井未打出水来,将领不能说口渴;
  军中的食物未煮熟,将领不能说饿;
  军中取暖的火未点燃,将领不能说冷;
  军中的帐篷未撑起来,将领不能说困;
  夏天不可拿着扇子,下雨不可打伞避雨。
  这么做为的是要与士卒同甘共苦。 
令出必行[威令第四十六]
  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歙息、踵足、俯听、莫敢仰视,法制使然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逆。
  以一人之身,统率百万之众,百万之人尽皆约束其身,低声呼息,叠足而立,不敢向前,俯首贴耳,倾听训令,没有人敢于仰视,这些均是源于法制的要求。
  如果是上级没有刑罚等措施,士卒部下没有礼仪道德来束缚,就是地位显贵到控有天下,富裕到拥有五湖四海,也不能免于祸患,夏桀、商纣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个普通人而能依靠刑律法令进行奖赏惩罚,群众均不敢违背他的命令、孙武、司马穰苴(春秋未齐国军事家,有《司马穰苴兵法》)即是这一类的人。
  所以,刑律法令不能轻易违抗,形势威重无人敢于抗衡。 
东夷人[东夷第四十七]
  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文教以来参之,固兵甲以击之,其势必克也。
  东夷人的性格,轻来礼法,不讲义气,勇猛顽强,剽悍善战,凭借着高山湖海等天然的险要地势固守着自己的领地。他们在本族内上下和睦、安居乐业,不可轻易图谋进犯他们。但若是他们上层混乱,下层人心离散,则可以施展离问之计。隔阂一产生,全族的团结就会出现裂痕,此时我方就应修明政治来招抚他们,或厉兵秣马攻击他们,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是一定可以战胜的。 
南蛮人[南蛮第四十八]
  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产出奇货,故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
  南蛮的种族分支复杂,性格乖张野蛮,无法教化,平时联合为朋党,意见不合则彼此相互攻伐。他们多半居住山洞之中,凭着山脉的走势或者聚集在一起居住,或者彼此散开居住,向西至昆仑山,向东至汪洋大海,都有他们的足迹。当地多奇珍异宝,因此这些部族多半生性贪婪而勇敢善战。如果对他们用兵,应注意提防春夏时瘟疫的蔓延,征伐要速战速决,不可打持久战。 
西戎人[西戎第四十九]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狠,故人多不臣,当侯之以外衅,衅之以内乱,则可破矣。
  西戎人的性格,是勇敢、剽悍、贪婪,他们有的于城中居住,有的散处野外,当地米粮贫乏,金玉珠宝丰富,因此人人勇于战斗难以打败他们。自碛石(古地名、今不详)以西,西戎的种族繁盛,土地辽阔,地势险要,往往自恃本族势力强大,故很少臣服于人。对付西戎,应在外侦察其是否与别族交恶,或者制造他们内部的矛盾混乱,然后才可兴师加以击破。 
北狄人[北狄第五十]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迹足以自卫,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
  北狄的领地里没有城郭,跟随水草的变化而移动,形势有利则南下侵略,形势不利则向北逃遁。高山大岭,浩瀚沙漠,足以藏身自卫,饿了便捕食野兽,喝牲畜的乳汁,冷了身穿皮裘,夜间盖皮被。他们为游牧而奔走,长于射猎,好杀成性,因此无法用道德礼义来怀柔他们,兵戎相见也无法使其屈服。
  汉民族不应与北狄决战,原因有三:
  一、汉兵既要投入农耕生产,又要从事武装战斗,既疲劳且怯弱;北狄则习于游牧狩猎,既矫健且武勇,以疲劳去与矫健力拼,拿怯弱去和武勇对决,连五成的胜算也没有。
  二、汉军长于步战,一天可以转战百里;北狄长于骑战,速度是汉军的两倍以上。汉军若要追击北狄,必须身穿战甲、肩负粮食;北狄若是追击汉军,只要轻装疾驰,辎重补给也不成问题。运动速度、后勤作业均居于劣势,汉军不能赖以争胜。
  三、汉军以步兵为主,北狄以骑兵为主,战争以争夺地形的优势为先,因此北狄骑兵机动作战的优点可以充分发挥,胜负之分无须等到开战即可判明。
  综上所述,汉军只有选择防守边塞一途。防守边塞,必须挑选堪当大任的将颂,训练精兵巩固阵营,开垦营田以充兵实,设置前锋斥候监视敌情,如遇北狄国力空虚就立刻施以打击,见其衰败就毫不容情加以覆灭,这样就花最少的成本除去敌虏,不必疲敝三军就可解决国防大患,守边之道尽在于此。 
《素 书》 译者的话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语录体的兵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素书》问世以来,版本甚多。有明朝棉眇阁刊先秦诸子合编者、汉魏丛书本、明朝唐琳刊本、《说郛》本、《二十二子》本、《百名家书》本、明朝王士祺本、兵垣四书本、明朝溪香馆刻杨慎评本等等,不一而足。
  《素书》虽是讲“以柔克刚,以退为进”(见《四库提要》)的用兵之法,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兹简介于下。
  一、阐明了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体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体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二、阐明了作者用人的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字里行问透着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准。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着指导性意义。三、作者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提出了如何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复杂。
  四、作者总结了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苟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各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五、作者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众辱人者殃,裁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供了借鉴。
  做为一部兵书,通篇不言“兵”字,该作何解释呢?我以为这里面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任何政治、军事都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都和个人的修养,能否协调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古人看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程序是不可打乱的,因此,兵书亦将“人”的问题放在首位。中国人认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军事的高度集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军事。“败莫败于多私”、“阴计外泄者败”、“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等,对于指导政治斗争或军事行动,有着同样的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素书》是真是伪,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值得一读。限于水平,错误所在难免。不足之处,乞望方家教正,以益后学。
  (山君) 
事物源起[原始章第一]
  贤人君子明子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道、德、仁、义、礼五者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
  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开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行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
  这五个条目是做人的根本,缺一不可。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也就因此,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 
俊、豪、杰[正道章第二]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品德高尚可以使远方之人前来归顺,诚实不欺可以统一不同意见,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众的拥护,才识杰出可以借鉴历史,聪明睿智可以知众而容众。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俊。
  行为端正可以为人表率,足智多谋可以解决疑难问题,讲究信用可以守约而无悔,廉洁公正且疏财仗义。这样的人可以称为人中之豪。
  克尽职守而无所松弛,烙守信义而不稍加改变,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利字当头懂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