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传记电子书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

第112节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第112节

小说: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不是很富有的人家请不起,反正她家里有钱,所以就请他找。把他生辰八字、姓名告诉他,什么时候死的,死了以后葬在什么地方,他有能力去找,结果请他去找,他找不到。找不到,当然这个姨太太就很生气:你是不是骗我的?他说:我决不是骗你的。他说:如果你要有亲戚朋友最近过世的,我再试一个给你看看,我不骗你,我收一半价钱。所以她就好,试试看。正好她先生的大儿子也死了没多久,就把她大媳妇带著来,也找这个外国人,价钱收一半。果然没有多久,他就把这个人的魂找来,找来之后是附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就问他;附在这个人身上,这个人的行动态度确实像她死去的儿子,声音也像。就问他:你的父亲过世,为什么他找不到?他说他父亲死了之后就堕地狱。所以这个法国通灵的人,鬼道他有办法找到,地狱就没办法,他堕地狱。

    他是大好人,修桥补路,天天拜佛、念经,在佛门做这么多好事,他为什么会堕地狱,哪有这种道理?这个儿子说,他从前在清朝作官的时候,有一次皇帝派他去赈灾,他大概把这些赈灾的钱吞没了,所以许许多多的灾民得不到赈济死了,这个罪业太重,以后怎么样修行,没有办法弥补,还是堕地狱。这个事情很少,没有人知道,他还有一个朋友现在还在,可能这个朋友对他知道一点,你们可以去打听。结果他这个姨太太,就找到他这个老朋友,问问有没有这个事情?他老朋友想一想是有这个事情,他是做过钦差大臣,去发放赈灾的赈款。但是也有一些人晓得,他把这个钱吞没,吞没多少没有人知道,他这个老朋友也不晓得,他说确实有这桩事情。这是他铸成的大错,你看看贪图这一点财物,自己能过几天好日子?晚年造什么样的好事,都没有办法弥补,还是要堕地狱。堕地狱,我们在这个经上就看到,受苦是无数劫。

    所以救济灾难这个钱一点都不能动,这不得了,这个过失不得了,这种钱是人家救命的。这是看到这些钱财要贪图,那果报都在地狱。我们看到这个大灾难,全心全力去帮助都来不及,看到人家能够出钱出力来救灾生欢喜心,要跟进修随喜功德,怎么可以在这里面贪图,起贪心,这个造极重的罪。凡是救急救贫,这个功德最大,我们在经上看到,如果在这里面起了恶心、起了恶念,要去障碍它、破坏它、侵夺它,这个罪过都在地狱。财布施如是,法布施更如是,法布施里面特别是佛法,佛法是救度一切苦难众生的教学,障碍佛法的流通就是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果报是在阿鼻地狱,五无间地狱。

    诸位要是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你就懂得,这一部经是大乘经,是在《宝积经》里面的一分,《宝积经》这是一个大单元,这里面是一个单元,《无量寿经》也在《宝积经》里面说过。这一部经,佛是毫不保留,将末法时期出家人所造的罪业,详细给我们说出来,我们读这个经毛骨悚然,自己有没有犯罪,有没有做错;如果做错了,不能够忏悔,不能改过,念佛还是不能往生,一定要懂得。造作的罪业不怕,忏悔就能消除业障,这个忏悔是完全转过来,决定不再犯错误,要认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将过去不好的观念行为,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才能救自己。所以这一部经要大量流通,要多多的去讲,要认真去学习。这一部经,我记得我讲过三次,在美国讲过一次,在台湾讲过一次,在此地也讲过一次,有录音带、录像带流通,好像现在也有同修把它写成文字。写成文字这部分我还没有看,我看了以后,里面确实没有错误,这才可以上网路,在网路上流通,大概现在在网路上有录音带跟录像带。

    所以佛法的流通,佛法对一切众生的服务,这个福报最大。我们应当要学释迦牟尼佛,一生布施智慧,这法布施,布施智慧里面也包括了财布施,为什么?用我们身体、用我们劳力,完全是义务热心的教学,劝导社会大众,劝善规过,用我们体力那就是属于财布施。我们关怀社会大众,爱护社会大众,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大众,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改过自新,帮助他发心,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众生,这就是法布施、法供养,福报最大。虽然有大福报,我们自己还是不享受,把这个福报回向给一切众生,给一切众生去享受。释迦牟尼佛一生都是过著最简单的生活,决定没有说弟子当中有许多大国王,印度当时十六大国的大国王,都皈依释迦牟尼佛,都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释迦牟尼佛还是三衣一钵,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方式,这是世尊对我们的教导,给我们做示范,才能够让社会大众尊重仰慕。

    世间凡夫哪一个不贪财,哪一个不贪图享受,一堕落到贪欲里面就造罪业,就给自己找麻烦,佛是现身说法给我们做个好榜样。人生在世间三餐吃得饱可以了,不必讲求口味,吃饱了就行,粗布衣服可以遮体,行啦!晚上有一张床铺,睡得很舒服、睡得很自在,足矣,还要求什么?有多余的给一切大众去享受,这就叫做佛菩萨,这就叫做行菩萨道,这叫学佛。我们在世间无论是什么身分,无论是什么地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人民,这个人就是菩萨,这个人就是真正行菩萨道,他存这个心就是菩萨心,福报就像经中所说的无有穷尽。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地藏经讲义 第三十八卷

    净空老法师讲述

    请掀开经本《地藏经科注》卷下第十七面,这段经文上一次讲过,我们将它再念一遍: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能作如是布施,获福无量,更能回向,不问多少,毕竟成佛。何况释梵转轮之报。】

    前面已经做过详细的报告,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心量,中国谚语里面所谓的量大福大。为什么种小福,很少的布施,能够得这么大的福报?这是往往我们初学佛,听到经上讲这些话,总不免怀疑;这个怀疑都是以世间人情来衡量,殊不知这桩事情,不是人情能够想像得到的。这里面的理论是因为称性,只要称性,哪怕再少的布施,真正像是一毛一尘,微不足道,他的功德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之殊胜就在此地,佛法的难处也在此地,难在凡夫总不能把心量拓开,总是小心量,小心量修再多的布施,福报有限;如果是大心量,修极少的布施,福报都不可思议,这个道理要细心去体会。注解里面有几句话,在十七面倒数第三行,从当中看起,我念给大家听听,‘若不为自求人天福报’,若是假设,假设我们决定不是为了求自己人天福报,布施的目的何在?‘尽回向法界众生’,只希望一切众生得福,一切众生得利益,决定没有想到自己,这个人布施的福报就大了。所以‘则不问施之多少,毕竟成佛’,用毕竟成佛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福报之大,因为世出世间的福报,没有比成佛更大的;说到成佛,福报就达到究竟圆满。这个道理我们总得要懂,然后我们就不会怀疑了。末后佛在此地做一个总结:

    【是故地藏。普劝众生,当如是学。】

    这一句是总结前面这一段,因为上面讲的缘故,种善因得善果,这样殊胜的果报哪一个不希求?为什么众生求不到?众生所修的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得福有限,如理如法的修学得福无量无边。可是理论跟方法一定要深入经藏,不读经、不研究教理,你怎么会懂得这个理论?你怎么会懂得这个方法?所以诸佛菩萨、古来的祖师大德,常常劝勉我们‘经书不可不读’,道理就在此地。再看下面这一段,第二是‘男女施福’,请看经文:

    【复次地藏。】

    这是又一次叫著地藏菩萨。

    【未来世中,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毛发沙尘等许,所受福利,不可为喻。】

    这一段经文也是常常引起大众疑惑的,有许多人自己以为,我在佛门里面种福修善很大了,为什么不得福?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梁武帝,梁武帝一生所修的布施谁能比得上?他当时以他的权力、以他的威势护持佛法,建造寺院,历史上记载四百八十座。平常我们佛家常讲,建一座塔、塑一尊佛像,福报就不可思议,何况他建造四百八十座寺院,你就想到他造佛像有多少;一个寺院里头总不能说供一尊佛像,他造的佛像、菩萨像多少。布施供养出家人,他是非常喜欢人出家,人出家了,他一定布施供养,书本里头记载几十万人,这个福报多大!为什么在晚年还遭遇种种不幸,好像跟经上讲的不一样。福报决定是有,他的业力没能转得过来,这是什么原因?心量不大,没有智慧,这是佛家常讲的修福不修慧,他修的是财布施,法布施好像也有,但是总是缺乏智慧,心量不够大。

    所以达摩祖师见他的时候,他的态度用现在的话来讲值得骄傲,他在佛门当中做这么多好事值得骄傲,夸耀他自己所做的这些事业,问达摩祖师:我这个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跟他说‘并无功德’。达摩祖师说的真话,为什么并无功德?你有骄慢的态度,功德就没有了,这个道理要懂。布施真的是有功德,一傲慢就完了,功德就没有,骄慢是火烧功德林。达摩是了不起的一个人,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所以他离开之后到少林寺去面壁,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位祖师大德到中国来,没有人认识、没有人护持。面壁九年,还算不错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如果当年梁武帝就护持他,禅宗发扬光大就早了,就不至于到第六代的惠能,早就发扬光大了。没有人认识,这是没有慧眼,梁武帝不认识人,真正种大福德的机会错过,没有能够护持达摩祖师,机缘错过了;关键就在谦虚恭敬,心量广大,这都是智慧的表现。所以从梁武帝的态度上来看,他没有智慧,心量很小,这是做许许多多的事、布施,得福不大,原因在此地。

    这句经文里头有个关键的字样,大家要看清楚,‘善’字。并没有说‘若男子、女人,于佛法中,种少善根’,“善男子、善女人”,‘善’就是关键的字眼。善的标准是什么?《观无量寿佛经》净业三福就讲得很明白,世间善的标准一定要做到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样的人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法讲善有标准的。如果只说男子、女人,没有说善字,那就我们普通人都有分,如果加一个善字,我们就想想我们合不合这个标准。但是这个经是大乘经,不但是大乘经,我们从头到尾仔细去观察,可以说它是一乘了义的大经;换句话说,善的标准还要提升,再提升一层是二乘善,就是声闻、缘觉,我们中国人讲的罗汉、辟支佛。‘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二乘善,我们这三句有没有做到?还要往上提升,这个经是大乘经,大乘善的标准还要加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这是自利;自利而后利他,这是大乘菩萨,利他这才是劝化一切众生,善男子、善女人是这个标准。换句话说,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那还有什么问题?我们刚才说量大福大,人家发菩提心,菩提心就量大,菩提心决定没有为我的心,没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迷惑,是轮回心、凡夫心,念念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是菩提心。

    所以这样的人在佛法里面“种少善根”,少到什么程度?“毛发沙尘”,毛是我们身上的汗毛,比喻少;发是头发,一根头发;一粒沙、一粒微尘,这是形容你种的善根少,少到极处了。虽然这么少,你所受福、所得的利益不可为喻,没法子说得出来,佛都说不出来,所以大家要晓得,三宝是十法界里面第一福田。可是佛法传到今天,传了三千年,免不了变质;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无论什么样的商品,刚刚推出来是最好的,招牌打响亮,过个二、三年变质了,仿冒的也多,决定比不上第一次推出的;佛法传了三千年怎么会不变质?在所难免。尤其在末法,正像《楞严经》上所说,我们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形式上是个佛教道场,实质上不见得。所以你要想在佛门当中种福,你要看清楚这个场里头有没有道,有没有人在这里头真正修行,否则的话你种福就种错了处所,你错认了福田。你种下去将来得不到福,你不能怪佛讲错,佛没讲错,是你自己粗心大意,把仿冒的东西当作真货,这要怪你自己,你自己粗心大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