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未之见也③。”
【今译】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没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时,不会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在某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我还没见过[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这样的人会有的,但我没见过。”
【注释】
① 尚:超过。
② 盖:发语词。表示肯定的语气。
③ 未之见:未见之。没看到过这种人或这种情况。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②。”
【今译】
孔子说:“人的错误,各自同他那一类的人一样。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是哪一类的人了。”
【注释】
① 党:本指古代地方组织,五百家为党。引申为朋辈,意气相投的人,同类的人。
② 斯:代词。那。 仁:同“人”。一说,仁德。句中的意思则是: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是不是有仁德了。
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
【今译】
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
【注释】
① 闻:听到,知道,懂得。 道:此指某种真理,道理,准则。也即我们所说的儒家之道。
子曰:“士志于道①,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今译】
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注释】
① 士:读书人,一般的知识分子,小官吏。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①,义之与比②。”
【今译】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事情的处理],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服从于义。”
【注释】
① 适,莫:各家有三种解释:一、“适”,厚。“莫”,薄。“无适无莫”,是一视同仁,对人用情无亲疏厚薄,不要有的亲近,有的冷谈。二、“适”,通“敌”,指敌对。“莫”,通“慕”,爱慕。“无适无莫”,是“无所为仇,无所欣慕”。三、“适(dí笛)”,主,专主,固定不变。“莫”,不肯,没有。“无适无莫”,是无可无不可,没有一成不变的。天下的事,事无定形,而有定理。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而是唯义是从,只要符合义——合情合理,合于正义,该做便做,不该做便不做,怎么干合适恰当就怎么干。这是朱熹《四书集注》的说法。本书取此说。
② 义之与比:与义靠近,向义靠拢,也就是“与义比之”。“比(bì毕)”,从,靠近,亲近。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今译】
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实惠。
【注释】
① 刑:指法度,典范。
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
【今译】
孔子说:“为追求私利而行动,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
【注释】
① 放:通“仿”。仿照,效法,依照。引申为一味追求。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①,何有②?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今译】
孔子说:“能够以礼让[的准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以礼让来治国,如何能实行周礼呢?”
【注释】
① 礼让:按照周礼,注重礼仪与谦让。
② 何有:有何,有什么。这里的意思指还有什么困难。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今译】
孔子说:“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注释】
① 立:站得住脚,有职位,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①。”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②。”
【今译】
孔子说:“曾参啊!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别的弟子问[曾参]:“[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所主张的道,不过是忠恕罢了。”
【注释】
① 唯:在这里是应答词。是的。
② 忠:忠诚,真挚诚恳。 恕: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宽容。
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
【今译】
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
【注释】
① 喻:知道,明白,懂得。 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合乎正义。
② 利:私利,财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②。”
【今译】
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注释】
① 贤:贤人,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平等,向。 。 看齐,与。 。 同等。
② 省(xǐng醒):反省,内省,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今译】
孔子说:“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从心里不愿听从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违背;为父母而操劳,也不要怨恨。”
【注释】
① 几(jī基):委婉,轻微,隐微。
② 劳:操劳,辛劳。一说,忧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今译】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非要]离开家乡[不可],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注释】
① 游:离家出游。如“游学”、“游宦”。
② 游必有方:指让父母知道所游的确定地方,而不要无固定地方地随处飘泊,致使父母挂念担心。“方”,方向,方位。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今译】
孔子说:“[父亲死后]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注释】
① “三年”句:又见《学而篇第一》第十章。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①。”
【今译】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喜欢,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注释】
① 惧:父母年纪大了就必然日益衰老、接近死亡,故忧惧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①,耻躬之不逮也②。”
【今译】
孔子说:“古代的人不[轻易]把话说出来,认为说出却做不到是耻辱的。”
【注释】
① 古者:古代的人,也往往指古代有统治地位的、做官的人。
② 耻:羞愧,耻辱。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 。 为耻。“行”比“言”难,“行”往往赶不上“言”;说了话,如果做不到,就会感到失信的耻辱。躬:亲身,亲自。这里指自己的行动。 逮:赶上。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①。”
【今译】
孔子说:“经常能约束自己的人,过失就少了。”
【注释】
① 约:约束,检束,谨慎节制。这里指以一种立身处世的准则标准经常来约束自己。 失:过失,犯错误。 鲜:少。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①,而敏于行②。”
【今译】
孔子说:“君子要谨慎地说话,而要敏捷地行动。”
【注释】
① 讷:本义是说话言语迟钝。这里指说话谨慎,留有分寸。
② 敏于行:“行”,行动,行为。《四书集注》说:“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意思与《学而篇第一》第十四章“敏于事而慎于言”相同。可参阅。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
【今译】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注释】
① 邻:邻人,邻居。这里指思想品格一致,志向相同,能共同
合作的人。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②;朋友数,斯疏矣。”
【今译】
子游说:“事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造成疏远。”
【注释】
① 数(shuò硕):屡次,多次。这里指频繁、烦琐地提意见,过分地反复进行劝谏。《四书集注》说:“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一说,“数”读shǔ(音暑)。列举,数落,当面指责。本章的意思是:应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不要当面直说、指出对方的过失加以责备;这样做,反而使对方脸面上下不来台,不容易接受,致“辱”致“疏”。
② 斯:副词。就。
公冶长篇第五(共二十八章)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②。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④。
【今译】
孔子说到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囚禁在监狱中,但不是他有罪过。”〔于是〕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注释】
①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芝。鲁国人(一说,齐国人)。孔子的弟子。传说懂得鸟语。
② 妻:本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读qì(音气)。把女儿嫁给他。
③ 缧绁(léi Xiè雷谢):捆绑犯人用的黑色的长绳子。这里代指监狱。
④ 子:指自己的女儿。
子谓南容①:“邦有道②,不废③;邦无道,免于刑戮④。”以其兄之子妻之。
【今译】
孔子谈论南容,说:“国家有道的时候,他被任用做官;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会避免受刑戮。”〔于是〕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南容。
【注释】
① 南容:姓南宫,名适(kuò阔),一作“括”,又名縚(tāo涛),字子容。鲁国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兄(一说,弟),本名仲孙阅,因居于南宫,以之为姓。谥号敬叔,故也称南宫敬叔。孔子的弟子。
② 邦有道:指社会秩序好,政治清明,局面稳定,政权巩固,国家太平兴盛。
③ 废:废弃,废置不用。
④ 刑戮:“戮(lù路)”,杀。刑戮,泛指受刑罚,受惩治。
子谓子贱①:“君子哉若人②!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③?”
【今译】
孔子谈论子贱,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种品德呢?”
【注释】
① 子贱:姓宓(fú浮),名不齐,字子贱,鲁国人。公元前521年生,卒年不详。孔子的弟子。子贱曾任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宰,史称:“有才智,爱百姓,身不下堂,鸣琴而治。能尊师取友,以成其德。”著有《宓子》十六篇。
② 若:代词。此,这。
③ 斯:代词。在句中,第一个“斯”,是代指子贱这个人。第二个“斯”,是代指君子的品德。 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怎样。取:取得,获得。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①?”子曰:“女②,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③。”
【今译】
子贡问孔子:“我端木赐怎么样呢?”孔子说:“你,是个有用的器具。”〔子贡〕问:“是个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注释】
① 何如:如何,怎样。
② 女:汝,你。
③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粮食(黍稷)用的一种贵重的器具,竹制,上面用玉装饰,很华美,有方形的,有圆形的,夏代称“瑚”,殷代称“琏”。在这里,孔子用“瑚琏”比喻子贡,虽是有用之材,但也不过仅有一种具体的才干,达不到最高标准的“君子不器”。
或曰①:“雍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今译】
有的人说:“冉雍啊,有仁德,而不能言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能说会道的人〕同人家顶嘴,嘴快话多,常常引起别人的厌恶不满。我不知道冉雍是不是做到有仁德,但哪里用得上能言善辩呢?”
【注释】
① 或:代词。有的人。
② 雍:姓冉,名雍,字仲弓。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2年,卒年不详。孔子的弟子。 佞(nìng泞):强嘴利舌,巧言花语。
③ 御:抗拒,抵抗。这里指辩驳对方,与人顶嘴。 口给:“给(jǐ挤)”,本义是丰足,也指言语敏捷。口给,指嘴巧,嘴快话多。孔
子反对“巧言乱德”的人。
子使漆雕开仕①,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②。”子说③。
【今译】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我对做官还没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