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①,虽赏之不窃。”
【今译】
季康子担忧盗贼多。向孔子询问〔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您不贪财利,就是奖励盗窃,也没有人去盗窃。”
【注释】
① 苟(gǒu狗):假如,如果。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①,必偃。”
【今译】
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为政,说:“如果杀掉作恶的坏人,而去亲近为善的好人,如何呢?”孔子回答说:“您为政,怎么还用杀人呢?您要是想做好事,百姓也会做好事的。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风,小人的品德就像是草,草上有风,草必然〔随风〕倒下。”
【注释】
① 草上之风:指草上有风,风吹到草上。
② 偃(yǎn眼):仆倒,倒下。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今译】
子张问:“士,怎么样才叫做‘达’?”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指什么?”子张回答说:“在朝廷做官一定有名声,为大夫做家臣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名声,而不是‘达’。所谓‘达’的人,要质朴正直,好尚礼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对人谦恭有礼貌。〔这样的人〕在朝廷做官一定‘达’,为大夫做家臣一定‘达’。至于有虚名的人,表面上好像主张仁德,行动上却违反仁德,还以仁人自居而不怀疑。〔这样的人〕在朝廷一定要〔擢取〕虚名,在大夫封地一定要〔擢取〕虚名。”
【注释】
① 达:通达,显达,处事通情达理,做官地位显贵。孔子认为:达者必须质直好义,具有仁德与智慧,才能与官职地位名实相副。
② 闻:有名声,名望。这里指虚有其名,名实不副。“闻”与“达”相似,而本质不同。达重在诚,要务实,自修于内。闻旨在伪,外求虚名,欺世盗名。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今译】
樊迟陪着〔孔子〕出游于舞雩台下,说:“我大胆地请问:怎样提高品德?怎样消除邪念?怎样辨清迷惑?”孔子说:“问得很好啊!首先努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计较后来得到的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改掉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邪念么?忍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亲的人,不就是迷惑么?”
【注释】
① 修:整治,消除改正。 慝(tè特):邪恶的念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②。子曰:“举直错诸枉③,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④,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⑤,不仁者远矣⑥。汤有天下⑦,选于众,举伊尹⑧,不仁者远矣。”
【今译】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道识别人。”樊迟还不能透彻理解。孔子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从孔子那儿〕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推举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是〔意义〕丰富而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注释】
① 知:通“智”。
② 未达:还没明白,没透彻理解。“仁”是“爱人”,不分亲疏远近都要爱;而“智”又要求知道了解人,善于识别人,辨明正、邪、贤、否、智、愚而区别对待;那么,“仁”与“智”是否矛盾,要做到“智”是否会妨害“仁”?樊迟心里含糊,弄不大通,故说“未达”。
③ 错诸枉:置于邪恶的人之上。参见《为政篇第二》第十九章注。
④ 乡:通“向”。从前。此犹说“刚才”。
⑤ 皋陶(gāoyáo高摇):传说舜时大臣,任“士师”,掌管刑法。
⑥ 远:疏远,远离。
⑦ 汤:商朝开国君主,名履,灭夏桀而得天下。
⑧ 伊尹:名挚,汤任他为“阿衡”(即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则止,毋自辱焉②。”
【今译】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要忠诚地劝告他,委婉恰当地开导他,他还不听从,就停止算了,不要自受侮辱。”
【注释】
① 道:同“导”。引导,诱导。
② 毋(wú吴):勿,不要。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今译】
曾子说:“君子以讲习诗书礼乐文章学问来聚会结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帮助来培养仁德。”
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曰:“无倦。”
【今译】
子路问怎样为政。孔子说:“先要领头去干,带动老百姓都勤劳地干。”〔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永远不要松懈怠惰。”
【注释】
① 先之:指为政者身体力行,凡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之”,代词,指百姓。
② 劳之:这里指为政者亲身去干,以自身的“先劳”,带动老百姓都勤劳地干,虽勤而无怨。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①?”
【今译】
仲弓担任季氏的私邑总管,问怎样为政。孔子说:“〔凡事〕要带头,引导手下管事的众官吏去做,宽赦他们的小错误,推举贤良的人才。”〔仲弓〕说:“怎么能知道谁是贤才而选拔他们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能不推举他吗?”
【注释】
① 舍:舍弃,放弃。这里指不推举。 诸:“之乎”二字合音。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⑦。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⑧。”
【今译】
子路〔对孔子〕说:“〔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分吧。”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太迂了,为什么要正名分呢?”孔子说:“真粗野鲁莽啊,仲由!君子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总得抱着存疑的态度吧。〔如果〕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建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恰当;刑罚执行不恰当,人民就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确定名分必须可以说得清楚有理,说了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自己所说的话,只是不草率马虎罢了。”
【注释】
① 卫君:卫出公蒯(kuǎi)辄(zhé折)。他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所以孔子主张,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参阅《述而篇第七》第十五章注。
② 奚:何,什么。
③ 正名:纠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正确地确定某个人的名分。“正”,纠正,改正。“名”,名分,礼制上的人的名义、身份、地位、等级等。
④ 迂(yū淤):迂腐;拘泥守旧,不切实际。
⑤ 阙如:存疑;对还没搞清楚的疑难问题暂时搁置,不下判断;对缺乏确凿根据的事,不武断,不妄说。“阀”,同“缺”。
⑥ 中(zhòng众):得当,恰当,适合。
⑦ 错:同“措”。放置,安排,处置。
⑧ 苟(gǒu狗):苟且,随便,马虎。
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③,焉用稼!”
【今译】
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夫。”〔樊迟〕请教学习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小人呀,樊须。上边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尊敬;上边重视义,百姓就不敢不服从;上边重视信,百姓就不敢不说出真情实况。假如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就会背着小孩前来投奔,〔从政者〕哪里用得上自己去种庄稼呢?”
【注释】
① 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参阅《为政篇第二》第五章注。
② 圃(pǔ普):菜地,菜园。引申为种菜。
③ 襁(qiǎng抢):背婴儿的背带、布兜。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③?”
【今译】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派他从政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处事交涉,读得虽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
① 达:通达,通晓;会处理,会运用。
② 专对:即根据外交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独立行事,回答问题,办理交涉。外交使臣在处理对外交涉的事务时,因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向本国朝廷请求指示,所以必须有“专对”的能力。又,当时在外交上往往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故“诵诗三百”是外交人才的必备条件。
③ 以:用。 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感慨或疑问。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今译】
孔子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
子曰:“鲁卫之政①,兄弟也。”
【今译】
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般。”
【注释】
① 鲁卫之政: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卫国是周公的弟弟康叔的封地。鲁、卫本兄弟之国,后来衰乱又相似,孔子遂有这样的感叹。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①。始有,曰:“苟合矣②。”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今译】
孔子说卫国的公子荆,善于管理家业。开始有些财产时,〔公子荆〕说:“差不多合于我的要求了。”再增加一些财产时,〔他〕说:“差不多完备了。”到财产富足时,说:“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
【注释】
① 公子荆:卫国的大夫,字南楚。是卫献公的儿子,故称公子荆。传说他十五岁就代理宰相,处理国事。对自己的家业和生活享受,能随时知足,不奢侈。吴国的公子季札,曾把公子荆列为卫国的君子(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善居室:善于管理家业、管理财务经济,会过日子。
② 苟:差不多,也算是。
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⑤。”
【今译】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驾车。孔子说:“〔这儿〕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已经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注释】
① 适:往,到,去。
② 仆:驾车。
③ 庶(shù树):众多。这里指卫国人口众多。
④ 何加:即“加何”。增加什么,进一步干什么、办什么。
⑤ 教:教育,教化。孔子主张“先富而后教”。
子曰:“苟有用我者①,期月而已可也②,三年有成。”
【今译】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