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通译-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邑”为一“丘”)征收军赋。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季康子改为按每一户的田亩数来征收,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收入。冉求为季氏家臣,曾参与其事。孔子主张“敛从其薄”,是反对季氏、冉求这种过分剥削人民的做法的。
柴也愚①,参也鲁②,师也辟③,由也喭④。
【今译】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莽撞。
【注释】
① 柴:姓高,名柴,字子羔。齐国人,身材很矮,为人笃孝。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高柴老实,忠厚,正直,但明智变通不足,故孔子说他“愚”。
② 参也鲁:“参”,曾参。曾参诚恳,信实,学习扎实深入,但反应有些迟钝,不够聪敏,故孔子说他“鲁”。
③ 师也辟:“师”,颛孙师。“辟”,通“僻”,邪僻,偏激。颛孙师志向高,好夸张,习于容仪,但诚实不足,故孔子说他“辟”。
④ 由也喭:“由”,仲由。“喭(yàn燕)”,粗鲁,莽撞。仲由勇猛刚烈,但失于粗俗而文雅不足,故孔子说他“喭”。
子曰:“回也其庶乎①,屡空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③,亿则屡中④。”
【今译】
孔子说:“颜回嘛,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困。端木赐不接受命运安排,去做买卖,猜测〔市场行情〕却常常能猜中。”
【注释】
① 庶:庶几,差不多。含有称赞之意。这里指颜回学问、道德都好。
② 空:指贫乏,困穷,穷得没办法。孔子曾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见《雍也篇第六》第十一章)
③ 货殖:做买卖,经商。
④ 亿:同“臆”。估计,猜测。
子张问善人之道①。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②。”
【今译】
子张请问做善人的道理。孔子说:“如果不踩着前人的脚迹走,〔学问、修养〕也就不能‘入室’。”
【注释】
① 善人:孔子认为,“善人”只是“质美(本质好)”“欲仁”,所谓凭良心为善。然而,这是不够的。如果“善人”不循着前人(足可效法的先王圣贤)的脚步走,不通过学习去锻炼修养自己,也就达不到“入室”的高标准。
② 入于室:参见本篇第十五章注。
子曰:“论笃是与①,君子者乎?色庄者乎②?”
【今译】
孔子说:“〔人们〕赞许言论诚恳笃实的人,〔但要注意区分〕是君子呢?还是神色伪装庄重的人呢?”
【注释】
① 论笃是与:等于“与论笃”。“论笃”,言论诚恳笃实的人。“与”,赞许。“是”无实义,起帮助“论笃”这一宾语提前的语法作用。
② 色庄:神色庄重。这里指做出一副庄重的样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②,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③,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
【今译】
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父兄〕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这使我迷惑,所以大胆地问问〔为何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仲由一个人能顶两个人,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
【注释】
① 斯:代词。这里代指道理,义理,应该做的事。 诸:“之乎”二字合音。
② 求:即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
③ 赤:即公西华。名赤,字子华,也称公西华。
④ 兼人:指刚勇,敢作敢为,一个人能顶两个人。
子畏于匡①,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今译】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拘禁,颜渊〔失落,〕最后才逃出来。孔子〔惊喜地)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夫子您还健在,我怎么敢死呢?”
【注释】
① 畏:畏惧,有戒心。指孔子在匡地被人误以为是阳虎而受到围困。
季子然问①:“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②,曾由与求之问③。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今译】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您是问的别人,原来是问仲由和冉求啊。所谓大臣,是能够用正道事奉君主的,如果不能这样,就宁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只可以说是具备做大臣的才能。”〔季子然〕说:“那么〔他们〕做什么事都跟从〔季氏〕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那种事〕,也是不会跟从的。”
【注释】
① 季子然:姓季孙,名平子,字子然,乃季孙意加之子。鲁国秀氏的同族人。因为季氏任用子路、冉有为臣,所以,季子然向孔子提出了这一问题。
② 子:先生。尊称对方。 为异之间:问的别的人。“异”,不同的,其他的。
③ 曾:乃,原来是。
④ 具臣:有做官的才能。“具”,才具,才能。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①。子曰:“贼夫人之子②。”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③,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④。”
【今译】
子路让子羔去费地任行政长官。孔子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孩子。”子路说:“那地方有人民,有社稷,何必非读书才算是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巧言狡辩的人。”
【注释】
① 子羔: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
② 贼:害,毁坏,坑害。孔子认为子羔年轻,学业未成,让他从政,无异于害他。
③ 社稷:“社”,土地神。“稷(jì记)”,谷神。古代说“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后来又把“社稷”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④ 恶(wù务):讨厌。 佞(nìng泞):巧言,谄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⑤,摄乎大国之间⑥,加之以师旅⑦,因之以饥馑⑧,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⑨,可使有勇,且知方也A B。”夫子哂之A C。“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A D。”“赤A E,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A F,端章甫A G,愿为小相焉A H。”“点,尔何如?”鼓瑟希A I,铿尔A J,舍瑟而作A K,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L B。”子曰:“何伤乎L C?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L D,春服既成L E,冠者五六人L F,童子六七人,浴乎沂L G,风乎舞雩L H,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L I?”“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今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奉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拘束。〔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子路轻率直爽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孔子微笑了一下。〔孔子又问:〕“冉求,你如何呢?”〔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那要等待君子去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如何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些什么,而是很愿意学习啊。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上,或者与别的国家的盟会中,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如何呢?”〔曾点正在〕弹瑟,声音稀疏,铿的一声停了,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陈述。”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夹服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三人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说:“这三位说的话如何呢?”孔子说:“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夫子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笑他。”〔曾晳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晳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那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相,怎么还能做大相呢?”
【注释】
① 曾晳(xī西):姓曾,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南武城人。也是孔子的弟子。
② 毋吾以:不要因我而受拘束,而停止说话,不肯发言。“毋”,不,不要。“以”,同“已”。停止。
③ 居:平时,平素。
④ 率尔:轻率地,急忙地。
⑤ 千乘之国:“乘(shèng胜)”,兵车。古代常以兵车数作为国家大小的标志。古代是按土地多少出兵车的,出一千辆兵车就是拥有纵横一百里面积的诸侯国。
⑥ 摄:夹在其中,受局促,受逼迫,受管束。
⑦ 师旅:古代军队组织,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100人),五卒为旅(500人),五旅为师(2500人),五师为军。“加之以师旅”,犹言发生战争,受别国军队的侵犯。
⑧ 饥馑(jǐn紧):荒年,灾荒,凶年。《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⑨ 比及:等到,到了。
A B 知方:指懂得道义,遵守礼义。
A C 哂(shěn审):微笑,讥笑。
A D 俟(sì四):等待。
A E 赤:即公西华。参阅《公冶长第五》第八章注。
A F 会同:诸侯会盟。两诸侯相见,叫“会”;许多诸侯一起相见,叫“同”。
A G 端章甫:“端”,也写作“褍”,周代的一种礼服,也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这里泛指穿着礼服。
A H 相:在祭祀、会同时,行赞礼的人员。也叫傧相。有不同的职位等级,故文中有“小相”“大相”之说。
A I 希:通“稀”。稀疏(节奏速度放慢)。
A J 铿(kēng坑)尔:铿的一声。形容乐声有节奏而响亮。一说,曲终拨动瑟弦的馀音。
A K 作:站起身来。
L B 三子:三位。“子”是对同学的尊称。 撰:同“譔”。陈述的事,说的话。
l c 伤:妨害,妨碍。
L D 莫:同“暮”。
l e 春服:指春天穿的夹衣(里表两层)。 既:已经。 成:定,穿得住了。
L F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
l g 沂(yí移):水名。发源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经曲阜市南及江苏省北部,流入黄海。传说当时该处有温泉。
L H 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 舞雩:“雩(yú鱼)”,古代求雨的祭坛。因人们乞雨必舞,故称“舞雩”。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台子,在今曲阜市南,有坛有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沂水北对稷门,一名高门,一名雩门。南隔水有雩坛,坛高三丈,即曾点所欲风处也。”
L I 唯:语首助词,无实际意义。
颜渊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
颜渊问仁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②,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③。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