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李约瑟-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史图书馆是一个专供专家们使用的研究图书馆。藏书是按李约瑟拟定的、
便于使用的独特方法分类排架的。藏书有中文和日文的古代线装书、写本、
平精装书刊,以及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和拉丁文等西方书刊,
写本和稿本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中、外文籍的缩微胶卷、照片、负片和
幻灯片等。藏书范围相当广泛而齐全,基本可以满足从事中国科学史的研究
需要。
第五室(即藏刊抽印本的研究室)内容最为精彩。这是世界各国学者亲
笔签名赠送给李约瑟的有关中国科学文化的论文抽印本,近2万件。每件按
其类别装在大纸盒内。在这里可以同时看到不同时期各国学者用不同文字发
表在各种刊物中的有关中国科学史的大量原始论文。这是其他图书馆内很难
看到的特殊收藏品。
… Page 18…
图书馆每年都有来自亚洲、欧洲各国的学者来这里作短期的客座研究。
从来客留名薄中可以看到,该馆每年接待数以百计的各国来访者,其中包括
我国科学界人士。
每个工作室和楼道都是挂中国书画,多半是李约瑟的友人赠送给他的;
其中有郭沫若写的行草条幅,王星拱博士的小篆,还有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徐悲鸿和吴作人等人的艺术作品原件。室内装饰充满中国气氛。中国人在这
里感到特别亲切。
馆长李约瑟除从事写作、照顾馆务外,每周要答复大量国内外来信,接
待来访者,工作是紧张的。实践证明,人少,只要效率高照样可以多办事,
而且作得井井有条。
1976年,有人提出一项和剑桥大学新成立的罗宾逊学院建立关系的建
议,打算在学院内建造一座建筑物,作为东亚科技史图书馆的永久馆址。以
下是信托会的基金会关于这项计划的说明:“李约瑟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
士,英国学术院院士,曾任基兹学院院长,自1942年以后的几十年来,广为
收藏中国和西方的文献资料,这就是东亚科学史图书馆的发端。收藏这些文
献资料,主要是为了编撰有关中国文化区的科技、医学和科学思想史所进行
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是由李约瑟开创的,并一直持续至今;他的合作者有
20人,其中最主要的是罗宾逊学院院士鲁桂珍博士。他们所写的这部巨著,
自1954年起,陆续由剑桥大学的出版社出版,书名叫《中国科学技术史》,
出齐后预计将分7卷,共约20余册,大部分已经出版,其余的正在不同的积
极准备阶段中。这项工作的一个总的效果是,它出乎意料地揭示出在漫长的
年代里,东西方各族人民为获得对人类藉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可靠而全面的认
识所共同经过的历程。”
“但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也感到有必要把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永久保存下
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完成之后,这个图书馆作为一个专业性的研究机构,
对许多学者的用处,不会因此而终了。这部巨著,虽然卷帙浩繁,实际上只
采用了所搜集到的资料中极少的一部分;图书馆中的中文典籍,事实上大部
分没有触及。在西方,类似这样的书库还没有第二个;可以与之相比的,只
有北京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图书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收藏有各
欧亚文种,尤其是中文和日文的书籍、刊物、小册子和手写本;此外,还有
大量的图片和档案,如笔记、照片、地图、微型胶卷等,对今后这个领域内
的研究工作特别有用。必须指出,这个图书馆收藏图书以精选为原则,它主
要是为研究科学史的学者服务;需要参考这个领域以外的文献,必须求诸于
国立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的非专门性的收藏书。”
“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和日文书籍达6000种。如果把专题文章
也包括在内,比这个数字还要更大得多。但这类文章,因为篇幅小,往往同
单行本放在一起。他们包括小册子、册页、复印本等。分装在500个文件匣,
共计25000种,所订期刊共50种,装成合订本的达3000本。在各类图书刊
物中都有一些珍贵的资料;必须强调,今天即使经费不受限制,并得到中国
当局和学者的慷慨帮助,也不可能再搜集到这么多图书了。所以这些图书都
已分类,大量的书目资料存放在文件柜,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分类
编排。馆内也有微型胶卷的阅读和复制设备,但这些藏书不得借出馆外,即
使是合作者也不例外。”
“除了馆内所有图书的中英文目录外,还应该提一下其他有价值的资
… Page 19…
料。 《中国科学技术史》已出版各卷和其后部分卷册的参考文献,不论它们
属于哪种文字,都可以很快地在参考卡片上查到。我们希望,这些参考文献
将综合起来,附在该书的最后一册,这会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此外,还
有记载在参考卡片上的人物资料,收录了中国历史上科技和医学方面共4万
人的小传。同时,另有数千计的卡片,记录并解释了中国古代文献中所使用
的专门名词。”
1978年1月15日,一块约合半英亩的土地已正式转让。建筑物包括一
个主楼和两个侧翼,有回廊相通,造型简朴,是参照东亚的标准建筑物设计
的。
一所学院附设一个专业性的图书馆,是不乏先例的,例如丘吉尔学院就
有一个丘吉尔档案馆。以东亚科学史图书馆而论,其研究对象在大学任何一
个主要科系之外,既非东方人文学,又非西方科学史。虽然学院以往附设的
专业性图书馆因为使用效率低,也很少为人所知,终于纳入大学或科系图书
馆的体制中,但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将成为研究和著述活动中心,它突出地增
加了学院建筑物的多样性,像磁石一样吸引来自亚洲的那些关心该地区现代
化的访问者;同时它又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项目的学府,这对于与它有联
系的学院,也增加了光彩。
剑桥大学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是世界上三个重要的中国科技史资料中心之
一,其他两个是北京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它们各
有特点,彼此间亦可以取长补短。李约瑟在致力于《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
不朽著作之外,又创办这座东亚科学史图书馆,并为筹馆而到处奔波,以一
位年逾8旬的高龄老人来说,可谓用心良苦。到1983年,李约瑟已在剑桥大
学图书馆附近的赫谢尔路和西尔威斯特路转角处购置了一块地,出价10万英
镑,由英国人士捐出。图书馆蓝图已经绘制,剑桥市政局正在考虑是否批准
此项计划。建筑费用约为100万英镑,但募得款项只有40万英镑。其中,25
万英镑来自克劳齐基金会、可口可乐公司、日本学术振兴会和新加坡李氏基
金会。他自己的著作版权费等,则作为图书馆的一切日常费用。
后来,李约瑟从香港直往美国,希望能够筹措一笔建筑经费。1983年,
剑桥成立了“李约瑟研究所”作为今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和研究亚洲
科学史的机构,由李约瑟任义务所长,鲁桂珍任义务副所长。东亚科学史图
书馆附属于这个研究所,由图书馆主任负责管理。
李约瑟这位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大师,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
献。他于1996年初去世。他曾经对自己进行这样的剖析表白。他说:“一生
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自然会引起对同是学者和科学家的其他人们作比较,
衡量自己的才能。我一直深切感觉到,在纯粹智性的洞察力方面,我总是及
不上好些我引以为荣的朋友。”
“我始终寻求的是某个领域有一个角落,我能悄悄地在那里进行研究,
没有太多同伙的干扰,也没有多大的竞争;或许那就是 ‘独创性’的真谛—
—化学胚胎学就是那样的一个领域,中国科学史又是一个。搭建桥梁仅是同
一回事的某个方面而已,因为对河流两岸都熟悉的人并不怎么多,而在这少
数熟悉的人之中,又不是每人都有非干不可的紧迫感。若说某一因素最是有
助于我能这样工作,我看那是我占了同时惯于见林又见树的便宜;换言之,
就是对错综复杂的细节着了迷,准备追根究底找出其最细微的真相。”
李约瑟先生就是以这种“搭桥”的精神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为东西方
… Page 20…
文化“搭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中国人民的挚友,
中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
… Page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