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中医基础理论 >

第11节

中医基础理论-第11节

小说: 中医基础理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的运动被称为气机,气的功能是通过气机来实现的。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个方面,并体现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之中。例如,肺呼气为出,吸气为入,宣发为升,肃降为降。又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的升降出入应当保持协调、平衡,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根据所在的部位、功能及来源的不同,气分可为以下各类:

    1。元气: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根源于肾,通过三焦循行于全身,内至脏腑,外达肌肤腠理。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因此,可以说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宗气即胸中之气,由肺吸入之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生成。宗气的功能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注心脉以行气血。肢体的温度和活动能力、视听功能、心搏的强弱及节律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由于宗气积于胸中,临床上常以心尖搏动部位的(虚里)的搏动情况和脉象来了解宗气的盛衰。

    3。营气:营气即运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表现为注入血脉、化生血液及循脉上下、营养全身两个方面。

    4。卫气:卫气即行于脉外、具有保卫作用的气,与营气一样,也主要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即气的升降出入运行失常,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

    一般地说,气机失调的病机,可概括为气滞(即气的运行流通障碍)、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即气不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气失内导而散脱于外)等方面,现分述如下:

    气滞,是指气机郁滞,气的运行不畅所致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七情内郁,或因寒冷刺激,或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了气的流通运行,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导致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过度,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痰浊壅阻等因素所致。多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如气逆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发作咳逆,气喘;气逆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或呃逆、嗳气;气逆在肝,则肝气逆上,发为头痛而胀,胸胁胀满,易怒等症。若突然遭受惊恐刺激,肝肾之气或水寒之气循冲脉而上逆,则可形成“奔豚气”的病证。

    一般来说,气逆于上多以实证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

    气陷,是以气的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气虚发展而来。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产生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

    气闭与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或为闭塞,或为脱失的严重病理状态,临床多表现为昏厥或亡脱等病证。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很相似,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四个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

    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任何原因造成气虚、气滞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气能摄津:气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可以有节律地调节和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如果气虚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发生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不固而自汗,肾气不固而尿频、遗尿等。

    津能载气:如同血一样,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气同样依附津液存在。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会使津液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
气虚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与血之间具有阴阳相随、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一旦气血互根互用功能的失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和不荣经脉等几方面的症状。

    气滞血瘀,是指由于气的运行郁滞不畅,以致血液循行障碍,继而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多由于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成血瘀。亦可因闪挫外伤等因素伤及气血,而致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

    气不摄血,主要指气虚不足,固摄血液的功能减退,而致血不循经,逸出于脉外,从而导致各种失血的病理状态。多与久病伤脾,脾气虚损,中气不足有关。临床常见便血、尿血、妇女崩漏等症,还见于皮下出血或紫斑等。

    气随血脱,是指在大出血的同时,气亦随着血液的流失而脱散,从而形成虚脱的危象。临床常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晕厥、脉芤或沉细而微。

    气血两虚,是指气虚和血虚的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多因久病耗伤,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衰;或先因气虚,血无以生化而日渐亏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病证。临床常见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气血不足症状。

    气血不荣经脉,主要指因为气血两虚,以致气血之间相互为用的功能失于和调,影响了经脉、筋肉和肌肤的濡养。常见肢体麻木不仁,或运动失灵,甚则不用或皮肤搔痒,或肌肤干燥,甚则肌肤甲错等症。
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血的生化不足或耗伤太过,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状态。二为血的运行失常,或为血行迟缓,或为血行逆乱,从而导致血瘀、血热,以及出血等病理变化。

    血虚,主要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以致脏腑经脉失养的病理状态。多由于失血过多,新血不及补充;或因脾胃虚弱,饮食营养不足,生化血液功能减退而血液生成不足,以及久病不愈,慢性损耗而致血液暗耗等,均可导致血虚。

    常见全身或某一局部的某些机能减退或营养不良,如肌肤爪甲失养、面色苍白、唇舌爪甲色淡、头昏眼花、两目干涩、心神不宁、心悸怔忡、视力减退、肢节屈伸不利、肢体或肌肤麻木等。

    血瘀指血液循行迟缓、或郁滞流通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多由于气机阻滞而血行受阻,或气虚无力行血;或痰浊阻滞脉道,血行不畅;或寒邪入血,则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煎灼津液而成瘀;或因离经之血、瘀血阻滞血脉等。

    血瘀的病机,主要是血行郁滞不畅或凝结而成瘀血,故血瘀阻滞于脏腑经络等某一局部时,则可导致脉络不通,痛有定点,得寒温而不减,甚则可形成肿块,同时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等症。

    血热,指血分有热,血液运行加速,甚则血液妄行而致出血。多由于邪热入于血分所致。如外感温热邪气,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皆能导致血热;温热病的营分证和血分证;情志郁结,五志过极,郁久化火,伤及血分,亦可导致血热。如肝郁气滞,郁而化火,内火炽盛,郁结血分,即可形成血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以夜间为甚,口干不欲饮,心烦或躁扰发狂,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过多,舌质红绛,脉细数等症。
血和津液的关系  
    

    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因为血和津液都是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而来的,全身组织中的津液渗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血液如渗出脉外,则成为津液。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例如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之不足,由此也会造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而津液大量损耗时,也会导致血脉空虚,或血液枯稠。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逐血药,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05病因与发病。txt

病因与发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等),内因(如)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等)。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各种症状,便发生了疾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总其大要,不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方面。
寄生虫
    

    中医早已认识到寄生虫能引起疾病,并将之称为“虫积”,多由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及不洁食物等所致湿热内生,蕴酿生虫,久而成积。虫积常见腹痛、食欲不佳、面黄形瘦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厥逆、腹胀不通、呕吐、甚至酿成蛊症。寄生于人体内的虫类颇多,一般有蛔虫、蛲虫、绦虫、血吸虫、囊虫等。其发病各有特征,如蛔虫寄生于肠道,则腹痛时作;钩虫病常表现为面黄肌瘦、嗜食异物;蛲虫病患者常主诉肛门、会阴瘙痒,并可在这些部位直接找到白色细小线状蛲虫;绦虫病症状较轻,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带状或虫节片而就医;血吸虫病因其肝脾肿大,血行不畅,而致水液停聚形成‘蛊胀’。
劳逸损伤
    

    劳逸,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正常的劳动和体力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不会使人致病。只有比较长时间的过度劳累,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及房劳过度,或过度安逸,完全不劳动、不运动、劳逸才能成为致病因素而使人发病。

    过劳指过度劳累,包括劳力、劳神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