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全文阅读)-社会心理学·txt-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占了六项(真诚的、诚实的、忠诚的、真实的、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另二项特质为“温暖”及“能力”,而被评定为最低的特征为说谎及欺骗。这个结果和我们在第二章里讲到的有关总统特质的结论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一个人是否真诚决定着我们是不是会喜欢这个人。总的来看,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包括三个:
一是个人的温暖(Personal warmth):温暖是影响我们形成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主要特质,什么因素让人觉得温暖呢?Foikes(1977)指出:当人们对其他人有正性态度时便表现出温暖,而温暖的人较受人欢迎。
二是能力: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比如智力、社交技巧等。在社会时候中,聪明的人较受欢迎,但有时候过于完美反而引起他人不舒服。阿伦森等人(1966)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让被试听录音带,录音带的内容是讲一个学生参加某一测验。在一种情况下,这个学生表现优异,几乎答对了所有问题,而另一组里的学生表现平平。测验结束后,部分被试还听到录音带上的学生不小心把咖啡倒在自己的衣服上。实验结果确实证明了“能力使人喜欢的一般效果,即表现优异的人受人欢迎。但是他们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结论,就是当优异者犯了一点小小的疏忽或失态时,比他毫无失误时更受欢迎。
三是外表的吸引力: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例如,Walster在一项“电脑约会”的实验中发现不论男性与女性,漂亮的人更受欢迎。外表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影响力,一是因为晕轮效应的存在,用Dion的话来讲就是“美的就是好的(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另一个因素是所谓的“漂亮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人们认为让别人看到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他们的大众形象,就象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想要知道是否存在衡量美貌的统一标准?早在1951年,人类学家Ford 和Beach通过对190个部落的研究,发现人们对女性的美貌的关注要远远超过男性,但没有发现有统一的标准。在这个问题上Franzoi((1987)等人的观点常常被大家接受,他认为尽管统一的美的标准不存在,但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文化内,人们对什么是美还是有共同的看法。比如古希腊的人认为男性的身体比女性的更能代表美(Fallon 1990),罗马帝国则以瘦为美,到了中世纪晚期则以健壮为美(Garner 1983)。19世纪早期的北美和欧洲,中产阶级的妇女经常用束身的方法保持体型,以追求维多利亚时代的病态美——18英寸的腰身。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更多的妇女成为职业女性,健康、丰满又成了美的象征。而在同一文化内部,社会生物学家Furnham(1983)和Hatfield(1986)认为也有一些标准与美貌相联系,如人们在判断女性是否漂亮的时候往往以长相和年轻为依据。对男性来说,有一张娃娃脸(大眼睛和小鼻子)足以使女性喜欢。
专栏5…2: 针对美貌的刻板印象及美貌的相对性
Dion发现人们对长相漂亮的人的评价要高与一般的人,人们往往认为漂亮的人婚姻幸福,社会与职业较成功,威望也高。与不漂亮的人相比,漂亮的个体更为自信、温暖、诚实、强壮、谦虚、友好、合群及有知识。正如在前面讲过的,漂亮在很多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
但是漂亮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影视世界往往被漂亮的人占据,一些人认为这些完美的形象产生了一种不实际的标准,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些传播媒体所造成的漂亮标准,在日常生活里是否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反应方式?为了验证这一点,肯贝利等人(1989)设计了一项现场研究。他们在男性大学生看一部“霹雳娇娃”(由三位漂亮女性主演的电视片)的前后访问这些大学生。实验中两名实验者的助手到大学生宿舍,请他们帮忙解决一项私人争论,让大学生评定照片(这张照片事先已被评定为中等,在一个7分量表上得4分)上的女孩的漂亮程度。正如预测的一样,刚刚看过“霹雳娇娃”的男学生对相片上女孩的评价比未看过的低。该研究揭示了漂亮的对比效果(contrast effect):外貌一般的人常因为另一个刚出现过的异常漂亮者,而被认为较不具吸引力。
Kernis 和Wheeler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想知道相对效果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而与其相反的辐射效应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他们假设是由于长相一般的人和漂亮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这种差异。为此Kernis设计了一项研究,实验中被试看到两个人,其中一位是长相一般的目标个体,另一位是外貌较好或是其貌不扬的比较个体,这两个人有时扮成朋友,有时为陌生人。这两种不同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陌生人、朋友):当他们被认为是陌生人时,产生相对效果(即相貌平凡的人与漂亮的人在一起时,被评定为较不吸引人),而当两人是朋友时,产生辐射效应。
(2)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Kandel(1978)对2000名高中生的友谊关系所做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让每一位学生写出他在学校里最好的朋友,并详细填写有关自己的背景及态度的问卷,大部分学生最好的朋友在性别、年级、年龄及种族上、学业态度、对药物的态度等方面与自己都很相似。
对人际吸引有重要影响的相似性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特征的相似性(demographic similarity),它包括性别、种族背景、宗教、社会阶层以及年龄。二是态度的相似性(attitudinal similarity)。在Byrne(1971)的一项相识研究中,被试在填写完一份态度问卷然后,主试把他介绍给另外一个人,同时要求这个人要把自己在该态度问卷上的回答大声念给被试听。实际上这个人所念的问卷是由主试替他填好的,有些情况下这些回答与被试的一致,有些情况下则差别较大。念完之后要求被试评价对这个人的喜欢程度,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态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喜欢程度的增加,如图5…2所示:
图5…2:态度相似性与吸引力的关系(Byrne 1971)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表相似性也影响人际吸引。在选择约会对象及婚姻方面,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在长相上相似的异性做伴侣,Berscheid(1971)这种倾向被称为“匹配假设”(Matching hypothesis)。 Hill(1976)对约会情侣的一项研究发现,这些情侣在年龄、智力、宗教、外表吸引力、甚至身高上都很相似,在研究中Hill还发现那些背景最相似的情侣,一年以后分手可能性也小。Feingold (1988)认为之所以出现“匹配假设”,是因为人们认为与自己长相接近的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社会交换价值。
为什么相似性对人际吸引如此重要?Festinger(1954)、Goethals(1986)用通过社会比较的自我确认理论(Self…validation)解释之。他们认为当情境不明确的时候,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确认自己。而选择那些在某些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交往能使我们的自我概念得以确认,与我们相似的人一般同意我们的主张,对我们的观点加以支持,使我们有信心。海德的平衡理论则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喜欢某个人,而同时与他在某个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将导致心理上的不愉快,因此人们便借喜欢那些支持自己意见的人,或反对与自己不同的人,从而使认知达到平衡。
(3)互补性(plementarity)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Buss(1989)对37个文化群体的研究发现,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人(西班牙除外)。Davis(1990)把这种现象叫做相貌换地位(looks…for…status):男性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她们漂亮,而女性喜欢老一点的男性是因为他们成熟且有地位。Townsend和 Levy(1990)用实验支持这一结论,他们确实发现在大学生中,一个男性只要有地位,他即使不漂亮也能吸引女性;而没有地位的女性只要长相好,她依然吸引男性。但这一效应反过来却不成立:女性用地位补偿长相或男性以长相弥补地位都不可能。这种互补性有时候也表现在交往双方的性格上,比如夫妻双方性格的互补性就能使家庭时候更有意思。
(4)熟悉性(familiarity)
熟悉性也会对人际吸引起作用。以巴黎人对艾菲尔铁塔为例,开始建造时人们非常愤怒,认为它很讨厌,就好象在这美丽的城市栓上一颗大螺丝,破坏了原来的景色。可是今天,它变成了令人喜爱的纪念塔,甚至成为巴黎的象征,是熟悉培养了人们对他的喜欢。
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的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除了Moreland和Zajonc等人的研究,Mita等人(1977)还通过人们对自己脸孔的反应说明了这种现象。我们知道,每个人所看到的自己的脸与他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自己看到的经常是镜中的像,而他人看到的经常是客观的形象。根据曝光效应的假设,外人应该喜欢他们从平常的角度所看到的脸,而自己应该喜欢这张脸的镜中影像。 Mita照下一些女学生的照片,然后将它呈现给她们本人及她的朋友看,有些照片是正常照片,有些则洗出它的负相(与镜中看到的相同)。结果照片本人更喜欢镜中的影像(68%:32%),其他人更喜欢正常照片(61%:39%)。当然,曝光效应也有限制:一开始对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见的越多才越喜欢。如果一开始就讨厌对方,那么见得越多反而越讨厌。
熟悉性与喜欢的关系也被用在在政治生活中,随着选举制度的民主化,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开始意识到政治广告的有效性问题。所以曝光效应经常被用在政治广告中,许多候选人花大量的钱在广告上宣传自己,但这种出现率的增加能吸引人们为他投票吗?Grush(1978)认为,政治广告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有效:一是参选的人数众多,假如没有广告,选民很难辨别谁是谁;二是所有的候选人都有许多广告,如果你没有的话你便可能落选;三是一个候选人在此之前无名气,所以不会过度曝光。除此之外的其他情况下,得票数将受候选人知名度的影响。
熟悉性是如何起作用呢?到目前为止确切原因还难以找到。Bornstein(1989)用进化论的观点解释之,他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经常以小心的方式去应付不熟悉的物体或情境,而这种针对不熟悉情境的谨慎又加强了我们的生物适应性。通过与这些环境不停地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事物逐渐为我们所适应,也就变得熟悉与安全了。随着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也有一些人从其他方面解释熟悉性的影响,他们认为重复出现可以增加对某个人的再认,这是开始喜欢的第一步,同时熟悉他人时对其行为的预测变得容易,熟悉性也引发了相似性。
(5)接近性(proximity)
与他人住得近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Whyte等(1965)对社区友谊模式的研究发现,人们所结成的友谊模式受到人们之间物理距离的影响,住得越近就越有可能成为朋友。接近性为什么能引起喜欢呢?首先,接近性能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喜欢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接近性也与相似性有关,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在某些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为邻居,比如教师愿意与教师住在一个社区里,而高收入阶层的人也选择同样的他人为邻居。最后,从社会交换的观点看,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使得你更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好处,他人可以随时来帮助你,与这样的人交往你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多的好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物理距离上的接近性成为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亲密关系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在人际吸引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关系会从一般性的关系发展到亲密关系。朋友、恋人、夫妻以及家庭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