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漫谈(录音整理)-第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谈之一:温病派。什么是气。咳嗽
根据民间中医网中医讲堂录音整理
讲述:三七生
时间:2006-2-14 整理:观自在
网友:现在到医院看病,发现好多都好象是这个温病派的,温病派的治疗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呢?检验温病派有没有什么标准?
三七先生:关于温病派的问题啊,现在实际上已经很成问题了。中医之所以落后到现在这个地步,与温病学派盛行关系很大。为什么治病效果这么差?与西医殊途同归,西医消炎,中药就清热。无论什么病都这么做。
网友: 打倒……
三七先生:也不能就是说打倒,咱们现在就是说拨乱反正吧,把问题说清楚。其实,祝味菊在《伤寒质难》里面早就把很多问题说清楚了。但是为什么没有造成巨大影响呢?因为坚持错误的人太多,他们靠这个吃饭,不是靠治病吃饭,不是真正把病人治好吃饭。靠料病吃饭,知道这个病下一步发展到哪里,最后什么时候死,实际上这是一步一步错误治疗造成的,所以这个问题很大。中医如果没有这个理论之前,效果不会这样。这个东西最后横行了,十个里头有九个,一百个里头有九十九个是学这个的,你那一个人的声音就很小了。而且他们顽固不化,不想改。有几个能象裘沛然老先生最后这样反思反省的呢?有几个能象陈苏生先生最后改弦易辙改邪归正,把以前的东西全放弃的呢?他们都是对温病学说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是了如指掌,背得滚瓜乱熟,但是用上去就是不见效,就是死人。他们还有良心,所以他们研究为什么总会这样,裘沛然老先生不是说:甚至对中医都失去信心了吗?不信中医了,这是什么原因?什么能让人对自己所学的东西产生这么大的动摇?所以说,如果这个根本的东西抓不住,不明白,真是无知造孽。黄坤载在医书里边对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骂?都是有原因的。
说这个并不是说就没有热,没有火邪,没有热病。有。但是你不能把寒症说成是热,不能指鹿为马,不能张冠李戴,不能把所有的病都说成是热。当然,也不能把所有的病说成是寒,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从真实情况统计结果来看,阳虚者十常八九,确实是这样。阳盛者百无二三,真正盛的人有几个?如果说现在伤阴了,真的是伤阴了,就得滋阴,六味地黄丸就可以用。今天我还给我妈用了六味地黄丸呢,前两天吃附子理中丸,吃过了,吃得浑身发软,躺下了。一看脉呢,大。这是明显阴有点不足了,腹痛。这个腹痛不是附子理中丸的腹痛,是桂枝加芍药大黄汤之类的痛,甚至得去桂。脉整个都是向外散,你再往外散的话,往外弄的话,这不神昏了吗?但是以前脉紧的时候,寒气很盛的时候,不得就要破这个阴吗?那你还得扶这个阳。我们也不是说这个(滋阴)是错。为什么说现在温病派的东西是不对的呢?就是说他这个祖师级的人物治病,就治得不对。比如叶天士,大家也看过他的医案,别人分析他那个医案,怎么回事?看柴中元的《热病衡正》,这里面把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得很全面了。不要迷信,不要信那些民间的传说,医案写得清清楚楚。最后什么结果,不了了之了,有多少个是这样的?有几个是治上就好的?用上药就见效的?有几个治好了的?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寒热这个东西,确实一年的运气和这个大的六十年的运气都会有一个不同。如果是偏于阳明燥金之气主令主时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众多的阳明证。所以58年温疫,蒲辅周先生不是用的白虎汤吗?也有这种温病,温病的性质偏于阳明,阳明燥火之气太盛了。
网友:什么是气,比如说病气啊,元气啊,这个气要怎么去理解?
三七先生:气啊,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历历在目。有时候你看窗户,比如春天夏天窗户打开的时候,我们向外看能看到,有一种波动,象云雾状的,有的时候前面如果有楼房,有具体的东西的时候。你透过这个看,有一些波动的感觉,象海市蜃楼似的,其实这个就是气的影响。
阳化气,阴成形。任何东西在火的推动之下都可以化成气。金能变成液体,木可以把它烧焦,木还可以直接烧成火。气实际上就是物质转化成能量释放,有形的东西最后变成无形的东西,变成能量的一个过程。所以说,阳化气,阴成形。阴主凝,凝了之后就变成一个有形的固体。而阳呢,阳会把有形的东西给散开,转化成能量。这个能量,这个推动的能量就是气。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水,水没有阳气的时候,它就会结成冰。到零度的时候结成冰,零度到100度之间它是水,它变成液态,它会流动。如果水里面没有阳气的话,它就会变成一个固态,固体是冰。而它得到热量,然后温度升高,它就会变成液体,液体这时可以流动。再升高到100度以上,就化成了气态,这时候就是名符其实的气了。但是它在零度到100度的时候它里面也有气,没有阳气的话它就会凝。阳化气,化到极点的时候他就变成真正的气。人身上的气也是一样的,这个气与血是同一体的,如果这个血没有气了,就会凝,变成瘀血。这个气,在人身上的不同部位名称也不同。在胸中,是胸中大气;在脾胃,是中气;在肾,是肾气;在血中,是营气;在表,是卫气。气,西医为什么不了解这个东西?因为他完全是从形上找东西,他用解剖来看,解剖是一个死人,气已经不在了,所以看不到气。就象是到水中去找气一样,其实气就在水中,但如果你想把气给它提出来,提不着。如果没有气的话,就变成冰了,就凝了。人之所以能动,活的就是这口气,这口气一散,血马上就凝,人就僵。所以这是生命与无生命具体的区别,差的就是这口气,你要是不懂这个气,不知道大气这个阶段。你就没法治病,你只能在形上找病,去化验,去透视,如果形上没病,就说一切正常。但那个症状从哪儿来呢?实际上它是在气化的层次上。气化的层次出现问题,就表现为功能性的障碍,人就会有种种不适。但是它未必成形,成形的时候就已经晚了,它已经是由阳入阴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化气已成形了。这时候它就变成一个肿瘤了,就是这个意思。对气啊,不要觉得很迷惑,很虚无。其实这个气是个最具体的东西,离开这个气,所有的现象都要发生变化。
网友:谢谢三七先生的解答,我听了觉得似乎懂了一点,但还不是十分清楚。这可能和我所受的教育有关系,所谓的所知障吧。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受现代所谓科学的教育,思考很多问题时总沿着西方教育的思维方式,我也知道这是个很不好的现象。但也很难一下子破除这种思维方式。我接触到中医以后,我觉得东西方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思维体系。但是一直还找不着北。怎么能真正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医的思维来思考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这个也是我以后希望得到各位先生指导的地方。
网友:寒假过度劳累后,加上饮酒、受寒,一直咳嗽,我自己给自己看,拿不定主义。希望各位先生能够指点一下。是心肺阳衰还是脾胃阳衰?我从医书上看,好象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心肺阳衰,可能用姜桂附甘汤就可以了,脾胃的阳衰,用半夏生姜汤一类的应该就行了,不知如何判断?
三七先生:心肺和脾胃它俩的关系实际上很密切,一个是中气,一个是宗气。中间这个气是土,上面这个气是金,它们俩的关系是土生金。如果中气不足的话,上焦气肯定也会不足。上焦受损了的话,也可以损及中气。气不足,邪气就可以乘虚而入。就咳嗽来说,一般先都是感冒的误治,或者是寒邪从上入,入到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寒邪的凝滞可导致咳,还有一种木气上冲也可以导致咳,春天这种咳和秋天的咳性质有时就不一样,不一定都是小青龙汤证,有的时候需要收敛。冲的太过了,你看他那右寸脉就可以分别得出来。一种脉是紧,收敛象。一种是大,上冲象。收敛太过,你就要把它散开。如果冲得太过,你就要把它收回去。这两种性质不一样,同是一个咳,脉象舌象都是不一样。
刚才那位先生还说到思维方式的问题――所谓的什么科学。实际上科学呢,你在运用它的时候,在研究它的时候,你首先要意识到科学的局限。因为科学是一种用来探索世界的工具,它本身必然要受到这种工具的局限。伽利略不是说科学就是测量吗?测量的话,他必然要有种工具。如果这个工具是量长度的,它必然是直的,这是矩。如果说是规,是测圆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你不能拿这两个东西互相代替。一把尺也有一个限度,不能什么都用它量,所以说工具它本身必然有自己的界限。科学研究是以物质为基础,现在研究的范围,多数还是在形这个层次之内,也就是物质。物质之外的,具体成形的物质之外的,在形上的东西,现在科学的认知能力还很有限,连经络都还测不到。测不到,并不是不存在。很多现象用肉眼能看得到的东西,你想用一个工具测度他,记录他,都不太可能,何况肉眼看不到的存在,所以不要把工具放到至上主义的地位。这种工具至上主义也就是所谓的科学主义,这是认识的一种错误倾向。所以首先要知道它的局限,不要什么东西都要拿它量一量,测一测,试图把这个局限的东西当成判断一切是非的标准,因为有些东西不在它的测量范围之内。将来可不可以测呢?也许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将来有可能会测到这个东西,但现在还是必然有它的局限。而且无论将来发展的什么程度,测量本身都会有它本身的局限,这是工具本身必然存在的局限性决定的。
*****这是试用版本**硂琌刚ノセ**please regiser**2007…5…26******
。
保存时间:2007…5…26 6:22:09
原标题:中医漫谈(录音整理) … 讲堂互动 … 语音讲堂 … 民间中医 … 中医养生;专家义诊;学习资料;儒释道医;个人博客;养生信息
来自:ngotcm/forum/viewthread。php?tid=1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