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的信息加工、脑的功能结构以及视觉系统的特征等方面,
无论被试是蒙大拿州人还是佛罗里达州人(甚或是阿根廷人)
其研究结果都是相似的。并且,这些结果与被试的父母是修
补匠、裁缝还是教授都没有任何关系。
。 178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所有的科学都会假设一些因素对实验结果是不会造成什么影
响的。生物学家一般不会担心培养细菌的器皿在厚度上之细微
差异会对里面培养的细菌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当然,这些差
异有可能造成一定影响,科学的假设都不是绝对的,但是生物
学家必须把他们的精力放在他们认为更有可能是影响因素的变量
上面。这正是为什么,赫奇假设暗适应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无
关,所以他不去问他的被试是信仰基督教还是天主教。
在这里,我们还面临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下称〃大二
生〃)的问题,它是指参与心理学研究的被试中,有极大的
比例,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由此问题引发了对心理学研究结
果是否能推广到其他人群的质疑。心理学家们都很关注这一问
题,因为它在某些研究领域中的确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然
而,我们一定要只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不要泛化问
题。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会因被试是大二生而出
问题。更何况,心理学家对这一批评有几个合理的辩解。这
里提出三点:
1。大二生的批坪并不会令研究结果不正确,只是促使我们
开展更多的研究,以便可以对理论的可推广性进行评
估。由于我们先前已经收集了大二生的数据,即使从
其他人群中获得了相反的数据,而必须对理论作出相应
的调整,也只会使理论变得更加精确,而不会完全否
定它(
Gage ; 1996)。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结
果完全被重验失败,我们充其量也只能说,建立在大
二生所给出的数据之上的理论不够全面,而不能说其一
定是错误的
O
第七章〃但,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
!〃…179·
2。在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中,大二生并不构成问题。因为
在基础理论(例如,视觉系统)的研究中,那些过
程最为基本,没有人会认为他们的功能组织会受到样本
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
3。研究在不同的地区取得一致的结果,可以较大地增加理
论的地域普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经
济、家庭、早期教育经验等因素的普遍性。例如,与
50年前只有极少数精英才能读大学的大二生相比,现
在的大二生已经是从各式各样社会经济背景来的人了,
这与现在有许多的大学都已经平民化了有关。
然而,在心理学某些领域中,不承认大二生这一问题是不
明智的。好在,心理学家正在努力纠正这一问题。例如,发
展心理学家,由于其研究的内容,就必须非常关注这一问题。
每年都会有数百名这方面的研究者,将众多用大学生做被试所
得出的理论及发现,在其他不同年龄的被试身上进行重验。
从不同年龄群体所得到的结果与大学生的结果不会总是相
同。对发展心理学家而言,如果老是得到完全相同的结果,
那就太没意思了。因为他们就是要将年龄这一因素加人到心理
学各个理论当中,以显示年龄的重要性。这→领域的研究也
确保了心理学的宏大理论不是只是建立在从大学生那里收集
的、微薄的数据基础之上。
发展心理学家也进行了一些跨文化研究,来验证只根据北
美儿童所得到并建立起来的成长发展规律,是否具有全球普
遍性。例如,史蒂文森等人
(Stevenson
et。 al ; 1985)通
。 180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过给中国、日本和美国孩子完成的大量认知任务实验得出:
〃三种文化下的孩子在执行这些任务时,所反映出的认知能
力结构是十分相似的〃
(p。727)。其他跨种族、跨文化的
比较也验证了史蒂文森等人的发现(
McBride…Chang & Kail ;
2002; Rowe ; Vazsonyi ; & Flannery ; 1994)。在其他领
域,也有许多跨文化比较的研究显示相似的趋势(例如,
Day
& Rounds ; 1998; Krull ; et al。; 1999; Rozin ; Lowery ;
Imada ; & Haidt ; 1999)。当然,也有不少跨文化研究并
不能成功地重验用美国大学生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如,
Menon ; Morris ; Chiu ; & Hong ; 1999; Nisbett ; Peng ;
Choi ; & Norenzayan ; 2001; Peng & Nisbett ; 1999)。但
当不一致出现时,这些研究结果仍然对某些理论及结果之受
文化环境限制这一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Chang ; 1996;
Choi ; Nisbett ; & Norenzayan ; 1999; Yates ; Lee ; &
Shinotsuka ; 1996)。
教育心理学家也考察了大二生问题。例如,他们与发展
心理学家及其他教育问题研究者合作,共同制定了一种测量基
本认知能力的测验,用于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业成绩,例如阅
读掌握率。这种测验就有一定准确度,并且这一准确度不受
学校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种族等因素的影响。
对大二生以及代表性问题的批评,多是针对社会心理学而
来的,因为这一领域经常使用大学生样本,通过实验室研
究,以发展有关社会交往、群体行为以及社会情境中的信息
加工过程等方面的理论
(Kunda,
1999)。然而,即使是在。
这一心理学领域,也有许多的证据可以显示,在实验室里发
第七章〃但,其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
!〃·181·
展出来的关系及理论还是能够预测在许多不同情境中不同类型
人的行为。
例如,几年前,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里昂纳德·伯
克维兹(
Leonard Berkowitz )曾提出了所谓的〃武器效应〃。
它是指个体的环境中如果有武器出现,就会增加个体的侵犯行
为。这一发现最初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可以说是不具代表
性的典型实验。所以这一结果受到了猛烈的抨击,认为研究
结果是在特别设计的情境被诱导出来的行为。然而,之后针
对这一理论所做的研究都不能推翻它,无论研究者用的是什么
工具来测量侵犯行为;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无论被试
是儿童还是成人;无论是在实验室之内,还是在现实生活情
境中当参与研究的被试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做实验
(Berkowitz & Donnerstein ; 1982; Turner ; Simons ;
Berkowitz ; & Frodi ; 1977)。有些研究者甚至将武器效应背
后的认知机制给提取出来了,认为是一个语义记忆被(武器
的出现)自动启动的过程。这个效应是如此强烈,令安德森
等人(见
Anderson,
Benjamin ; & Bartholow ; 1998)把他
们的研究报告的题目定为:〃是手枪自己扳动了扳机吗?〃
认知、社会以及临床心理学家都对人类决策行为展开了许
多研究。最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一并多
用大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完成→些极其〃人为化〃的任务。
然而,从这些研究中所得到的关于决策行为的许多原理,已经
在大量的非实验情境中被成功地重验,这些情境包括银行家对
股票价格的预测、纸牌赌博游戏、精神病医师对病人行为的预
测、经济预测、军事情报分析、全美橄榄球联赛的博彩、技
。 182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师对维修时间的估计、房地产经纪人对房价的估计、商务决策
以及医师的诊断等等(
Bazerman ; 1999 ; 2001; Braun &
Yaniv ; 1992; Davis & Holt ; 1993; Goldstein & Hogarth ;
1997; Hammond ; 1996; Heath et al。; 1994; Tassoni ; 1996;
Wagenaar ; 1988)。并且这些原理还在相当实用的个人理财咨
询领域中也得到了应用(
Bazerman ; 1999 ; 2001; Belsky &
Gilovich ; 1999; Kahneman & Tversky ; 2000; Thaler; 1992;
Zweig ; 1998 ; 2001 ; 2002)。
博恩鲍姆(
Birnbaum ; 1999)预计互联网将为心理学的
大二生问题提供一个解决办法。他曾在实验室中作了有关决策
问题的→系列实验,并在互联网上征集了一批志愿者来参与。
结果发现在实验室中用大二生的研究结果,与后来在网上征集
来的被试所给出的结果相同,而后一批被试来源要比前者广泛
得多一一包括了来自
44个国家的
1224名志愿参与者(见
McGraw ; Tew ; & Williams ; 2000)。
仅从这少数几个例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心理学研究结果
的稳定性及普遍性经常被人低估了(见
Che~g,
2001; Gage ;
1996; Lipsey & Wilson ; 1993; Rosenthal ; 1990)。安德
森,林赛和布什曼(
1999 )曾报告了他们对实验室研究与田
野实地研究结果的比较研究。在对包括许多不同课题,如侵
犯行为、领导行为和抑郁症等的大量研究进行考察之后,他
们得出来一个相当→致的结论:不同的研究情境并没有带来不
同的结论,反而总是带来相同的结论。
第七章〃但,真实生活不是这样的啊
!〃…183·
〃真实生活〃与〃大二生〃:从一定的角度来看问
本章中提到了几个焦点问题,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回顾一
下,以便弄清楚哪些是我们说过的,哪些是还没说的。我们
谈到了由于人们对科学研究的原则,存在着一些误解,以致
使他们对心理学研究的〃人为性〃经常提出一些批评。我们
也谈到了为什么人们会关注心理学家没有在他们的所有研究中
使用随机取样的样本这一问题,以及为什么说这种担忧是没有
必要的。最后,我们谈到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批评,即大二生
的问题,但这个问题也常常被过分的夸大了,尤其是那些对
心理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不熟悉的人(见第一章)。
尽管如此,心理学家确实应该对他们的实验结论谨慎处
理,不要过分依赖一种方法,尤其是同一类被试群体。在下
一章中,将对这一点进行讨论。事实上,心理学中确实有一
些领域深受〃大二生问题〃之苦(
Wintre ; North ; & Sugar;
2001 )。而作为这一问题的解药的跨文化心理学,则尚未发
展成熟。然而,我们仍然对这个问题的缓解抱有很大的希
望,因为在心理学研究者的行列中,自我批判受到尤其的重
视(见第十二章;
Anderson & Gunderson ; 1991; Dawes ;
1994; Heinsman & Shadish ; 1996; Kimble ; 1999; Proctor
& Capaldi; 2001; Redding ; 1998; Wintre ; North ; &
Sugar ; 2001)。实际上,已经有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以〃批
判〃为其本职工作(
Leary ; 2001; Robinson ; 2001)。并
且每年各类科学杂志上,都会出现就心理学研究所用方法上的
,或是对大二生问题提出警告。而心理学界已经对后一
。 184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
问题非常关注。所以,我们当然不应该忽视它,但是我们也
必须站在一定的角度来看待它,不要将之泛化。
小结
有些心理学研究是应用性的,其目的是将其研究结果直接
应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境中。在这类应用性研究中,结果是被
直接推广到现实中的自然情境里,因此样本的随机取样性与情
境的代表性相当重要。然而,心理学的大多数研究却不属于
这一类。它们多是基础研究,是用来验证人类行为背后机制
的理论的。在这类的基础研究中,被试是不是随机取样及研
究情境是不是有代表性,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这些研究关
注的重点是验证一个理论其预测的普遍性。事实上,在验证
理论的基础研究中,正如前→章说明的,人为的情境是故意
设置的,为的是要将研究中的关键变量分离出来,并且用之
来控制那些无关紧要的变量。从这一个角度视之,心理学实
验的〃不是真实生活〃,恰好是它的长处,而非其短处。
(部守。。得)
第八章
11)了,爱因斯坦综合征。
185 。
第八章别了,爱因斯坦综合征
证据察中的重要性
〃生物学实验披露生命的奥秘〃,〃思维控制获重大突
破〃,〃加州科学家发现延缓死亡的秘诀〃一一对以上这些形
形色色、充斥于小报头条的所谓〃突破〃性的新闻,可谓屡
见不鲜。正因为这些新闻通常来源于那些最不负责的媒体,所
以大多数科学家都建议公众要用一种怀疑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新
闻。这一警告当然是应该的,也不足为奇。不过,本章的目
的,不仅仅是告诫公众有关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