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爷小说网 > 社科电子书 > 伤寒杂病论 >

第6节

伤寒杂病论-第6节

小说: 伤寒杂病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者,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可治也。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其时也,色脉非时,法皆当病。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犹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问曰:经云:“厥阳独行”,何谓也?师曰:此为有阳无阴,故称厥阳。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身和,自汗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项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痛肠鸣胀满心痛拘急。脏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为一百八病;此外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为病。如病者素不喜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夫病在诸脏,欲攻,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仿此。 

  夫病者手足寒,上气脚缩,此六腑之气绝于外也。下利不禁,手足不仁者,此五脏之气绝于内也。内外气绝者,死不治。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为腹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或为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三焦竭,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之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上焦竭者,必善噫;下焦承中焦之气,中气未和,谷气不行,故下焦竭者,必遗溺失便。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谷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处;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移痛,谷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愈而复发,为馨气。诸积之脉,沉细附骨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在关者,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出下关,积在少腹。在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左右俱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 知母四两 黄连三两 阿胶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 

  石膏半斤碎(棉裹) 黄连三两 黄芩四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 

  黄连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劈) 牡丹三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黄连一两 牡丹一两 

  右七味,以水四升,先煮六味,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再服。 

  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阿胶一两 甘草一两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三味,取四升,去滓,纳胶烊消,分温三服。 

  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黄芩三两 石膏半斤(碎) 杏仁十四枚(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煮取三升,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秦皮二两 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一两(炙) 

  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也。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黄芩三两 牡丹皮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汤方(见前)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制)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制) 枳实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芍药二两 黄芩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三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栀子汤;其在中焦,则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劈) 黄芩三两 半夏半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三味,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 

  百合七枚(劈) 地黄汁一升 牡丹皮六两 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右五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四升,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与百合汁,更上火,令沸,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脉证并治第七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洗)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取六升,去滓,纳粳米,煮取米熟,汤成,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白虎加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阿胶二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六味,米熟汤成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2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百合七枚 地黄汁一升 牡蛎二两 

  右三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另以泉水二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栝蒌茯苓汤方 

  栝蒌大者一枚(共皮子捣)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洗)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炙)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