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针灸大全-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肺中之状,多汗恶风,其色白,名曰气中。
五、肾中之状,多汗身冷,其色黑,名曰气劳中。
六、胃中之状,饮食不下,痰涎上壅,其色淡黄,名曰食后中。
七、胆中之状,自侵牵连,鼾睡不醒,其色绿,名曰警中。
腰脊项背疼痛。
肾俞二穴 人中一穴 肩井二穴 委中二穴
腰疼头项强,不得回顾。
承浆一穴 腰俞一穴 肾俞二穴 委中二穴
腰痛,起止艰难。
然谷二穴 膏肓二穴 委中二穴 肾俞二穴
足背生毒 名曰背发。
内庭二穴 侠溪二穴 行间二穴 委中二穴
手背生毒,名曰附筋。
液门二穴 中渚二穴 合谷二穴 外关二穴
手臂背生毒,名曰附骨疽。
天府二穴 曲池二穴 委中二穴 治之无不愈矣。
照海二穴,通阴跷脉、肾之经,在足内踝下微前,赤白肉际陷中是穴。主治二十九证。
小便淋沥不通。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关冲二穴 合谷二穴
小腹冷痛,小便频数。
气海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穴 肾俞二穴
膀胱七疝,贲豚等证。
大敦二穴 兰门二穴 丹田一穴 三阴交穴 涌泉二穴 章门二穴 大陵二穴
偏坠水肾,肿大如升。
大敦二穴 曲泉二穴 然谷二穴 三阴交穴 归来二穴 兰门二穴(在曲骨两旁各三寸
,脉是穴) 膀胱俞穴 肾俞二穴(横纹可灸七壮)
乳弦疝气,发时冲心痛。
带脉二穴 涌泉二穴 太 二穴 大敦二穴
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
阴谷二穴 涌泉二穴 三阴交二穴
遗精白浊,小便频数。
关元一穴 白环俞穴 太 二穴 三阴交穴
夜梦鬼交,遗精不禁。
中极一穴 膏肓二穴 心俞二穴 然谷二穴 肾俞二穴
妇人难产,子掬母心不能下。
巨阙一穴 合谷二穴 三阴交穴 至阴二穴灸效
女人小便不通。
申脉二穴 阴陵泉穴 三阴交穴 太 二穴
妇人产后脐腹痛,恶露不已。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膏肓二穴 三阴交穴
妇人脾气,血蛊、水蛊、气蛊 石蛊。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关元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治血) 公孙二穴(
治气) 内庭二穴 支沟二穴 三阴交穴
女人血分 单腹气喘。
下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
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
百会一穴 膏肓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绝骨二穴 肾俞二穴
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
承山二穴 阳陵泉穴 临泣二穴 太冲二穴 尺泽二穴 合谷二穴
霍乱吐泻,手足转筋。
京骨二穴 三里二穴 承山二穴 曲池二穴 腕骨二穴 尺泽二穴 阳陵泉穴
寒湿香港脚,发热大痛。
太冲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二穴
肾虚香港脚红肿,大热不退。
气冲二穴 血海二穴 太 二穴 公孙二穴 委中二穴 三阴交穴
干香港脚,膝头并内踝及五指疼痛。
膝关二穴 昆仑二穴 绝骨二穴 委中二穴 (阳陵泉穴 三阴交穴)
浑身胀满,浮肿生水。
气海一穴 三里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内庭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单腹蛊胀,气喘不息。
膻中一穴 气海一穴 水分一穴 三里二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心腹胀大如盆。
中脘一穴 膻中一穴 水分一穴 行间二穴 三阴交穴
四肢面目浮肿,大热不退。
人中一穴 合谷二穴 三里二穴 临泣二穴 曲池二穴 三阴交二穴
妇人虚损形瘦,赤白带下。
百会一穴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
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
中极一穴 三阴交穴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二寸)
女人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
阴交一穴 内庭二穴 合谷二穴
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
天枢一穴 气海一穴 三阴交二穴
室女月水不调,淋沥不断,腰腹痛。
肾俞二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
妇人产难,不能分娩。
三阴交穴 合谷二穴 独阴二穴(即至阴穴灸)
列缺二穴 通任脉 肺之经,在手腕后一寸五分,以两穴,相来盐指头尽处是穴,两筋
间。主治三十三证。
鼻流浊涕臭,名曰鼻渊。
曲差二穴 上星一穴 百会一穴 风门二穴 迎香二穴
鼻生息肉,闭塞不通。
印堂一穴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风门二穴
伤风面赤,发热头痛。
通里二穴 曲池二穴 绝骨二穴 合谷二穴
伤风感寒,咳嗽胀满。
膻中一穴 风门二穴 合谷二穴 风府一穴
伤风四肢烦热,头痛。
经渠二穴 曲池二穴 合谷二穴 委中二穴
腹中肠痛,下利不已。
内庭二穴 天枢二穴 三阴交二穴
赤白痢疾,腹中冷痛。
水道二穴 气海一穴 外陵二穴 天枢二穴 三里二穴 三阴交二穴
胸前两乳红肿痛。
少泽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乳痈红肿痛,小儿吹乳。
中府二穴 膻中一穴 少泽二穴 大敦二穴
腹中寒痛,泄泻不止。
天枢二穴 中脘一穴 关元一穴 三阴交二穴
妇人血积痛,败血不止。
肝俞二穴 肾俞二穴 膈俞二穴 三阴交穴
咳嗽寒痰,胸膈闭痛。
肺俞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久咳不愈,咳唾血痰。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
哮喘气促,痰气壅盛。
丰隆二穴 俞府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吼喘胸膈急痛。
中二穴 天突一穴 肺俞二穴 三里二穴
吼喘气满,肺胀不得卧。
俞府二穴 风门二穴 太渊二穴 膻中一穴 中府二穴 三里二穴
鼻塞不知香臭。
迎香二穴 上星一穴 风门二穴
鼻流清涕,腠理不密,清涕不止。
神庭一穴 肺俞二穴 太渊二穴 三里二穴
妇人血沥,乳汁不通。
少泽二穴 大陵二穴 膻中一穴 关冲二穴
乳头生疮,名曰妒乳。
乳根二穴 少泽二穴 肩井二穴 膻中一穴
胸中噎塞痛。
大陵二穴 内关二穴 膻中一穴 三里二穴
五瘿等证。
夫项瘿之证有五∶一曰石瘿,如石之硬;二曰气瘿,如绵之软;三曰血瘿,如赤脉细丝
;四曰筋瘿,乃无骨;五曰肉瘿,如袋之状。此乃五瘿之形也。
扶突二穴 天突一穴 天窗二穴 缺盆二穴 俞府二穴 膺俞一穴(喉上) 膻中一穴
合谷二穴 十宣十穴(出血)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
十宣十穴 人中一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承浆一穴 合谷二穴
三焦热极,舌上生疮。
关冲二穴 外关二穴 人中一穴 迎香二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地仓二穴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
少冲二穴 通里二穴 人中一穴 十宣十穴 金津一穴 玉液一穴
冒暑大热,霍乱吐泻。
委中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曲池二穴 十宣十穴 三里二穴 合谷二穴
中暑自热,小便不利。
阴谷二穴 百劳一穴 中脘一穴 委中二穴 气海一穴 阴陵泉穴
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
印堂一穴 百会一穴 人中一穴 中冲二穴 大敦二穴 太冲二穴 合谷二穴
小儿慢脾风,目直视,手足搐,口吐沫。
百会一穴 上星一穴 人中一穴 大敦二穴 脾俞二穴
消渴等证。
三消其证不同,消脾、消中、消肾。《素问》云∶胃府虚,饮食斗不能充饥,肾脏渴,
饮百杯不能止渴及房劳不称心意,此为三消也。乃土燥承渴,不能克化,故成此。
人中一穴 公孙二穴 脾俞二穴 中脘一穴 照海二穴 三里二穴(治食不充饥) 太
二穴(治房不称心) 关冲二穴
黑砂,腹痛头疼,发热恶寒,腰背强痛,不得睡卧。
百劳一穴 天府二穴 委中二穴 十宣十穴
白砂,腹痛吐泻,四肢厥冷,十指甲黑,不得睡卧。
大陵二穴 百劳一穴 大敦二穴 十宣十穴
黑白砂,腹痛头疼,发汗口渴,大肠泄泻,恶寒,四肢厥冷,不得睡卧,名曰绞肠砂,
或肠鸣腹响。
委中二穴 膻中一穴 百会一穴 丹田一穴 大敦二穴 窍阴二穴 十宣十穴
以上八脉主治诸证,用之无不捷效,但临时看证,先取主治之穴,次取随证各穴而应之
。或行针,或着艾,在乎用之者之能以临时机变,活法施之,不可独拘于针也。
卷之五
属性:此金针赋,乃先师秘传之要法。得之者,每每私藏而不以示人,必待价之金乃可得也
。予
当见之,则用针之法,尽于此矣。
卷之五
金针赋序
属性:大明洪武庚辰仲春,予学针法。初学于洞玄先生,孟仲倪公。明年公没过维阳,又学于
东隐
湖间
。
不臻效。永乐己丑,惜予遭诬,徙居于民乐耕锄之内,故退寓西河,立其堂曰“资深”,其
号曰“泉石”。心以遁守自娱,过者皆曰此读书耕者之所也。凡有疾者求治,不用于针,多
用于灸,自是梓岐风谷之法荒废,而名不闻。非不以济人之心为心,盖不欲取誉于时矣。今
也,予年向暮,髭鬓皆霜,恐久失传,拳拳在念,正统己未春末,养疾之暇,阅其所传针法
之书,繁而无统,于是撮其简要,不愧疏庸,编集成文,名曰“金针赋”。金乃世之宝也,
非富贵不能得之,岂贫贱所能有也。名其金,称其贵也。贵能劫疾于顷刻之间,故以观夫发
端,而嗟夫结之,则深叹美其法,而有收效之捷异耳。篇中首论头病取足,左病取右,男
女早晚之气,手足经络顺逆之理;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末论治病驱运气血,通接
至微之妙,而又叮咛勉其学人,务必以尽精诚,则可以起沉 之疾。言虽直简,其义详明,
尤其贯穿次第有序,使后之学人易为记诵,其传不泯。俟他日有窦汉卿复出,而攻之熟,造
之深,得于心而应手,显用光大,必念乎今之删繁撮简成文者谁欤。是亦遗言于后也,必学
者敬之哉。
x时正统四年己未岁八月既望x
卷之五
梓岐风谷飞经撮要金针赋
属性:观夫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于补泻,方可起于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
头有
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识其时。午前为早属阳,午后为晚属阴。男女上下,凭腰分之。手足
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阴升阳降,出入之机。逆之者,为泻
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春夏刺浅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观原气之浓薄,刺分浅深
之尤宜。
原夫补泻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转,吸之为
泻,
,提
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弹则补虚。
肚腹盘旋,扪为穴闭。沉重豆许曰按,轻浮豆许曰提。一十四法,针要所备。补者一退三飞
,真气自归;泻者一飞三退,邪气自避。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有余者为肿为痛,
曰实;不足者为痒为麻,曰虚。气速效速,气迟效迟。死生富贵,针下皆知。贱者硬而贵者
脆,生者涩而死者虚。候之不至,必死无疑。
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
至皮
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
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泻之。再停良久
,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晕针者,神气虚也,以针补
之,以袖捣之口鼻而气回,热汤与之,略停少顷,根据前再施之。
及夫调气之法,下针至地之后,复人之分。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欲
气至。以龙虎升腾之法,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运气走至疼痛之所,
以纳气之法,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气不回。若关节阻涩,气不过者,以龙虎龟凤通经接
气。大段之法,驱而运之,仍以循摄爪切,无不应矣。此通仙之妙。
况夫出针之法,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推之不动,转之不移,此
为邪
,方可出针豆许,摇而停之。补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扪;泻者呼之去徐,其穴不闭。欲令腠
密,然后调气,故曰下针贵迟,太急伤血;出针贵缓,太急伤气。以上总要,于斯尽矣。
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
按,
慢
以九六之法,则先补后泻也。四曰阴中之阳,先热后寒,深而浅,以六九之方,则先泻后补
也。补者直须热至,泻者务待寒侵,犹如搓线,慢慢转针。盖法在浅则用浅,法在深则用深
,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捣臼,水蛊膈气,落穴之后,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
六出,左右转之,十遭自平。六曰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补,
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亦可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七曰留气之诀,
瘕癖 ,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再停。八曰抽添之诀,瘫痪
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