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智典+智慧书+英雄宝镜+处世智慧+道-第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来到这个世界,如果认定在最为重要的事理方面可以教导这个世界,他要
是能保住老命,就该感谢幸运之星了。
心意
如果想要你的看法被人接受,用冷静不带感情的口吻说出来,一切激情都根
源于我们的“心意”。因此,如果你的看法是用激烈情绪说出来,人们会认为是
出于“心意”的努力,不是“知”的产物,“知”在性质上是冷峻无情的。由于
心意是人性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成分,“知”只是附带发生的其次之物。人们多半
会认为,你那么激烈地表达意见,源于你的心意被激动,而不去思考,心意之所
以激动,只是出于你的意见的强烈性质。
要是有理由怀疑某人在说谎,你得看起来像相信他说的每一个字。这会鼓励
他继续说下去,他的说辞会变得更为激烈,到最后自露马脚。
你若是看出某人企图隐瞒你什么,但并不太成功,要装作你不信他。你的这
种反对态度,会刺激他透露真情,把实话说出,以对付你的怀疑。
/* 79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三章处人之道(7 )
守口如瓶
我们应该把一切私事当作秘密,在这些事情上,尽管你跟你的相识者意气相
投。你要把他们当作完全陌生的人,除了他们自己能看出的事情之外,什么都不
要告诉他们。因为在一段日子之后,情况有所改变,你可能会发现,即使是他们
所知道最无关紧要的事情,对你也是不利的。
在处世智慧上公开发表意见的人,都特别敦请人们慎言,并条陈诸多必须奉
行的理由,所以无须我再加任何补充。但是,我或许可以添一两句鲜为人知、我
觉得特为合适的阿拉伯谚语:
不能告诉敌人的任何话,也不能告诉你的朋友。
如果我守住“秘密”,这秘密就在我的看管之中;
要是它不胫而走,我倒被判监了。
沉默之树结出和平的果实。
一般来说,与说话相比,以沉默显出你的智慧,是更为可取的。因为不说话
是谨慎,说话总带一些虚荣的意味。表现这两种品质的机会差不多是一样的,但
是,说话所给予的短暂的快感,常常受到欢迎,而舍弃用沉默可获取的长远的好
处。
叙述时的谨慎
我们不该忘记,人们对于无关自己的事非常聪明,虽然他们在其他事情上显
得并不怎么灵敏。人们善于做这类的代数:给他们一个已知数做根据,他们能解
答最复杂的问题。因此,如果你想诉说很久以前发生的一件事,没有提及任何人
的名字,或是指出你谈到的人是谁,你必须非常小心,任何可能指向实情的东西,
无论是多么间接,包括某一地点、日期或是只是稍有牵连的某人的名字或是甚至
跟事件关系遥远的某些情况,一定不要在叙述中引入。因为那么做立刻给人们一
些肯定之物作为起点,加上他们得到对这类代数的天分的帮助,便能发现其余的
一切。
他们在这些事上的好奇心,变为一种狂热:他们的心意激励智力,驱使它往
前,达到最难找到的结果。尽管人们对于一般及永恒真理毫无兴趣,就这事莫名
其妙的细节来说,他们可热情洋溢了。
生气蓬勃的人,在无人聆听之时高声说话,感到颇能发泄胸臆。最好不要这
么做,以免养成习惯。因为在这种方式中,思想慢慢会跟说话打成一片,说话可
能成为自言自语的一种过程。谨慎要求我们,在所想和所言之间,划出一道鸿沟。
“钱财被骗,得益良多”,花钱买教训,我们一下子就买到“谨慎”。
处世智慧
可能的话,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但须仔细观察和记住他人的行为举止,
这样才能够估计他的价值(至少对你自己而言),从而做出对他的态度。千万别
忽视:人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忘记别人的坏德性,好像是扔掉辛苦赚来的钱。
做到这些,你能保护自己,幸免于不智的亲密以及乱交朋友的恶果。
“不轻易爱人,也不轻易恨人”是处世智慧的一半,“不轻易说话,也不轻
易听信别人的话”,是另一半。说真的,这个世界要我们遵守上述的一些条规,
我们大可以以背相向。
对人生气地说话,从你的言行显出憎恨,是不必要的行为——非常危险、愚
蠢、可笑、凡俗。除了在所作所为之中,不要显出愤怒或憎恨。强烈的情绪在行
为中最能有效地表达,只要你能避免用其他方式显露。只有冷血动物的咬噬是有
毒的。
“说话无须强调”,是明于处世之道者的老条文。这就是说,应该让其他人
发现你说过什么话,要是他们迟钝,你还来得及逃避;另一方面,“说话加强要
点”是想激起对方的情感,其结果总与所期望的相反。如果你的样子有礼貌,口
气彬彬有礼,你就是不折不扣地污蔑许多人,也不致马上得罪他们。
/* 80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四章命运与世道(1 )
不管命运如何降临我们身上,不可太高兴,也不可过分悲伤。一方面是由于
一切事物都充满变化,我们的运气随时都会变动;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判定事
情对自己是好是坏之时,我们易于受到欺骗。
命运的真实
不管人的命运呈现出多么不同的形式,一些相同的成分总是在那里的。因此,
人的一生,不管是在农舍或是在皇宫,在军营还是在修道院度过,大致是一样的。
请把环境任意改变吧!任你挑选奇遇、成功或失败也行!人生就像一家糖果店,
货物应有尽有,形形色色——全都是用同样的糖浆做出的。人们谈到某人的成功,
他跟一个失败者的命运看来没有多大不同。世界上的不平等像万花筒的组合一般,
每转一下,一幅新景象呈现眼前,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还只不过是以前看过
的同样东西。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都充满对于快乐和幸福的憧憬,并且希望确实能一生完
美。命运总是不客气地老早教训我们,我们并不能真正拥有什么,世上的每样东
西都由她统驭,对于我们所具有的一切——我们的配偶或子女,甚至我们的手臂
和腿、眼和耳以及脸部正中的鼻子,都拥有无可争议的权利。在任何情形下,我
们不久就会从经验中领会到,所谓幸福和欢乐都不过是海市蜃楼,从远处可以见
到,一旦接近时就消失了。在另一方面,折磨和痛苦却是千真万确的,其现实性
没有缓冲余地,不容许妄想或虚假的希望置身其间。
命运和机运
古代的一位著作家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三大力量:精明、实力、命运。我认
为最后一项最有威势。我们的一生像一艘船的航行,命运——包括好运与厄运—
—担任风的角色,它能把船往前推送,或是驱赶船远离航道。我们所能做的非常
有限。像舵一样,如果努力一直地操作,可能对船的航行有所帮助,但经过一阵
狂风,一切又告失败;但如果是顺风,船可以一直走,无须掌舵。命运的力量,
以西班牙的一句谚语表达得最好:祝福儿子好运,然后把他扔进海中。
“机运”可以说是一股恶势力,我们应该尽量让它少发生作用。你说,哪里
有这么一位施与者,他在分发礼物之时,完全是出于他的善意和慈恩,同时又让
我们可以喜孜孜地盼望再从他手中敬谨地领受厚赠?他懂得训示收受者的至上技
巧:一切的勋绩和功德在他的大恩大德之前都失去力量,没有用处。这位施与者
除了“机运”,还会是谁?
回顾一生
当我们回顾一生的道路,审视那“到处令人错失的迷津”(歌德《浮士德》
卷1 )之时,我们一定看到在许多关键之处时运不济,我们不免会过分自责。我
们一生的过程,绝不会完全是自己造成的,它是两个因素的产物——一系列所发
生的事情,以及我们对每一事情所做出的决定,这两者又经常在视野中发生作用。
这也许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计划看得不够远,也许是我们对未来事件尚未具有充
分能力加以预测:我们所知道的严格地限于现在的计划和现在的事件。所以,一
旦我们偏离目标,我们无法对准它驶去。能够大体正确就该满足了。在朝向我们
所认定要去的方向之中,我们时常需要曲折前进。
财富与海水
富人的巨大财富不会使穷人激动,相反,富者如果希望破灭,他的既有财产
不能让他得到安慰。财富好比海水:你喝得越多,你越口渴。名声也是一样。损
失财富让人悲痛,但随后就会恢复以前的心态。理由是,命运让他的财富减少,
他的权利要求也随之减少。但当不幸降临之际,让我们减少对权利的要求,是最
为痛苦的。我们一旦接受现实,痛苦逐渐减少到后来不再感到痛苦,像一个痊越
的老伤口。反之,幸运降临,我们对权利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制约。这种扩展
完毕,欣喜也就停止:人们习惯于增加要求,因而对于眼前能够满足自己的财富
量感到淡漠。
富人与穷人
生来就有钱的人,已经把钱等同于空气,没有它不能过活。他牢牢地看着钱,
像保证生命一样。这种人通常都喜爱秩序,为人谨慎而节俭。生来景况不好的人,
把贫困不当一回事,如果靠什么机会发了财,他会把它看作身外之物,钱就是花
的,花得开心就值得,因为就是把钱花光了,他还可以像过去一样过活,还少了
一桩麻烦。莎士比亚在《亨利六世(下)》第1 幕第4 景有这样的话:
这句俗话一定可以获得印证:
乞丐骑马,马不累死不下马。
经历过贫困的人比较不怕贫困,因而比之那些生于富贵人家、对穷苦无亲身
经验的人,容易趋于挥霍奢侈。自小境况美好的人,一般都对未来谨慎小心,比
那些突然暴富的人,较为节俭。这似乎是说,贫穷从长远看来,并不是那么可怕。
人生如棋
特伦斯(Terence )有言:“人生好比一局骰子戏,如果所出现的点数不是
你所要的,你还是能动脑筋同样善用它。”特氏在这里所想到的必定是类似“十
五子棋”的一种游戏。更简要一些,我们可以说人生好像是一场牌戏,洗牌和发
牌是命运。就目前的讨论而言,最适当的比喻似乎是下象棋:我们决定一盘棋要
怎么走的计划,将受到对手要怎么下的牵制——在人生中,则受制于命运的变幻
无常。我们被迫修正策略,在实施时往往要作重大的改动,以致原来计划的特点
几乎没有一项可以看出了。
/* 81 */第三篇处世智慧第四章命运与世道(2 )
直觉和预感
我们时常比自己所感觉的要愚蠢得多。我们的聪明才智,常常超过自己所想
像的程度。但是,只有亲身感受到的人,才会得出这一发现,而且要经过很长时
间以后才能认得出。我们的大脑不是人体最聪明的器官。在人生的重要关头,当
我们决定重要的步骤之时,我们的行为不是受到理智的知识的指导,而是出于一
种来自内心的、几乎可以叫做直觉的冲动。如果到后来,我们以一成不变的无情
的正确理念,那些死硬地记下或是可能借自他人的无济于事的抽象观念,或者我
们开始用的一般规则,还有那些曾经指导他人的原则,而未充分考虑“适于彼者
未必适于己”的箴言,就来批评自己的行为,那么,我们可能对不起自己。在最
后,谁对谁错自会明白,只有万幸活到高龄的人才有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做出公正的判断。
“预知感”给予我们生命某类神奇的平稳性和一致性,这是我们在清醒时心
境不定所不能获有的。在知觉状态中的我们,容易犯错或被引入歧途。就是由于
这种预知感,人们觉得自己会在某一特别领域将有大成。从青年时期开始,它在
内心就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这就是他们的正途。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如同相似的
直觉引导一只蜜蜂建造蜂巢一般。这一冲动葛拉西安称之为“明哲保身的大才能”。
我们直觉地认定它能拯救我们,没有它,我们就无所适从。
抽象的原则
按照抽象的原则行事是困难的,需要多多练习,才可能偶然成功几次。原则
不能适合我们特殊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些内在的
“具体原则”,就好像在我们静脉中流动的血液的一部分。事实上,它是我们全
部思想、感情和意愿的总和或结果。对于这些内在原则的抽象形式,